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般若部類
法華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已来莫
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世祖太武皇
帝开广边荒德泽遐被。沙门 道士善
行纯
诚。如惠始之伦。无远不至。风义相感往往
如林。夫山海之深。宁免奸淫之俦得容假
托。讲寺之中。致 (第 0538c 页)
坦渊记主 甘露法门

甘露疏记第一云。念佛求生净土者。与初心汎修馀
善者。优劣不同。汎修 馀善
者。唯依自力。要经多劫修
行不退。方获圣果。则甚为难。念佛求生净土者。依阿
弥陀佛愿力。摄持不舍。则 …… (第 0088c 页)
二人皆欲渡海往诣宝山。一人则种植树木。待以为
船欲使树成。甚为久远。多诸障难。不能得渡。自力汎
馀善
者。亦复如是。一人则于海岸上。遇大商主有
大船舶。以柔软语。告大商主。怜悯听许。即时登船。不
历久远 (第 0088c 页)
生死重罪。况复十念耶。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
生念佛所灭罪耶。重罪尚灭。况轻罪耶。又复校量念
佛功德。比 馀善
根优劣之相者。经云。若人以四事极
好之物。供养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佛。所得福
德。不如有人合掌一称 (第 0491a 页)
尔。况复十念所灭罪耶。况复一日一月一年
一生念佛所灭罪耳。重逆尚灭。况轻罪乎。又应校量
念佛功德。比 馀善
根。优劣之相者。经云若人以四事
极好之物。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圣
人。所得福德。不如有人。 (第 0611c 页)
一处也。即能居之法性身。所
居之寂光土。方名真一处也。

△二修行二。初分科。

○二修行二。初反显 馀善
不生。

△二释经二。初反显 (第 0585b 页)
馀善
不生。二初列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释义四。初释少善根。 (第 0585b 页)
未破而生同居者。托胜增修。三净可待。且教
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依正
最净。比 馀善
感土。其相天殊也。二忆念者。或缘相好。
或持名号。皆名忆念。而有理有事。华严解脱长者云。
欲见安乐世 (第 0694c 页)
 华开则见佛」
#+END_VERSE



十疑论云。难行道者。在五浊恶世。求阿毗跋致。甚难
可得。略说有五。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无赖恶人
破他胜德。三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声闻自利障于
大慈。五唯有自力。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易
行道者。谓信佛教念佛三昧。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
决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船。须臾千里。亦如劣夫从转
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轮王力也。

** 定散二业

天台大师观经疏云。根有利钝。行有定散。观佛三昧
名定。修 馀善
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
大本就此。故云不生。此经明观。故得往生。山堂彦伦
法师云。诸 (第 0377b 页)
生死重罪。况复十念耶。况复一日
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灭罪耶。重罪尚灭。况轻罪耶。
又复校量念佛功德。比 馀善
根。优劣之相者。经云。若
人以四事极好之物。供养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
支佛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合掌一称 (第 0405c 页)
在凡
夫地漂零六道。造诸结业不可限量。同佛至
今久远无异。如此尘劫安可称量。假使有人。
于一生内不说 馀善。
但称佛名。尽寿声声不
绝。随其所称之名。一一皆灭八十亿劫生死
重罪。然尽一生以及他生称佛。灭罪劫数虽 (第 0377b 页)
若非此心不成始行故非厌离舍此
无由不起忻求生彼无分(教行录)

慈云式法师往生略传序略曰念佛功德比 馀善

优劣之相者经云若人以四事极好之物供养三千
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圣人所得福德不如有
人一合掌一称 …… (第 0415c 页)
其前然事想彼国但无三
观名散善耳故三种净业回向愿生咸登极乐吾祖
智者云根有利钝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脩 馀善
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此经明观故
得往生是知若定若散或钝或利皆净土因咸趣无 (第 0420a 页)
欲灭。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
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何况 馀善
法。各趣强健时。努力勤脩善。如
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是日巳过。命亦随
减。如少水鱼。期有 (第 0476c 页)
正念。悔眠寻伺通染不
染。如触欲等无别翻对。何缘诸染所翻善
中有别翻对有不尔者。相用别者便别立之。 馀善
不然。不应为例。又诸染法遍六识者。
胜故翻之别立善法。慢等忿等唯意识俱。害
虽亦然。而数现起损恼他故 (第 0969b 页)
生起。此等身受现行。皆由真异熟有。
此若无者。无如是事。

△三约非佛有情显有真异熟。】

「非佛起 馀善
心等位(至)如许起彼时非佛有情故。」

【补遗 非佛者。谓十界中除佛。显馀之九界有情
位中。起 (第 0586a 页)
馀善
等心时。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对佛果
极善。故称馀善。等者。等于不善无记。即等觉位菩
萨。犹有一分俱生法 (第 0586a 页)
执未尽。而异熟尚在。究竟空
时。必在菩萨金刚道后故。唯佛无异熟。如许起彼。 馀善
心等。则定有异熟。非佛是有情故。量云。非佛
(第 0586a 页)
馀善
心等位是有法。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宗。因
云。非佛有情故。同喻如许起彼时。

△三总结證成。】

「由是 (第 0586a 页)
理亦下破。违自宗
者。谓若定心是等起善。由加行善根所引发故者。
则与汝宗所说相应力故心得成善相违。如 馀善
心。不名等起。善心无间等者。谓善心无间必灭。或
起善心。或起染无记心。如何可由前念等起。故集
论云。 (第 0595b 页)
位。】

「由此于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

【音义 遍行别境。既取境别相。由此例知。 馀善

等四位心所。皆于所缘。兼取别相。

△次释六位类别(二)初标列。】

「虽诸心所名义无异(至)(第 0628b 页)
依主次问。意兼后问。谓信体自
澄清。亦能净馀心心所法。今但从胜立名。故言心
(宗镜云。唯信是能净。 馀善
等皆是所净。故以心王为主。但言心净。不言心所)。如水下
喻。惭等下。通前惭等何别之失。谓惭等法顺益义 …… (第 0637b 页)
正明及义。】

「及显十一义别心所(至)而体无异故不别立。」

【音义 颂中及言。为显十一善法之外。 馀善
心所。
谓根随烦恼。合有二十六种。信等善法。巳翻十一。
馀十五种。不别翻者。今以及言显之。恐有问曰。 …… (第 0641a 页)
六种中。
唯立信等十一。馀十五不立者。其意云何。

△次答(二)初约相用答。】

「相用别者便别立之 馀善
不然故不应责。」

【音义 答意云。信等十一。相用各别。便别立之。馀
不别者。便不尔也。故不应以此二 (第 0641c 页)
受此身。则)(后时之)位如何有此(或怡适或劳损之)身受
(故知除非是佛则巳。若)。非佛(之九界) 馀善
心等位。必应(与彼善恶同时)
现起真异熟心(问曰。佛何独无异熟心耶。答曰)。如许起彼(异熟心)(即 (第 0339b 页)
缘诸染(有二十六。)所翻善中有(十一是)别建立。有(馀十五是)
不尔者(答曰)。相用别者。便别立之。 馀善
不然。故不应责。
又诸染法遍六识者(作用)。胜故翻之(而)别立善法。慢等
忿等唯意识俱(故不翻立)(第 0374a 页)
方能
持定散位中苦乐受。问云。异熟唯与舍受俱。云何
能持苦乐受。答。舍受不违苦乐品故。】

「非佛起 馀善
心等位(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非佛下。约三性破。明降佛巳还一切有情。皆有真
异熟心。 (第 0190a 页)
馀善
心等者。谓有漏善恶。许时彼者。谓起
无记心。以 (第 0190a 页)
馀善
恶心为有法。无记心为同喻。此明
凡起三性心。皆有情摄。皆应有真异熟心。立量云。
(第 0190a 页)
馀善
心等位是有法。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宗。非
佛有情故因。喻如起彼无记时。由是下。结有第八。】

「又吃经说 (第 0190a 页)
等引发定中意识善
故。理亦下。先斥违宗。如馀下。立量破。灭定善心是
有法。非等起宗。违自宗故因。喻如 馀善
心。次句出
不等起意。或善引不善。无记。不善引善。无记。无记
引善。不善故。如何下一句。结责。散位既 (第 019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