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瑜伽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不下。以本颂斥。】

「又处处说转无常蕴(至)故言非者是密意说。」

【又处下。复引他处通斥二家。常 蕴常
界即无漏蕴
界。宁非蕴界所摄。】

「又说五识性散乱者(至)皆悉具足而纯无漏。」

【又说下。斥次家 (第 0292b 页)
故俱起。疑顺违者。顺事
犹豫。瞋得相应。违未审决。瞋不俱起。瞋与二取必
不相应。瞋与三见或俱不俱。乐 蕴常
见。瞋不相应。
(第 0230b 页)
蕴常
见。瞋得俱起。断翻此者。乐蕴断见。瞋得相
应。苦蕴断见。瞋不俱起。邪见诽拨恶事无瞋。诽拨
好事。瞋得 …… (第 0230b 页)
性。非忧相应。次明分别二见四俱除苦。次释有忧。
执苦 蕴常
执乐蕴断。皆与忧相应。】

「有义二见若俱生者(至)广说如前馀如前说。」

【有义下。次解。俱生二见 (第 0231a 页)
尚如何是祖
师西来意你看他何故问到这里赵州道庭前柏树
子虽则倚老卖老也须审定利害所以这僧特地上
来老 僧不轻
制答经历六十三年更翻几多事业身
相终属四大心相还归六尘讨甚閒情奔驰言句举
论是非既蒙四众倾诚敢具一转 (第 0327c 页)
咸润

* 善明
* 庆照
* 德聪
* 庆峦
* 可严 蕴常
行满
* 普门子
* 梁肃
* 李华
* 田敦
* 崔恭
* 受业身 (第 0292a 页)
受缘违
情境起以逼迫为义二乐受缘顺情境起以适悦为
义三舍受缘中庸境起以平等为义。

言苦苦者即有漏五 蕴常
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
即是有漏行苦身上更加违情逼迫之苦故云苦苦
也。

行苦者谓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名为 (第 0487c 页)
我慢贡高。不肯进修。非得
大法势。三业至善者。不能化导。所以告大势也。不
轻菩萨。是其人矣。
△二徵 释不轻
之名。又二。先明 (第 0512c 页)
不轻
之行。】

「得大势以何因缘(至)汝等皆当作佛。」

【深敬二字。是菩萨入道之基本。苟敬之不深。安能 …… (第 0512c 页)

心观之。无非菩萨道耳。所谓治世语言等。皆顺正
法也。深敬不慢。意业善也。故往礼拜。身业善也。我 不轻
于汝等。口业善也。三业至善。具大忍力。方名 (第 0512c 页)
初明事本(得大)
* 二明本事(二)

* 初标时节人名(最初)
* 二徵 释不轻
之名(二)

* 初明 (第 0329a 页)
不轻
之行(得大)
* 二明得名所以(四众)
* 三双明信毁果报(二)

* 初信者果报( …… (第 0329a 页)
二一行半颂时节人名(是佛)
* 三二行半颂 不轻
之行(不轻)
* 二十四行颂双明信毁果报(三)

* 初四行半颂信毁果报(其罪) (第 0330a 页)
二一行半颂时节人名(是佛)
* 三二行半颂不轻之行 (不轻)
二十四行颂双明信毁果报(三)

* 初四行半颂信毁果报(其罪)
* 二三行半颂 (第 0330a 页)
。则五佛性。皆在众生。遍一切处。但住
因之日。果性名因。在果之时。揽因名果。名虽互得。
其法恒如。此 释不轻
内解也。若将解以历人。彼亦
如此。是名敬 (第 0221c 页)
不轻
之境。敬此境故。名 (第 0221c 页)
不轻
之行。宣
此语故。名 (第 0221c 页)
不轻
之教。昔毁者以此目人。今经家以
此目品也。此是因缘释竟。若约教者。见实三昧经
云。佛为父王。说一切皆 …… (第 0221c 页)
自在灯王。复值千万亿佛。即后报也。于现报
中。获六根净。是故弘经其功不浅。说此三益。意在
流通。昔时 不轻。
三报宛尔。今日岂得不流通耶。有
人云。欲显安乐行威势无比。我为 (第 0222a 页)
不轻。
行安乐行。
今谓。安乐行者。始行弘经。故与 (第 0222a 页)
不轻。
其仪十别。何
者。彼则安处注座。随问为说。此乃远见四众。故往
礼拜。彼则有所难问。方乃为答。此乃以瓦 …… (第 0222a 页)
以六义说之。于中初一亦望今
经前品。馀五皆以法华望前。一者。上全弘经文。今
略弘经意。故不读诵。但宣 不轻。
二者。小典生信。尚
未为二因。今经或毁。感六根清净。三者。诸经但明
顺化弘教。此品礼俗。逆化通理。四 …… (第 0222b 页)
。诸经上慢永言堕
苦。此品即能信伏随从。得此中意。诸例可从。又此
品引人为證者。此品既前正引昔。当知 不轻
巳有
五品。可以證因。后获六根。可以證果。故引因果。以
募流通。此释品竟。
△次消经文。有长行偈颂。 …… (第 0222b 页)
佛。为 不轻
事之本。名为事本也。于中别以最初威
音王佛时。 (第 0222c 页)
不轻
本事。故云本事。初明本事中。初
一佛。为六。】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第 0222c 页)
。还受
下劣欲界之身。不许生长寿天。失本所愿。

舍利子。菩萨舍胜地身。还生欲界。起胜作意。虽观色 蕴常
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缘如来 (第 016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