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禪宗部類
論集部類
經集部類
密教部類
史傳部類
般若部類
示湘潭诸优婆塞
* 示 方觉之
示智海岸书记
* 示刘存赤
* 示钟衡颖
* 示袁大涂
* 示双轮炤禅人 (第 0461c 页)

作真实行耳。老人强为汝等作如是说。为怜三岁子。
不惜两茎眉。切不可作世谛流布话会也。

** 示 方觉之(乙卯)
觉之方子。支离其形。而天机妙发。参老人于南岳。老
人见其心光炯炯。是于般若有夙种者。每以向上示 (第 0489c 页)
人强为汝等作如是说。为怜三岁子。
不惜两茎眉。切不可作世谛流布话会也。

** 示方觉之(乙卯) 觉之
方子。支离其形。而天机妙发。参老人于南岳。老
人见其心光炯炯。是于般若有夙种者。每以向上示
之。方子 (第 0489c 页)
示钟生衡颖

曾过曹溪巳十年。相逢知识总前缘。阮生何必穷途
哭。自有西来最上禅。

** 示 方生觉之

心光独露形骸外。祖意能参机语前。想听匡山莲漏
熟。故来重理旧因缘。

** 示常达禅人

南岳曹溪一 …… (第 0738c 页)
示量空禅人接待武昌

闻开梵刹向江湄。来往风䭵正渡时。为问华亭垂钓
者。离钩三寸几人知。

** 题 方觉之
离垢庵

一芥庵中绝点尘。从来无物可相亲。静观寂灭清凉
地。顿见如来妙法身。

** 题羼提庵

物 …… (第 0739b 页)
千里云山见此心。聊将一语寄东林。傥君不负莲华
约。白社幽期尚可寻。

** 华宇居士持华严经令甥 觉之
来请因寄

华藏庄严妙绝伦。无边佛刹一微尘。若能念念光明
现。便是随缘解脱人。

** 示在珍行童 (第 0744c 页)
登江上舟。君隐山中豹。因思李邺侯。君閒恐不保。
但留窗前云。待我归来扫。

** 从南岳东游江上留别 方觉之

与子江上逢。拟结山中好。相期卧白云。可共终休老。
山灵不我留。拽杖辞窈眇。子亦倦游人。志在烟霞表。 (第 0789a 页)
所谓六根才动被云遮也。到
此著力不得。又曰。三代而上未有佛可名。惟圣帝继
天立极。推本于天。言人得此 明觉之
理于天。故曰天
命之谓性。性者言人皆以此明觉为体也。率依此觉
性而常不昧。谓之道修者。即养其喜怒哀乐 (第 0793b 页)
谓六根才动被云
遮也。到此著力不得。又曰。三代而上。未有佛可名。惟
圣帝继天立极。推本于天。言人得此 明觉之
理于天。
故曰天命之谓性。性者。言人皆以此明觉为体也。率
依此觉性而常不昧。谓之道。修者。即养其喜怒 (第 0717c 页)
但无妄为 明觉之
照也。疏中约所显能。非谓但无
所照义尔。
此约下。二。通妨。或问曰。次云一切境界。
悉于中现。云何此 …… (第 0627c 页)
故知不待无明。法则不从内出。离心
等者。虽云待缘熏方出。非谓别有他法。自外而入
为能熏耳。以是即心不 觉之
因为能熏故。能熏既
非心外。所现安得离真。故非外入。
又此诸法。全心
而成。非谓诸法从心内出而现于外 …… (第 0628a 页)
恐有人言。显时方净。隐
时不净。故说二显后。又重说二隐(指法出离。缘熏习也)。又先
明二显者。以取始 觉之
末文便故。又亦即是始觉
义故。亦即隐处难信。且就显处而开示故。馀义易 (第 0629b 页)
悬屿禅师

#+BEGIN_VERSE
「 骨若霜岩之峭气如春风之穆和雅曲于 明觉之
庭响清音于曹山之麓正期神骏远驰所怪收缰甚速 (第 1037a 页)
佛殿里。将山门来安灯笼上。
是般若体。是般若用。良久曰。不得于亲不可以为人。
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其 明觉之
谓欤。师拈竹篦画
一画曰。般若体用一时画破了也。茫茫匝地普天。甚
处讨他光境。饶你如今不被一切有无诸 (第 0679a 页)
答德公刘居士次韵

#+BEGIN_VERSE
「 栋梁近日少人为君向南 方择
异木用在一毛端上头转新架个狮儿窟端居吼退野干群续燄传灯上正录不独旗山观皓月紫云佗日呼幽谷芬芬水草纳金 (第 0860a 页)
甲冑而肠
回胆裂非谓功成于百战岂知垢重于千途清夜羞
惭居恒愧悔幸佛慈之广大爰开寡过之门尽片念
之战兢 方择
自新之路讽经礼忏以其实不以其文
雪罪消愆慎于来勿追于往伏愿慈光遍照慧日长
舒悯蠢蠢之愚忱曲垂洞鉴纳区 (第 0262a 页)

差处正是大疑惑也仁义礼智皆是就人事立名乃
事物轨则岂可谓本性便是此理本性乃一念未起
事物未形即是 明觉之
体若常觉不昧不为六尘所
惑养成圣胎佛门号曰如来儒者称曰神圣只是本
无私欲纯一之天理也以此应事接物乃可 …… (第 0322a 页)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则本性明觉在天地之
先两仪未判岂便有仁义礼智之用及两仪既判资
始资生万物化成则此本性 明觉之
理乃遍于万事
有五常之名也三代而上未有佛可名唯圣帝继天
立极推本于天言人得此 (第 0322b 页)
明觉之
理于天故曰天命
之谓性性者言人皆以此明觉为体也率依此觉性
而常不昧谓之道修者即养其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 (第 0322b 页)
许多道理有分别是非则
可安得以用为体乎言所养者是仁义礼智不知所
用者复是何物若言所养者乃未发之中道明 觉之
天理发而中节者乃仁义礼智之用事物之当然岂
不明且尽欤孔子曰为仁由巳孟子曰由仁义行皆 (第 0322b 页)
而遍参知识岂不为最胜因缘哉安乐妙行无尚此
矣行者勉力以尽形寿何用别求佛法。

** 示 方觉之

(第 0749c 页)
觉之
方子支离其形而天机妙发参老人于南岳老
人见其心光炯炯是于般若有夙种者时来入室老
人每以向上示之方子心 (第 0749c 页)
心。为照清净之心。觉所了者。觉
照于清净之心为所了心。者字即觉字。乃觉所了
之觉。此觉字是于觉明有明 明觉之
觉。是八识精
性。一切业智者。业是无明初分是众生相。智是无
明中分是人我相。所不自见者。识精是觉明了 …… (第 0677c 页)
以是尘垢故。觉所觉者。上觉字照见心。所觉
者。照见之一切不离尘故者。觉无能所。能所皆尘。
今有于觉所 觉之
能所。故未离尘。此句乃释明觉
者之皆为尘垢。如汤消冰者。喻圆照觉相永断无
明。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喻觉 (第 0678a 页)
心成就寂灭无二。无
于能證所證。此句喻显觉心成就究竟清净。反显
觉之
未清净。为未离尘。
次包结。】

「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当文三句包结。存我一句。觉我一句。 …… (第 0678a 页)
是者。如于汤之消冰。当无
别有冰以知消者。若其别有冰。知于冰消。即是未
消之冰。此正承喻顺合。反见有 觉之
未离尘。合文
上科共成喻结科竟。前合徵释科摄属寿命相科
竟。连合众生相科管于迷智二相科竟。言迷智者。 …… (第 0678a 页)
 究竟非成就」
#+END_VERSE


【重颂文竟。前合长行摄属序述世尊垂答科竟。连
合序述菩萨兴问科入总示圆离心科竟。言心者。

以證悟了觉。根本于心。贪嗔爱慢。现行于心。言圆
离者。以所示教益。总乃令断此诸无明心相。成就
究竟修證之平等清净。】
【二示圆离法开二。一序
述菩萨兴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普觉菩萨从入清净觉。必證悟了 觉之

究竟圆离斯无迷闷。悲念修人所染污心。本求法
生。不悟圆离法与求无相人则随求生心执病为
行举心成见 …… (第 0681a 页)
【当文四句虑闻现益。大悲世尊一句。快说禅病一
句。令诸云云一句。心意云云一句。快说禅病者。證
悟了 觉之
四心相。是修禅者所病。此句述闻。得未
曾有者成就净觉。此句开悟。心意荡然者。永离生
灭。获大安隐者。 …… (第 0681a 页)
得之故。以作乃能法。觉非能法。何作可得。说名为
病者。不能得觉。是名为病。此句释明作病。究所迷
作求 觉之
故。乃迷五识中之同时明了识性为能
作性。此明了识。即六识体性。故指于本心作在明
了位中。未起攀缘分别 …… (第 0683a 页)
为任
者。故先示不断句。后示任彼句。凡此三句皆彼人
设教之语非任有故云云者。非任生灭涅槃即能
有于圆 觉之
故。以任但无能生之所。且未无能至
乃生能之所。尚迷不识。如何有觉。此句释明任病
究所迷任求 (第 0683b 页)
觉之
故。乃以停六识之分别于末那
七识所执外半分之六识以为诸法自有之生灭
性。内半分之八识以为诸法自有之不 …… (第 0683b 页)
内守幽间。欲求圆觉者。成就
清净。此句彼人发明止成之得求于圆觉。非止合
故云云者。非止息妄心得合入圆 觉之
故。以止虽
冥能心不立于异。犹未亡所在立于同。如何合一
切同异所不能至之圆觉。此句释明止病。究所迷 (第 0683c 页)
止求 觉之
故。乃于外种之半分末那舍执归位。为
诸念永息。内种之半分末那八识无记。为诸性平
等。故欲止以入觉。以 …… (第 0683c 页)
觉性之寂。普照圆寂。无别有相。有相之
寂。乃晦昧无明。全立所相。故非净觉。此句释明灭
病。究所迷灭求 觉之
故。乃于内种末那舍执归位。
无七我执之行阴尽。为一切烦恼之永断。身心之
毕竟空。无七之为六依根为识妄 …… (第 0684a 页)
界。
我皆令入云云者。皆令成佛圆满觉心。此句示所
发之心。于圆觉中者。大圆觉中。无取觉者。无證悟
觉之
四心入法空慧。除彼我人云云者。冥自他
憎爱之妄境。成解脱行。此句示所度生入清净觉
之善行。以成就于所 …… (第 0685a 页)
摄念无生。过三七日者。在正修之八十
日。一向摄念者。摄念攀缘远离幻妄成净觉心之
前方便。此句示圆成性 觉之
清净心。建三观之无
碍行。乃道场之正修习。合文上科共成忏悔摄念
科竟。前合修期念佛科摄属立期安居科竟 …… (第 0687b 页)
免生妄惑。乃令晓于异因以
绝非果。此句示断无明烦恼。前合修自性觉科共
成安居方便科竟。以答云何安居修 觉之
问。

修观方便开二。一示修开三。一修奢摩他开二。一
修自性觉开二。初顺觉行。】

「善男子。若诸 …… (第 0688b 页)
当忆想者。起观幻之心。十方如来者。遍满觉心。十
方世界者。遍满觉相。一切菩萨者。遍满觉行。此句
示从 觉之
体相用三法。非即非离以观幻本。依种
种门者。起诸幻法。渐次修行者。成就幻化。勤苦者。 (第 0688c 页)
云何
见所见。即此义也。】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至)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释成上文无所明则无 明觉之
妄。有所明非是性觉
之明。若无所明者。非惟无有明与无明。而觉湛明性。
则不可得。云何不可得耶。以性必 …… (第 0683a 页)
以世界称异。性觉真体。本无同
异。背真从妄。则炽然成异。本觉之性常一故同。所觉
之相常别故异。觉明异 明觉之
异故。因异立同。欲双
遣同异。立性 (第 0683a 页)
觉之
明。故曰无同无异。是皆因有所明
故。有明有无明及觉湛明性。若无所明者。则非明非
无明。及非觉湛明性矣 …… (第 0683a 页)
此经。抚几长叹。始羡此道士善究此理者也。】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至)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明觉之
妄。岂有他谬。谬在觉明。是谓因能立所也。觉
明何以为谬。盖满慈不解本明本妙。而计能明所明。
所既妄立 …… (第 0683c 页)
其能。缠彼同业。以逐
其类。】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至)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非局而局。故见 明觉之
色。是亦因能而见所也。非见
而见。还复因所而成能也。能所皆妄。是为以妄逐妄。
憎爱由生。且憎爱均想。 (第 0683c 页)
若出世间。不明如来至 明至觉之
性。妄立所明所 (第 0675a 页)
觉之
心。或滞于空。或著于有。谬以涅槃为可作。以
语言为可辩。以此欲穷理尽性。以此欲测度如来。
又焉能哉。 (第 0675a 页)
问为解
结修證之关键故。汝欲识知等證以结惟在根。前
阿难问以云何是结则是欲知耳。俱生无明即本
经妄为 明觉之
妄明。无始与俱故云俱生。前云与
诸无明俱灭俱生是也。此妄一动。三细六粗展转
生起。故曰使汝轮转生死。 …… (第 0151c 页)

之痛也。虽觉觉痛句二觉字即是上之知字。以知
觉同体变文互用故。觉清净心无痛痛觉者。谓承
上虽有能 觉之
性及所 (第 0166a 页)
觉之
痛。而正当能所历然
时又分明有个觉清净心。其间亦无所 (第 0166a 页)
觉之
痛及
觉痛之觉。是又于妄 (第 0166a 页)
觉之
中会得真觉清净心矣。

○我又下深思悟證。二觉萦怀转复深思故曰我
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者。谓一身 (第 0166a 页)
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
复始。」

【此问总蹑前三科七大而生。其中山河忽生发起
下文妄为 明觉之
义。次第迁流发起下文三种相
续之义。幽溪曰。温陵云。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
宜无迁流。与下答文似不相 …… (第 0690a 页)
灭。对彼诸妄则三
谛俱名妙真常矣。三敢问下正穷妄因。前问云何
忽生山河大地。佛答妄为明觉故生山河。明 觉之
义辨之巳详。今问此妄从何而有是到底一问也。

○二佛答分三。一以演若失头为喻。二以妄本无
因合喻。三 …… (第 0704c 页)
况一念梦心不从因生。并梦亦无而
梦物岂可取哉。梦物有因缘者。喻妄所妄能依于
明觉也。梦心无因。喻妄为 明觉之
妄不从因生也。
前但示无因则无生灭。今兼示有因缘者亦无生
灭。言梦心无因者。梦前无梦是不因梦。醒时非 …… (第 0705c 页)
浅深俱
断三惑圆除。正是歇狂之方。何必纯在于深方不
藉修證耶。故当以吴兴解为正。心中演若达多即
妄为 明觉之
心。此心起时还欲照明觉体。是向外
驰求反生器界。此三种相续所由来也。今明真本
无得但须歇狂。歇即菩提 …… (第 0706a 页)
即不离也。夫离合离然既非对待巳是正义。今又
非之。不但非离并亦非合。到此一句方名无戏论
法。当是妙 觉之
所證耳。前云歇即菩提理最直捷。
今遣之又遣似与前违。非违也。满慈得意祗贵承
当。阿难多闻须除计执。故 …… (第 0708b 页)
端。总之遍十方者尽名劫浊。如下见闻觉知总名
见浊意可知矣。相织妄成者。以无体之空织无觉
之见。以无 觉之
见织无体之空。故妄成第一重浊。
见至于无觉而犹名浊者以为空所杂也。二卷云
见在眼前是义非实。当知今之 …… (第 0712c 页)
抟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
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前浊云见但取遍空无 觉之
见。今则附著于身故
云汝身现抟等。抟捏聚也。见闻觉知本非留碍。而
以四大织之。四大有色结色成根。四大 …… (第 0712c 页)
。明相下合
纯水。古注云言永断者。且约从因至果通相而说
理寔妙觉方名永断。盖因穷五品之初心。果穷妙 觉之
极證。但举初后自摄诸位。一切变现。孤山以
为随机所感十界现形。幽溪引前文惟妙觉明圆
照法界是故于中一 …… (第 0714b 页)
之意乎。如是十二皆离
则六尘咸脱。六尘本由明觉而有。明觉者。谓照了
觉体因之反起外尘。今不循声色则治 明觉之

所以六尘皆亡。楞伽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今经圆通正因此入。前
审详烦 (第 0722a 页)
以觉为有不明是失真也意必欲加明
于觉是以妄益真也无穷之患此其基之矣故佛详
示之曰汝意谓若无所明则无有 明觉之
可称必有
所明乃可称明觉乎全不知有所明则妄见分别故
非觉也无所明则闇然失照故非明也良以有所明
无所明 …… (第 0304c 页)
乎金矿之喻喻果 觉之
无杂也菩提智照烦恼永亡
犹如矿尽金纯岂有再生矿乎木灰之喻喻果德之
无生也涅槃寂灭二死俱尽犹如木爇成灰 …… (第 0306b 页)
起盖将穷其因而力断之也佛乃为
举喻以明之如演若照镜忽尔心狂遂至索头狂走
此岂有因哉特自心狂而巳合知此 觉之
体本圆明
妙无妄可得今称为妄则全无有实云何有因若有
所因必是有实云何名妄但是自诸妄想展转自相
为因故 (第 0307b 页)
妙之真也。此说未妥)

补注曰。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者。如云若得果无所
明。则无明觉矣。岂不幸哉。盖 明觉之
妄。由所明起
也。
孤山曰。有所非觉者。若有所明。则非真觉。以真 …… (第 0241c 页)

觉之
性离能所故。无所非明者。若无所明。则无妄
明。以因妄明。立能立所故。非明之明。指妄明也。无
明又非觉 …… (第 0242a 页)
明则真。必明则妄。所以妄为明觉未妥)

吴兴曰。本性之觉。必具湛明之性。以不了故。妄为
能明之明所 觉之
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一节且指无明也。一说真觉本无能所。因必明故 (第 0242a 页)
妄见有所究竟。以必明为恶道非也)

吴兴曰。性 觉之
体。本非所明。但因妄明。对能立所。
此即因惑立所见之相也。所见之相既立。能见之
相即生。能所同时。前 …… (第 0242a 页)
。良决于此
法皆变灭。喻妄体无常。空无烂坏。喻真性常住)

(携李
曰。先示涅槃云。生灭地以为初心发
觉之
本。不灭不
生。合如来藏为同。以生灭心。求常住果。为异)


真际曰。汝当照明诸器下。使先审有为法。 …… (第 0247c 页)
槃名无织。织者两物相涉。经纬
造作之义。涅槃之体。自性清净。不涉众缘。离编织
故。今以无空之体。织无 觉之
见。以无 (第 0248a 页)
觉之
见。织无
空之体。乃妄见空而两无其实。即土失留碍者。不
浑浊真性乎。】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至)是 …… (第 0248a 页)
全空。故曰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既无
自性。则随缘转变。故于知见立识知之心。则结为
无明之本。于知见无见 觉之
妄。则解为涅槃真净。
既曰真净。岂容立知。故曰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
总示妄结依根尘识起。但妄识不立 …… (第 0252b 页)
(吴兴曰。知即觉也。剌伤足时。虽有能 觉之。
心觉于所 (第 0256a 页)
觉之
痛。反观觉心。本自清净。无有能所。所觉属身识
能觉属意识。由身识生巳。次起意识。分别前法。故曰
双觉 …… (第 0256a 页)
曰。此人人本来圆通者也)
(吴兴曰。此类前文。性
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法喻相参耳)


吴兴曰。真 觉之
性。辟如大海。澄湛圆融。皆喻寂而
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
故曰元妙。】

「元 …… (第 0261b 页)
于华。表和融法行也。酥成于乳。表和
融法味也。半为中数。三为成数。小香炉。方寸觉心
也。以香沐炭。发 觉之
法也。然令猛炽。投酥蜜于炎
炉烧。令烟尽者。行法既成。不可终滞。当于觉心。勇
猛煅炼。使习气并铄。缘 (第 0265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