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时能文之士
咸为之兴。沙门释昙谛庐山赋曰。应真凌云
以踞峰。杪翳景而入冥者也。

晋沙门竺僧朗者。戒 行明
严华戎敬异。尝与
数人俱受法请。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君等
留寺衣物似有窃者。同侣即反。果乃盗
焉。 (第 0428b 页)
止观妙门。发明百界千如实相之旨。向后依止
观而悟明一心者。如永嘉而下。非一人也。是知此经
为成佛之妙 行明
矣。唯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
法华此又示持此经者。第一义门。禅人今持此经。试
向未展卷轴巳前。突 (第 0527b 页)
曰。如何是此。师曰。筑著汝鼻
孔。问。无根树子向甚么处栽。师曰。汝甚处得来。

**** 杭州开化寺 行明
传法禅师

本州于氏子。礼雪窦智
觉禅师为师。及智觉迁永明。遂入天台国师之室。蒙
授记莂。复归永明。 (第 0214a 页)
徽未远。灵绪稍隤。自非
引咎责躬。岂能导物。即自忏悔行摩那埵。于
是京师二部莫不咨嗟云。如斯之人。律 行明
白规矩应法。尚尔思愆。何况我等动静多过
而不惭愧者哉。遂相率普忏无有孑遗。又于
南园就颖律师受戒。即 (第 0271a 页)
能用少刍[廿/(黑*告)]
能焚巨骸。则可信矣。故书曰。民无胥诪张
为幻。吁哉。

** 唐南岳兰若 行明
(第 0857b 页)
释行明。
俗姓鲁。吴郡长洲人也。幼从师于本
部。后游方问道。然其耿介轩昂啸傲自放。
初历五台峨嵋礼金色银二世界 (第 0857b 页)
治平(四)
| 甲辰 治平元年 |大契丹 清宁十年 |西夏 寇宋边 |
| 乙巳 治平二年三月 行明
大历 |大契丹 咸雍元年 |西夏 |

秋八月三日。都城大雨水泛涨水。诏求直言
(归田录)。宰相曾公 (第 0871b 页)
 教令念佛往西方」
#+END_VERSE


今日大众。如上所说。普为法界众生。修集弥陀忏法
功德。普皆回向巳。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
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当来弥勒佛
* 南无真实佛
* 南无天主佛
* 南无高音佛
* 南无信净佛
* 南无婆耆罗陀佛
* 南无福德音佛

* 南无炎炽佛
* 南无无边德佛
* 南无聚成佛
* 南无师子游佛
* 南无不动佛
* 南无信清净佛
* 南无 行明

* 南无龙音佛
* 南无持轮佛
* 南无财成佛
* 南无世爱佛
* 南无法名 (第 0123c 页)
潭州龙山和尚
* 襄州居士庞蕴(已上四十三人见录)
* 天目山明觉禅师
* 王屋山 行明禅师
京兆智藏禅师
* 大阳山希顶禅师
* 苏州昆山定觉禅师
* 随州洪山大师 (第 0256c 页)
禅师
* 潞州华严慧达禅师
* 越州清泰道圆禅师
* 杭州九曲庆祥禅师
* 杭州开化 行明大师
越州开善义圆禅师
* 温州瑞鹿遇安禅师
* 杭州龙华慧居禅师
* 婺州齐云遇臻禅 …… (第 0419a 页)
僧问。险恶道中以何为津梁。
师曰。以此为津梁。曰如何是此。师曰。筑著汝
鼻孔。

杭州开化寺传法大师 行明。
本州人也。姓于
氏。少投明州雪窦山智觉禅师披剃。及智觉
迁住永明大道场。有徒二千。王臣钦仰法化
弥盛 (第 0425b 页)
云月是同。
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首透长安。

* 净土非钝根权说

天台思梵讲主。久居临平山解 行明
峻。深造
教观性相渊源。每与士大夫往复。随有所问
答释粲然。一日有通判郑公。问曰。教中所明
念阿弥陀 (第 0318c 页)
全废。故同善则福多。同恶则祸甚。善恶同类
端如贯珠。兴废象 行明
若观日。斯历代之元
龟也(与黄檗胜书)

黄龙谓荆公曰。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
路径开阔使一切人 (第 1021a 页)
行明
诸法门。此方等经。及小乘教。何得亦
约观行明义。

答曰。此经既云。诸佛解脱。当于
众生心行中求。若 (第 0600b 页)
.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觉佛前普贤位。犹
自利利他门。登妙觉位。至佛后普贤。方纯是利他之
行。

是以 行明
因示诲次。遂请问所行。或因师自说。编
纪二三。既自治之行可观。则摄化之门弗坠。有斯益
故。乃敢叙焉。 (第 0159a 页)
 苏州承天永安院道原禅师

 杭州龙山开化寺 行明禅师
 杭州西山奉諲山主
  洪州百丈山道常禅师法嗣(三人见录)
 庐州栖贤澄諟禅师
 苏州万寿禅院德兴禅 (第 0424c 页)
 进云。恁么即一切皆是也 师云。演若之狂未是狂。

问。承古有言。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如何是向上一
路 师云。盘山太无端 进云。未审千圣还垂慈也
无 师云。也与盘山不较多。

**** 杭州龙山开化寺 行明禅师

升座云。大众不用近前。
若道来者里有佛法。未来者里。岂无也。若道无。即有
分剂也。若道有。作么生是有 (第 0559c 页)
  功臣庆萧禅师 称心敬琎禅师
  严峰师术禅师 华岩慧达禅师
  清泰道圆禅师 九曲庆祥禅师
  开化 行明禅师
 开善义圆禅师
  瑞鹿遇安禅师 龙华慧居禅师
  齐云遇臻禅师 瑞鹿本先禅师
  兴教洪寿禅师 永 (第 0011b 页)
  清泰道圆禅师 九曲庆祥禅师

  开化 行明禅师 
开善义圆禅师
  瑞鹿遇安禅师 龙华慧居禅师
  齐云遇臻禅师 瑞鹿本先禅师
  兴教洪寿禅师 永安 (第 0558a 页)
。曰如何是此。师曰。筑著汝鼻
孔。问无根树子。向甚么处栽。师曰。汝甚处得来。

**** 杭州开化寺 行明
传法禅师

本州于氏子。礼雪窦智
觉禅师为师。及智觉迁永明。遂入天台国师之室。蒙
授记莂。复归永明。 (第 0018a 页)
行。三
依杂染净。四依究竟清净。三总结 二行瑜
伽分三。一略标释。二引诸经论广释分十六。
一依正修诸 行明
瑜伽义。二依三十七品。三
依止观。四依三摩地。五依四法。六依九道。
七依对治道。八依无颠倒智。九依方 …… (第 0804a 页)
 第八结二净果总是第四得果之相。

大门第三明修所成地总结之相分四。一结
修处。二结因缘。三结修对治。四结得果。


第十八明还灭门有四问答 第一问答
依无明明还灭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明
灭因。二明灭果 第二问答依 行明
还灭
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明灭因。二明灭果
 第三问答依识等明还灭分二。一问。二
答分二。一依识 …… (第 0846b 页)
二十七明七种根本摄二作意。

二十八明七种根本不摄广大作意。

二十九明遍行作意相摄分二。一依初遍 行明
相摄。二依第二遍 (第 0849c 页)
行明
根摄。


依二十八处建立于句 一施设有情处。
二有情住处。三施设有情器处。四善不善
生处。五三毒生 …… (第 0849c 页)
 一释答初问词分二 第一释断下分结分
二 一依身轻安明断下分现行结分三。
一明身轻安因分三如论。二明修轻安行
分二。一标。二释。三结 二依心善解脱明
断下分随眠结分三。一总标。二解释。三总
结分二。一标。二释 第二释断上分结分
二异门 初门分三。一总标。二别释分
三。一明无作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依涅
槃明无作。二计我明无作。二明无勋分二。
一问。二答分二。一依上分现 行明
无动。二
依寂定明无动。三明系念分二。一问。二
答分二。一标。二释分三。一依无作明系念。
二依无动明 (第 0851b 页)
 十七明无障人分三如前 十八明远人分
三。一问。二答分二。一略答。二别释分二。一
依时明远分二。一问。二答分三。一依利根。二
依中根。三依钝根明远人。二依加行明远人
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明义。二答差别。三
总结 十九明近人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
略答。二别释分二。一依时明近分三。一问。二
答分二。一依后生。二依后边定明近人。三结。
二依加 行明
近分三。一问。二答。三总结 二
十明未成熟人分三。一问。二答分二。一立因。 …… (第 0853b 页)

一明正义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引经。三释
经意趣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二如论。三
结 三依净信 行明
趣入相分三。一标。二释
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三结 四依上品惭愧
明趣入相分三。一标。二释分二。一立 (第 0854b 页)
因。二显
果。三结 五依欲乐随法 行明
趣入相分三。
一标。二释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三结 六依
无罪事业正断 (第 0854b 页)
行明
趣入相分三。一标。二释
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三如论。三结 七依
薄烦恼等明趣入相分三。一标。二释分 …… (第 0854b 页)
。一标。二释分十如论。三例馀作
事。二答不违义分二。一明不违世间。二明不
越法律。三结。三依诸善品加 行明
轨则圆满
分三。一问。二答分二。一答加行处分三。一
标。二释分九如论。三例馀。二答不违义分二。
一答 …… (第 0855a 页)
一总
问。二广答分四。一立受相。二显闻处分二。一
明略闻。二明广闻分三。一依师明受学闻处。
二依同梵 行明
闻处。三依长净明闻处。三明 …… (第 0855a 页)
 八明堕在二边分三。一问。二答分二。一明
乐边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二明苦边分
三。一标。二释分十如论。三结。三结 九明不
能出离分三。一问。二答分二。一立邪因。二显

无异。三结 十明所受失坏分三。一问。二答
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三。一答正义。三引
喻。三法合。三结 第五明总结 第六答难
分二。一标经句。二释经意分二。一标。二释分
二。一明艰离相。二明亏相 第二明戒圆满
相如论。

第三辩戒律仪根本等六种异门相分二 一
引经略标分二。一依根本等二依安住等明
异门。初文六。一依根本明戒异门分二。一标
二引经。二依庄严具明戒异门分二。一标。二
引经。三依涂香明戒异门分二。一标。二引经。
四依薰香明戒异门分二。一标。二引经。五依
行明
戒异门分二。一标。二引经。六依律仪
明戒异门分二。一标。二引经。二依安住等明
异门义 第二广解诸经意 …… (第 0856a 页)

一答正义。二引喻。三结。四依薰香明戒异义
分三。一问。二答分二。一答正义。二引喻。三
结。五依妙 行明
戒异义分三。一问。二答分二。
一立因。二显果分二。一依增上生显果。二依
决定胜显果。三结。六依律仪明 …… (第 0856a 页)
行边明受饮食分二。一问二答分四如
论 三依远离自苦行边明受饮食分二。一
问。二答分六如论 四依摄受梵 行明
受饮
食分二。一问。二答分三如论。

第三异门依无食有食二法明略义分四。一
总标。二列名。三别释分二 …… (第 0858c 页)
 一明钝根人分三。一问。二略答分二。一立
因。二显果。三明差别分二。一标。二释分二。
一依俱生。二依加 行明
钝根 二明利根人
分三。一问。二略答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三
明差别分二。一标。二释分二。一依俱生。 …… (第 0864a 页)
果。三结 五明烦恼不净分三。一问。二
答分五。一依九结。二依三缚。三依种子。四依
随烦恼。五依十缠现 行明
烦恼不净。三结
 六明速坏不净分三。一问。二答分二。一依总
相。二依别相明速坏不净分三如论。三结
  …… (第 0865c 页)
 二明暂时坏分五。一标。二释。三徵。四答所
以分二。一立□。二明缘不具。五结 三明退
失所德坏分二。一标。二释分二。一立因。二显
果 四明邪行所作坏分三。一标。二别释分
三。一依不如正理修 行明
坏相分二。一立因。
二显果。二依多诸烦恼等明坏相分二。一立
因分三。一依烦恼。二依聪慧。三依听众立因 …… (第 0870a 页)
 广答分三 一略答立四正断意趣 二别释
分二。一明增上意乐相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二明加行相分二同前。三明定立意乐及加
行二法总意分二。一标。二释分二。一明立增
上意乐意趣分二。一立因分二。一依黑品立
因。二依白品立因。二显果。二明立加行意趣
分二。一依现 行明
意趣分二。一立所治。二立
能治。二依现行及随眠明意趣分二。一立所
治。二立能治 三总结。

第二广解 …… (第 0873b 页)
二明建
立八人因缘分三。一总问。二略答。三别释分
四。一依根明建立二人。二依瑜伽明建立二
人。三依加 行明
建立二人。四依时明建立二
人 二广解分二 一明四种差别能为八人
建立因缘义分三。一总问。二广答。三总 …… (第 0875b 页)
 四明总结。

第二异门依止观二法明心一境性分二 一
略释分二 一标。二释分二。一明止品。二明观
品 二广解分三。一依九种住心明止品。二
依四种慧 行明
观品。三总结。

初文分三。一总问。二引经略答。三别释经句
分三 一明九住心相分九。一明内住分三。 …… (第 0877a 页)
明修观品。四依黑白二品所摄加 行明
修观
品。

初文分三。一总问。二引经略答分三。一立因。
二显果。三结。三别释经句分四 一明能正
思 …… (第 0877b 页)
 六明寻思息念理分二。一明观待道理分三。
一依第一义谛明观待道理。二依世谛明观
待道理。三结。二合明作用等馀三道理分二。
一明正义分三。一明作用道理分二。一立因。
二显果。二明證成道理分三如论。三明法
尔道理。第二明总结 第三明总结 第四
明五净行胜利功德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
二。一列名。二别释分二。一立观果分二。一
立因。二显果。二立止果分二。一立因。二显
果 第五明后说善巧所缘及净惑所缘六事

差别观品。

第四依黑白二品所摄加 行明
修观品分三。
一总标。二别释。三总结 别释分二。一明白
品九种加行。二明黑品九种加行 初文分
四。一 …… (第 0879a 页)
双运义。三
结 第二明颂略释分二。一明生起。二正解
释分四。初二句明观三门。二二句明六事差
别。三两 行明
黑白二品九种加行。四一 (第 0880a 页)
行明
净障相。

四广解分五中第五明修作意处分六。一明
四种作意及果相。二明善知识教授初业作
意修行人相。 …… (第 0880a 页)
 别释分十中第五明观合会行无常性分三。
一问。二答。三结。

别释分十中第六依乐受明观结缚苦行相分
二。一总标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别释分
二。一依生等七种不可爱 行明
趣入苦行。二
依有漏取蕴明趣入苦行分三。一立正义。二
徵。三答所以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别释分十 (第 0884b 页)
中第七依苦受明观不可爱苦行相
分三。一明正义。二徵。三答所以。

别释分十中第八依不苦不乐受明观不安隐
苦行相分六。一明正义。二徵。三答所以。四明
入三苦体分三。一依乐行及受明入坏苦。二
依苦行及受明入苦。三依不苦不乐行及受
明入行苦。五明意趣。六总结。

别释分十中第九依观无所得 行明
入空行相
分三。一立所缘境。二立能观慧。三结。

别释中第十依观不自在 (第 0884b 页)
行明
入无我行相分
三。一明不自在义。二明无我义。三结。

第五总结 第六明四行摄十行义分三。一
总标。二 (第 088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