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本緣部類
十住作人
无我观。次十行作因缘法无我观。次十回向
作真如法无我观。次十地作三空二无我观。
次等觉作照 寂观。 如觉唯作 (第 1067a 页)
寂观。 观照平等
佛地大寂也。此圣者于大小二乘中各造五
百论。西方称为千部论师 五印度者。此云
天也 契者会 (第 1067a 页)
无我观。次十行作因缘法无我观。次十回向
作真如法无我观。次十地作三空二无我观。
次等觉作照 寂观。 如觉唯作 (第 1067a 页)
寂观。 观照平等
佛地大寂也。此圣者于大小二乘中各造五
百论。西方称为千部论师 五印度者。此云
天也 契者会 (第 1067a 页)
。惠施不蓄。
钵无留供。说法能得储和尚之旨。有语录十馀卷
行世。
九月二十九日湖州资福行观灵机和尚 寂观 住
资福三十八载。凡樵采之山。安僧之地。尺寸皆缩
衣钵亲置。始则草屋荒基。终焉琼楼绛殿。门庭严
冷。 (第 0314b 页)
钵无留供。说法能得储和尚之旨。有语录十馀卷
行世。
九月二十九日湖州资福行观灵机和尚 寂观 住
资福三十八载。凡樵采之山。安僧之地。尺寸皆缩
衣钵亲置。始则草屋荒基。终焉琼楼绛殿。门庭严
冷。 (第 0314b 页)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
此菩萨者。名齐脩三摩钵提禅那后脩奢摩他。」
【三 寂观 领七。
复二有二。
先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
名先脩禅 …… (第 0498b 页)
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
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 寂观 方便初首也。禅那义当中道一心。名为 (第 0506b 页)
寂观。 言先取数门者。正入禅最初工夫也。以脩禅
人一向心多杂乱。难得寂静故。先以数门为首。谓 (第 0506b 页)
此菩萨者。名齐脩三摩钵提禅那后脩奢摩他。」
【三 寂观 领七。
复二有二。
先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
名先脩禅 …… (第 0498b 页)
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
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 寂观 方便初首也。禅那义当中道一心。名为 (第 0506b 页)
寂观。 言先取数门者。正入禅最初工夫也。以脩禅
人一向心多杂乱。难得寂静故。先以数门为首。谓 (第 0506b 页)
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
愿唯虚设。必须行愿相资。熏成上求下化之种。而
现行自生。不劳馀力也。三别答修 寂观。 数门者谓
观察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是其所灭之无明也。论
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盖一念中有
九 …… (第 0540c 页)
体本无而不妨现相方成假观。复
有修中难成绝待。先知假全空而无假。空全假而
无空。空假俱无绝诸对待方成 寂观。 又有人直见
心源。方知诸法即性故空。不坏相故假。或从性现
故假。无别所现故空。先后绮互。如前中间二十 (第 0541a 页)
愿唯虚设。必须行愿相资。熏成上求下化之种。而
现行自生。不劳馀力也。三别答修 寂观。 数门者谓
观察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是其所灭之无明也。论
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盖一念中有
九 …… (第 0540c 页)
体本无而不妨现相方成假观。复
有修中难成绝待。先知假全空而无假。空全假而
无空。空假俱无绝诸对待方成 寂观。 又有人直见
心源。方知诸法即性故空。不坏相故假。或从性现
故假。无别所现故空。先后绮互。如前中间二十 (第 0541a 页)
相也。今每观之中长科七段。
每轮辨其先后。牒其观名。今恐文繁。各举一号。前
初云静观。次云幻观。后云 寂观。 寂与静殊。前以具
辨。文三。初七轮静观为首兼于幻寂。中七轮幻观
为首兼于静寂。后七轮 (第 0562a 页)
寂观 为首兼于静幻。初中
后轮。共二十一观。依文分列于后。
一运舟兼齐
观。】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 (第 0562a 页)
每轮辨其先后。牒其观名。今恐文繁。各举一号。前
初云静观。次云幻观。后云 寂观。 寂与静殊。前以具
辨。文三。初七轮静观为首兼于幻寂。中七轮幻观
为首兼于静寂。后七轮 (第 0562a 页)
寂观 为首兼于静幻。初中
后轮。共二十一观。依文分列于后。
一运舟兼齐
观。】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 (第 0562a 页)
摩他。后修禅那。」
【(补注曰。此言湛海澄空观。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
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后 寂观 以显性)。
如山曰。以静慧故。静也。證至静性。寂也。蹑静而兼
修寂矣。二观功用。断烦恼是因亡。出生 …… (第 0589b 页)
。此言独足双头观。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鼓
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和齐运。如双头
也。单 寂观 如独足也)。
如山曰。以至静力。资发变化。齐标静幻也。谓以至
静力。资助策发变化之力。以度众生。后 …… (第 0589c 页)
中。遮照同时。是为圆觉。又依诸性修静观。依相修
幻观。依无离觉性修 寂观。 故科云圆修三观矣。】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若此觉心。本性 …… (第 0591b 页)
不妨见有根尘。伹
不随念爱染。故云止息。此则于根。尘亦无。坚持空寂
之相。由见空无。故云除灭。此病从 寂观 中来。彼诸
轮中。皆云寂灭及断烦恼。迷彼成此)。
如山曰。烦恼之本。即是身心。若执身心。烦恼何断。 …… (第 0596b 页)
【(补注曰。此言 寂观。 善男子下。言修观成也。渐次增进
下。言起用功也。非彼下诫邪證。是名二句总结)。
(补
心中了知三句注 (第 0598a 页)
【(补注曰。此言湛海澄空观。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
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后 寂观 以显性)。
如山曰。以静慧故。静也。證至静性。寂也。蹑静而兼
修寂矣。二观功用。断烦恼是因亡。出生 …… (第 0589b 页)
。此言独足双头观。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鼓
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和齐运。如双头
也。单 寂观 如独足也)。
如山曰。以至静力。资发变化。齐标静幻也。谓以至
静力。资助策发变化之力。以度众生。后 …… (第 0589c 页)
中。遮照同时。是为圆觉。又依诸性修静观。依相修
幻观。依无离觉性修 寂观。 故科云圆修三观矣。】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若此觉心。本性 …… (第 0591b 页)
不妨见有根尘。伹
不随念爱染。故云止息。此则于根。尘亦无。坚持空寂
之相。由见空无。故云除灭。此病从 寂观 中来。彼诸
轮中。皆云寂灭及断烦恼。迷彼成此)。
如山曰。烦恼之本。即是身心。若执身心。烦恼何断。 …… (第 0596b 页)
【(补注曰。此言 寂观。 善男子下。言修观成也。渐次增进
下。言起用功也。非彼下诫邪證。是名二句总结)。
(补
心中了知三句注 (第 0598a 页)
七实相平等礼。前二非
礼。后五义有浅深。如馀处释。此不繁出。作观。后五
礼。即是观。或作此礼所礼性空 寂观。 】
** △听法第七
「凡遇挂上堂牌。宜早上堂。莫待法鼓大擂。」
【若不早往。临时仓卒失仪。身 (第 0252c 页)
礼。后五义有浅深。如馀处释。此不繁出。作观。后五
礼。即是观。或作此礼所礼性空 寂观。 】
** △听法第七
「凡遇挂上堂牌。宜早上堂。莫待法鼓大擂。」
【若不早往。临时仓卒失仪。身 (第 0252c 页)
业(九)咨嗟寂灭澹怕之事
所化众生无权方便则为魔业(十)积众
德本不亲道心则为魔业(十一)慇勤遵
修 寂观 之事所观察者见有众生则
为魔业(十二)求尽尘欲使无有馀度生
死岸𢙣畏爱欲则为魔业(十三)修行智
慧 (第 0590c 页)
所化众生无权方便则为魔业(十)积众
德本不亲道心则为魔业(十一)慇勤遵
修 寂观 之事所观察者见有众生则
为魔业(十二)求尽尘欲使无有馀度生
死岸𢙣畏爱欲则为魔业(十三)修行智
慧 (第 0590c 页)
能观之智。智即是人。离智有人。人中有智。智中有
人。此计亦破。故言何处有人。若作非事非理。本性
空 寂观 者。本性空寂。本无即阴。离阴阴人。人阴既
无。如此计破。故言何处有人。能观之智。本性亦寂。
故言何处 (第 0556c 页)
人。此计亦破。故言何处有人。若作非事非理。本性
空 寂观 者。本性空寂。本无即阴。离阴阴人。人阴既
无。如此计破。故言何处有人。能观之智。本性亦寂。
故言何处 (第 0556c 页)
菩
提也。
经曰此人从今以下。第二申胜报别答。言提
舍此经佛答文略有六观。一天中胜报观。二
人间归 寂观。 三上升兜率观。四下降阎浮观。
五众生大依观。六菩萨广摄观。今此答文中
唯有初观。即观一生补处及十善胜 (第 0312b 页)
提也。
经曰此人从今以下。第二申胜报别答。言提
舍此经佛答文略有六观。一天中胜报观。二
人间归 寂观。 三上升兜率观。四下降阎浮观。
五众生大依观。六菩萨广摄观。今此答文中
唯有初观。即观一生补处及十善胜 (第 0312b 页)
观(恒不)
* 二十四无惭死尸观(不生)
* 二十五受苦依身观(唯受)
* 二十六空聚空 寂观(如空) 二十七空谷船舶观(如谷)
* 二十八大车到岸观(亦如)
* 二十九总结到岸(善男) (第 0878a 页)
* 二十四无惭死尸观(不生)
* 二十五受苦依身观(唯受)
* 二十六空聚空 寂观(如空) 二十七空谷船舶观(如谷)
* 二十八大车到岸观(亦如)
* 二十九总结到岸(善男) (第 087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