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華嚴部類
經集部類
般若部類
阿含部類
。浮在钵中俄顷不
见。道俗数十。精心捡觅永不能得。内外周回
莫不疲怠。文宣方竭诚忏悔。俄尔之间。复 于向
处忽见在地。光高尺馀。辉彩炳曜。众
咸共睹莫不赞美。先师所馀二枚。各一银函
封题府箧。后更捡视。与函 (第 0380b 页)
 纯净本识者。净者无漏。纯者无杂。非如
因位七识等善净而不纯。本识纯而不净。今
此第八无漏相续故名纯净。此现行识非馀
有漏劣无漏种依。故皆永弃舍。

论。彼种舍已至生死劣法。

述曰。此种舍已
现行彼法亦永不生。由此道理名舍生死
法及劣法。此乃总言。不简何念能舍。此同
对法十四说得胜无漏亦舍劣法。如得果
时即舍 于向。
如前已说。

既言馀有漏法及劣无漏金刚心舍。为此前
舍。为此俱舍。

论。有义所馀至俱时舍故。

(第 0595c 页)

累稍随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餐。
此盖是遣累之筌罤。适道之捷径。而惑者
咸谓止于不食。此乃迷 于向
方。不知厥路
者也。又尝著设会谓意谓如来在日。众居
伽蓝不置食具。时至则分卫持钵以福众
生。今之僧徒 (第 0546a 页)

名众累稍随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餐。
此盖是遣累之筌蹄。适道之捷径。而或咸谓
止于不食。此乃迷 于向
方。不知厥路者也。

**** 述僧设会论沈休文

夫修营法事必有其理。今世召请众僧止设
一会。当由 (第 0273b 页)
。咫也。又冥暗若是。而同之海。不亦羞而
可怜哉。子欲之乎。吾将为汝抉石破瓠荡群秽于大
荒之岛。而同子 于向
之所陈者可乎。」 (第 0228c 页)
狭咫也。又冥暗若是而同之海。
不亦羞而可怜哉。子欲之乎。吾将为汝抉石
破瓠。荡群秽于大荒之岛。而同子 于向
之所
陈者可乎。粪水泊然不悦曰。我固同矣。吾又
何求于若。吾之性也。亦若是而已矣。秽者自
秽。不足以 (第 0176b 页)
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
之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
何可往。何则。求向物 于向。
(第 0451b 页)
于向
未尝无。责
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
不来。 (第 0451b 页)
于向
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
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
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第 0451b 页)
戒。具四弘誓愿。发菩提道心。如上佛事当处周
圆。各各现优昙花于生寂灭之场。此何凡。彼何圣。熟
菩提果 于向
升沉之地。今非悟。昔非迷。不惟六趣梦
魂消。将见四真名字假。我今依凭圣教。代诸佛子忏
悔罪恶。普请大 (第 0589a 页)
非。智不是道。智
与道俱遣。到这里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珍食
虽美难中饱人。若是向上人。须知向上事。若 于向
上提持去也。威音已前空劫那畔不恁
么。至于毗婆尸佛娑竭陀国不恁么。灵山拈
华迦叶微笑亦不恁么。少林面 (第 0730b 页)
言由彼于此未超度故于前二种境界大
海亦未超渡者。彼离欲异生于内各别六处
大海未能了知是苦名未超渡。故 于向
前所
说五可爱境及由意所识可爱诸境亦未超
渡。上来初半颂列四门中前二门讫自下第
三解同等一颂有十门。 (第 0839b 页)
三喜。奢摩他品亦有三。一安。二三摩
地。三舍。念通二品。又由根故。果故。解脱故。
建立七种补特伽罗。 于向
道中。依钝根利
根故。建立随信随法行。于果道中。即此二
种名信解脱见到。定障解脱。非烦恼障解
脱故。 (第 0354a 页)

义故。无不了知。无不通达。而空过者。复
次言正行者。谓是总句。应理行者。住果有
学。质直行者。住 于向
道。和敬行者。是其无
学由彼唯于大师正法及学处等深恭敬
故。随法行者。于因转时法随法行。由闻他
音内 (第 0767b 页)
后假。即是绝待义。所
言绝待者。虽为众生故立诸法假名相待。此能所实
非能所。以能非能。以所非所故。绝 于向
者相待。故言
绝待也。

问诸法假名相待。为众生故开立此义可解。此绝待
义为谁故明之。答亦为众生故开 (第 0626a 页)
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
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何则。
求向物 于向。
(第 0929a 页)
于向
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 (第 0929a 页)
于向
未尝无。故知物不去。
覆而求今。今亦不往。」

【叹常人所迷。委辩法无去来。以明物不迁也。目对
真而 …… (第 0929a 页)
相到义。何则下。徵辩物不相到立不迁义。以破有
物流动之见。言求向物 于向
(第 0929b 页)
于向
未尝无者。谓向
物缘生无性。去即不去。无即不无。故云 (第 0929b 页)
于向
未尝
无。非谓向物住向而不无也。又因常人见向物迁
去执以为无。故此明去即不去。无即不无。是乃即
常人 …… (第 0929b 页)
不迁也。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者。谓向物既缘生无性则不至于今。故今不有向
也。于今下。牒明向物不来。 于向
下。牒明向物不去。
然则向物之所以不去者。盖向物以缘离而去。去
即不去。故云不去。非谓向物住向而不去 (第 0929b 页)
物各
性住释之。然彼物性果有住乎哉。果无住乎哉。则住
与无住必有辨焉。故肇师出不迁之所以云。求向物 于向。
(第 0913b 页)
于向
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
尝有。以明物不来。 (第 0913b 页)
于向
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
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至昔。今物自
在今。不从昔至今。一论 …… (第 0913b 页)
。人多妄解。今
为助明肇公意。谓动物之所以得不迁者。以物各性
住于一世而不相往来也。何者。求向日之物 于向

则有。求向日之物于今日则无。故知昔物自住于昔
(若不住昔。于昔应无。昔既不无。故知昔物原住于昔也 …… (第 0913b 页)
今既不有。则知昔物不来于今也)。昔物既尔。今物亦然。谓求今日之
物于今日则有。求今日之物 于向
日则无。故知今物
自住于今。不往于昔也(反上思之)。故曰覆而求今。今亦不
往。如求周公于周时。于周未 …… (第 0913c 页)
也。是谓
物各性住于一世不相往来。此肇公不迁之本旨也。
今以圣教勘之。似不然。何则。肇公求向物。既曰 于向
未尝无。于今未尝有。是则此物向有而今无也。若物
向有今无。是无常法。非不迁也。故涅槃(二十)云。若世 …… (第 0913c 页)
如有见常见之有。无见断见之无。今曰
向有今无。岂非不有之有。不无之无耶。答曰。不然。肇
公自谓求向物 于向。
(第 0914a 页)
于向
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
未尝有。此分明以向物在向。缘未散故名之为有。今
求向物。缘巳散故遂以为无。 …… (第 0914a 页)
无为。性是刹那。际非是刹那。坚凝常
住毕竟不坏。然肇公不迁。所以总之。不出四计。谓有
无一异。求向物 于向。
于向未尝无。是有计。责向物于
今。于今未尝有。是无计。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是 (第 0916a 页)
性是刹那。际非是刹那。坚凝常
住毕竟不坏。然肇公不迁。所以总之。不出四计。谓有
无一异。求向物于向。 于向
未尝无。是有计。责向物于
今。于今未尝有。是无计。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是 …… (第 0916a 页)
岂非法华世相常住耶。答曰。非
也。彼言性住者。物各性住于一世。所谓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如求向物 于向。
(第 0917b 页)
于向
未尝无。是以有物
住于昔也。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者。法位
乃真如之异名(龙树解大品法住法位 …… (第 0917b 页)

可得。然众生妄见有无一异生灭去来。而法住法位
曷尝变异哉。故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若谓此
于向
为有。于今为无。是堕有无。若谓今物自在今。
昔物自在昔。是堕一异。未有有无一异而非生灭去
来者也。有 …… (第 0917b 页)
非他非合非散。湛然
常寂。故曰常无性也。以无性故。一一天真。一一实相。
无动无坏。故得常住。若谓此物 于向
为有。于今为无。
即先有后无。彼有此无。断非法华无性之旨也。又以
诸法无自性故。皆同一性(绝待之一) …… (第 0917c 页)
可乎。盖言常寂灭者。当生即灭。即不待缘散方曰灭
也。故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今日求向物 于向。
(第 0917c 页)
于向
未尝无。是以物生为有也。责向物于今。于
今未尝有。是以物灭为无也。以生为有是谓定有。以
灭为无是为断 …… (第 0917c 页)
故非谤之害细。似乱之
害深。吾欲无言可乎。

右据圣言量辩竟。若更作比量者。肇公出不迁因云。
求向物 于向。
(第 0918a 页)
于向
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是则向有今无。乃法自相相违。因向异品上转也。量
云。向日少年是有法 …… (第 0918a 页)
取信于人。吾事斯语矣。

* 续论

注物不迁论者甚多好说。多是證龟成鳖。有师用楞
严匿王章注求向物 于向
(第 0918b 页)
于向
未尝无。注云。童子之
时肤腠润泽(向有童颜)。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注云。衰
老之年形色枯悴(今无童 …… (第 0918b 页)
无。则不得谓之向有矣。向有不
有是即有而无也。即不待缘散方始曰无。则不得谓
之今无矣。今求向物。则曰 于向
为有。于今为无。是执
有为有。固无为无。凡常之谓耳。何由见其无性为性
耶。若果无性。无性则无生。无生 (第 0919b 页)
肇师立今昔不迁。云求向物 于向。
(第 0920c 页)
于向
未尝无。责向
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此昔物不迁之因也。次举因成
宗云。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 (第 0920c 页)
于向
未尝无。故知物
不去。此昔物不迁宗也。今物亦然。故曰。覆而求今。今
亦不往。且如向有今无因。成立昔物 …… (第 0920c 页)
无常故。若望宗本亦自语相违。
宗本云。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此斥常有断无者
也。及立昔物不迁。则曰 于向
非尝无。于今未尝有。岂
非以有为有。以无为无耶。

或问。四论出乎一人。独不迁有滞耶。若不迁有滞。其 …… (第 0920c 页)
而不迁耶。若以有物为不迁。大似
靳空华而不卸。固梦物以久留。不亦昧或。

* 答界上座

来谓求向物 于向
(第 0921b 页)
于向
未尝无。乃肇公破世人之无
见。谓时人求向物 (第 0921b 页)
于向
为无。是邪见断见之无。肇公
破之曰 (第 0921b 页)
于向
未尝无。是破其无也。细而推之。翻成世
人破肇公。何则。肇公自说求向物 (第 0921b 页)
于向。
(第 0921b 页)
于向
未尝无。
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此分明以向在为有。今灭
为无。向在为有是执有为有。今灭为无是执无为 …… (第 0921b 页)
未尝有不破有见。则前句未尝无定亦不破
无见矣。且向年尚张三既无却活之理。则向无今亦
无矣。而仁谓肇公 于向
未尝无。是即张三无处说有。
是以无物为物。则次句于今未尝有。却又于张三无
处说无。是又以无物为无物也 …… (第 0922a 页)
无物之实相不异有物之
实相也。所谓有无不二也。古今一如也。达此义者灵
山一会即今俨然。非若肇公求向物 于向
为有。于今
为无也。禅师判肇公不迁。以法法不相到。法法住本
位为宗。果如禅师之言。还与法王法印不相背 …… (第 0923a 页)
。非若肇公昔物不灭。性住于昔
不到今也。夫言性空者。有性即空也。则昔物在昔。缘
未散时体性即空。岂谓 于向
为有。于今为无哉。且夫
如来圣教亘百千年。而外道邪说不能坏乱者。以二
种法印。名言有在耳。是故圣教以 (第 0923b 页)
。可以神会。难以事求。则肇师明告之矣。
又安可滞于事迹而难性空不迁之理哉。澄师云。肇
公求向物。既曰 于向
未尝无。于今未尝有。是则此物 …… (第 0909c 页)
向有今无也。冤哉澄师。此岂肇师之意耶。夫肇师但
于向
未尝无。而不曰决定是有。但曰于今未尝有。
而不云决定是无也。盖言未尝无者。但遮空见.断见
之无。非执 …… (第 0910a 页)
路还家也。澄师破立之宗因
具在驳论。皆澄师佯为谬立。略引一条试为评之。其
一法自相相违。因云。求向物 于向
(第 0910c 页)
于向
未尝无。责向
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是则向有今无。此因向异品上
转。故犯法自相相违也。此甚不然。盖因明之 (第 0910c 页)
不来今。则可例知今物亦不至昔矣。此乃不迁之
义也。却谓今物可迁而往。岂不迷哉。】

「何则。求向物 于向。
(第 0333c 页)
于向
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
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 (第 0333c 页)
于向
未尝无。故知物
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
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第 0333c 页)
今古各不相往来。】
△二
推。

「何则。」

【徵上二句。】
△三释。文二。初释上句。

「求向物 于向。
(第 0151c 页)
于向
未尝无。」

【向昔也。求昔物于昔时。昔时定有。故知昔住昔位。】

「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 (第 0151c 页)
「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

【明知昔物不至今也。】 「于向
未尝无。故知物不去。」

【昔时见昔故知不迁去。何以惑之。而谓动而非静
耶。此上释成古无来去义。】 (第 0152a 页)
者不觉也。既知往物之不来而谓今
物之可往者。叙或情也。往物既不来今物何
可往者。难惑计也。何则求向物 于向
(第 0168a 页)
于向

尝无者。求昨日物于昨日。则昨不无也。责
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者。责昨日物于今日。
则今日不有也。于 (第 0168a 页)
今末尝有以明物不来者。
此是前动而非静。以其不来句意也。 于向

尝无故知物不去者。此是前静而非动。以其
不去句意也。覆而求今今亦不往者。前之两
对。直明往而不来 (第 016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