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佛部
。近得龙舒净土文。虔诵
详览。恍然见先生一片婆心。真法宝中度世之慈航
也。然此书大都接引中下居多。其 文浩
繁。恐根钝者
不能豁然生信。窃不自揣。括其要旨。画为净土定式。
刊板流通。普劝道俗。犹虑净土之蕴未大 (第 0145a 页)
百部。时号百
部论师。师性豪侈。每出必治三车。经书食馔。时呼之
曰。三车法师。初梵本唯识论十家百卷。 文浩
义博。师
请奘师。糅成十卷。至今遵行。是为慈恩宗三祖。赞曰。

#+BEGIN_VERSE
「 唯识 (第 0631c 页)
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以文约义
博。幽深窈[穴/眇]。难以致诘。贤首旧疏。科释最为精详。加
之记 文浩
瀚。学者望洋。杳莫可究。予尝就本疏。少删
其繁。目为疏略。业巳刻双径。率多尊崇。顷念法门寥
落。讲席 (第 0484b 页)
令众生心乐少文而摄多
义者故造此论今疏记者刻意尽取性相言教以广
其义虽法无定故略亦可而广亦可但学者睹 文浩
荡不免望洋而退奚能符合造论者之本致也余不
敏仅就论文提挈纲领庶使展卷便见指归虽然受
解缘别或有因于广 (第 0367b 页)
溪。定海朱氏子。始祝发净居。习律
湖心。游杭之大雄。师顽空。觉公言。与觉合俾守讲席。
尝喟然叹曰。教 文浩
瀚。要领难窥。如瘖获吐。如瞽获
睹。舍我而谁。于是锐精述言。条焉不紊。示焉指掌。曰
教观撮要。学台者 (第 0388c 页)
士。
犹若望琼楼而不得其门者。未免有怀深之叹也。近
时无尽法师疏之。印天台四教六即四悉三观等语。
文浩
繁。义旨重叠。如文句玄义。精贯诚虽矣。吾兄
古德法师。新出斯解义。乃折中。衔实佩华。探奇抉异。
而实 (第 0364c 页)
喝出于语默欲其开凿学者由此而
所以作也和尚天姿高古行解冰严肆舌宗门了无
泥滞毫放三昧具大辩才观夫录者 文浩
义博绝后
光前耀古振今击贤启圣真济世之丹铅人天之大
眼目者也余闻释迦拈花迦叶作笑以此继之谓正
法眼藏 (第 0224b 页)
。显示一心之法。注释大圆觉以悟群迷。真
冠乎百王。超出前代一人而巳。昔圭峰禅师宗密。附
以疏钞。但其 文浩
繁。今
陛下所注。言简而义丰。词约而理尽。自有圆觉以来。
盖未有此书也。(臣)谨以
赐本。锓板传之无 (第 0152a 页)
教乘法数原序

原夫经律论藏其 文浩
博奚翅踰数千百卷
之夥以至从末究本摄果该因性相殊途而
诠表匪一各有关键未易遍寻故前代硕师
举其纲节其 (第 0322b 页)
称欤。至求之天地之间。若形
若器。能体融之义而曲当者。盖亦莫若海也。是经也。
行于支那自晋义熙始。其 文浩
博。其义渊微。其道宏
大。志劣者怠于编秩之多。智浅者瞢于旨意之妙。器
狭者骇于果德之极。诵其文巳难其 (第 0469b 页)
无尽故以百千为略下以百千为具本则晋唐是
彼略故。
▲钞九大旨下准此则前八门为悬谈义
乃优也圭峰云经 文浩
博难见首尾故须撮略关
节以示后学。
▲钞沉隐之义彰乎翰墨者使经中
沉幽隐密之义疏文释之彰乎能诠翰墨之 (第 0151b 页)
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也消 文浩
博未暇委悉。

今略出五重玄义一法喻为名者妙法二字谓之法
莲华二字谓之喻法者略而言之众生法佛法心法 (第 0001c 页)
又为般若部之首。兹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也。经凡
六百卷。字字谈宗。其 文浩
博。兹提纲要。以明宗旨也。
昔永明禅师。辑述大藏为宗镜。而不存经教之名。则
夫后之以经为教者。其见斥 (第 0046b 页)
叶付之于
阿难。绵糸展转。以至于我。我今复以是法。用付于汝。
汝其护之。夫所谓三藏者何。经律论也。其 文浩
而博。
印之土具焉。达磨越数万里。来于梁。别难险阻。不能
有所具。独以楞伽之经四卷。授之可(〔惠言〕 (第 0052c 页)
 述

止观者一切诸佛之秘印也。昔我祖禅师以无所智
而得之于法华妙经。后于玉泉九旬慈霔。其义深远
文浩
博。后之学者非夫玄览洞视目无全文。或难
以臻其奥。今更以记文并援引经律儒墨杂说。又难
晓寤。幸因讲次 (第 086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