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史傳部類
禪宗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乃收其遗骨。为起白塔。勒铭存焉。

释昙猷。俗姓张氏。许州人也。游学襄阳。忽生
厌离。因遇值禅师。及 无行禅师
等。于月岭山。
出家修道。专诵法花经。其诵经。必立净坛方
数尺。悬二十一枚幡。烧香散花。然后乃诵。以 (第 0026b 页)

* 襄阳灵运法师
* 澧州僧哲禅师(哲禅师弟子二人)
* 洛阳智弘律师
* 荆州 无行禅师
荆州法振禅师
* 荆州乘悟禅师
* 梁州乘如律师
* 澧州大津法师

右总五十六 (第 0001b 页)
人。先多零落。净来日有无
行师道琳师慧轮师僧哲师智弘师五
人见在计。当垂拱元年。与 无行禅师

别西国。不委今者何处存亡耳。

沙门玄照法师者。太州仙掌人也。梵名般迦
舍末底(唐言照慧)乃祖乃 …… (第 0001b 页)
兼修福业。因遇商侣。与净相随诣中印度。
先到那烂陀。次向金刚座。旋过薛舍离。后到
俱尸国。与 无行禅师
同游此地。灯师每叹曰。
本意弘法重之东夏。宁知志不成遂奄尔
衰年。今日虽不契怀。来生愿毕斯志。然常为 (第 0004c 页)
法匠。颇尽芳筵。历九江之胜友。几闲妙理。然
而宿植善根匪由人奖。出日中府欲观礼西
天。幸遇 无行禅师
与之同契。至合浦升舶长
泛沧溟。风便不通漂居上景。覆向交州住经
一夏。既至冬末复往海滨神湾。随舶南游 …… (第 0009a 页)
有八年。
后向北天羯湿弥罗。拟之乡国矣。闻与琳
公为伴。不知今在何所。然而翻译之功其人
已就矣。 无行禅师
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般若提婆
(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意存仁德志重烟
霞。而竹马之年。投足石 (第 0009a 页)
即以
此抚民谓之至仁为人臣者即以此事君谓之至忠
本无罪可忏罪自冰消本无福可修福如川至无恩
不报无冤不 释无行
不圆无果不克头头合辙法法
圆融花中摘其优昙宝中获其如意更无有过上者
故经云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 (第 0597b 页)
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于西太原寺。翻译经
论。法藏腾慈恩寺三藏所立教相。亲问之。故有凭矣。
又准 无行禅师
书。亦云西方有二宗并行。一宗无著
天亲。一宗龙树提婆。则同时定有二宗。那烂陀者此
云施无厌。此寺在中 (第 0498c 页)
味。与神州蔓菁无别。其根坚鞕。复与蔓
菁不同。结实粒粗。复非芥子。其犹枳橘。因地迁形。
在那烂陀。与 无行禅师。
共议怀疑。未能的辨。又五
天之人。不食诸齑。及生菜之属。由此人无腹痛之
患。肠胃和软。亡坚强之忧矣( (第 0504a 页)
寺新罗国智仁律师

华州西岳沙门法藏禅师

终南山宝德寺道光律师

荆州长沙寺智藏律师

荆州景元山 无行禅师

荆州覆船山玉泉寺弘景律师

并州六通寺智琮禅师

润州明庆寺玄寂律师

衡州南岳云峰寺义本律师

洋 …… (第 0816c 页)
缘,遍流芳纪。

荆州等界寺沙门 无行,
观化秦川,遇兹盛集,
赞而述之。

* 大唐乾封二年四月朔日荆南渚宫沙门释无
行戒坛舍利赞

余等登 (第 0818c 页)
 又唯欲界没往色界生有.中有中。般涅槃
者。非色界没生色界者。以色界中无灾害
故。若本有位有馀障缘不得涅槃。中有
亦尔。

论。言生般者至谓有馀依。释生
般也。中般涅槃兼无馀依。生般涅槃唯有馀
依。顺正理论。言生般者。谓有一类补特伽
罗。由先具造顺起生业。及增长故。欲界没
已受色界生。由具勤修速进道故。生已不
久成阿罗汉。尽其寿量方般涅槃。约有馀
依说为生般。非才生已便般无馀。彼舍寿
中。无自在故 准此论文。于生般复作
如是释。不于中般复作是释。故知中有
般涅槃者。得有馀已即般无馀。

论。有
馀师说至无自在故。此破异师说也。

论。
有行般者至无速进道故。释有行也。由此
唯有勤修道故名为有行。复由无有速进
道故在生般后。

论。无行般者至速进
道故。 释无行
也。虽无速进与有行同。无
勤修故在有行后。正理论云。谓若一类先欲
界中依不息加行三摩地力。断五下分 (第 0746c 页)
结成不还果。后生色界经于多时。还能
进修前种类道成阿罗汉。名有行般。 无行
般者。与此相违。

论。有说此二至太过失
故。破异说也。七种不还皆悉。缘彼有为.无
为得涅槃故。应皆 (第 0746c 页)
名为有行. 无行。
由此
故言有太过失。

论。然契经中至与理 …… (第 0746c 页)
相应。此则评取经部宗也。

论。有速进
道至便般涅槃。述经部义。 无行
有速进道
利根应先。有行无速进道钝根应后。 (第 0747a 页)
无行
无功用得利故应先有行多功用得钝故
应后。生般涅槃得最速进最上品道。在无
行前此以生般證有行般合在后也 (第 0747a 页)
。正理
论云。然有经说 无行
在先。亦有经中先说
有行。时既无异。随说无违。有行可尊故我
先说 准此论文。有行 (第 0747a 页)
无行
在生般后。即
二相望不定前后。

论。言上流者至方
般涅槃。释上流也。于中有二。一总释。二
别释。此 …… (第 0747a 页)
名为行色界
者。此即总结行色界也。

论。行无色者
至有差别故。释乐定也。差别有四。谓生
般.有行. 无行
.上流。准此论文。行色界中
有二种别。一得杂修生五净居。二不得杂
修生色界已后生无色 行无色者。在 …… (第 0747c 页)
。二不生色
界生于无色。

论。此并前五至并前六
为七。结七数也。即是一中般。二生般。三有
行般。四 无行
般。五行色上流。六行无色上
流。七现般。若加转生即有八种。现般分二
即有九种。若不生色界。虽有转生亦 …… (第 0747c 页)
然诸三种至
无杂乱失。此中般中。速是才生中有。非速是
次。经久是后 生般中初生即般是速。有
行是次。 无行
是后 上流三全超是速。半超
是次。遍没是迟。

论。如是三种至经久
不同。明分三九因也。

论。且总 …… (第 0748a 页)
十八。无学唯九 何等十八。四
向.三果.随信.随法行.信解脱.见至.家家.
一间.中般.生般.有行. 无行
.上流 九种无
学。六种姓.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

论。依因无故至说有学差别。答也 依因。无
(第 0749c 页)
诸行等灭若法巳
行则无行巳行故未行亦无行未有行法故行时亦
无行不离巳行未行故以如是等种种门观察毕竟 无行无行
故则无所止 (第 0349b 页)
无行
无所止故则是无有
往来诸趣者亦无住涅槃者。

复次若人不动本处 …… (第 0349b 页)
即是所诣处者当知是人 无行
无到故云一切行不
可得也。

伽字门一切诸法一合相不可得故者梵云伽那
是密合义如众微相合成一细尘诸蕴 …… (第 0349c 页)
时即
知一切诸法无不待缘成故当知悉有所依住处是
为字相然诸法本来不生乃至如如解脱亦不可得
则无去无来 无行
无住如是寂灭相中当有何次位 …… (第 0351a 页)
必先有今无是则为断灭见因是二见故远离佛
法如中论破有无中广明今观诸有从缘即是本不
生义以本不生故无作 无行
乃至无缚无脱是故
婆字门以从缘有故具足一切字门若具足一切字
门即是三昧王三昧能破二十五有释迦牟尼由此 …… (第 0352b 页)
一切众生以种种因缘趣
向生死果报及趣涅槃者各有所乘亦知无量诸乘
悉是佛乘名为字相今观诸法本不生故即是 无行
无住不动不退是中谁为乘者当乘何法耶。

复次
是乘从三有中出至萨婆若中住若见三有实相即
是萨婆若五百 …… (第 0352b 页)
说以诸法如虚空相亦复无相是故语言道断若法
有行有迁变有影像则可宣说若 无行
无迁变无影
像则语言道断乃至诸法若是有相者则可宣说今
一切法离一切相故不可表示不可授人是故语言
道断 …… (第 0353a 页)
种因缘观诸法无因即见本
不生义馀字例尔当广说之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
谓一切法本不生以无作故如虚空无相故 无行

无合故乃至无因故云何一字成立一切字谓一切
法无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无因以其本不
生故云何以一 (第 0353c 页)
菜食之,味与神州蔓
菁无别,其根坚鞕复与蔓菁不同,结实粒
粗复非芥子,其犹枳橘因地迁形。在那烂
陀与 无行禅师
共议怀疑,未能的辩。又
五天之人不食诸齑及生菜之属,由此人
无腹痛之患,肠胃和软亡坚强之忧矣。

(第 0210c 页)

何以故。有贪瞋痴故。贪佛一毒。憎恶二毒。
不识恶与佛体一名异。名为三毒。云何名为
真行。故知真行 无行无行
无不行。以此验知
修道要期断恶从善。背三涂苦归佛果乐。如
此之徒名为修道。作佛病。声闻二乘小行菩
(第 1371c 页)
光亦在其中奘
师虽为会通应后时智光中百论盛行故与戒贤
同时在那烂陀寺弘宗也若今钞两楹犹未定断。

无行禅师
书云等者正證西方有其二宗兼證
其胜劣也言玄飙才举者龙猛持亦幡五天立论
无有胜者今云玄飙恐是斯类言无著 …… (第 0250a 页)
多显般若旨趣而龙树造智论中论正申般若旨趣
故云远承也。

▲近禀青目青辨者贤首本云近禀提
婆青辨故 无行
书亦云龙树提婆也今所以改之者
龙树第十三提婆十四(二十八祖中)今分远近不可以提
婆为近禀故又提婆造百 …… (第 0252b 页)
可得于三乘随信一乘非信一切
若无性差别则无信差别由行差别者众生行行或
有能进或有不能进若无性差别则亦 无行
差别由
果差别者众生菩提有上中下因果相似故若无性
差别则亦无果差别(次下论释有性竟次释无性有二种谓时 (第 0256c 页)
初依经立境
* 二如是下释(二)

* 初略明进不
* 二不断下引净名转 释无行(二)
初引不断等以释不随等意
* 二不住下引不住调伏等转释不断等(二) (第 0924a 页)
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罗伽秦言青目之所
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间乖僻烦
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 无行禅师
云西域有二宗
一宗无著天亲一宗龙树提婆龙树之宗玄飙才
举则无著牵羊翅羽暂腾则陈那乱辙西域记说
清辩论 …… (第 0339a 页)
分故不能明了如来全见能得明了十住
菩萨慧眼见故不得明了如来则以佛眼见故能
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 无行
故则得了
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章
安云若指住是地而言十住皆分见者此是别义
若住非地十 (第 0345a 页)
释四德皆作此次结次 释无行
中初 (第 0130b 页)
释无行
后释行
初中先例前无受以显 (第 0130b 页)
无行
次明不行分量前以不
受为乐之因此以不行为行之由将明行先明不行
不行由前不受故以例显此明不受即不行不行 (第 0130b 页)
中先引经立境。次释。释中
初略明进不。次引净名不断等释不随等。
次引不住等释不断等。初文正以净名转 释无行
者。不断痴故起于三明。痴即无明
无明即明。不同二乘断于无明起小三明。
不断爱故起八解脱。爱是系缚系缚 …… (第 0391c 页)
当知失意之
人行于无碍。非但失于诸法中味。亦乃伤
于常住之口。如贪盐酱失味殒身。经云下
引證也。初引 无行
證乖法之失。次引大经
以非修往验。此人下总斥。复有行人下重
辩第四句人。同第二句失。不住调与不
调望 …… (第 0392c 页)
成住于调不调失。何关不住等者。
正斥双非之失。是名大碍等者。斥前住第
三第四句无碍之失。此并失于净名 无行

意。如是下总结前文四句。复成住第二句
失故云不调。是故皆失不思议意。从今言
下广开八句摄一切法成 (第 0393a 页)
 永无垢染」
#+END_VERSE


【第五手执杨枝下澡漱盥洗时有七愿杨
枝五利是曰妙法去秽为净西域皆朝中
嚼杨枝净秽不相杂此为常规凡欲习诵
别须用之盥者澡也(杨枝五利者一明目二除痰三除口气四
辨味五消食新经有十义朝中嚼杨枝净秽不相杂此两句语全是
无行禅师
于西
域寄归之书南海寄归传亦广说之)
。】

#+BEGIN_VERSE
「 手执锡杖
 当愿众生
  …… (第 0706b 页)
故出现云
菩提普印诸心行故此与广大异者此约
所现不拣巨细彼约能现其量普周又此
约所现无类不现彼约能现 无行
不修八
顿现义经云一念现故谓无前后如印顿
成九常现义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十非
现现义非如明镜对至方现经 (第 0738b 页)
陀者此云施
无厌然案唐三藏传似智光乃戒贤弟子而今云
同时者或恐名同人异或是师资不妨立义所宗
复异又准 无行禅师
书亦云西方有二宗并行一
宗无著天亲一宗龙树提婆龙树之宗玄飙才举
则无著牵羊翊羽暂腾则陈那乱辙则同时定 …… (第 0752b 页)
在菩萨不得至见烦恼
垢浊习气臭秽究竟灭尽大净波罗蜜因无明住
地起轻相惑有虚妄行未灭除故不得至见无作 无行
极寂大我波罗蜜缘无明住地因微细虚妄
起无漏业意生诸阴未除尽故不得至见极灭远
离大乐波罗蜜若未能得一切 (第 0758b 页)
厌。然案唐三藏传。似智光乃戒贤
弟子。而今云同时者。或恐名同人异。或是
师资。不妨立义所宗复异。又准 无行禅师
书亦云。西方有二宗并行。一宗无著天亲。
一宗龙树提婆。龙树之宗。玄标才举。则无
著牵羊。翎羽暂腾。则 (第 0052c 页)
非谓
有馀物。是则法中非不成此无差别之正
觉。非谓无别约理成等约行。此明以无成
为成思之。下释中。先 释无行
之行。后释行
(第 0227c 页)
无行。
又初明理不违行行揽理而成功。
后明行不违理理泯行而归寂。先释初义。
谓揽理之行虽万行而恒寂。此是八地 …… (第 0227c 页)
念。檀越或能生心。
彼诸王贵人尚能供养。况我不与是人。因
以此利更求馀利故名因利求利。第九中。
诸法 无行
经云。若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
应当念彼人。久久亦得道。问涅槃云。见破
戒者应当摈默呵啧举处。当知是人 (第 0233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