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涅槃部類
本緣部類
数十家。虽知见不一。而各有所长。或
尅文言。而昧其通途。或尚理观。而略其文言。要之无
非欲明佛意。惟 佛智
海。十地望洋。况居有漏乎。故探
教者如饮海。鱼龙蚊蚋。亦各尽已量。岂能尽海水耶。
然一滴巳具百川之味 …… (第 0605a 页)
光如满月。其空遍一切。月光与空等。
不择净与秽。是水皆现影。岂待清净池。而后方照瞩。
一切众生心。与 佛智
无二。善恶随因缘。业行固不同。
一切佛境界。生于众生心。譬如空中花。依空而出现。
初成即有坏。本自空 (第 0610b 页)
事。且请为铭。予
闻而叹曰。吾沙门之行。贵真修实證。不在衒名闻。立
门庭为得也。以公之高明多艺。博识 广闻。
一入法门。
即尽情屏绝。精心为道。如愚若讷。居常一念。密密绵
绵。见人不发一语。问者。唯唯一笑而巳。 (第 0665b 页)
。授以文
凭。薙发受具。弱冠游江浙大丛林。博究群经。
宿师硕德以礼为罗延之。皆撝谦弗就。至大
戊申。 佛智
晦机和尚。自江西百丈。迁杭之净
慈。禅师往参承值上堂。 (第 0477c 页)
佛智
举太原孚上座
闻角声因缘。颂云。琴生入沧海。太史游名山。
从此扬州城外路。令严不许早开关。有省于
(第 0477c 页)
下。投丈室呈所解。 佛智
颔之。遂俾掌记室。
嘱之曰。真吾教伟器。外护文苑之奇材也。服
勤七年。延祐乙卯 (第 0477c 页)
佛智
迁径山。禅师职后版。
表率明年。

朝廷差官理治教门。承遴选瑞世嘉兴祥符。
至治癸亥夏五乘驿赴

(第 0477c 页)
。外则父母为缘。身方得
生。父母乖违终无生理。乃至羽毛万汇
悉亦如之。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由 佛智
慧穷法实相。是称无上正觉为人天
师。外道之辈则不如是。或计诸法自然。即
同此方庄老。或言无因。或云宿 (第 0580b 页)
于观普贤菩
萨行法经。凡六千九百九十言。诠自性认
本觉。莫过于实相法密经。凡三千二百五
言。空法尘依 佛智。
莫过于般若波罗密多
心经。凡二百五十八言。是八种经具十二
部。合一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七言。三乘
之要 …… (第 0631c 页)
常巧唇薄舌。
及乎问著总皆不道。何不出来。莫论佛出
世事。兄弟今时人担佛著肩头上行。闻
老僧言心不是 佛智
不是道。便聚头拟推
老僧。无尔推处。尔若束得虚空作棒。打得
老僧著。一任汝推。师与赵州门风。天下惟 (第 0633b 页)
相。莫出于普贤行法经。凡六千九百
九十言。诠自性认本觉。莫深于实相法密经。
凡二千一百五言。空法尘依 佛智。
莫过于
般若心经。凡二百五十八言。是八种经具十
二部三乘之要旨万佛之秘藏尽矣(详见乐天文集)
若心 (第 0836b 页)
依别
教渐次分别。若依顿教。念佛成佛。不经渐次。何以故。念佛即是佛之亲种故。但得三昧开发。当念即
佛智。
超过别教诸位菩萨也。于十地中。位在初地)(第 0547c 页)
天人阿修
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解】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 佛智
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
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
名信。 (第 0882a 页)
者。有慧无福。慧乃偏枯。有理无
事。理惟空解。枯慧不资妙性。空解何益真修。如前理
事双修。依本智而求 佛智。
然后名为大智也。

钞。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敬上也。慈心不杀接下也。
修十善业。身除三邪。口离四过。 (第 0768c 页)

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
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即本智而求 佛智

华严玄谈云。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
即本智而求佛智。本智者。即众生本有之智。佛智者。 (第 0685a 页)
期自办。舜何乐焉。故曰有天下而
不与也。二者。曲为钝根凡夫。须示苦乐。令生忻厌。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 佛智。
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忽
闻饱暖之乡。方沈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岂不
身心踊跃。舍故即新。但得往生。终 (第 0640c 页)
者。」

【先境也。不下。次观二。初因。持诵。方等。上生修者。善
解一义。当中生行。起信云。或有众生 广闻
经论而
得解者。或有众生。文多为烦。少闻而取解者。前则
文义双持。次则唯义持矣。第一义心者。本如来藏 (第 0441b 页)
凡夫
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斯盖教道分别也。
若今圆论不离而离。初心能离佛之所离。以
一心三观即 佛智
故。前书云。对一切境。以此
观照了之。斯之谓矣。

* 延庆募众念佛疏同前

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 (第 0203c 页)
者得冥如三昧。亦如魔界行不污菩萨。变
为无量身。共无量天女从事。皆令发菩提心。
又先以欲拘牵。后令入 佛智。
斯乃非欲之
欲。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将声止声。四不妄
语者。法门者。未得谓得。凡夫痴人。于下苦中。 (第 0529c 页)
又云。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是以宗镜深旨。一
心妙门。非大智而不能观。匪大根而不能信。
观之即齐 佛智。
信之即入圆通。但恳志无疑。
决取成办。如管子云。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
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 (第 0564b 页)
示现以为多身。十方如来。一一皆尔。今正一
佛能为多身。依此而赞本师耳。如华严不思
议解脱境界品颂云。 佛智
通达净无碍。刹那
普了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现。生灭无常无
自性。于一刹中成正觉。一切刹处悉亦然。一 (第 0911a 页)
遗址。果值异人。授以唯识论。淬砺九载。后
抵燕都。值肯堂王公。论唯识义。师曰。大觉湛然。识于
何生。 佛智
历然。识向何灭。若执唯识真实有者。遮唯
识也。如是则天亲不得巳以有颂。护法等不得巳以
有论。师于万历 (第 0225b 页)
华求蒂。毕竟如何。悉哩悉哩。既顺世。塔于寺
如西庵。

*** 径山琰禅师法嗣

**** 杭州径山 偃溪广闻
禅师

侯官林氏子。母陈。世业儒。
疏眉秀目哆口丰颐。从季父沙门智隆于宛陵光孝。
十八得度受具。初见 (第 0676c 页)
十二日诞生。是夜神光烛室异香袭人。
师幼喜孤坐。年十二依平江圆明院体志出家。十四
薙发受具。至大戊申 佛智
晦机自江西百丈迁杭之
净慈。师往参承。值佛智上堂举太原孚上座闻角声
悟道因缘颂曰。琴生入沧海。太史游 (第 0709a 页)
一茎草上现琼楼。识破古今閒话头。拈
起集云峰顶月。人前抛作百华毬。值岩示寂。寻谒东
岩。东问。心不是 佛智
不是道。上座作么生会。师曰抱
赃叫屈。东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师曰眉
间迸出辽天鹘。复谒蒙 (第 071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