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大集部類
弥陀铁像。三
年而后成。常熟魔民意其有馀资。垂涎搆狱师曳杖
而行。时霞公住净土寺。闻身公行。喜曰。吾 方丈得人
矣。乙亥十月六日迎身公入寺。越二日霞公说偈别
众。坐积薪上。举火自焚。大众观叹悲泣。得未曾有。身 (第 0330b 页)
年而后成。常熟魔民意其有馀资。垂涎搆狱师曳杖
而行。时霞公住净土寺。闻身公行。喜曰。吾 方丈得人
矣。乙亥十月六日迎身公入寺。越二日霞公说偈别
众。坐积薪上。举火自焚。大众观叹悲泣。得未曾有。身 (第 0330b 页)
今经
七佛。恒受蚁身。尚未能脱。由此观之。人身难得
如爪上土。宁不信然。所以者何。经云。五戒坚持。 方得人 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持戒难。则人身
不易明矣。况作十习因。又甚于五戒之不持。临
终堕无间狱。受六 (第 0556c 页)
七佛。恒受蚁身。尚未能脱。由此观之。人身难得
如爪上土。宁不信然。所以者何。经云。五戒坚持。 方得人 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持戒难。则人身
不易明矣。况作十习因。又甚于五戒之不持。临
终堕无间狱。受六 (第 0556c 页)
所同戒者也。一杀
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凡受
诸戒者。必始于此○经云。五戒坚持。 方得人 身。
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十戒
沙弥十戒也。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
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六 (第 0572b 页)
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凡受
诸戒者。必始于此○经云。五戒坚持。 方得人 身。
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十戒
沙弥十戒也。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
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六 (第 0572b 页)
。感尚暴。恐为小
人所谋。晦堂曰。化侍者稍廉谨。黄龙谓化虽廉谨。不
若秀庄主。有量而忠。」
【此节 明得人 之难。豫。悦也。逆问。以下而问上也。黄
龙答以监收未 (第 0639b 页)
得人。 晦堂遂荐感副寺。南岳福严
慈感禅师。潼州杜氏子。嗣黄龙南禅师。龙曰。感为
人性暴。恐为小人所谋。晦堂 …… (第 0639b 页)
尝举以问晦堂曰。黄龙师翁不过用
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此事如天子之有国。
士庶之有家。何尝不以 得人 用人为本。如是筹量
细心。岂独黄龙为然。先圣亦曾以此而为戒也△
古今用人是第一件大事。得其人使法道自 …… (第 0639c 页)
然风逆浪生。覆舟亦为水也。故谓水顺则舟浮。违
之则没矣。】
「故住持 得人 情则兴。失人情则废。全得则全兴。全失
则全废。故同善则福多。同恶则祸甚。善恶同类。端如
贯珠。兴废象 (第 0642a 页)
行。明若观日。斯历代之元龟也(与黄檗胜书)。」
【此节总结通情。故住持 得人 之情则法道兴。失人
之情则百事废。人情到处俱通。是谓全得。于事则
全兴。使人情处处不通。而全失。则事 …… (第 0642a 页)
西道吾时。众虽不多。犹有老
衲数辈。履践此道。自大沩来此。不下九百僧。无七五
人会我说话。予以是知。 得人 不在众多矣(实录)。」
【祖庭。即佛祖之门庭也。秋晚。即末法凋零之时也。
谓林下学人。于此凋零之际 …… (第 0649a 页)
几人。行持此道。自大沩迁来智海时。论众不止
九百僧。其间无七五人。会得我说话的舌头落处。
以是而知。 得人 只要真修实行者。固不在众数之 …… (第 0649a 页)
靡。行说俱非重厚。所以知人之难。不在于今也。我
愿后人。存守个好念头得来受用。】
此篇教学者依附 得人。 可以操持无妄。成就品格
也。
「湛堂谓妙喜曰。像季比丘。外多徇物。内不明心。纵有
弘为。皆非究竟。 (第 0649c 页)
盖所附卑猥而使然。」
【此节教依附 得人。 谓像季学者。外但随顺境缘。逐
诸声色。徇。顺也。内不自求悟明心性。此等人。纵使
有弘大作为处。皆是虚 (第 0649c 页)
人所谋。晦堂曰。化侍者稍廉谨。黄龙谓化虽廉谨。不
若秀庄主。有量而忠。」
【此节 明得人 之难。豫。悦也。逆问。以下而问上也。黄
龙答以监收未 (第 0639b 页)
得人。 晦堂遂荐感副寺。南岳福严
慈感禅师。潼州杜氏子。嗣黄龙南禅师。龙曰。感为
人性暴。恐为小人所谋。晦堂 …… (第 0639b 页)
尝举以问晦堂曰。黄龙师翁不过用
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此事如天子之有国。
士庶之有家。何尝不以 得人 用人为本。如是筹量
细心。岂独黄龙为然。先圣亦曾以此而为戒也△
古今用人是第一件大事。得其人使法道自 …… (第 0639c 页)
然风逆浪生。覆舟亦为水也。故谓水顺则舟浮。违
之则没矣。】
「故住持 得人 情则兴。失人情则废。全得则全兴。全失
则全废。故同善则福多。同恶则祸甚。善恶同类。端如
贯珠。兴废象 (第 0642a 页)
行。明若观日。斯历代之元龟也(与黄檗胜书)。」
【此节总结通情。故住持 得人 之情则法道兴。失人
之情则百事废。人情到处俱通。是谓全得。于事则
全兴。使人情处处不通。而全失。则事 …… (第 0642a 页)
西道吾时。众虽不多。犹有老
衲数辈。履践此道。自大沩来此。不下九百僧。无七五
人会我说话。予以是知。 得人 不在众多矣(实录)。」
【祖庭。即佛祖之门庭也。秋晚。即末法凋零之时也。
谓林下学人。于此凋零之际 …… (第 0649a 页)
几人。行持此道。自大沩迁来智海时。论众不止
九百僧。其间无七五人。会得我说话的舌头落处。
以是而知。 得人 只要真修实行者。固不在众数之 …… (第 0649a 页)
靡。行说俱非重厚。所以知人之难。不在于今也。我
愿后人。存守个好念头得来受用。】
此篇教学者依附 得人。 可以操持无妄。成就品格
也。
「湛堂谓妙喜曰。像季比丘。外多徇物。内不明心。纵有
弘为。皆非究竟。 (第 0649c 页)
盖所附卑猥而使然。」
【此节教依附 得人。 谓像季学者。外但随顺境缘。逐
诸声色。徇。顺也。内不自求悟明心性。此等人。纵使
有弘大作为处。皆是虚 (第 0649c 页)
月八日解制即以院事嘱首座久默遂飘然
南迈舟至赣湖口石尤频作师曰且泊因闻有山名
崆峒幽邃乃栖之是时龙华 方丈得人 崆峒丛席亦
就丁丑春师遂遁迹南云山未几众复请归崆峒问
禅乞戒者云集不三年成大刹额子仙禅院托谓斯
教主 (第 0822c 页)
南迈舟至赣湖口石尤频作师曰且泊因闻有山名
崆峒幽邃乃栖之是时龙华 方丈得人 崆峒丛席亦
就丁丑春师遂遁迹南云山未几众复请归崆峒问
禅乞戒者云集不三年成大刹额子仙禅院托谓斯
教主 (第 0822c 页)
名究竟清净。受持转授诸
众生者。若十信人者。不得转令受他人。此位人者。唯
十劫中学戒耳。十解以上人。 方得人 空位。故为下地
令授戒也。然而地前人空无流者皆相似。唯随分得
转受耳。若究竟转受位者。地上方得转受。 …… (第 0277b 页)
非人想者。轻罪故。三者自知
未得若既得想者。亦轻垢故。四者起颠诳心。若始终
迷心。全无罪故。五者说得 得人 法。六者言业了了。七
者前人巳解。于中初二第七一为缘。第三为法。第四
因。第五第六为业。若阙因全无罪 (第 0284b 页)
众生者。若十信人者。不得转令受他人。此位人者。唯
十劫中学戒耳。十解以上人。 方得人 空位。故为下地
令授戒也。然而地前人空无流者皆相似。唯随分得
转受耳。若究竟转受位者。地上方得转受。 …… (第 0277b 页)
非人想者。轻罪故。三者自知
未得若既得想者。亦轻垢故。四者起颠诳心。若始终
迷心。全无罪故。五者说得 得人 法。六者言业了了。七
者前人巳解。于中初二第七一为缘。第三为法。第四
因。第五第六为业。若阙因全无罪 (第 0284b 页)
。今经七佛。恒受蚁身。尚未能脱。
繇此观之。人身难得如瓜上土。宁不信然。所以者
何。经云。五戒坚持。 方得人 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持戒难。则人身不易明矣。又云一失人身。万劫不
复。而乃不贵五戒之修。不虞万 …… (第 0206a 页)
者。曰离曰得。姑顺凡
情耳。极而言之。究尽所离。则离三涂。离六道。离二
乘。离权位菩萨。究尽所得。则 得人 得天。得罗汉。得
菩萨。得如来。如是乃至离无所离。得无所得。故云
岂止。但以凡情浅近。未解深闻。俯就 (第 0218b 页)
繇此观之。人身难得如瓜上土。宁不信然。所以者
何。经云。五戒坚持。 方得人 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持戒难。则人身不易明矣。又云一失人身。万劫不
复。而乃不贵五戒之修。不虞万 …… (第 0206a 页)
者。曰离曰得。姑顺凡
情耳。极而言之。究尽所离。则离三涂。离六道。离二
乘。离权位菩萨。究尽所得。则 得人 得天。得罗汉。得
菩萨。得如来。如是乃至离无所离。得无所得。故云
岂止。但以凡情浅近。未解深闻。俯就 (第 0218b 页)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似指不变者为
性指随缘为习孟子乃于习性之中偏指人性为
善故与犬牛不同则是佛门五戒十善 方得人 身
意耳孔子之赞易也有曰先天而天弗违似非以
天命为性者天命谓性自是子思以下一切后儒
通计尚未必是尼山 (第 0212c 页)
性指随缘为习孟子乃于习性之中偏指人性为
善故与犬牛不同则是佛门五戒十善 方得人 身
意耳孔子之赞易也有曰先天而天弗违似非以
天命为性者天命谓性自是子思以下一切后儒
通计尚未必是尼山 (第 0212c 页)
有由颠倒生。须陀洹巳断粗惑。不入色声香
味触法。是得六销。而尚滞法。执是未亡一也。以后
文證之。此乃 方得人 空。而未能成法解脱。至俱空
不生。乃亡一矣。然小乘必销六。然后亡一。大乘直 …… (第 0250a 页)
观。乃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
后会入空平等理。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今
言此根初解先 得人 空者。亦犹前文如澄浊水。沙土
自沉。盖任运而然也)。
温陵曰。了烦恼结。皆由著我。则于我无著。离烦 …… (第 0254a 页)
障。是 得人 空也。了所知结。皆由著法。则于法无著。
离所知障。是得法空。名法解脱。人法双解。是名俱
空。而俱空亦 (第 0254b 页)
。心无所起。是从正受。得无生忍也。
观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
先 得人 空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
觉空。即成法解脱也。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即俱空
不生也。生 (第 0254b 页)
味触法。是得六销。而尚滞法。执是未亡一也。以后
文證之。此乃 方得人 空。而未能成法解脱。至俱空
不生。乃亡一矣。然小乘必销六。然后亡一。大乘直 …… (第 0250a 页)
观。乃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
后会入空平等理。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今
言此根初解先 得人 空者。亦犹前文如澄浊水。沙土
自沉。盖任运而然也)。
温陵曰。了烦恼结。皆由著我。则于我无著。离烦 …… (第 0254a 页)
障。是 得人 空也。了所知结。皆由著法。则于法无著。
离所知障。是得法空。名法解脱。人法双解。是名俱
空。而俱空亦 (第 0254b 页)
。心无所起。是从正受。得无生忍也。
观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
先 得人 空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
觉空。即成法解脱也。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即俱空
不生也。生 (第 0254b 页)
。真妄既异。二一非同)又初果人。不取六尘。名
为六消。执根有体。故未亡一。(〔温陵云〕以后文證。此乃 方得人 空。而未能
成惑解脱也)般若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
色声香味触。涅槃亦云。须陀洹人。虽生 (第 0647a 页)
为六消。执根有体。故未亡一。(〔温陵云〕以后文證。此乃 方得人 空。而未能
成惑解脱也)般若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
色声香味触。涅槃亦云。须陀洹人。虽生 (第 0647a 页)
知其终,不达
其始」。人义不满,不与人名。如来道备先登,居宗体极,三达灵
智,识古今理尽。人义备满, 方得人 名。是以今言「无人」者,金刚
已还,无有满足之人,故言「无人」。下言「过三百」者,二乘涅槃标
果,不 (第 0344a 页)
其始」。人义不满,不与人名。如来道备先登,居宗体极,三达灵
智,识古今理尽。人义备满, 方得人 名。是以今言「无人」者,金刚
已还,无有满足之人,故言「无人」。下言「过三百」者,二乘涅槃标
果,不 (第 0344a 页)
乃一现于前数劫承善业故 方得人
身。特须
精勤勿令灵弃。增加智慧及法善根 圣地已
来须求胜行。誓不复堕地狱饿鬼畜生之趣。
不闻三宝边 (第 1183c 页)
下贱虽 得人 身盲聋音恶长
寿天难或生人中信邪到见。虽佛出世佛前
佛后八难之中。种种苦恼障道之处。不复
堕落永离八 (第 1183c 页)
精勤勿令灵弃。增加智慧及法善根 圣地已
来须求胜行。誓不复堕地狱饿鬼畜生之趣。
不闻三宝边 (第 1183c 页)
下贱虽 得人 身盲聋音恶长
寿天难或生人中信邪到见。虽佛出世佛前
佛后八难之中。种种苦恼障道之处。不复
堕落永离八 (第 1183c 页)
多劫不能得出。佛说过去劫为法比丘。以恶毒心谤净命比丘。扬其恶行。八十劫中。受地狱苦。又多生堕畜生中。 方得人
身。常受贫厄。瘖哑无舌。法比丘者。则我身是。净命比丘弥陀佛是。由我过去愚痴无智。受苦如是。当知随顺恶 (第 0559b 页)
。难可出离。可不慎哉。
△二转生恶道。】
「过是劫巳。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 方得人 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
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复堕恶道。」
【历劫沉沦。永失生天 (第 0711b 页)
△二转生恶道。】
「过是劫巳。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 方得人 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
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复堕恶道。」
【历劫沉沦。永失生天 (第 071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