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恋恋于此耶。余生平志
在忘生。以学出情法者。今虽荷戈行伍。何莫非佛事。
万里比邻。太虚咫尺。以法界海 慧观
之。了无去来生
死之迹。又何嗟嗟作梦中颠倒耶。但冀尔识心达本。
以金刚𦦨。烁破历劫情尘。务使爱根习 (第 0473a 页)
曰。
正遇宝峰不脱鞋。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虚空驾
铁船。岳顶浪滔天。

**** 袁州南源行修 慧观禅师(亦曰光睦)
僧问。如何是南源境。
师曰。几处峰峦猿鸟叫。一带平川游子迷。问。如何是
南源深深处。师曰。众人皆 (第 0132b 页)
发长顶温。越七日。葬于庵之西冈。谥慈辩禅师。塔曰
智光。

*** 昭觉元禅师法嗣

**** 凤栖 慧观禅师

上堂。前村落叶尽。深院桂华残。此夜
初冬节。从兹特地寒。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
因缘。时节若至 (第 0435a 页)
盖以国相元公载笃重素公崇其律教。乃
命净为新疏主作传焉。

*** 唐汉州开照寺鉴源传 (慧观)
释鉴源者。不知何许人也。素行甄明范围
律道。苾刍表率何莫由斯。后讲华严经号
为胜集。日供千人粥食 (第 0801b 页)
。其仓箪中米粟才数
百斛。取之不竭。沿夏涉秋未尝告匮。其
冥感如此。其山寺越多徵应。有 慧观禅师
见三百馀僧持莲灯凌空而去。历历如流
星焉。开元中崔[八/异]公宁疑其妖妄。躬自入
山宿。预禁山四方面 (第 0801b 页)
弘始十五年也。四
月十三日师入灭。寿七十岁。师之弟子曰生.
肇.融.睿。谓之什门四圣。加昙影.慧严. 慧观

僧䂮.道常.道标谓之什门十哲。又有僧导.僧
因。皆当世名匠也。师入灭日谓众曰。所译唯
十诵律未及 (第 0785c 页)
三诗。序而赞之。辩之后慧净大师思义。义
有四弟子。德贤仲元永湛慧日。皆相踵主法。
元之弟子曰慈明大师 慧观。
又继日师住持。
观收慈云忏主诗文。为灵苑金园天竺三集
(天竺事迹)
| 甲寅 熙宁七年 |大辽  (第 0873a 页)
面问答。恐彼此卒卒。语言不尽。故粗形于文
字。愿详览之。敬伫报章。以开未悟。所望。所望。佛以无
上大 慧观
一切众生。知其根性大小不等。而以方便
智说方便法。故为阐提说十善法。为小乘说四谛法。 (第 0261b 页)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
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馀粒烱然耀目。 僧慧观
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异。成都尹韦皋为之记。有了
空相于无念留真骨于巳毙之句云。

*** 鸲鹆

(第 0184c 页)
附物类往生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
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馀粒烱然耀目 僧慧观
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异成都尹韦皋为之记有干
空相于无念留真骨于巳毙句云。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鸲鹆能言 (第 0098a 页)
也。
○净土五力者。一心不乱。不被娑婆所
动也。

△六七菩提分。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 慧观
诸法时。善能简别
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
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 (第 0853c 页)
想二阴之法。空无主宰故。

身受心法。是所观境。不净苦无常无我。是能观之心。
能观之心。体实是慧。以 慧观
于境。由念得住。与念相
邻近。邻近。故名念。然必观四者。对治四倒故。谓观身
不净。治于净倒。观受是苦 (第 0760b 页)
 只因如此便忘缘」
#+END_VERSE


师咸通十年终于本山。寿七十八。腊五十四。
敕谥性空大师 慧观
之塔也。

******* 前落京佛光寺如满禅师法嗣

唐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
法。兼 (第 0279c 页)
 华地尽无生」
#+END_VERSE


师又曰。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
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罗浮山
优游二载。却旋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
檀供。师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

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
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至皇
宋景德元年甲辰岁。凡四百载矣。初唐河南
尹李常。素仰祖风深得玄旨天宝乙酉岁。遇
荷泽神会问曰。三祖大师葬在何处。或闻入
罗浮不回。或说终于山谷。未知孰是。会曰。璨
大师自罗浮归山谷。得月馀方示灭。今舒州
见有三祖墓。常未之信也。会谪为舒州别驾。
因询问山谷寺众僧曰。闻寺后有三祖墓是
否。时上坐 慧观
对曰。有之。常欣然与寮佐
同往瞻礼。又启圹取真仪阇维之。得五色舍
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焉。百粒 (第 0222a 页)
。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
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
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 慧观
诸法时善能
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
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
在真法 (第 0650b 页)
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
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三观也。或曰。
何不惟以事想。乃显 慧观。
使初心难入。答。观慧事想
乃至微善。但得一心。皆生净土。而矗妙不同。良以圆
解全异小乘。小昧惟心。佛 (第 0708b 页)
。斯则不唯言语道断。亦乃心
行处灭。」

【考證
奢摩地
此云止。又云定。

毗婆舍那
此云观。又云 慧观
约因修。慧在果
證。

优毕叉
此云舍亦云平等。舍。谓舍于二边。边
非中道。等。谓等于定慧。】

(第 0617c 页)
之妙宗也。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
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或曰。何不依经所
说惟以事想直生净土。乃显 慧观
之门。使初
心难入耶。答曰。观慧事想乃至人中微善。但
得一心。皆可生于净土。但粗妙之不同耳。粗
则惟 (第 0361a 页)
。从此信
生。故号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
童子菩萨。为皆以信为初生故。信心成就。即
以定 慧观
智力印之。契一念相应。名十住初
心。便成正觉。取能行行处。号曰普贤。取妙慧
无依处。号曰妙德。取善能 (第 0519b 页)
没。既知此法已。常求涅槃道。一切法皆
尽。高者亦当堕。和合必有离。有命皆归死。又
云。如是比丘。以闻 慧观
天乐已。而说颂曰。五
根常爱乐。欲境所诳惑。欲火未曾有。须臾闻
厌足。一一诸境界。处处见天女。一切胜 (第 0833a 页)
入唯识
愿乐位。以此文證。学观唯识。即是大根菩萨
入道。上来总明大小入道。浅深虽别。皆唯修
慧。以其 慧观
是正道体。若不修观。馀行皆非。
此明 (第 0890c 页)
慧观
是入道体。如上所说。若了一切境
界。唯是意言分别。则意无所思。口无所说。攀
缘既息。名相即空。妙明真 (第 0890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