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佛部
艰微群变纷纷朝住夕奔抛
妻上路推幼出门廪箱掠尽屋宇灰存胸多郁结饮
少欢樽泉声苦而乱耳树色惨以羞颜阅数 行之远
寄思坐卧而奚安敦天伦于孝友实道谊所攸关病
恹恹其未已假书籍以清观轮岁祀于五指过三七
而不还鬓垂霜而莫 (第 0140c 页)
异。真俗无殊。

问。既利钝二机。證有迟速。所历阶位。为
同为异。

答同也。如前引。敬仪云。由解 行之远
近。致利 …… (第 0725b 页)
今立。理恐未然。何耶此之性相唯识。皆本教诠之有
殊。彼之藏通别圆。各明观 行之
乃异。虽三四之不等。
摄大小而皆同。苟以彼通。而同此相。则何异续凫而
载鹤乎。须知性空一位。通被利钝 …… (第 0726c 页)
须运慈行受。初受若不标高大之
心。终后何以。成异常之行。所以首令起慈。运菩萨大
心。纳菩萨大戒。为立 行之
本。成佛之基。深有由矣。斯
盖钞经。两立受缘。正本四分。此宗机利。达法皆空。至
于行受。不碍受缘。伹 …… (第 0730a 页)
。受具戒
之明文。又云。常思此行。即摄律仪。又云。今识前缘。域
心于处等。此即达唯心。开大解。持奉小 行之
明文。又
钞忏篇云。五众犯罪。理事两缘。事则顺教。无达唯识。
等。记云事顺教者。谓依律忏。历事缘境。 …… (第 0733a 页)
仪中。引论
三祇三劫等语。岂不明乎。又云。然则性识昏明。推步
通局等。又云。愚智浅深。贤圣位阶。由解 行之
远近。致
利钝之乖异。是故论中菩萨约位具列五十馀阶。故
知无分别智。念念利钝等。又云示位地浅深。开行 (第 0734b 页)
事局。约凡情之延度。圣非
自圣。终假导而渐明。凡非定凡。亦因开而达解。是知
愚智浅深。贤圣位阶。由解 行之远
近。致利钝之乖异。
故论云。无分别智。即是菩萨。菩萨即是无分别智。菩
萨约位。具列五十馀阶。故知无分 …… (第 0023b 页)
菩提云觉。自觉觉他。故名佛
也。行者既在佛法。即佛种子。须发觉求。作意观度。此
乃趣佛果之津梁。成万 行之
根本。如空之含万像。若
海之纳百川。若不先建此心起行则便迷没。是菩提
者。其相如何。今欲发心。有理有 …… (第 0025b 页)
心不死也)。谓持家畜。行猎不获。路逢猪羊。
心还起杀。夫论戒者。普遍生境。俱无害心。方成大慈
行。群 行之
首。岂随分学。望成大善。义不可也。

** 约境明戒量

疏又引多论云。一一众生。身口七支。若不受戒 …… (第 0030b 页)
圣贤同有钦序。何得抑忍不论。直笔舒之。略分四
别。一者戒法。此即体通出离之道。二者戒体。即谓出
生众 行之
本。三者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四者
戒相。即此篇所明。亘通篇聚。

资相(中一)云。何以不但释 …… (第 0033b 页)
。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
所以师训(除佛道外三圣六凡。并师于戒。若据戒本。三世尊敬。则佛亦师奉也)。诸 行之
归凭。贤圣之依止者。必宗于戒。故律云。如是诸佛子。
修行禁戒本。终不回邪流。没溺生死海。又戒经云。若 …… (第 0034a 页)
作本法者。得戒得罪(记云。此准五分十一众受。十僧之外。须一尼为和尚。方可 行之)

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伹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
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于 …… (第 0037a 页)

同时。随义而别。且如持□□□□□□□□□□□
律仪为形俱业要誓常□□□□□□□□□□□
异缘前受 行之。
又是□□□□□□□□□□□□
不亡。即名事在。随作。

心俱。故举一缘便通□□□□□□□□□□□□ (第 0045a 页)
有优劣故。上文以书写居首。况出如说修行
者。兹复先明能解义趣者。之近果。且住内院。不退
位中。意指此 行之远
果。非取草时。其福不尽。
△五
劝一心修持。】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至)正忆念如说修行。」 (第 0431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