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小學類
釋家類
類書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流而自乾。扑火之宾。不扬汤而自止。类斯而
谈可得详矣。厌其果者未若绝其因。怖其苦
者岂若惩于恶。因资 于果。
因未绝而果不穷。
恶生于苦。恶未惩而苦讵息。故使绝因之士。 (第 0330a 页)
儿指光所照幽闇大明。观视园中鸟兽华果
与昼无异。王观此已。喟然叹曰。佛之所说何
期真妙。我于今日于因 于果
生大坚信。深鄙
六师愚迷之甚。是故于佛倍生宗仰。于时耆
域即白王言。假令贫穷尚应罄竭而修善业。
况复 (第 0565c 页)
 苦痛未知穷」
#+END_VERSE


*** 感应缘(略引三验)


* 宋释慧果
* 齐释弘明
* 唐谢弘敝妻许氏

宋京师瓦官寺有释慧果。婺州人。少以蔬
食苦行自业。宋初游京师止瓦官寺诵法华
十地。尝于厕前见一鬼。致敬 于果
云。昔为 (第 0983b 页)
悉能闻持一切文字
智慧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语者说
三十七助道之法。义者正知修行诸助道法
能證 于果。
语者说苦集道谛。义者于灭谛。
语者说无明根本乃至生缘老死。义者知无
明灭乃至老死灭。语者说助定慧法。 (第 1014a 页)
浑于手木。怅帐乱于心巾。𧷽草繁 于果
园要点
删于写富修脩兹用饰脯天乖悟寤同书解眠
翻覆云匪量寡昧敬慕兹经虑以三点不圆八
恒无趣。皮纸骨笔 (第 0463b 页)
果义亦应无
 量云。所言果法。应非是果。以先有体
故。由如于因 汝所言因。应不是因。先有
体故。犹如 于果 
无因.无果岂离断.常
 言我不离。汝岂离耶 初随返质唯难
于常。今随双难亦破于断。

论。因果义成至 (第 0338c 页)
种生。异熟果体
是一种生。各一种者。而异熟果现不自熏。
但善.恶业现行熏。令果种增长。其种本有。
于果
种能令增长应名因缘。如自业
种。但令增长为因缘故。或复业种增名言
种。应是因缘。既非因缘故。非增长名 (第 0306b 页)
相通定.惠故。止下心故。今言止者即奢摩
他。能止住心非令止下。

论。此即 于果
至后方追悔故。

述曰。恶作是
因。悔体是果。悔名恶作。从因为名。先恶所
作显其因。后方追悔明其果。 (第 0466c 页)
。虽有二
名犹摄现行因缘不尽。寻伺地一生起因
即摄现.种俱尽 答约润.未润唯约种论。
故须分二。能起 于果
体是因缘。不分润与
未润故。寻伺地唯一生起。亦无违也。此第
一师辨讫。

论。或菩萨地至即彼馀八。 …… (第 0507c 页)
唯因。后一
唯果。馀通因果 二本末因果。无明.爱.取
三体是烦恼。业苦本故唯是因也。生.老死二
唯是 于果
体唯是苦。惑业之果。五种之果故。
馀亦因亦果。是烦恼之果。生老之因故。第十
云。三唯是因。二唯是果。 …… (第 0521b 页)
正是熟时。熟谓熟变故也。对法云。于因时
有能引所引。 于果
时有能生.所生。有作
是释。爱.取.有三邻近果故名之为果。若
尔正生果故。即识等五应亦名果。前解为 …… (第 0521c 页)
下当知。此欲界为论。若
色.无色界即显三相。谓生.异.灭。

问若尔果位唯显三苦但说二支。如何复
于果
起时令知分位说识等五也。

论。然所生果至说识等五。

述曰。其所生果。
若在未来。为令有情生厌离故 (第 0527a 页)
异则无相续者第二略破。释上总
非。因果若一则不由因有果。亦不由果有因。
缘谓缘由义也。又因果既一但有 于果
更无
别因。故云一则无缘。缘犹是因也。异无相续
者牙与谷种异。而牙续谷者牙与树异亦应
续树。又因果若 …… (第 0038a 页)
本有自
体而能生一牙者。此自体应更能生无穷牙
也。以自体只是自性自性不可改。则应常生。
如业品云。受 于果
报已则应更复受。汝若言
自体生牙竟即灭无者。既已有还无。则应本
无今有。体既本无今有。牙亦本无今有。 …… (第 0042b 页)
缘。三者若缘生 于果
果不生缘。则不由果有
缘。亦名非缘。此偈具得破数论大乘等前因
后果义。如毗昙云。报无记果未起时。云何 …… (第 0047a 页)
释。第二据事别
释。总释之中前释上半缘无定性破也。诸缘
无决定者标无定也。何以故下释无定也。缘
成由 于果
结无定也。以果后缘前故者有人
言。由果有缘则果堕在缘前。缘堕在果后。
有人言。缘成由果。此是由果有缘 …… (第 0047a 页)
不然。自前已
来释上半竟。从此文去方释下半也。就释下
半中此文即是牒外人义。若如上半所明缘
得成由自 于果。
则缘不在前果不居后。汝今
果遂居后。缘遂在前。所以牒之也。若未有果
何得名为缘者正举下半破之。若果遂 …… (第 0047a 页)
故名因缘。有人言。亲者为因如谷
子。疏者为缘如地水。故名因缘。又言。即因
是缘。但约义异。无而辨有。 于果
有亲生力故
为因。果可生之义故缘也。偈中上三句总非。
下一句结破。所以总非者可有三义。一者前
偈已破 (第 0048a 页)
无因作。下半云。 于果
皆不然者。四作为因果
即是苦。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今观
苦从缘生则无自性。便入实相断于贪欲。 (第 0103c 页)

诸苦不生。问为无苦果故 于果
不然。为乖苦
果故不然耶。答具二义。一者上四句不识苦
果故云不然。二者论主正因缘生苦。因缘生
苦即寂 …… (第 0103c 页)
苦。此二人明苦既狭。是故破苦竟。
更须例破馀非苦法也。

* 行品第十三

三义故生。一者上观苦即破 于果。
今破行谓
空其因。以众生起于三行感三界果。如起罪
行报生三途。若起福行生彼人天。作不动行
生色无色界 (第 0104a 页)
果。则因体不灭。因体不灭故因至 于果
也。
下半重生破者。为因之时是一生。至果时复
是一生。故是重生。此直令其一物重生。所以
成过。又破他 …… (第 0134a 页)
大小生。
二前后如报因因果。今欲破前生因故简除
共生。明前生之因堕重生过。问何故不释上
半耶。答因至 于果
犹是外义。故不须释之。
若谓是因即变下第二重破异义。凡破两家。
初破即变。外救云。因即变为果。唯有一 …… (第 0134a 页)
因果一时。见转乳成酪便谓因变作果。见镜
中有像便谓因见 于果。
见种灭生牙便言因
不见果。见麻中出油便言遍有。见母生子便
言不遍。子但在腹中不在四支。故今欲备穷
(第 0135a 页)
福。凡有罪福不出此二此二。既无故知
无也。初偈上半牒。言不生者此是未生为不
生耳。下半破罪福因中未有 于果。
则是因果
相离。云何因能生果。又以外人执有定性。
故果报不应从罪福。若不从罪福生。则离罪
福而有果报 …… (第 0154a 页)
法故菩萨见老病死作是思惟。此老
病死何由而有。知从生有故前观果。此解与
智度论同。又解。为初学者前观 于果。
菩萨
于最后生名为初学。虽曾无数劫观于因缘。
复若观时还从本起。如人虽数上树。后若上
时还从根上。问 (第 0161b 页)
 證得一分报身
 一重身光出现
 一分庆垢去除」
#+END_VERSE


【言果向者。果乃酬于趣向之因。向者向 于果。
故合
先向而后果。今不尔者。意在果故。修證果向。盖不
同时。皆以苦集灭道。而为进修之本。如俱舍说。證 (第 0729b 页)
随有微福回施群生向于佛道者。则 于果

不复生著。便于生死萧然解脱。故经云。如所
说修行。回向为大利。是以一切所作善业。皆
应回向。兼劝 (第 0320c 页)
是名證实。前两观因中有教行證人。果上但
有其教无行證人。何以故。因中之人灰身
入寂沈空尽灭。不得成 于果
头之佛。直是 …… (第 0033a 页)
何以故。若破无明登初地时。即是圆家
初住位。非复别家初地位也。初地尚尔。何
况后地后果。故知因人不到 于果。
故云果
头无人。圆教因中教行證人悉从因以至果。
俱是真实。故言实有人也。复次前三止观教
行證人未被会 (第 0033b 页)

宜而观察不已。击动烦恼贪瞋发作。是时
应舍阴入观于烦恼。前呵五欲知其过
罪。弃盖是舍平常阴入。观 于果
报于中求
解。今观发作隆盛起重贪瞋。如铁不与火
合但黑。若与火合赫然。又报法寻常无时
不有呵弃为易。 (第 0102a 页)
下。若三贤十圣住 于果
报。悉成就彼十二因
缘。等觉馀有一生因缘在。若最后穷无明
源爱取毕竟尽。故名究竟般若。识等七果尽
(第 0127a 页)
体正因缘异小乘。若约邪因缘起空
见。亦有三行而多作恶。真观空人知从爱
生善尚不作。岂况恶乎。起空见人 于果

财位非其诤处。空是其处。同我空法亲友
生爱。赞有破空怨雠瞋恼。人不知空慢之
如土。空心无畏不存规 (第 0135c 页)
搏之军。我辈畏死耳。今众议请主上帝河
南。令公帝河北。嗣源泣谕之。众军不从。嗣源
婿石敬塘曰。夫事成 于果
决而败于犹豫。嗣
源乃令安重诲移檄会兵。军势大盛。李绍荣
请庄宗幸关东招抚之。驾至万胜镇。闻嗣源
(第 0849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