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家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仰之。莫高
匪山。莫深匪渊。刻铭颂烈。永世无迁。
(廿八) 五台山大普宁寺弘教大师性讲主卒。
公讳 了性。 号大林。武氏。惟古因生赐姓。
胙土命氏。公之先莫详世系。然考之命氏
之原。武子姓。其后邑于宋。宋武公 (第 0733b 页)
匪山。莫深匪渊。刻铭颂烈。永世无迁。
(廿八) 五台山大普宁寺弘教大师性讲主卒。
公讳 了性。 号大林。武氏。惟古因生赐姓。
胙土命氏。公之先莫详世系。然考之命氏
之原。武子姓。其后邑于宋。宋武公 (第 0733b 页)
情解自忘。故曰忘情绝解。莫尚乎真也。俗即世俗。
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若以假观照之。
则能谛 了性 具诸法。历历宛然。故曰随缘应用。莫
尚乎俗也。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诸法本来
不即二边。不离二 (第 0892b 页)
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若以假观照之。
则能谛 了性 具诸法。历历宛然。故曰随缘应用。莫
尚乎俗也。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诸法本来
不即二边。不离二 (第 0892b 页)
利他。诸恶尽除。善自不立。如空著楔。以
楔出之。前楔既去。后楔岂留。故知顺性起修。便是无
修修。因修 了性。 便是无證證。净宗之万善回向。亦复 …… (第 0729c 页)
之间。尽成大小铁围山。重重障碍。西
方极乐。去此十万亿刹之程途未为远在。且必回他
作自。而后可以證心 了性。 则能念所念之阿弥陀佛
四字。毕竟与唯心自性四字。名相不同。何不直念唯
心自性四字之为径捷。而复多此之 (第 0740c 页)
楔出之。前楔既去。后楔岂留。故知顺性起修。便是无
修修。因修 了性。 便是无證證。净宗之万善回向。亦复 …… (第 0729c 页)
之间。尽成大小铁围山。重重障碍。西
方极乐。去此十万亿刹之程途未为远在。且必回他
作自。而后可以證心 了性。 则能念所念之阿弥陀佛
四字。毕竟与唯心自性四字。名相不同。何不直念唯
心自性四字之为径捷。而复多此之 (第 0740c 页)
佛。从兜率降生王宫。为悉达太
子。出家苦行六年。成等正觉者。若释其义。则佛字是
梵语。此翻觉者。谓觉 了性 相之者。具有三义。一自觉。
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
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 (第 0704a 页)
子。出家苦行六年。成等正觉者。若释其义。则佛字是
梵语。此翻觉者。谓觉 了性 相之者。具有三义。一自觉。
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
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 (第 0704a 页)
乘之
独觉。觉满异菩萨之在因。众圣中尊。故名曰佛。即
释迦教主也。
【钞】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 了性 相真妄之者。即
究竟本觉。亦究竟始觉。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者。凡
夫则终朝昏扰。逐妄漂流。如来则寂照双融 (第 0568a 页)
独觉。觉满异菩萨之在因。众圣中尊。故名曰佛。即
释迦教主也。
【钞】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 了性 相真妄之者。即
究竟本觉。亦究竟始觉。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者。凡
夫则终朝昏扰。逐妄漂流。如来则寂照双融 (第 0568a 页)
而厌此也其理也。
示弥陀即自性。念念圆明心心实相。如大海
之混百川也。其行也开示十六观门。摄心妙
境 了性 相空。如明镜之见面像也。其果也。九
品次第化生。普摄利钝登不退阶。至无上之
菩提道也。是故九界众生以 …… (第 0309b 页)
五浊苦达真净土 了性 弥陀。若明月之当空。
似莲花之出水。故莲宗之教以是名焉。杨无
为云。莲者出乎淤泥。不舍众生界也。处空 (第 0309c 页)
示弥陀即自性。念念圆明心心实相。如大海
之混百川也。其行也开示十六观门。摄心妙
境 了性 相空。如明镜之见面像也。其果也。九
品次第化生。普摄利钝登不退阶。至无上之
菩提道也。是故九界众生以 …… (第 0309b 页)
五浊苦达真净土 了性 弥陀。若明月之当空。
似莲花之出水。故莲宗之教以是名焉。杨无
为云。莲者出乎淤泥。不舍众生界也。处空 (第 0309c 页)
争得梅花扑鼻香。」
#+END_VERSE
* 徐学老劝童行勤学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家儿幸得
身离尘网。居于广堂大厦。切不可以温饱自
满其志。少壮之时不勤学问。不究义理不正
呼吸。对圣前如何可以宣白。士大夫前如何
可以谈吐。不学一笔字文疏。如何写士大夫
往来书尺。如何回出家人。胸中贯古今笔下
起云烟。方可了身 了性 以至于了命。若自懒
惰托言所禀。无受道之资。是自坏了一生也。
且如猿猴兽类也。尚可教以艺解。鸲鹆禽鸟 (第 1075b 页)
#+END_VERSE
* 徐学老劝童行勤学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家儿幸得
身离尘网。居于广堂大厦。切不可以温饱自
满其志。少壮之时不勤学问。不究义理不正
呼吸。对圣前如何可以宣白。士大夫前如何
可以谈吐。不学一笔字文疏。如何写士大夫
往来书尺。如何回出家人。胸中贯古今笔下
起云烟。方可了身 了性 以至于了命。若自懒
惰托言所禀。无受道之资。是自坏了一生也。
且如猿猴兽类也。尚可教以艺解。鸲鹆禽鸟 (第 1075b 页)
育王德光禅师 华藏宗演禅师
天童净全禅师 大沩法宝禅师
玉泉昙懿禅师 荐福悟本禅师
育玉遵璞禅师 能仁祖元禅师
灵岩 了性禅师 蒋山善直禅师
万寿自护禅师 大沩景晕禅师
灵隐了演禅师 光孝致远禅师
卷十
大鉴下第十七世 (第 0385a 页)
天童净全禅师 大沩法宝禅师
玉泉昙懿禅师 荐福悟本禅师
育玉遵璞禅师 能仁祖元禅师
灵岩 了性禅师 蒋山善直禅师
万寿自护禅师 大沩景晕禅师
灵隐了演禅师 光孝致远禅师
卷十
大鉴下第十七世 (第 0385a 页)
此否。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
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
性。唤作 了性。 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
师曰。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
无生。法无 (第 0456a 页)
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
性。唤作 了性。 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
师曰。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
无生。法无 (第 0456a 页)
天童净全禅师 大沩法宝禅师
玉泉昙懿禅师 荐福悟本禅师
育王遵璞禅师 能仁祖元禅师
灵岩 了性禅师 蒋山善直禅师
万寿自护禅师 大沩景晕禅师
灵隐了演禅师 光孝致远禅师
雪峰蕴闻禅师 连云 (第 0029a 页)
玉泉昙懿禅师 荐福悟本禅师
育王遵璞禅师 能仁祖元禅师
灵岩 了性禅师 蒋山善直禅师
万寿自护禅师 大沩景晕禅师
灵隐了演禅师 光孝致远禅师
雪峰蕴闻禅师 连云 (第 0029a 页)
此否。师曰。自不
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
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 了性。 能生万法。唤作
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
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 (第 0633a 页)
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
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 了性。 能生万法。唤作
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
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 (第 0633a 页)
如此否。师曰自不
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
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 了性。 能生万法唤作
法性。亦名法身。马鸣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
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 (第 0555b 页)
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
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 了性。 能生万法唤作
法性。亦名法身。马鸣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
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 (第 0555b 页)
何假自宗更申比量。
凡言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须立量。
或可由斯非彼相者。于诸极微非定 了性。 如相识生。
是谓决了。既彼非故。明知决了此亦无由。应可说非
决 (第 0841a 页)
了性 故。唯出此因不是所缘。如根极微。」
【此第二番问答也。问曰。若如是。则向者与他出不
定成。即是能破 …… (第 0841a 页)
申比量。必须如本质相而识得生。是谓
决了。既彼五识非如极微。相而现故。明知决了此
亦无由。应可说非决 了性 故。所以今且唯出此极
微因不是所缘。喻以如根而遮极微非所缘义。姑
纵许其得有缘义。直俟下文申自比量。 …… (第 0841a 页)
外之实发哉)。外境虽无(凡愚妄计)。谓实(今大乘正欲遣)。
无其(所执)在外之境(以)。非(根识所) 了性 故。以理究寻(决)。不
可(谓)了其自体(者)定在于外(姑无论心外的确无境)。纵令许彼
实有外相。 (第 0846b 页)
凡言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须立量。
或可由斯非彼相者。于诸极微非定 了性。 如相识生。
是谓决了。既彼非故。明知决了此亦无由。应可说非
决 (第 0841a 页)
了性 故。唯出此因不是所缘。如根极微。」
【此第二番问答也。问曰。若如是。则向者与他出不
定成。即是能破 …… (第 0841a 页)
申比量。必须如本质相而识得生。是谓
决了。既彼五识非如极微。相而现故。明知决了此
亦无由。应可说非决 了性 故。所以今且唯出此极
微因不是所缘。喻以如根而遮极微非所缘义。姑
纵许其得有缘义。直俟下文申自比量。 …… (第 0841a 页)
外之实发哉)。外境虽无(凡愚妄计)。谓实(今大乘正欲遣)。
无其(所执)在外之境(以)。非(根识所) 了性 故。以理究寻(决)。不
可(谓)了其自体(者)定在于外(姑无论心外的确无境)。纵令许彼
实有外相。 (第 0846b 页)
更申比量耶。】
「凡言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须立量。
或可由斯非彼相者。于诸极微非定 了性。 如相识生。
是谓决了。既彼非故。明知决了。此亦无由应可说非
决 (第 0825c 页)
了性 故。唯出此因不是所缘。」
【此答上问。意谓凡言陈不定。未必决定不成。若不
决定。必致疑惑。是故论主 …… (第 0825c 页)
故。明知决了者。谓彼极微既不能
生识。明知决了义。不在极微之色。故不能为所缘
境。此亦无由应可说非决 了性 故者。谓若不重申
比量。则无有因由。破彼极微。非决 (第 0825c 页)
了性。 唯出此因
不是所缘者。谓立量之法。必有共许。量乃得成。故
此量中。唯许为因。而不许是所缘。是言陈共许 …… (第 0825c 页)
「外境虽无。谓实无其在外之境。非 了性 故。以理究寻。
不可了其自体定在于外。纵令许彼实有外相。然非
识缘。非彼相性。故非极微相现。如似外相 …… (第 0834b 页)
似外境现。为所缘
缘。今护法师牒此三句意释之。外境虽无。此是牒
论文一句。释云。谓实无其在外之境。非 了性 故。了
性者。是明了其境。为 (第 0834b 页)
了性。 谓若实无外境。以何为
所缘。而名了其境。以理究寻。不可了其自体定在
于外者。谓以唯识之理推究。则不可 (第 0834b 页)
「凡言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须立量。
或可由斯非彼相者。于诸极微非定 了性。 如相识生。
是谓决了。既彼非故。明知决了。此亦无由应可说非
决 (第 0825c 页)
了性 故。唯出此因不是所缘。」
【此答上问。意谓凡言陈不定。未必决定不成。若不
决定。必致疑惑。是故论主 …… (第 0825c 页)
故。明知决了者。谓彼极微既不能
生识。明知决了义。不在极微之色。故不能为所缘
境。此亦无由应可说非决 了性 故者。谓若不重申
比量。则无有因由。破彼极微。非决 (第 0825c 页)
了性。 唯出此因
不是所缘者。谓立量之法。必有共许。量乃得成。故
此量中。唯许为因。而不许是所缘。是言陈共许 …… (第 0825c 页)
「外境虽无。谓实无其在外之境。非 了性 故。以理究寻。
不可了其自体定在于外。纵令许彼实有外相。然非
识缘。非彼相性。故非极微相现。如似外相 …… (第 0834b 页)
似外境现。为所缘
缘。今护法师牒此三句意释之。外境虽无。此是牒
论文一句。释云。谓实无其在外之境。非 了性 故。了
性者。是明了其境。为 (第 0834b 页)
了性。 谓若实无外境。以何为
所缘。而名了其境。以理究寻。不可了其自体定在
于外者。谓以唯识之理推究。则不可 (第 0834b 页)
惑
者则为无常不住新新生灭而谓之迁。若智者则了
性空无知念念无生谓之不迁。又曰。若能见法是心。
随缘 了性。 无一法从外而入。无一法从内而生。无一
法和合而有。无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则尚不见一微 (第 0283b 页)
者则为无常不住新新生灭而谓之迁。若智者则了
性空无知念念无生谓之不迁。又曰。若能见法是心。
随缘 了性。 无一法从外而入。无一法从内而生。无一
法和合而有。无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则尚不见一微 (第 0283b 页)
先舍阿赖耶名)。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者。瑜伽论云。第八识自相有
八。一依止执受相。二最初生起相。三有明 了性 相。
四有种子性相。五业用差别相。六身受差别相。七
处无心定相。八命终时分相。
△二果相门。】 (第 0551c 页)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者。瑜伽论云。第八识自相有
八。一依止执受相。二最初生起相。三有明 了性 相。
四有种子性相。五业用差别相。六身受差别相。七
处无心定相。八命终时分相。
△二果相门。】 (第 0551c 页)
仍须正理以为司南。又恐
离经一字。则便同于魔说。故既依正理。仍须圣教
以为定量也。分别性相义者。若不 了性。 亦不了相。
其相即妄。若不识相。亦不识性。其性即孤。故须性
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又性相秪是事理。不 (第 0453a 页)
离经一字。则便同于魔说。故既依正理。仍须圣教
以为定量也。分别性相义者。若不 了性。 亦不了相。
其相即妄。若不识相。亦不识性。其性即孤。故须性
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又性相秪是事理。不 (第 0453a 页)
释成执藏义也。言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者。瑜伽
论云。第八识自相有八。一依止执受相。二最初生
起相。三有明 了性 相。四有种子性相。五业用差别
相。六身受差别相。七处无心定相。八命终时分相。
今取第一依止执受相说也 (第 0320a 页)
论云。第八识自相有八。一依止执受相。二最初生
起相。三有明 了性 相。四有种子性相。五业用差别
相。六身受差别相。七处无心定相。八命终时分相。
今取第一依止执受相说也 (第 032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