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密教部類
八高贤。结社庐山东林。提倡念佛法门。什师此译。
自必共传习之。襄阳之去庐山。地亦不远。当莲宗
初开 盛行之
际。宝此新译。传写流通。至刻石以垂
示将来。何等郑重。安得误以解经语。混入正文。而 …… (第 0722b 页)
娑婆世界。中国九州。金人入梦至今。耳可得
闻。目可得见矣。其中众生百千万亿分不可说不
可说之多也。所 行之
法。无非饮食男女伦常日用
等种种世法也。而佛则如是若干众中之一人也。
所说之法。如是若干法中之一法也 (第 0725b 页)
。使佛意必离
如是若干众所 行之
法。而后行我法。其为偏小极
巳。废而不行久矣。何待三武之暴。诸儒之谤。使依
教奉行者。必抑黜世法。而 …… (第 0725b 页)
十八愿中。其
四十愿。详陈彼国种种功德庄严。令得生者。悉获种
种快乐自在。及他方诸佛菩萨。闻名称赞修 行之
类。
惟此八愿。为接引人天众生往生正因。自始至终。不 (第 0743b 页)

盛行之
所灯来今向槜李鸳湖略将些子气息熏开
诸人正眼道有报恩分也无静闻禅师白槌云法筵
龙象众当观第一义问人天 (第 0754b 页)
无暖气不遭婆
子来烧庵才是男儿真实具。

** 复五云三山上座

既为佛子当报佛恩所谓报恩者不在法道 盛行之
世而在法道衰危之时若于兹而能不随邪见入魔
钩是真担荷如来真报恩者也上座领众有年一旦
有所委托固当少息 …… (第 0657a 页)
山野固不敢以西禅懒庵期居士然庞蕴公
案思之何如昔聚云先师恒以此二段机缘请诸当
世名儒欲以是而为出世修 行之
典型也先师起于
神庙之世宗社初兴遂尔拨草瞻风遍游海内多是
摇尘析理弄鼻倾词之客鲜有符其意者幸大慧之 (第 0658c 页)
曰,身既到上层,目岂缘下级。对曰,虽升他化,佛元
不离寂场。

一花拈于三藏既说之后,达磨来自佛
盛行之
时。龙画就,一点睛则飞去也。今龙影尚无,
睛何处点。

迩来宗教大失,在为正法之心不切,为
门庭之见 (第 0329b 页)
个渠魁观之信然气貌如此则
富贵利达声色货利如何笼络得他住他视
之无足动其心者。

论曰达磨之来正佛法 盛行之
时也译经自汉至姚
秦鸠摩罗什教文粗备而疏义始行固非浅陋老氏
之流亦不乏人达磨虽是单提直指未有根堪之士 …… (第 0328a 页)

貌又知其志也大然终却行而莫入边则与诸后学
深闭固拒若将灭之岂非惑欤或曰先儒真信圣人
之学躬践而笃 行之
欲比德于周公孔子未必惑吾
佛之甚也亦不过欲立其教恐中衰而不吾若又虑
其徒或趋入佛门而弗返姑为障蔽而巳 (第 0328b 页)
诤。则学者有
攻斗之祸。先圣知于未然。遂选明哲之士。主于丛林。
使人具瞻。不喻而化。故石头马祖。道化 盛行之
时。英
杰之士出。威仪柔嘉。雍雍肃肃。发言举令。瞬目扬眉。
皆可以为后世之范模者。宜其然矣(与死心书 …… (第 0495a 页)
四方僧物。
今称十方常住也。

削弱
上减损也。下衰败也。谓颠沛祖风。有伤法
化也。

精舍
精修梵 行之
所。乃行人栖心修道之处也。

调御师
化物不暴曰调御。三界模范曰师。

灭裂
轻薄也。

觉范和尚题 (第 0496a 页)
诤。则学者有
攻斗之祸。先圣知于未然。遂选明哲之士。主于丛林。
使人具瞻。不喻而化。故石头马祖。道化 盛行之
时。英
杰之士出。威仪柔嘉。雍雍肃肃。发言举令。瞬目扬眉。
皆可以为后世之范模者。宜其然矣(与死心书 …… (第 0569c 页)
持人少庄重。而有动色之诤。则学
者无礼义。而有攻击斗讼之非。前圣有先见之明。
防于未然。遂推选悟心励 行之
士。主掌丛林。令人 …… (第 0569c 页)
睹颜意销。不假开晓。而自变化。故南岳石头。江西
马祖。大道法化。殷盛流 行之
时。英雄豪杰之士。鳞
鳞翕至。队队麇临。威风仪则。柔顺嘉美。雍雍而和。
肃肃而敛。或发一言。或举一令 …… (第 0570a 页)
。」

【谛详也。溥济也。遍也。招提梵语。此云常住。辍止也。
削薄削。弱衰弱也。递更迭也。精舍精修梵 行之
所。
调御。调如调和鼎羹。百味具美。御如良御驾马。驽
骥得宜。菩萨得此调御三昧。即名调御丈夫。證十 …… (第 0571a 页)
者何。本
为老病比丘不能履行乞食者设也。非是年小少
壮之辈可得而安閒坐食。及佛入大寂定之后。正
法流 行之
时。丛林中依然照古行持。至于像法住
世之时。又当斯季代。犹然不废拓钵乞食。但推举
廉能的人。以行持之 (第 0571a 页)
不喻而化。故石头马祖。道化 盛行之
时。英杰之士出。
威仪柔嘉。雍雍肃肃。发言举令。瞬目扬眉。皆可以为
后世之范模。宜其然矣(与死心书) …… (第 0667c 页)

思禅师。后于衡岳寺之东。有石状如台。师结庵居
之。故称石头。谥号无际大师。及马祖道一禅师。道
盛行之
时。自有一辈英雄豪杰之士出。咸有威
可畏。有仪可法。而且至性和柔。为人嘉美。动静之
间。雍雍肃肃者。 …… (第 0667c 页)
为常住者。古人之
意本为老病比丘不能出门行乞者所设。原非是
少壮之徒。可得安坐而食。及佛灭后。正法流 行之
际。丛林之中。亦复行乞。后至像法之时。中国禅林
犹然不废古辙。依旧乞食。但推举良能者为之。所 …… (第 0668c 页)
其人尊其德。
是故圣人之道振。」

【此节明至人自重。更推进一层。使人知佛法如此
尊重。伹非至人不能 行之
存之耳。明教和尚有原
教论云。古之高僧。见天子不行臣礼。天子慕高僧。
凡预有诏命之书。必尊称之曰公曰 …… (第 0672a 页)
真果是阎罗王殿前一本释放罪人之赦书也。
今之诸方道眼。见此一书。不知胸中果如何也。若
信服。受持依而 行之。
他日大有得力处在。浙翁每
常举此书以示人。冀人人遵而 (第 0674a 页)
行之
也。】

「璨隐山亦云。常住金谷除供众之外。几如鸩毒。住持
人与司其出入者。才沾著则通身溃烂。律部载 …… (第 0674a 页)
蚁壤。白璧之美。离于瑕玷。况
无上妙道。非特金堤白璧也。而贪欲瞋恚。非特蚁壤
瑕玷也。要在志之端谨。 行之
精进。守之坚确。修之完
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与王十朋书)。」

【堤。河岸也。金堤者。非以金作 …… (第 0675a 页)
堤之
坚。白璧之美也。而世人之贪欲瞋恚。其利害。又不
比蚁壤之溃。瑕玷之离也。必在学者立志要端谨。 行之
要精进。守持要坚确。修习要完美。如此始可
以自利而复能利于人也△若不如是。金堤颓白
璧坏矣。自救不暇 …… (第 0675a 页)
即雪堂之父。
曰。人生作事。胸中不成主宰的意。决定不要立。外
面不端正的事。决定不要行。此语宜当终身 行之。
则圣贤之事业备矣。佩。大带也。古人凡遇嘉言善
行。即书于佩示不忘也。雪堂谓予佩书其语。在家
以此而 …… (第 0675b 页)
人。常愿后来有志力者。审而 行之。
方为美利。」

【此节谓作事应须有德。真州长芦且庵守仁禅师。
越之上虞人。嗣雪堂行禅师。南岳下十六世 …… (第 0676a 页)
美。予在众中。备悉见其
利病。惟独有德之者。以宽宏度量自能服人。常愿
后来有志力之主人。须当审察而细 行之。
方为甚
美之利益也。】

「灵源尝曰。凡人平居内照。多能晓了。及涉事外驰。便
乖混融。丧其法体。必欲 …… (第 0676a 页)
圣为贤矣。何也。人虽有成圣成贤之志。若气不胜。 行之
不力。何以能断最深之惑。能除最重之昏。是
所以须志气均者。乃能断惑證真也。】

「有人刚狠不受规谏。 …… (第 0676c 页)
使也。端正之士。虽强
教他为不善之业。即至于死地。亦不改其行。此志
之所使也△志与气吾本有也。观率而 行之
者何
如。偏胜则成败立见。并致而不相悖。圣贤事业得
矣。】

此篇谓美器固自天成。而度量不容狭小也。 …… (第 0676c 页)
利乎。
古人非不能兼此二者并行于世。盖其事势不能
并也。若使利与道可以相兼而不悖。则世间一切
人皆可 行之。
如行为商人。坐为贾客。与夫屠宰者。
沽酒者。闾阎即里巷之门。肩荷背负贱买贵卖之
贩人。俱能求得此道。 …… (第 0681a 页)
猛。
原非本性。故不能悠久。若使一回猛然高举。不久
之间。则颓然息矣。返为小人轻慢。谓汝志力衰微。 行之
不恒耳。然不惟此者。即人之邪正善恶。亦皆
得于天性。俱不可强移。惟有中人之性。随其邪正 …… (第 0681c 页)
善恶之气以熏之。则易得而上易得而下。可以从
其类应而变化之也△天赋之性。固是一定。抑性
行之
过也。上智下愚。俱难移易。要知率性。亦非
智人妙用。】

此篇教人治心当于未萌。情生念起。难以处置也 …… (第 0682a 页)
△收拾人。
假一毫虚伪不得。唯诚唯切。慈深智广。驭之无不
得也。】

此篇教住持勿偏听自专。审其可否 行之
即得矣。

「草堂曰。住持无他。要在戒谨其偏听自专之弊。不主
乎先入之言。则小人謟佞迎合之谗不可得而 …… (第 0683c 页)
盖众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论难见。须是察其利病。审
其可否。然后 行之
可也(疏山实录)。」

【谓做住持别无他故。只要戒其偏听。谨其自专。此
二者大弊病也。而更要不以先入 …… (第 0684a 页)
惑乱汝矣。盖众人之性情不是一样。所
以至公之论甚是难见。须在主者。察其人之利病。
审其人之可否。然后 行之
可保无过矣△偏听病
于愚。自专病于傲。皆不起之症。能戒能谨。生意在
矣。】

此篇教人定是非以理。使 (第 0684a 页)
山僧秋末下来共酌长策但童和尚虽属
少年然担荷法门先师嘱望尤切想老居士别具
正眼自是一见而知以贵地佛法 盛行之
区近日
景况稍稍不类势必仗老居士乔梓一力护持或
请住西径或暂寓鹤洲或且留书馆俾童和尚得
所即是山僧得 (第 0772a 页)
譬如登楼既到上层目岂复缘下级对
曰譬如华严虽升他化佛元不离寂场。

一花拈于三藏既说之后达磨来自佛法 盛行之

正如龙巳画就一为点睛则飞去也今龙影尚无睛
何处点。

迩来宗教大失患在为正法之心不切而为门庭之 (第 0559b 页)
.莲花.青莲花.赤莲花.白莲花.散
其坛上。种种果子稻谷花.白芥子以净叠盛。
安置坛中。酪蜜乳各满瓶 盛安
置中。取菖蒲.
牛黄.必里羊愚香.乌尸罗香.多伽罗.龙花
须.丁香皮相和。安水瓮中置坛上。数人多少 (第 0064a 页)
断不过门户自进
至患家鬼见皆走一身永不染天行若能专心劝人
书写受持读诵此经消殃却害若人不能诵得竹筒 盛安
门户上温鬼不敢过门亦得延年养寿大吉祥
也阿难叉手白佛言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佛言此
经名为却温神咒佛说如 (第 0861a 页)
先明经义。回视诸家注疏。泾渭立见。否则为注疏覆心。经义反晦矣 私谓二师示
看经法。如出一揆。盖当会解 盛行之
后。义学紏缠。应有此应病之药。学人执此方便。认为普施之法。则又因药
致病。六祖开示法达之语。宜熟察之 …… (第 0850a 页)
想行识亦复如是。破有法不真故也。且色体尚尔。
况四蕴但名色而巳哉。般若诸经破有之教。故言五
蕴则色居 行之
前。华严诸经序沿袭之因。故色在行
之后。非略言则五。详言则十二也。

** 王介甫楞严经解(四条) …… (第 0871c 页)
缘。世界相续。此后天之易也。以
此而推。世界从觉明。唯识所现。皎然不爽。予昔遇梵
僧。谓楞严经盛谈五 行之
妙。大慧禅师亦云。楞严世
界相续。说五行生起极详。故极意研详。约此文以明
唯识之旨。

(○原人论议 …… (第 0874b 页)
不造诸业随分过一生。一衣一衲。坐起相随。戒
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若此生所
行之
处。及自家田宅处所。父母兄弟等。举心见者。
此心本来不去。莫道见彼事。则言心去(宗镜云。心性本无来去 …… (第 0893b 页)
自性。触事全彰。不动道场。遍
十方界。如斯境界。略暂回光。背觉合尘。妄为影事。此
之事意。如王大路。 行之
即是。假使不行。亦在其路。

五祖演上堂云。目犍连双足越坑。大迦叶闻琴起舞。
毕陵诃骂河神。迦留陀夷 …… (第 0911a 页)
秽亦非净。是非双泯复还存。

寒山诗。男儿大丈夫。作事莫莽卤。径挺铁石心。直取
菩提路。邪道不用行。 行之
转辛苦。不要求佛果。识取
心王主。

○懒残歌。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裤。多言复
多语。由来反相误。若 (第 092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