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家類
禪宗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般若部類
助其正定。履刃
蹈炎斯何足惊乎。夫何幻之有哉。瑜伽论有
诸三神变矣。
** 唐洛阳同德寺无名传 释无名。 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
为洛阳人矣。冲孺之龄举措卓异。口不哜
辛血性不狎諠哗。邈矣出尘。故 (第 0817a 页)
蹈炎斯何足惊乎。夫何幻之有哉。瑜伽论有
诸三神变矣。
** 唐洛阳同德寺无名传 释无名。 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
为洛阳人矣。冲孺之龄举措卓异。口不哜
辛血性不狎諠哗。邈矣出尘。故 (第 0817a 页)
道吾和尚
* 漳州罗汉和尚(已上二人见录)
* 白马昙照禅师法嗣一人
* 晋州霍山 无名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新罗大證禅师法嗣二人
* 文圣大王
* 宪安大王(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 0282a 页)
* 漳州罗汉和尚(已上二人见录)
* 白马昙照禅师法嗣一人
* 晋州霍山 无名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新罗大證禅师法嗣二人
* 文圣大王
* 宪安大王(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 0282a 页)
南阳圆震禅师
* 宜春广敷禅师
* 江陵行觉禅师
* 五台山神英禅师
* 五台山 无名禅师
南岳皓玉禅师
* 宣州志满禅师
* 涪州朗禅师
* 广陵灵坦禅师
* 宁州通 …… (第 0301b 页)
圆震禅师法嗣
* 吴头陀
* 四面山法智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五台山 无名禅师 法嗣一人
* 五台华严澄观大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益州南印和尚法嗣一人 (第 0301b 页)
* 宜春广敷禅师
* 江陵行觉禅师
* 五台山神英禅师
* 五台山 无名禅师
南岳皓玉禅师
* 宣州志满禅师
* 涪州朗禅师
* 广陵灵坦禅师
* 宁州通 …… (第 0301b 页)
圆震禅师法嗣
* 吴头陀
* 四面山法智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五台山 无名禅师 法嗣一人
* 五台华严澄观大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益州南印和尚法嗣一人 (第 0301b 页)
磁州法如禅师 西隐进平禅师
益州南印禅师 澧阳慧演禅师
河南怀空禅师 宜春广敷禅师
江宁行觉禅师 五台 无名禅师
南岳皓玉禅师 宣州志满禅师
涪州朗禅师 南阳圆震禅师
广陵灵坦禅师 宁州通隐禅师
五 …… (第 0335a 页)
益州印禅师法嗣
益州义俛禅师(不列章次)
河南怀空禅师法嗣
蔡州道明禅师(不列章次)
五台 无名禅师 法嗣
华严澄观禅师(不列章次)
南阳震禅师法嗣
南阳吴头陀(以下不列章次) 四面法智禅师 (第 0335b 页)
益州南印禅师 澧阳慧演禅师
河南怀空禅师 宜春广敷禅师
江宁行觉禅师 五台 无名禅师
南岳皓玉禅师 宣州志满禅师
涪州朗禅师 南阳圆震禅师
广陵灵坦禅师 宁州通隐禅师
五 …… (第 0335a 页)
益州印禅师法嗣
益州义俛禅师(不列章次)
河南怀空禅师法嗣
蔡州道明禅师(不列章次)
五台 无名禅师 法嗣
华严澄观禅师(不列章次)
南阳震禅师法嗣
南阳吴头陀(以下不列章次) 四面法智禅师 (第 0335b 页)
天龙和尚法嗣
金华俱胝和尚
孝义性空禅师法嗣
寿兴守闲禅师(不列章次)
白马照禅师法嗣
霍山 无名禅师(不列章次) 新罗證禅师法嗣
文圣大王(以下不列章次) 宪安大王
新罗直禅师法嗣
兴德大王(以下不列 (第 0338c 页)
金华俱胝和尚
孝义性空禅师法嗣
寿兴守闲禅师(不列章次)
白马照禅师法嗣
霍山 无名禅师(不列章次) 新罗證禅师法嗣
文圣大王(以下不列章次) 宪安大王
新罗直禅师法嗣
兴德大王(以下不列 (第 0338c 页)
辈有所言说也不滞寂也不沉
空他若无悟处不能讲得何故不见肇法师云空可空非
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 无名无名 名之父无
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上施玄象下列
冥庭元气含于大象大象隐于无形为识物之灵灵中有 …… (第 0800b 页)
障不见自巳一
段不生不灭底殊胜境界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古德
所谓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 无名
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 (第 0827b 页)
自巳一
段不生不灭底殊胜境界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古德
所谓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 无名 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 (第 0827b 页)
空他若无悟处不能讲得何故不见肇法师云空可空非
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 无名无名 名之父无
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上施玄象下列
冥庭元气含于大象大象隐于无形为识物之灵灵中有 …… (第 0800b 页)
障不见自巳一
段不生不灭底殊胜境界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古德
所谓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 无名
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 (第 0827b 页)
自巳一
段不生不灭底殊胜境界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古德
所谓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 无名 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 (第 0827b 页)
字智。汝可问之。当为汝说等。即遍友自不答也。首唱。
先言也。发。越也。挥散也。谓论主演 释无名 之旨。发越
挥散。共禀下。谓教中巳有 (第 0312a 页)
无名 之言。秦主与论主举
而明之也。述而不作者。论语文。自下释论多依本经
及出现大疏释之。凡云大经。即大涅 …… (第 0312a 页)
讹。
疏。作意下。传云。什亡之后。追悼永往。翅思弥厉。乃著
涅槃 无名 论等。翘。举也。思谓哀思时举未尝放也。厉。
严也。或排下。小乘以生死为界内。涅槃为界外。如下
有名云 …… (第 0313a 页)
乘教中唯说此二为究竟之果。未
知此二应物之迹。故假有名为难。论主以一实之理
破此二权。直示大方。故以 无名 为演。折者如水壅塞。
演者如水决通。然九折之义或唯二乘。如初三折。或
通三乘。则第四难差以下皆三乘义 …… (第 0313a 页)
具云。然此文中虽明现身即是三德
涅槃之中所流。用大亦涅槃摄。有无下等者。谓虚推
涅槃出有无之外。无形 无名。 细求论旨不知归处。言
无实也。措。投也。举也。
疏。日也下。以喻显理。疏以法问而释之。暗室无闻皆 …… (第 0315c 页)
生灭等者。谓显迹息迹示有生灭有无之名。又因
生灭故知二名外称。应生之假号也。
疏。有无下。意云本则 无名。 依本示迹。迹则有名。名但
名迹。不名于本。随迹立名。名有无量。又不但于有无
也。故论云。于何不名。二 …… (第 0316b 页)
之与大。谓大之无二也。如春秋八
世之后莫之与京。京。大也。
疏。忘乎下。谓寄以小成。遣乎为大。假以 无名。 亡乎施
广。显涅槃之道。用而恒体。体用一致。方曰大般涅槃。
疏。秘藏下。谓三德秘藏是大涅槃。菩提即 …… (第 0316c 页)
一字。但示其名以引悟入。正位者。净名菩萨品云。若
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等。亦但标其位次。 无名 呼召。今谓自性清净涅槃。名殊体同。
疏。几(平声)微者。迹之纤细。此尚不形。故云寂怕。
疏。初引 …… (第 0316c 页)
方而易无体。老氏云。有
之以为器。无之以为利。又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又云。大象无形。道隐 无名 等。流于庄列甚多。儒
者太极太易之无。老氏虚无自然之无。名殊而理同。
皆谓自无生有。自有入无。然儒宗 …… (第 0318c 页)
有无。诸相若顺显。云由心现相。因相生名字。因
名字起一切言说也。涅槃不尔。非有无相。故无有无
之名。 无名 故。亦无不出不在等。种种言说。主既无说。
宾亦无闻。疏但略示一隅。
疏理事善恶等下。轨持为法。潜用 …… (第 0320b 页)
住也。大疏释无住涅槃云。由双住故能
俱不住等。
疏。初二句等者。初即心境对说。后显其同。同则无相 无名。 廓然无寄。如无知论以缘求智中广示。
疏。通叙等者。以前云菩提之道不可图度。又云六境
之内非涅槃之宅 …… (第 0321a 页)
以三乘之智胜劣有殊。所断惑障厚薄不
同。所證之理渐而未深。由此阶级故成三差。谁云下。
有名折之如此。 无名 之家不云异而不證。有三异也。
皆约方便净涅槃有此浅深。非自性净也。 …… (第 0322a 页)
但言不离诸法。不言无边。后文
但言无边。不言不离。故云互影。
疏。如智等者。心境双亡名曰玄寂。玄寂 无名。 故假寄
无极之名以显玄寂之理。故疏云非别等。
疏。三乘下。意谓三乘等人先證涅槃名进。后證涅槃
名退 …… (第 0327a 页)
。叙一论之始终也。
谓始示涅槃之体。次乃一折一演判决简择。令人识
悟。有馀无馀。权应假号。大般涅槃。 无名 无相。非有非
无。不出不在。而妙道存焉。三乘之人同修同归。直由 …… (第 0327b 页)
睹
老病死持前五戒。故通为八。与人天八戒有殊。
疏。九折等者。通示大义。有名以三乘自宗之理折之。 无名 以一乘自宗之义通之。有名疑滞。通则三乘之 …… (第 0329a 页)
会三归一。彼经云。诸求三乘人。若有
疑惑者。佛当为断除等。则昔大乘亦有权义。今论兼
之。如大疏广说。 无名 下。谓 (第 0329b 页)
无名 所演一乘之义。契于
中道一实之理。故真也。有名所折。依名取相。乃至有
得。皆伪也。分文下。瑶疏释此段 …… (第 0329b 页)
不真空论。物不迁世谛故伪。不真空第一
义谛故真。贤圣之道存。彼云结无知论。以般若是贤
圣所修之因。故 无名 之致显。彼云结涅槃也。云庵疏
云。三乘之路开。结难差等四章。真伪之途辨。结论初
七章。贤圣之存。结诘 (第 0329b 页)
渐等四章也。 无名 之致显。结穷
源等四章也。若大钞意。即伹结此论。亦无分文之义。
肇论新疏游刃卷下(终) (第 0329b 页)
先言也。发。越也。挥散也。谓论主演 释无名 之旨。发越
挥散。共禀下。谓教中巳有 (第 0312a 页)
无名 之言。秦主与论主举
而明之也。述而不作者。论语文。自下释论多依本经
及出现大疏释之。凡云大经。即大涅 …… (第 0312a 页)
讹。
疏。作意下。传云。什亡之后。追悼永往。翅思弥厉。乃著
涅槃 无名 论等。翘。举也。思谓哀思时举未尝放也。厉。
严也。或排下。小乘以生死为界内。涅槃为界外。如下
有名云 …… (第 0313a 页)
乘教中唯说此二为究竟之果。未
知此二应物之迹。故假有名为难。论主以一实之理
破此二权。直示大方。故以 无名 为演。折者如水壅塞。
演者如水决通。然九折之义或唯二乘。如初三折。或
通三乘。则第四难差以下皆三乘义 …… (第 0313a 页)
具云。然此文中虽明现身即是三德
涅槃之中所流。用大亦涅槃摄。有无下等者。谓虚推
涅槃出有无之外。无形 无名。 细求论旨不知归处。言
无实也。措。投也。举也。
疏。日也下。以喻显理。疏以法问而释之。暗室无闻皆 …… (第 0315c 页)
生灭等者。谓显迹息迹示有生灭有无之名。又因
生灭故知二名外称。应生之假号也。
疏。有无下。意云本则 无名。 依本示迹。迹则有名。名但
名迹。不名于本。随迹立名。名有无量。又不但于有无
也。故论云。于何不名。二 …… (第 0316b 页)
之与大。谓大之无二也。如春秋八
世之后莫之与京。京。大也。
疏。忘乎下。谓寄以小成。遣乎为大。假以 无名。 亡乎施
广。显涅槃之道。用而恒体。体用一致。方曰大般涅槃。
疏。秘藏下。谓三德秘藏是大涅槃。菩提即 …… (第 0316c 页)
一字。但示其名以引悟入。正位者。净名菩萨品云。若
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等。亦但标其位次。 无名 呼召。今谓自性清净涅槃。名殊体同。
疏。几(平声)微者。迹之纤细。此尚不形。故云寂怕。
疏。初引 …… (第 0316c 页)
方而易无体。老氏云。有
之以为器。无之以为利。又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又云。大象无形。道隐 无名 等。流于庄列甚多。儒
者太极太易之无。老氏虚无自然之无。名殊而理同。
皆谓自无生有。自有入无。然儒宗 …… (第 0318c 页)
有无。诸相若顺显。云由心现相。因相生名字。因
名字起一切言说也。涅槃不尔。非有无相。故无有无
之名。 无名 故。亦无不出不在等。种种言说。主既无说。
宾亦无闻。疏但略示一隅。
疏理事善恶等下。轨持为法。潜用 …… (第 0320b 页)
住也。大疏释无住涅槃云。由双住故能
俱不住等。
疏。初二句等者。初即心境对说。后显其同。同则无相 无名。 廓然无寄。如无知论以缘求智中广示。
疏。通叙等者。以前云菩提之道不可图度。又云六境
之内非涅槃之宅 …… (第 0321a 页)
以三乘之智胜劣有殊。所断惑障厚薄不
同。所證之理渐而未深。由此阶级故成三差。谁云下。
有名折之如此。 无名 之家不云异而不證。有三异也。
皆约方便净涅槃有此浅深。非自性净也。 …… (第 0322a 页)
但言不离诸法。不言无边。后文
但言无边。不言不离。故云互影。
疏。如智等者。心境双亡名曰玄寂。玄寂 无名。 故假寄
无极之名以显玄寂之理。故疏云非别等。
疏。三乘下。意谓三乘等人先證涅槃名进。后證涅槃
名退 …… (第 0327a 页)
。叙一论之始终也。
谓始示涅槃之体。次乃一折一演判决简择。令人识
悟。有馀无馀。权应假号。大般涅槃。 无名 无相。非有非
无。不出不在。而妙道存焉。三乘之人同修同归。直由 …… (第 0327b 页)
睹
老病死持前五戒。故通为八。与人天八戒有殊。
疏。九折等者。通示大义。有名以三乘自宗之理折之。 无名 以一乘自宗之义通之。有名疑滞。通则三乘之 …… (第 0329a 页)
会三归一。彼经云。诸求三乘人。若有
疑惑者。佛当为断除等。则昔大乘亦有权义。今论兼
之。如大疏广说。 无名 下。谓 (第 0329b 页)
无名 所演一乘之义。契于
中道一实之理。故真也。有名所折。依名取相。乃至有
得。皆伪也。分文下。瑶疏释此段 …… (第 0329b 页)
不真空论。物不迁世谛故伪。不真空第一
义谛故真。贤圣之道存。彼云结无知论。以般若是贤
圣所修之因。故 无名 之致显。彼云结涅槃也。云庵疏
云。三乘之路开。结难差等四章。真伪之途辨。结论初
七章。贤圣之存。结诘 (第 0329b 页)
渐等四章也。 无名 之致显。结穷
源等四章也。若大钞意。即伹结此论。亦无分文之义。
肇论新疏游刃卷下(终) (第 0329b 页)
一皆可以即平等也。则涅槃义无处不显。故大唐
奘师。翻为圆寂。谓德无不备。障无不尽也。】
△二就
理 释无名。 「斯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
【斯者指涅槃也。镜像者。镜中现像似有实无。幽宅
者。圣贤 …… (第 0197b 页)
理也。一切有为生死及四流。皆同
镜像之不实。推之不实。则同归一性。性本平等。故
绝差别之称。乃曰涅槃 无名。 如百川归海。各失本 …… (第 0197b 页)
。自在故。】
「湛若虚空。」
【水澄曰湛。故不动如虚空。溥遍常住。释上永安义。
即常德也。】 「无名 无说。」
【体本 (第 0199a 页)
无名 故无说。释上离言义。即净德。离言偏过
非故。未见涅槃经文。理必如此。】
「论曰(衍论)涅槃非有(有 …… (第 0199a 页)
「覈体第二」
【覈责也。前云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故今执示
现生灭之相。责覈推究涅槃真体何以绝有 无名
相也。此据人天二乘所见。应化为实。故疑真身。何 …… (第 0200a 页)
多论化相。此意为欲破二乘及诸凡夫
执化为真。令达真化不一不二之旨耳。】
「请试陈之。」
【此句是 无名 者问曰。试且陈之。行相如何耶。】
△二
立问中三。初陈有馀相。文二。初牒名述相中三。初
牒名。
「 …… (第 0200b 页)
【由此故。立无馀之名也。】
△三双结正难文二。初双
结有无。
「然则有馀可以有称(去)无馀可以 无名。 」 …… (第 0202b 页)
【皆谓相上各可以立名也。】 「无名 立则宗虚者。欣尚于冲默。有称生则怀德者。弥
仰于圣功。」
【显立名之益。宗虚者。即趣寂之人故。欣尚 …… (第 0202c 页)
人于有无之表。高韵绝唱于形名
之外。而论旨竟莫知所归。幽途故自蕴而未显。」
【子者。男子之通称。召 无名 者也。徒虚也。知理不谛
故为虚知。但以高绝才韵。推涅槃出有。无唱妙道。
超形名而不知旨无所归矣。涅槃 …… (第 0203a 页)
△二正答三。初叙难非真二。初翻前疑二。初破前
疑。 「无名 曰有馀无馀者。盖是涅槃之外称。应物之假名
耳。」
【前云返本真名神道妙称。盖不达示现耳。今直破
之 …… (第 0203b 页)
【题目者。书题名目也。涅槃真体本绝名相故。方圆
不能图写。题目不能传说。下责云。】
「焉可以名于 无名。 而形于无形者哉。」
△二示真应。文二。初明应化非真。
「难序云有馀无馀者。信是权寂致教之本意。亦 …… (第 0203b 页)
也。(牒二涅槃名)因应而作。(作者立也)显迹为生。息迹为
灭。生名有馀。灭名无馀。然则有无之称。本乎 无名。 」
【应本自真故。】 (第 0205a 页)
「无名 之道。于何不名。」
【由 (第 0205a 页)
无名 故能顺一切名。故曰于何不名。】
△二即相
显义。
「是以至人(牒上真应佛也)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 …… (第 0205a 页)
。而施为应化。广大莫加。其能广大
者。盖出真起故。】
「为莫之大故。乃返于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乎 无名。 」
【返小成者。以大用无方。回返丈六之身。一佛小成
之劣用。以称真广大会。三乘有作之用。 (第 0205b 页)
无名 之
化源。此约法性宗。即真之应。收前二教也。】
「经曰菩提之道。」
【菩提约智。涅槃约理。理智无 …… (第 0205b 页)
「而惑者(不了真应之人)睹神变因谓之有。见灭度便谓之无。」
【此责前云。有馀可以有称。无馀可以 无名。 神变者。
示现出世不测之用也。】
「有无之境妄想之域。岂足以标榜玄道。而语圣心者
哉。」
【妄想 …… (第 0205c 页)
下。相向相生。此则物理之数。自然如是非彊使之。】
「以此而观化母所育。理无幽显。」
【道经云。 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母者母人
有生育义故。未有三才名字之前。此为变化之本。
今观此理。幽显万物。 …… (第 0207b 页)
妙于有无谓之涅槃。」
【妙者不可思议故。不可以有无思议。谓之妙道。】
「请覈妙道之本。」
【请 无名 者。研覈其本。必不过于有无。】
「果若有也。虽妙非无。虽妙非无。即入有境。」
【此牒前云虽无而有 …… (第 0208a 页)
云岂曰有
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故科曰双超不离也。】
△二正答。文二。初破汎难三。初纵夺破。 「无名 曰有无之数。诚以法无不该。理无不统。」
【此纵也。诚实也。法即万法。理谓物理。前有名者。所
陈有无 (第 0208b 页)
奘师。翻为圆寂。谓德无不备。障无不尽也。】
△二就
理 释无名。 「斯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
【斯者指涅槃也。镜像者。镜中现像似有实无。幽宅
者。圣贤 …… (第 0197b 页)
理也。一切有为生死及四流。皆同
镜像之不实。推之不实。则同归一性。性本平等。故
绝差别之称。乃曰涅槃 无名。 如百川归海。各失本 …… (第 0197b 页)
。自在故。】
「湛若虚空。」
【水澄曰湛。故不动如虚空。溥遍常住。释上永安义。
即常德也。】 「无名 无说。」
【体本 (第 0199a 页)
无名 故无说。释上离言义。即净德。离言偏过
非故。未见涅槃经文。理必如此。】
「论曰(衍论)涅槃非有(有 …… (第 0199a 页)
「覈体第二」
【覈责也。前云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故今执示
现生灭之相。责覈推究涅槃真体何以绝有 无名
相也。此据人天二乘所见。应化为实。故疑真身。何 …… (第 0200a 页)
多论化相。此意为欲破二乘及诸凡夫
执化为真。令达真化不一不二之旨耳。】
「请试陈之。」
【此句是 无名 者问曰。试且陈之。行相如何耶。】
△二
立问中三。初陈有馀相。文二。初牒名述相中三。初
牒名。
「 …… (第 0200b 页)
【由此故。立无馀之名也。】
△三双结正难文二。初双
结有无。
「然则有馀可以有称(去)无馀可以 无名。 」 …… (第 0202b 页)
【皆谓相上各可以立名也。】 「无名 立则宗虚者。欣尚于冲默。有称生则怀德者。弥
仰于圣功。」
【显立名之益。宗虚者。即趣寂之人故。欣尚 …… (第 0202c 页)
人于有无之表。高韵绝唱于形名
之外。而论旨竟莫知所归。幽途故自蕴而未显。」
【子者。男子之通称。召 无名 者也。徒虚也。知理不谛
故为虚知。但以高绝才韵。推涅槃出有。无唱妙道。
超形名而不知旨无所归矣。涅槃 …… (第 0203a 页)
△二正答三。初叙难非真二。初翻前疑二。初破前
疑。 「无名 曰有馀无馀者。盖是涅槃之外称。应物之假名
耳。」
【前云返本真名神道妙称。盖不达示现耳。今直破
之 …… (第 0203b 页)
【题目者。书题名目也。涅槃真体本绝名相故。方圆
不能图写。题目不能传说。下责云。】
「焉可以名于 无名。 而形于无形者哉。」
△二示真应。文二。初明应化非真。
「难序云有馀无馀者。信是权寂致教之本意。亦 …… (第 0203b 页)
也。(牒二涅槃名)因应而作。(作者立也)显迹为生。息迹为
灭。生名有馀。灭名无馀。然则有无之称。本乎 无名。 」
【应本自真故。】 (第 0205a 页)
「无名 之道。于何不名。」
【由 (第 0205a 页)
无名 故能顺一切名。故曰于何不名。】
△二即相
显义。
「是以至人(牒上真应佛也)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 …… (第 0205a 页)
。而施为应化。广大莫加。其能广大
者。盖出真起故。】
「为莫之大故。乃返于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乎 无名。 」
【返小成者。以大用无方。回返丈六之身。一佛小成
之劣用。以称真广大会。三乘有作之用。 (第 0205b 页)
无名 之
化源。此约法性宗。即真之应。收前二教也。】
「经曰菩提之道。」
【菩提约智。涅槃约理。理智无 …… (第 0205b 页)
「而惑者(不了真应之人)睹神变因谓之有。见灭度便谓之无。」
【此责前云。有馀可以有称。无馀可以 无名。 神变者。
示现出世不测之用也。】
「有无之境妄想之域。岂足以标榜玄道。而语圣心者
哉。」
【妄想 …… (第 0205c 页)
下。相向相生。此则物理之数。自然如是非彊使之。】
「以此而观化母所育。理无幽显。」
【道经云。 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母者母人
有生育义故。未有三才名字之前。此为变化之本。
今观此理。幽显万物。 …… (第 0207b 页)
妙于有无谓之涅槃。」
【妙者不可思议故。不可以有无思议。谓之妙道。】
「请覈妙道之本。」
【请 无名 者。研覈其本。必不过于有无。】
「果若有也。虽妙非无。虽妙非无。即入有境。」
【此牒前云虽无而有 …… (第 0208a 页)
云岂曰有
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故科曰双超不离也。】
△二正答。文二。初破汎难三。初纵夺破。 「无名 曰有无之数。诚以法无不该。理无不统。」
【此纵也。诚实也。法即万法。理谓物理。前有名者。所
陈有无 (第 0208b 页)
依名求实二名既违。谓圣心亦异。不知
般若非名非相。故引经以遮令忘名会旨。经
约遮诠可知。斯则下论辞略 释无名 无说。以
起下文。
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
言而未尝言也。今试为子狂言辨之 大方 (第 0216c 页)
便佛报恩经初卷云。法无言说。如来以妙方
便。能以 无名 相法作名相说。
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勒不
可为无。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 …… (第 0216c 页)
而不入。
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
知。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
而远与 无名 同 初四句通叙前文寂用一
致。故其下承前叙神弥静等二句。谓权智运
物建化世之功。时虽居有名之中。以有 (第 0221c 页)
之
世性空。即是实智印 无名 之理。二智无殊也。
有 (第 0221c 页)
无名 文出老氏。彼 (第 0221c 页)
无名 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 …… (第 0221c 页)
云者。言说
也。言多丧真。故云尔也。聊以下许也。
疏云。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
而远与 无名。 同斯理之玄固常所迷昧者矣。
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复何足
以人情之异而求圣心之异乎 自疏 …… (第 0224b 页)
心有住于是当。亦惑取之患。
何者(徵)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 有所著也。
下彰其过患云。
则名相已形(起)美恶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
之 名相一起好恶从生。烦恼纷然诸业随
造。奔走四生竞驰五趣。从生至生谁能止息。
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
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居)绝言
之乡。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
初二句总显圣心。非有了别故云无识。亦
非知觉故云无知。次二句相即无相。次二句
名即 无名。 非名曰寂非相曰寥。虚旷下成前
空洞耳。
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晓)雅旨也。恐
是当之生物谓之 (第 0227c 页)
般若非名非相。故引经以遮令忘名会旨。经
约遮诠可知。斯则下论辞略 释无名 无说。以
起下文。
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
言而未尝言也。今试为子狂言辨之 大方 (第 0216c 页)
便佛报恩经初卷云。法无言说。如来以妙方
便。能以 无名 相法作名相说。
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勒不
可为无。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 …… (第 0216c 页)
而不入。
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
知。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
而远与 无名 同 初四句通叙前文寂用一
致。故其下承前叙神弥静等二句。谓权智运
物建化世之功。时虽居有名之中。以有 (第 0221c 页)
之
世性空。即是实智印 无名 之理。二智无殊也。
有 (第 0221c 页)
无名 文出老氏。彼 (第 0221c 页)
无名 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 …… (第 0221c 页)
云者。言说
也。言多丧真。故云尔也。聊以下许也。
疏云。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
而远与 无名。 同斯理之玄固常所迷昧者矣。
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复何足
以人情之异而求圣心之异乎 自疏 …… (第 0224b 页)
心有住于是当。亦惑取之患。
何者(徵)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 有所著也。
下彰其过患云。
则名相已形(起)美恶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
之 名相一起好恶从生。烦恼纷然诸业随
造。奔走四生竞驰五趣。从生至生谁能止息。
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
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居)绝言
之乡。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
初二句总显圣心。非有了别故云无识。亦
非知觉故云无知。次二句相即无相。次二句
名即 无名。 非名曰寂非相曰寥。虚旷下成前
空洞耳。
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晓)雅旨也。恐
是当之生物谓之 (第 0227c 页)
初引经总标(无名)
* 二依经释义(三)
* 初翻名释涅槃(秦言)
* 二就理 释无名(斯盖) 三约应显假名(而曰)
* 二序意(余尝)
* 二立义推宗(三)
* 初标 …… (第 0130a 页)
二正答(三)
* 初叙难非真(二)
* 初翻前疑(二)
* 初破前疑 (无名) 二遣前执(而存)
* 二示真应(二)
* 初明应化非真(难序)
* 二示 …… (第 0131a 页)
初章名(超境)
* 二正答(二)
* 初破泛难(三)
* 初纵夺破 (无名) 二引经破(三)
* 初引经(经曰)
* 二推释(何则)
* 二结非(然则 …… (第 0132a 页)
初章名(妙存)
* 二正答(四)
* 初显超言念(三)
* 初叙名相有无 (无名) 二陈涅槃超绝(二)
* 初引经(经曰)
* 二陈意(吾何)
* 三明傍言 …… (第 0132a 页)
二正答(三)
* 初领前法一 (无名) 二开显三乘(二)
* 初开一为三(二)
* 初引经显(法华) …… (第 0133a 页)
二人法一异答(二)
* 初章名(会异)
* 初正答(五)
* 初正答问 (无名) 二举喻答(譬犹)
* 三法合答(如是)
* 四释所以(所以)
* 五结答意(无 …… (第 0133a 页)
二就法显人答(二)
* 初章名(明渐)
* 二正答(三)
* 初领前法一 (无名) 二责前人同(结是)
* 三正答渐次(四)
* 初法喻正答(二) …… (第 0133a 页)
初章名(动)
* 二正答(四)
* 初显所修之行(三)
* 初引经总标 (无名) 二释成大意(无为)
* 三结示所以(所以)
* 二明能修之心(五) …… (第 0134a 页)
初章名(通古)
* 二正答(三)
* 初明人法不异(三)
* 初正明 (无名) 二推释(何则)
* 三引释(三)
* 初释智由理起(故天)
* 二释理由 …… (第 0134a 页)
初章名(玄得)
* 二正答(二)
* 初拣辨真伪 (无名) 二正明玄得(三)
* 初定宗义本(且谈)
* 二推求语本(何时)
* 三 (第 0135a 页)
* 二依经释义(三)
* 初翻名释涅槃(秦言)
* 二就理 释无名(斯盖) 三约应显假名(而曰)
* 二序意(余尝)
* 二立义推宗(三)
* 初标 …… (第 0130a 页)
二正答(三)
* 初叙难非真(二)
* 初翻前疑(二)
* 初破前疑 (无名) 二遣前执(而存)
* 二示真应(二)
* 初明应化非真(难序)
* 二示 …… (第 0131a 页)
初章名(超境)
* 二正答(二)
* 初破泛难(三)
* 初纵夺破 (无名) 二引经破(三)
* 初引经(经曰)
* 二推释(何则)
* 二结非(然则 …… (第 0132a 页)
初章名(妙存)
* 二正答(四)
* 初显超言念(三)
* 初叙名相有无 (无名) 二陈涅槃超绝(二)
* 初引经(经曰)
* 二陈意(吾何)
* 三明傍言 …… (第 0132a 页)
二正答(三)
* 初领前法一 (无名) 二开显三乘(二)
* 初开一为三(二)
* 初引经显(法华) …… (第 0133a 页)
二人法一异答(二)
* 初章名(会异)
* 初正答(五)
* 初正答问 (无名) 二举喻答(譬犹)
* 三法合答(如是)
* 四释所以(所以)
* 五结答意(无 …… (第 0133a 页)
二就法显人答(二)
* 初章名(明渐)
* 二正答(三)
* 初领前法一 (无名) 二责前人同(结是)
* 三正答渐次(四)
* 初法喻正答(二) …… (第 0133a 页)
初章名(动)
* 二正答(四)
* 初显所修之行(三)
* 初引经总标 (无名) 二释成大意(无为)
* 三结示所以(所以)
* 二明能修之心(五) …… (第 0134a 页)
初章名(通古)
* 二正答(三)
* 初明人法不异(三)
* 初正明 (无名) 二推释(何则)
* 三引释(三)
* 初释智由理起(故天)
* 二释理由 …… (第 0134a 页)
初章名(玄得)
* 二正答(二)
* 初拣辨真伪 (无名) 二正明玄得(三)
* 初定宗义本(且谈)
* 二推求语本(何时)
* 三 (第 0135a 页)
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
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九)。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
旨。又谒洛阳 无名禅师。 印可融寂。自在受用(十)。即曰。
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
备。尽法界之术。 (第 0538a 页)
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九)。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
旨。又谒洛阳 无名禅师。 印可融寂。自在受用(十)。即曰。
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
备。尽法界之术。 (第 0538a 页)
说兄难弟难作礼三拜露胆倾肝。
** 忠南陈五玉追严
拈香云此一瓣香天上不管地下不生西方隐迹东
土 无名高 佛法僧之宝盖断业系苦之钩绳狼烟岂
扰兵燹何惊云寿寿无量追远远超升悔过过巳释
报本本圆成今日爇向炉中特 (第 0600c 页)
** 忠南陈五玉追严
拈香云此一瓣香天上不管地下不生西方隐迹东
土 无名高 佛法僧之宝盖断业系苦之钩绳狼烟岂
扰兵燹何惊云寿寿无量追远远超升悔过过巳释
报本本圆成今日爇向炉中特 (第 0600c 页)
唐道一 唐福林 唐皓玉
唐智满 唐敷□ 唐怀空
唐真亮 唐藏用 唐神邕
唐希迁 唐圆震 唐昙真
唐法钦 唐无名 唐慧演
唐澄心 唐行觉 唐石藏
唐地藏 唐道邃
卷第六
传宗科
唐澄观 唐光宝 唐道悟
(第 0066c 页)
唐智满 唐敷□ 唐怀空
唐真亮 唐藏用 唐神邕
唐希迁 唐圆震 唐昙真
唐法钦 唐无名 唐慧演
唐澄心 唐行觉 唐石藏
唐地藏 唐道邃
卷第六
传宗科
唐澄观 唐光宝 唐道悟
(第 0066c 页)
觉等。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
院。剌史王颜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
具别传。 唐无名
姓高氏。其先渤海人。祖有宦游洛阳者。因家
焉。年二十八。𨽻同德寺出家。始研律部。既而以禅宗
之盛。 (第 0114c 页)
获记莂于荷泽会公。先是会每谓人曰。吾法必
待 无名 者。然后付之。及是而果信。乃周历遍揽。以极
其造诣。而名之志得矣。贞元初。朝士鲜于叔明。令狐
峘。劝 (第 0114c 页)
院。剌史王颜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
具别传。 唐无名
姓高氏。其先渤海人。祖有宦游洛阳者。因家
焉。年二十八。𨽻同德寺出家。始研律部。既而以禅宗
之盛。 (第 0114c 页)
获记莂于荷泽会公。先是会每谓人曰。吾法必
待 无名 者。然后付之。及是而果信。乃周历遍揽。以极
其造诣。而名之志得矣。贞元初。朝士鲜于叔明。令狐
峘。劝 (第 0114c 页)
之三世。曰乌牙山圆震禅师。其所出法
嗣二人。一曰吴头陀者。一曰四面山法智者。
大鉴之三世。曰五台山 无名禅师。 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五台山华严澄观者。
大鉴之三世。曰益州南印因禅师。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义俛者。 …… (第 0751a 页)
二人。一曰雪窦常通者。一曰婺州严灵者。
大鉴之五世。曰白马昙照禅师。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晋州霍山 无名 者。
大鉴之五世。曰吉州性空禅师。其所出法嗣
二人。一曰歙州务源和尚者。一曰枣山光仁
者。
大鉴 (第 0752c 页)
嗣二人。一曰吴头陀者。一曰四面山法智者。
大鉴之三世。曰五台山 无名禅师。 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五台山华严澄观者。
大鉴之三世。曰益州南印因禅师。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义俛者。 …… (第 0751a 页)
二人。一曰雪窦常通者。一曰婺州严灵者。
大鉴之五世。曰白马昙照禅师。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晋州霍山 无名 者。
大鉴之五世。曰吉州性空禅师。其所出法嗣
二人。一曰歙州务源和尚者。一曰枣山光仁
者。
大鉴 (第 0752c 页)
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
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九)。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
旨。又谒洛阳 无名禅师。 印可融寂。自在受用(十)。即曰。
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
备。尽法界之术。 (第 0623a 页)
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九)。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
旨。又谒洛阳 无名禅师。 印可融寂。自在受用(十)。即曰。
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
备。尽法界之术。 (第 0623a 页)
而叹曰。龙树之道方兴东矣。时朝廷征周
失律(陈宣帝大建十年。命吴明彻。北伐周。兵败为周人所执)议括 僧无名 者
令休道。师致书左仆射徐陵。事遂寝。隋文
帝朝。三敕劳问。秦孝王总管维杨。两加延请。
并辞疾不赴。 (第 0196c 页)
失律(陈宣帝大建十年。命吴明彻。北伐周。兵败为周人所执)议括 僧无名 者
令休道。师致书左仆射徐陵。事遂寝。隋文
帝朝。三敕劳问。秦孝王总管维杨。两加延请。
并辞疾不赴。 (第 0196c 页)
常照和尚。传菩萨戒。
奋十愿律身。虽行解兼至。犹疑碍未通。遂扣宗门。首
谒牛头六祖。次见径山国一。时 无名禅师。 居东都同
德寺。师趋其函丈。亲炙兹事。顿彻玄微。洞明大事。述
心要一章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 (第 0811a 页)
奋十愿律身。虽行解兼至。犹疑碍未通。遂扣宗门。首
谒牛头六祖。次见径山国一。时 无名禅师。 居东都同
德寺。师趋其函丈。亲炙兹事。顿彻玄微。洞明大事。述
心要一章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 (第 0811a 页)
不及而坊表自
峻问何为薄于义荅薄犹近也问何为应礼不讳荅自然合节非讳忌也)。】
* 天地
【无无故 无名无名 者一之所起也得一以清得一以
宁得一以为天下贞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云满
口道不得。】
「天地虽大 (第 0038c 页)
峻问何为薄于义荅薄犹近也问何为应礼不讳荅自然合节非讳忌也)。】
* 天地
【无无故 无名无名 者一之所起也得一以清得一以
宁得一以为天下贞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云满
口道不得。】
「天地虽大 (第 0038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