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禪宗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方便道。此释方便也。

无明未尽名曰有馀者。无明。即界外见思。有四十
二品。今全然未断。名曰有馀。此 释有馀
也。

亦可各分净秽者。见思轻重。同居净秽。如凡夫见思
轻。感同居净。重。感同居秽也。体析巧拙。方便 (第 0748a 页)
「二有馀依涅槃(至)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二有下。初句标名。谓即下。释义。先 释有馀。
但断烦
恼障。子缚已尽。身智未泯。果缚犹存。名曰 (第 0287c 页)
有馀。

二句释涅槃。身心虽在。烦恼寂灭。故名涅槃。】

「三无馀依涅槃(至)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三 …… (第 0287c 页)
圣简。有情唯初一者。理本具
故。二乘无后一者。缺利他故。世尊具四者。有理有
事故。】

「如何善逝有 有馀
依。」

【如何下。七番料简。一问。约如来简 (第 0287c 页)
有馀
涅槃。如来
二死永忘。诸苦俱寂。宁有微苦所依之涅槃。】

「虽无实依而现似有(至)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 (第 0287c 页)
等。皆现似有之义。或苦下。次约以无漏蕴为 有馀
依。谓非苦所依无漏蕴在。说 (第 0288a 页)
有馀
依。如经云。我今
此身。即是常身。法身等。】

「若声闻等有无馀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

【若声下。 …… (第 0288a 页)
无馀依。如何有处说声闻。等非有无馀。既若
有处说无。则上容有前三之言徒设。】

「有处说彼都无涅槃岂 有馀
依彼亦非有。」

【有处下。举例斥答。又有处说声闻都无涅槃。岂有
馀依声闻亦非有耶。既说都无。不妨犹 (第 0288a 页)
有馀
依。
例證有处说非有。不妨亦有无馀依。】

「然声闻等身智在时(至)无苦依尽无馀涅槃。」

【然声下 (第 0288a 页)
。判断二处所说之意。先申后义。谓有处说
都无者。依所知障所依变易苦身未尽。故说都无。
非无烦恼障尽 有馀
涅槃。此约才證 (第 0288a 页)
有馀
时。所知
未灭。圆寂义隐。故言都无。尔时下。次申前义。谓有
处说非有无馀者。即彼声闻身智在时。但證 (第 0288a 页)
有馀。
未證无馀。故说非有。非无后时身智俱泯苦依灭
尽之无馀依。此约未證无馀时。故言无无馀。两处
论文义同 …… (第 0288a 页)
定答。初句牒问。依不下。释成。谓不定性才證 有馀。
回心向大。不入无馀。是故说无。】

「谓有二乘深乐圆寂(至)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谓有下。转释 (第 0288b 页)
二种涅槃差别。上言不定性。但證有
馀。一类定性。入无馀依。今文先 释有馀。
二乘乐寂。
脩生空观。證生空理。灭烦恼障。證得 (第 0288b 页)
有馀
涅槃。彼
能下。次释无馀。烦恼因忘。异熟果尽。所依苦身既
灭。有为观智亦亡。身智双泯。證得无馀涅槃。 …… (第 0288b 页)
槃对六无为。性净无住。即真如摄。非是择灭所摄 有馀
无馀。即择灭摄。故断所知。不得释灭。】

「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

【若唯下。六问。 (第 0289a 页)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至)證大涅槃大菩提故。」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馀障。未名最极。谓有下。 释有馀
障。即二障种。由前所说。住满地中。时既淹
久。理应进断所应断障。彼以等觉名为满地。故说
金刚喻定现前 (第 0645b 页)
。顿断馀障。入如来地。由斯下。释断
二愚。即 有馀
障。佛地说断者。是说巳断。非佛地断。
(第 0645b 页)
有馀
障。等觉断故。极细著者。即所知障。以有所
知。多执著故。极细碍者。即烦恼障。以有烦恼。多障
碍故。故 (第 0645b 页)
集论下。引證断障證果义。成阿罗汉。唯断
烦恼。所得涅槃。 有馀
无馀。非无住处。及成如来。證
大涅槃。大菩提者。二障永断。二死永亡。證大涅槃。
名无住处。證大菩提。 (第 0645b 页)
四土(四)
* 二立净秽(各)
* 三释名相(四)

* 初释同居(娑)
* 二 释有馀(三)
初约脩断释名(方)
* 二据经论释相(释)
* 三明利钝净秽(就) (第 0258a 页)
「 袅袅轩前竹堆堆架上书支藜看倦鸟坐石问游鱼不是禅道佛法亦非解脱真如任性而行兮用无不足随缘而寓兮乐常 有馀有馀
之乐许谁同独爱艮山老道翁客到门来多意气一瓯白雪起清风」
#+END_VERSE


** 书稚躬居士 (第 0107a 页)
释论分二:

* 〔丁〕一、释菩萨两字。
* 〔丁〕二、明地义。
* 〔丙〕第十六、 释有馀
依地名义。释论四门分别,如释应知。
* 〔丙〕第十七、释无馀依地名义。释论五门分别,如释应知。 …… (第 0209a 页)
次第种子。
* 〔未〕三、结。
* 〔辰〕第二、明趣清净。分二:

* 〔巳〕一、明 有馀
依。
* 〔巳〕二、明无馀依。
* 〔巳〕初文分三:

* 〔午〕初、明因。分四: (第 0378a 页)
持摩诃般若波罗密云何菩萨摩诃萨灭除 有馀有馀
有三一者烦恼馀报二者馀业三
者馀有云何馀报谓习近烦恼堕于恶道从
恶道出或生人中贫穷乞丐为人轻贱菩萨 (第 0666b 页)
能含之体如金含器故恒沙二字释众字性德下
释妙字上虽举能含之体意在所含之相又或带
因以明也相依乎性下 释有馀
二字问如言常德
其体皆常何所不遍而 (第 0101a 页)
有馀
答性德无外无德 …… (第 0101a 页)
非体今别举其德显体 有馀
问真体为是常德否
若不是常德何称无外既非无外望相德何名有
馀答相离体无故无德而非体故称无外相虽恒
(第 0101b 页)
具随名数异故体 有馀
若尔体若是一何非
有名之数如其多法为难亦尔答真理寂寥不堕
诸数设说为一为欲破数强曰一源如法句经一
亦 …… (第 0101b 页)
段则体大甚深
相大则有名之数有名之数不遍无外之体何名
众妙称大耶答常乐等即是大义而不妨名相各
异显体 有馀
虽称体无涯而名相分齐各异故云
众妙。

钞然此略有二义下文外别明相之同别体用准
知谓无障碍理为别教体 …… (第 0101b 页)
教意亦老子前则义意此则文意又前引内教證
此引外教證故云亦也或可 有馀
是道教文意众
妙亦道教之文故云亦也道可道下因具引章释
曰下具释彼意言以一真法界为玄妙者问准下
别叹能 …… (第 0101c 页)
此二由上事理无碍法界而生言含众妙而 有馀
即无障碍法界者即事事无碍法界亦由事事无
碍故总融上四为斯一界混然不乱重重无尽此
犹归别门名事事无碍法 …… (第 0102b 页)
时来界等此约因义
而其界体不约法身二三世之法差别边际名为
法界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知过去一切法界悉
有馀
等此即分齐之义二无为法界亦二一性
净门在凡位中性恒净故真空一味无差别故二
离垢门谓对治方显净故随行浅 (第 0102c 页)
睹胜相。如此土华严诸大乘会机所见也。二 释有馀
三。初约修断释名。九种行人合生彼
土。藏二。通三。别住行二。既修空假皆方便
道。别向圆信所修虽实。犹 (第 0211a 页)
居似道。判属方便。
不生分段。盖除四住。约此修断得名方便。断
通馀别故曰 有馀。
二释论下。据经论释相。小
乘虽云同入法性。而执法性体类虚空。子果
若忘永无身土。大乘法性体具色心。子 …… (第 0211a 页)
色心。是
故特云受法性身。又引法华遇馀佛者。即有
馀土佛也。此约灭后不值四依不生实信。自
谓永灭而生 有馀。
蒙佛开权即能决了。三就
中下。明利钝净秽。彼土利钝。唯约大说。若
在此土已修中观生彼则利。佛乃为说不 …… (第 0211a 页)
感四净土。则标结文全
为无用。释题三观。为被何人。为何处用。若谓
欲感实报寂光二种净土。须圆三观。若 有馀
净但修体空。若同居净。只用事行不须三观
者。此义不然。偏空体法种种事行。虽是二种
净土之因。非是此经 …… (第 0211c 页)
此经本
为韦提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
依正。那得辄云感同居净不须三观。三观若
成粗垢先落。非 有馀
净更生何处。 (第 0211c 页)
有馀
净 …… (第 0211c 页)
观耶。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
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
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 有馀
等三。如病须
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
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喻感
上三 …… (第 0212a 页)

酥。且从本说。七在三藏。同感佛时。同鹿苑
处。同别脱戒。同一切智心。同无漏正见。同
三十七道。同 有馀
脱。昔同七者。今日同闻。
然此观门佛将阿难及以目连。入韦提希后
宫宣说。大众未闻。至回灵山阿难具述方 (第 021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