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法華部類
命正此实理天地
圣人之道至诚而巳必要著一路实地工夫直至于
一旦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语上会云云濂一日与 张子厚 等同诣东林论性总曰吾教中多言性故曰
性宗所谓真如性法性性即理也有理法界事法界 (第 0459c 页)
圣人之道至诚而巳必要著一路实地工夫直至于
一旦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语上会云云濂一日与 张子厚 等同诣东林论性总曰吾教中多言性故曰
性宗所谓真如性法性性即理也有理法界事法界 (第 0459c 页)
淳祐丙午九月。公以疾卒于家。且书偈云。五十八年
熟睡。且喜今朝瞥地。试将老眼摩挲。只这阿底便是。 张横渠 亦云。学者但养心识明净。自然可见生死存
亡。胸中莹然无疑。寒翁得之矣。
* 龙溪闻禅师
初游方。 (第 0041c 页)
熟睡。且喜今朝瞥地。试将老眼摩挲。只这阿底便是。 张横渠 亦云。学者但养心识明净。自然可见生死存
亡。胸中莹然无疑。寒翁得之矣。
* 龙溪闻禅师
初游方。 (第 0041c 页)
冬十月余有事于池由北路而至
于扶风之龙渠寺适善士杜姓者请斋造其居望北
山崖峦苍翠询之土人曰贤山寺也以 张横渠 读书
得各会僧至乃吾戒弟子云居即寺之住持请余登
山遂步至谷口两峰突兀对峙如门削壁数仞似入
太华深谷中 …… (第 0246b 页)
佛菩萨皆变像颜
貌作青黑绿蓝色云乌思国番僧画也前殿五楹内
塑皆佛廊庑廓如左廊有像额曰张夫子祠张子即 横渠先生 也右廊亦有像即凿井县令杨公也殿之
西北复有砖门内肖四天王像即寺之山门也出洞
则悬岩数十丈目之悚然下有 …… (第 0246c 页)
僧而巳余叹息久之还寺复眺前山龙昂虎踞原屏
开嶂分股如梧桐枝寺当钳口甚与堪舆相合故为
一方一大名刹宋 张子厚 读书于此而学达性天今
王太史复读书而声蜚词苑岂非此山之灵气所钟
耶惜乎掘断来脉呜呼是此山僧人之大不幸 (第 0247a 页)
于扶风之龙渠寺适善士杜姓者请斋造其居望北
山崖峦苍翠询之土人曰贤山寺也以 张横渠 读书
得各会僧至乃吾戒弟子云居即寺之住持请余登
山遂步至谷口两峰突兀对峙如门削壁数仞似入
太华深谷中 …… (第 0246b 页)
佛菩萨皆变像颜
貌作青黑绿蓝色云乌思国番僧画也前殿五楹内
塑皆佛廊庑廓如左廊有像额曰张夫子祠张子即 横渠先生 也右廊亦有像即凿井县令杨公也殿之
西北复有砖门内肖四天王像即寺之山门也出洞
则悬岩数十丈目之悚然下有 …… (第 0246c 页)
僧而巳余叹息久之还寺复眺前山龙昂虎踞原屏
开嶂分股如梧桐枝寺当钳口甚与堪舆相合故为
一方一大名刹宋 张子厚 读书于此而学达性天今
王太史复读书而声蜚词苑岂非此山之灵气所钟
耶惜乎掘断来脉呜呼是此山僧人之大不幸 (第 0247a 页)
为性为命命犹令也非血
气之质识息煖三之所谓命也谓天之所以命于我者
吾则谓之性也然则此性作何形状而窥之 横渠先生
有云由太虚而有天之名由气化而有道之名合虚与
气故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故有心之名此气负于人
身藏于虚穴升 (第 0169c 页)
气之质识息煖三之所谓命也谓天之所以命于我者
吾则谓之性也然则此性作何形状而窥之 横渠先生
有云由太虚而有天之名由气化而有道之名合虚与
气故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故有心之名此气负于人
身藏于虚穴升 (第 0169c 页)
天脚跟稳踏实地但转身一路似欠所
长当时听上道了便对曰万里山河归有道岂不
君臣际会道合古今。】
「举 张横渠 曰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
地则天地亦万物。」
【师云既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何不道返观
其 (第 0648b 页)
长当时听上道了便对曰万里山河归有道岂不
君臣际会道合古今。】
「举 张横渠 曰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
地则天地亦万物。」
【师云既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何不道返观
其 (第 0648b 页)
即圣。既圣矣又何希耶。天。体也。圣。用也。曰圣希天。则
吾谓不然也。
熙宁间有 横渠先生。 张氏。名载。著书十卷曰正蒙。其
论性云。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
性者。苾刍可俊曰。 …… (第 0766c 页)
其可忽哉。
自诚明谓之性。非世间专著之诚。乃寂然不动。不因
一缘廓尔明悟。无得而称焉。强名曰性。自 明诚 谓之
教。虽有诚之蕴。而不见诚之体。因圣人典教洞然明
发。不依倚一物者乃诚之体。亦无得而名。且曰自明 (第 0770b 页)
吾谓不然也。
熙宁间有 横渠先生。 张氏。名载。著书十卷曰正蒙。其
论性云。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
性者。苾刍可俊曰。 …… (第 0766c 页)
其可忽哉。
自诚明谓之性。非世间专著之诚。乃寂然不动。不因
一缘廓尔明悟。无得而称焉。强名曰性。自 明诚 谓之
教。虽有诚之蕴。而不见诚之体。因圣人典教洞然明
发。不依倚一物者乃诚之体。亦无得而名。且曰自明 (第 0770b 页)
肪借箸柳营倚马长书露布决机虎帐军前急就符章利建侯兮万里讵两曜兮收光侧身天地兮顾影苍凉蒿子房之两眼兮结 张载
之寸肠途不穷以致哭籍非效而猖狂乃秣名马乃峙玄粻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而为裳或随苑风或逐云将冀沅湘以至止思 (第 0392a 页)
。物在性命不可杀也。报偿
之理如影随形。杀之必受其报也。裴公美曰。血气之
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 张横渠 曰。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历观古君子之言。盖谓物之与人同禀灵知
之性也。物虽不若人之最灵。然其爱身惜 (第 0785a 页)
之理如影随形。杀之必受其报也。裴公美曰。血气之
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 张横渠 曰。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历观古君子之言。盖谓物之与人同禀灵知
之性也。物虽不若人之最灵。然其爱身惜 (第 0785a 页)
地转。语音各异。今惟天竺存焉。婆罗门。此
云净行。犹此方儒者也)。
宋。静斋学士刘谧三教平心论曰。 张横渠。 不信轮回
之说。谓佛言有识之死。受生轮回。为未之思。此即庄
子息我。以死之见也。意谓死则休息。更无馀 (第 0120b 页)
云净行。犹此方儒者也)。
宋。静斋学士刘谧三教平心论曰。 张横渠。 不信轮回
之说。谓佛言有识之死。受生轮回。为未之思。此即庄
子息我。以死之见也。意谓死则休息。更无馀 (第 0120b 页)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了然自
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所以證虚空妙心。而
入佛境界也。谓之不识心性可乎。 张横渠。 不信轮回之说。谓佛言。有识之死受
生轮回。为未之思。此即庄子息我以死之见
也。意谓。死则休息。更无馀 …… (第 0791b 页)
寺。为其追冥福。以是證之。则儒
家之书。固有地狱之说矣。乃谓释氏地狱之
说为无有。何其未及思也。 张横渠 曰。其过也。尘芥六合。其蔽于小也。
梦幻人世。抑不思。庄子曰。四海在天地间。
犹礨空在大泽中。国在海 …… (第 0791c 页)
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则悟道者曷尝累于根尘哉。明道自不了此。
岂可谓天下无此理乎。 张横渠 曰。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
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夫横渠以实际为
诚可也。而谓其诚而恶明。 (第 0791c 页)
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所以證虚空妙心。而
入佛境界也。谓之不识心性可乎。 张横渠。 不信轮回之说。谓佛言。有识之死受
生轮回。为未之思。此即庄子息我以死之见
也。意谓。死则休息。更无馀 …… (第 0791b 页)
寺。为其追冥福。以是證之。则儒
家之书。固有地狱之说矣。乃谓释氏地狱之
说为无有。何其未及思也。 张横渠 曰。其过也。尘芥六合。其蔽于小也。
梦幻人世。抑不思。庄子曰。四海在天地间。
犹礨空在大泽中。国在海 …… (第 0791c 页)
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则悟道者曷尝累于根尘哉。明道自不了此。
岂可谓天下无此理乎。 张横渠 曰。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
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夫横渠以实际为
诚可也。而谓其诚而恶明。 (第 0791c 页)
观坐看了无碍。色见声求心自厌。见徵文录第九卷。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张子厚。 听驴鸣。亦谓如此。见二程全书。
秀支替戾冈
石勒欲拒刘曜。僚佐皆谏。勒以访澄澄曰。塔上风铃 (第 0560b 页)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张子厚。 听驴鸣。亦谓如此。见二程全书。
秀支替戾冈
石勒欲拒刘曜。僚佐皆谏。勒以访澄澄曰。塔上风铃 (第 0560b 页)
尚。
潘安
晋书云潘岳字安仁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
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
归时 张载 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
经云蠍
比地有多似倒悬蜘蛛尾有毒呾人一日痛不能
止时人呼挞剌子 (第 0266b 页)
潘安
晋书云潘岳字安仁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
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
归时 张载 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
经云蠍
比地有多似倒悬蜘蛛尾有毒呾人一日痛不能
止时人呼挞剌子 (第 0266b 页)
祖父道统之传。而力教人以为善可也。至于论性。则举天下之人如此之多。而必之以性善之说。则
不可也。宋儒 张横渠 又谓。有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则性善而无恶。气质之性。则有善而亦有恶。意言
孟子言性善者。独 (第 0376c 页)
不可也。宋儒 张横渠 又谓。有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则性善而无恶。气质之性。则有善而亦有恶。意言
孟子言性善者。独 (第 0376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