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郑世子乐律全书跋
律吕精义内外编各十卷正论四卷乐律算学新说各
一卷此外图谱一十三部又审定诸家乐书八部合名
之曰乐律全书郑恭王厚焥 世子载堉 所撰也恭王于
嘉靖二十七年建言时政获罪降为庶人发高墙禁锢
世子席藁门外具橐饘者二十载庄皇帝践位初赦过 (第 4b 页)
律吕精义内外编各十卷正论四卷乐律算学新说各
一卷此外图谱一十三部又审定诸家乐书八部合名
之曰乐律全书郑恭王厚焥 世子载堉 所撰也恭王于
嘉靖二十七年建言时政获罪降为庶人发高墙禁锢
世子席藁门外具橐饘者二十载庄皇帝践位初赦过 (第 4b 页)
中乎不去今且以尔往对簿论杀杜矣是时使公
藉令扬比部君名何不可哉乃大梁人愈益称说公初
公年六十时会病以 句曲山人 杨君来居数月大愈体
复坚彊如昔时然一切不关家事矣乃谓杨君治生者
之于养生殊涂哉无论愚者多财为害即贤者 (第 13b 页)
藉令扬比部君名何不可哉乃大梁人愈益称说公初
公年六十时会病以 句曲山人 杨君来居数月大愈体
复坚彊如昔时然一切不关家事矣乃谓杨君治生者
之于养生殊涂哉无论愚者多财为害即贤者 (第 13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御制文三集卷五
谕
命诸皇子及乐部大臣定诗经全部乐谱谕
朕向披阅 明朱载堉 乐律全书所载乐谱内填注五六
工尺上等字并未兼注宫商角徵羽而于雅颂烝民思
文诸诗以时俗豆叶黄等牌名小令 (第 1a 页)
分谱未免援古而
入于俗又所著琴谱一弦之内用正应和同四声长至
十六弹不胜其冗而一音之中已有抑扬高下是徒滋
繁缛而近于靡曼有类时曲曾经降旨交乐部皇六子
永瑢及德保邹弈孝等将 朱载堉 乐律全书内疏漏歧
误之处详晰订正分列各条载于本书提要之后以垂
永久而昭雅正因思诗三百篇皆可歌咏者也魏 (第 1b 页)
晋时
尚有文王鹿鸣等四章但未著宫调学者茫然不知耳
而 朱载堉 诗谱又固执周诗不用商声之说以角调谱
国风徵调谱小雅宫调谱大雅羽调谱周颂而专以商 …… (第 1b 页)
于经筵之典令歌抑戒之诗于琼林鹰扬两宴令
歌棫朴干城之诗皆亲为指定而三百篇全诗三代而
后未有全行谱定者 朱载堉 所谱又复杂以俗调或自
行杜撰不可为训所当详加订正叶之宫商俾操缦安弦
之士皆得矢诗遂歌更足以昭复古著派 (第 2b 页)
御制文三集卷五
谕
命诸皇子及乐部大臣定诗经全部乐谱谕
朕向披阅 明朱载堉 乐律全书所载乐谱内填注五六
工尺上等字并未兼注宫商角徵羽而于雅颂烝民思
文诸诗以时俗豆叶黄等牌名小令 (第 1a 页)
分谱未免援古而
入于俗又所著琴谱一弦之内用正应和同四声长至
十六弹不胜其冗而一音之中已有抑扬高下是徒滋
繁缛而近于靡曼有类时曲曾经降旨交乐部皇六子
永瑢及德保邹弈孝等将 朱载堉 乐律全书内疏漏歧
误之处详晰订正分列各条载于本书提要之后以垂
永久而昭雅正因思诗三百篇皆可歌咏者也魏 (第 1b 页)
晋时
尚有文王鹿鸣等四章但未著宫调学者茫然不知耳
而 朱载堉 诗谱又固执周诗不用商声之说以角调谱
国风徵调谱小雅宫调谱大雅羽调谱周颂而专以商 …… (第 1b 页)
于经筵之典令歌抑戒之诗于琼林鹰扬两宴令
歌棫朴干城之诗皆亲为指定而三百篇全诗三代而
后未有全行谱定者 朱载堉 所谱又复杂以俗调或自
行杜撰不可为训所当详加订正叶之宫商俾操缦安弦
之士皆得矢诗遂歌更足以昭复古著派 (第 2b 页)
无可逸之时则其义见于周公无逸之篇兹故申绎其
义而题之辞以戒后之为君者且以自戒也
再题乐律全书 朱载堉 乐律全书之谬已见前论兹一再阅其以曲调
谱古歌者立我烝民之歌乃调寄豆叶黄而合康衢童
谣与老人击壤歌为一 …… (第 2a 页)
舜果有此句郭璞注雅何以不
引而独指卫风且凯风南风不应连举解愠阜财何返
悲喟宋郭茂倩乐府虽引之尚为两章 载堉 不但不知
决择且妄以赝诗冠于南薰之首以合于俗乐曲牌名
实为昧古义而侮圣言矣若秋风章乃调寄青天歌虽
全 (第 4a 页)
汉武帝辞然汉代歌辞见于汉书乐志及诸籍者
不下数千章 载堉 何以独谱秋风辞考明徐学谟识馀
录 (第 4a 页)
载堉 之父厚烷以进寿表失称臣及创二仙庙育 …… (第 4a 页)
才等馆皆上僭无状降发高墙且谓其好为诡故不情
之事欲以钓誉取名 载堉 或因其父获罪不无怨怼之
意汉武求仙嘉靖好道 (第 4b 页)
载堉 或竟寓意于此亦未可知
也夫援古入俗固 (第 4b 页)
载堉 之谬乐记云君子于是语于是
道古 (第 4b 页)
载堉 不知古圣人致治之道又乏考古之识卤莽
灭裂真无知妄作之尤者是于乐理已失岂足与言正
始之音哉因载明其谬并 (第 4b 页)
命以其四谱如宫商三百之
例以一字一音谱以正调其 载堉 杜撰所为之四章亦 (第 4b 页)
义而题之辞以戒后之为君者且以自戒也
再题乐律全书 朱载堉 乐律全书之谬已见前论兹一再阅其以曲调
谱古歌者立我烝民之歌乃调寄豆叶黄而合康衢童
谣与老人击壤歌为一 …… (第 2a 页)
舜果有此句郭璞注雅何以不
引而独指卫风且凯风南风不应连举解愠阜财何返
悲喟宋郭茂倩乐府虽引之尚为两章 载堉 不但不知
决择且妄以赝诗冠于南薰之首以合于俗乐曲牌名
实为昧古义而侮圣言矣若秋风章乃调寄青天歌虽
全 (第 4a 页)
汉武帝辞然汉代歌辞见于汉书乐志及诸籍者
不下数千章 载堉 何以独谱秋风辞考明徐学谟识馀
录 (第 4a 页)
载堉 之父厚烷以进寿表失称臣及创二仙庙育 …… (第 4a 页)
才等馆皆上僭无状降发高墙且谓其好为诡故不情
之事欲以钓誉取名 载堉 或因其父获罪不无怨怼之
意汉武求仙嘉靖好道 (第 4b 页)
载堉 或竟寓意于此亦未可知
也夫援古入俗固 (第 4b 页)
载堉 之谬乐记云君子于是语于是
道古 (第 4b 页)
载堉 不知古圣人致治之道又乏考古之识卤莽
灭裂真无知妄作之尤者是于乐理已失岂足与言正
始之音哉因载明其谬并 (第 4b 页)
命以其四谱如宫商三百之
例以一字一音谱以正调其 载堉 杜撰所为之四章亦 (第 4b 页)
者故
书中言论不诡于正体裁文句皆规抚杨雄法言王
应麟玉海直著为儒家似可无愧也
嘉量算经三卷提要 明朱载堉 撰 (第 14a 页)
载堉 郑恭王厚焥世子所著乐律全书
及圣寿万年书等已著录其律吕精义内有据㮚氏
为量内方尺而圜其外之文谓圜径即 (第 14a 页)
方斜命黄钟
正律为尺而用句股法相求此书盖即其意而推衍
之其所异者正论则主纵黍算经则主横黍其实亦
互相发明也首载算经答问上卷先著图说次乃推
明周径容积相求之理中卷由开方以及十二律通
长面幕容积周径下卷则因旋宫而兼识琴调大旨
谓声生于器而以度定量以量定权必参相得而后
黄钟之律可求数学之妙出于天地自然非由人力
所能杜撰也 载堉 学问已详于乐律全书提要之内
此则成于庚戌在 (第 14b 页)
载堉 二十三年进律书之后成书
较晚足与前书相辅而行兹本卷数与明史艺文志 (第 14b 页)
书中言论不诡于正体裁文句皆规抚杨雄法言王
应麟玉海直著为儒家似可无愧也
嘉量算经三卷提要 明朱载堉 撰 (第 14a 页)
载堉 郑恭王厚焥世子所著乐律全书
及圣寿万年书等已著录其律吕精义内有据㮚氏
为量内方尺而圜其外之文谓圜径即 (第 14a 页)
方斜命黄钟
正律为尺而用句股法相求此书盖即其意而推衍
之其所异者正论则主纵黍算经则主横黍其实亦
互相发明也首载算经答问上卷先著图说次乃推
明周径容积相求之理中卷由开方以及十二律通
长面幕容积周径下卷则因旋宫而兼识琴调大旨
谓声生于器而以度定量以量定权必参相得而后
黄钟之律可求数学之妙出于天地自然非由人力
所能杜撰也 载堉 学问已详于乐律全书提要之内
此则成于庚戌在 (第 14b 页)
载堉 二十三年进律书之后成书
较晚足与前书相辅而行兹本卷数与明史艺文志 (第 14b 页)
德中南京御使怀庆何瑭撰律吕书。嘉靖中取潞安府长子县羊头山南阴地白黍。北阳地红黍以定律。宗亲郑恭王世子 朱载堉
让国好学。得瑭律吕说。撰律历融通云 明工部营造尺絜取宝钞之外墨边。去其十之二。当大钱九枚。开元钱十枚 …… (第 581H 页)
十二分。九枚共长一百〇八分。开元钱者唐武德初开元通宝。或云开通元宝者。一枚径八分。十枚共长八十分。而 朱载堉 以工部营造尺准宝钞外墨边以内之等长。因名钞尺者。而分十寸。取其八寸。以为黄钟管长九寸。而大钱九枚之一 (第 581L 页)
十二分。九枚共长一百〇八分。开元钱者唐武德初开元通宝。或云开通元宝者。一枚径八分。十枚共长八十分。而 朱载堉 以工部营造尺准宝钞外墨边以内之等长。因名钞尺者。而分十寸。取其八寸。以为黄钟管长九寸。而大钱九枚之一 (第 581L 页)
夷则为首。琴以下徵为首。然后全半之数。各得其位。正变之声。各得其分。循环谐协可以见旋宫转调之妙矣。 朱载堉
律吕精义。不用三分损益。以黄钟径围体。积连比例。相生十一律者。术数精密。意致迢迈。有非古今乐家所可及 (第 412L 页)
本利志引
金华知非集卷第四(洌上 徐有矩准平)
辩
左氏辩[上]
左氏辩[下]
朱载堉 律吕精义古尺辨
乐浪七鱼辩
程瑶田九谷考辨
金华知非集卷第五(洌上 徐有矩准平)
记
金华知非集卷第四(洌上 徐有矩准平)
辩
左氏辩[上]
左氏辩[下]
朱载堉 律吕精义古尺辨
乐浪七鱼辩
程瑶田九谷考辨
金华知非集卷第五(洌上 徐有矩准平)
记
朱载堉 律吕精义古尺辨
古尺之失其传而扪烛捞月之说。不胜其浩如烟海矣试。槩举之。其说有六。中声也候气也指寸也 …… (第 368L 页)
尺。以荀尺为主。下逮丁度,高若讷,司马氏,朱晦庵,蔡西山,徐玄扈诸家。莫之有歧议者也。玄扈同时郑世子 朱载堉 独不取荀尺。其说张皇衍博。端绪千 (第 369H 页)
影响之说。悉可废矣。荀氏所校七物。今不可见。而惟古钱如错刀契刀货布货泉之类。往往有流传东来者。 皇明 朱载堉
所著律吕精义有货布货泉大泉五十图。近世人翁方纲所著两汉金石记。有汉建初铜尺图。臣尝得货泉一枚。据汉书 (第 513L 页)
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亦王莽所制。今以建初尺度之。径与文不差。文则篆也。但余所见者。好阔四分。 朱载堉
货泉图差小于此。黄镇成货泉图又益小。且无轮郭。宋丁度言当时盗铸既多。不必皆中法度。此言尽然。
汉五铢 (第 340H 页)
汉五铢 (第 340H 页)
案徐玄扈农政全书所图荀尺及钱布参校 朱载堉(皇明郑世子) 荀尺钱布。则徐氏尺短一寸八分。大泉径短一分。货布长仅为二寸二分。广仅为八分强。首长仅为七分弱。间广不 …… (第 128L 页)
三礼图说曰。爰自周世。历秦汉以及魏晋。黍分指寸之尺。见于礼志。但礼神之玉宜真。比珉难
得。今自苍璧已下圭玉之属。请依指寸之尺。按周官以璧羡起度。盖度起于黄钟而为乐。度起于璧羡而为礼。郑氏言璧羡广八寸袤十寸。所以为度。蔡氏言周家十寸八寸皆为尺。陈氏言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按咫者即八寸尺也。孔丛子云昆吾之釰长尺有咫。太史公云肃慎氏之矢长尺有咫。后儒往往认尺为咫。故所论周尺。辄失之短。然圭玉之尺。自昔用八寸之尺。意三礼图本。从璧羡也。
太府铁尺比荀氏尺。一尺三寸三分。
案此尺。即李照,范镇,魏汉津所用以造律者也。今见于 朱载堉 律吕精义。潘时举所谓周尺当今省尺七寸五分弱者。疑即指此。
大晟乐尺。徽宗指三节为三寸。比荀氏尺。一尺 …… (第 138L 页)
夏尺
独断。夏十寸为尺。
律吕精义。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十寸。而寸皆十分者。此舜同律度量衡之尺。至夏后氏而未尝改。故名夏尺。传曰夏禹十寸为尺是也。又名古度尺。又名横黍尺。选中式之秬黍。一黍之横广。命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共计百分。是为一尺。
孙氏千金方。夏家古尺。今八寸小尺是也。 (朱氏载堉 曰。孙氏所谓今八寸小尺。即唐黍尺。唐尺有二种。黍尺与大尺并行。大尺去二寸。即黍尺一尺。然则唐尺之八寸 …… (第 142H 页)
商尺
独断。殷九寸为尺。
通志。成汤十二寸为尺。
精吕精义。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四段。加出一段而为尺者。此商尺也。适当夏尺十二寸五分。
又曰。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盖自鲁般。传至于唐。唐人谓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营造尺。
又曰。韩邦奇曰今夕惟车工之尺。最准万家。不差豪釐。少不同则不利载。是孰使之然哉。古今相沿自然之度也。然今之尺则古之尺二寸也。所谓尺二寸之轨。天下皆同是也。以木工尺。去二寸则古尺。盖鲁般家相传之尺。乃舜时同度之尺也。 (朱氏载堉 曰。韩氏所谓车工。即造骡车之匠也。语曰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指此尺而言也。此尺即唐人所谓大尺。大尺去二 (第 142H 页)
声律之说。要当别为一书。如此节约之书。实无以该具其度数之详。且此非切要于治道者。只可存其槩略而已。丘氏原本。因朱子律吕新书中某书某说可考之语。而历载其本文。然今不必依此尽载。此条。并下蔡说删之为当。
子声之说。始自杜佑发之。此于乐律。为一大肯綮。此条可删。则当以何者备乐律之制耶。
此条。通典文自凫氏以下。与本书全异。当更考。
此以 朱端清 律吕精义中所引通典说。参互本书。出自 睿裁者。
孔颖达礼疏曰黄钟。
上既载礼运还相为宫之文及 (第 124H 页)
。一遵明制。而明之乐。仍用宋之大晟乐。盖于黄钟径围羃积之数。实未尝探本而溯源也。惟洪武间冷谦。万历间 朱载堉。
可谓独见妙悟于律数。而亦托之空言。宣付史官而已。迩来学士鲜稽考。工师昧曲谱。以今之钟磬管箫。出于明制 …… (第 466H 页)
乐律第一
黄钟之径围羃积短长。生于尺度。而度生于黍。宋李照以纵黍累尺。管容千七百黍。胡瑗以横黍累尺。管容千三百黍。是皆累黍不精。而容受失之大也。汉志云。黄钟之长九十分。以子谷秬黍中者一为一分。 朱载堉 云。黄帝之尺。以黄钟为八十一分。夏禹之尺。以黄钟为十寸。尺度不同而黄钟不改者。纵黍八十一粒。恰当横黍 …… (第 466L 页)
。亦应如之。愿悉取南方诸州黍。分三等择取。遂取中等黍。燃蜡为形。而差大之。累九十黍。以成黄钟之长。按 朱载堉 律学新说云。王朴泥看汉志子谷秬黍中之文。以致累尺太短。而失中和之声。所谓秬黍中者。盖指拣选中式之黍。 (第 467H 页)
非中号中等之黍。若拣选大黍。则庶近乎中式。夫秬之为言。即巨细之巨。 端清 大黍中式之说。实有所本。而朴堧之择取中等黍。亦泥看汉志之病。况燃蜡为黍。以人巧。迁就历代之所未行。先 …… (第 467H 页)
汉津之黄钟。亦数理不明。未窥径围密率之故也。
蔡元定从班志。定黄钟为长九寸。空围九分。积八百一十分。 朱载堉。 虽以汉志之黄钟九寸。加一寸成一尺。谓出于人为。斥为刘歆之伪辞。而遂以黄钟之长。 …… (第 467H 页)
十八釐零八十豪。无射得二百三十八分八百七十八釐七百二十豪。仲吕得三百一十八分五百零四釐九百六十豪。 朱载堉。 不用三分损益。新立密率循环相生。其说曰。律家三分损其一。三分益其一。历家四分度之一。四分一之一。与夫 …… (第 469L 页)
应钟倍数十寸○五分九釐四豪六丝三忽○九纤四三五九二九五二六四五六一八二五。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按 端清 此法。即数理精蕴。连比例法。首以黄钟正律为句股。求弦得蕤宾倍律。次以连比例乘除。得南吕应钟倍律。或隔 …… (第 470H 页)
以至半姑洗半仲吕。皆可以相应和声。故倍半之律。止于六。此古乐所以起下徵。终清商而为旋宫转调之用也。 朱载堉 曰。琴瑟不独徽柱之有远近。而弦亦有巨细。笙竽不独管孔之有高低。而簧亦有厚薄。弦之巨细若一。但以徽柱远 …… (第 471H 页)
别之。不可也。譬诸律管。虽有长短之不齐。亦有广狭之不等。先儒以为长短虽异。围径皆同。此未达之论也。按 端清 此论。实本于宋之范镇。然律吕之长短围径。皆用三分损益。则是为同比例之十 …… (第 471H 页)
乐县第五
周官小胥。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姜兆锡注曰。宫县者。四面皆县如宫室也。轩县者。三面县。空其南。春秋传所谓曲县也。判县者。二面县如判。谓德半于君也。
特县者。一面县。谓特立也。编钟编磬十六枚。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 朱载堉 曰。宫县者。钟磬左右。各四虡。轩县者。钟磬左右。各三虡。判县者。钟磬左右。各二虡。特县者。钟磬左右。 (第 478L 页)
乐律第一
黄钟之径围羃积短长。生于尺度。而度生于黍。宋李照以纵黍累尺。管容千七百黍。胡瑗以横黍累尺。管容千三百黍。是皆累黍不精。而容受失之大也。汉志云。黄钟之长九十分。以子谷秬黍中者一为一分。 朱载堉 云。黄帝之尺。以黄钟为八十一分。夏禹之尺。以黄钟为十寸。尺度不同而黄钟不改者。纵黍八十一粒。恰当横黍 …… (第 466L 页)
。亦应如之。愿悉取南方诸州黍。分三等择取。遂取中等黍。燃蜡为形。而差大之。累九十黍。以成黄钟之长。按 朱载堉 律学新说云。王朴泥看汉志子谷秬黍中之文。以致累尺太短。而失中和之声。所谓秬黍中者。盖指拣选中式之黍。 (第 467H 页)
非中号中等之黍。若拣选大黍。则庶近乎中式。夫秬之为言。即巨细之巨。 端清 大黍中式之说。实有所本。而朴堧之择取中等黍。亦泥看汉志之病。况燃蜡为黍。以人巧。迁就历代之所未行。先 …… (第 467H 页)
汉津之黄钟。亦数理不明。未窥径围密率之故也。
蔡元定从班志。定黄钟为长九寸。空围九分。积八百一十分。 朱载堉。 虽以汉志之黄钟九寸。加一寸成一尺。谓出于人为。斥为刘歆之伪辞。而遂以黄钟之长。 …… (第 467H 页)
十八釐零八十豪。无射得二百三十八分八百七十八釐七百二十豪。仲吕得三百一十八分五百零四釐九百六十豪。 朱载堉。 不用三分损益。新立密率循环相生。其说曰。律家三分损其一。三分益其一。历家四分度之一。四分一之一。与夫 …… (第 469L 页)
应钟倍数十寸○五分九釐四豪六丝三忽○九纤四三五九二九五二六四五六一八二五。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按 端清 此法。即数理精蕴。连比例法。首以黄钟正律为句股。求弦得蕤宾倍律。次以连比例乘除。得南吕应钟倍律。或隔 …… (第 470H 页)
以至半姑洗半仲吕。皆可以相应和声。故倍半之律。止于六。此古乐所以起下徵。终清商而为旋宫转调之用也。 朱载堉 曰。琴瑟不独徽柱之有远近。而弦亦有巨细。笙竽不独管孔之有高低。而簧亦有厚薄。弦之巨细若一。但以徽柱远 …… (第 471H 页)
别之。不可也。譬诸律管。虽有长短之不齐。亦有广狭之不等。先儒以为长短虽异。围径皆同。此未达之论也。按 端清 此论。实本于宋之范镇。然律吕之长短围径。皆用三分损益。则是为同比例之十 …… (第 471H 页)
乐县第五
周官小胥。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姜兆锡注曰。宫县者。四面皆县如宫室也。轩县者。三面县。空其南。春秋传所谓曲县也。判县者。二面县如判。谓德半于君也。
特县者。一面县。谓特立也。编钟编磬十六枚。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 朱载堉 曰。宫县者。钟磬左右。各四虡。轩县者。钟磬左右。各三虡。判县者。钟磬左右。各二虡。特县者。钟磬左右。 (第 478L 页)
种仁对。或谓四岳相近。未尝阔远。一岁遍历。自不甚难云。此必有据。
律度量衡。所以齐事物同民志。而圣人做治之具也。律吕为度量权衡之本。黄钟为律吕之本。盖黄钟之长既定。而十二律吕由是而相生。度量权衡由是而取法。此从古乐家必以先得黄钟真长。为第一义也。然黍有大小。尺有长短。而声音之耳决尤难。则黄钟之长。将何以求之耶。韩范胡阮之规规于历代尺度。固不足言。而蔡元定之取斛铭文。 朱载堉 之不用刘歆尺。抑有可以从违者欤。近世魏廷珍之论。又以三分损益。为制律之序。隔八相生。为审音之方。而又 …… (第 500H 页)
熙朝对。黄钟不但为度量权衡之本。实为律吕之大头脑。然积黍之法可行。而黍之大小不同。断竹之制可仿。而孔之厚薄难齐。造尺之说可按。而尺之长短有异。此古今乐家所以欲求黄钟之真长而终莫能得者也。班固之志。淮南之说。郑玄之礼疏。杜佑之通典。各有所论。而蔡元定律吕新书。取斛铭文者。朱夫子已有黄钟围径之数。汉斛积分可考之训也。 朱载堉 律吕精义。不取刘歆尺者。魏时杜夔已有长短失其旧之说也。至于魏廷珍之三分损益。隔八相生等语。臣未能体究 …… (第 500L 页)
。皆上升而无下降之日也。气机又安有如此之理哉。明儒王廷相以为此乃邹衍,京房幽谬之说。儒者不可取信。而 朱载堉 亦以为不经之谈。然朱子,蔡元定之书则笃信而取之。其说可得闻欤。
馥对。距地面四寸之说。我东先儒亦尝 (第 501H 页)
律度量衡。所以齐事物同民志。而圣人做治之具也。律吕为度量权衡之本。黄钟为律吕之本。盖黄钟之长既定。而十二律吕由是而相生。度量权衡由是而取法。此从古乐家必以先得黄钟真长。为第一义也。然黍有大小。尺有长短。而声音之耳决尤难。则黄钟之长。将何以求之耶。韩范胡阮之规规于历代尺度。固不足言。而蔡元定之取斛铭文。 朱载堉 之不用刘歆尺。抑有可以从违者欤。近世魏廷珍之论。又以三分损益。为制律之序。隔八相生。为审音之方。而又 …… (第 500H 页)
熙朝对。黄钟不但为度量权衡之本。实为律吕之大头脑。然积黍之法可行。而黍之大小不同。断竹之制可仿。而孔之厚薄难齐。造尺之说可按。而尺之长短有异。此古今乐家所以欲求黄钟之真长而终莫能得者也。班固之志。淮南之说。郑玄之礼疏。杜佑之通典。各有所论。而蔡元定律吕新书。取斛铭文者。朱夫子已有黄钟围径之数。汉斛积分可考之训也。 朱载堉 律吕精义。不取刘歆尺者。魏时杜夔已有长短失其旧之说也。至于魏廷珍之三分损益。隔八相生等语。臣未能体究 …… (第 500L 页)
。皆上升而无下降之日也。气机又安有如此之理哉。明儒王廷相以为此乃邹衍,京房幽谬之说。儒者不可取信。而 朱载堉 亦以为不经之谈。然朱子,蔡元定之书则笃信而取之。其说可得闻欤。
馥对。距地面四寸之说。我东先儒亦尝 (第 501H 页)
。今之乐器。一器而具众音。世级之渐下。风气之所囿。宫室器用。车盖服饰。莫不与古绝异。则乐安得独不然。 朱载堉
之因笙定琴。禁其吟猱。谓之雅音者。亦足称乐学之大方也欤。
幼学李羲温对。三代以上。其政美故其音正。 (第 359H 页)
三代以下。其政缪故其音哇。梁武帝有意三代之乐。其志诚美矣。但政如是下。而乐求其古。则是不过轮人之糟粕也。大抵古之乐。纯而正。故一器各具一音。今之乐。繁而缛。故一器而具众音。今若舍繁而趋正。则一器一音之美。何难反之于今乐也。郑世子 载堉 笙琴禁猱之说。臣实謏闻。不敢臆对。
高肇之夤缘入魏。既不可考。而大抵东国故事。泯无考稽。如黑齿常之, (第 359H 页)
幼学李羲温对。三代以上。其政美故其音正。 (第 359H 页)
三代以下。其政缪故其音哇。梁武帝有意三代之乐。其志诚美矣。但政如是下。而乐求其古。则是不过轮人之糟粕也。大抵古之乐。纯而正。故一器各具一音。今之乐。繁而缛。故一器而具众音。今若舍繁而趋正。则一器一音之美。何难反之于今乐也。郑世子 载堉 笙琴禁猱之说。臣实謏闻。不敢臆对。
高肇之夤缘入魏。既不可考。而大抵东国故事。泯无考稽。如黑齿常之, (第 359H 页)
臣滢修签曰。子声之说。始自杜佑发之。此于乐律。为一大肯綮。此条若删。则以何者备乐律之制耶。
御签曰。子声之说。不可阙。
臣光颜签曰。此条通典文自凫氏以下。与唐本全异。似当更考。
臣滢修签曰。此以 朱端清 律吕精义中所引通典说。参互本书。出自睿裁者。
御签曰。律吕精义所引者𥳑当。可取。而揆之义例。不必于 (第 45L 页)
御签曰。子声之说。不可阙。
臣光颜签曰。此条通典文自凫氏以下。与唐本全异。似当更考。
臣滢修签曰。此以 朱端清 律吕精义中所引通典说。参互本书。出自睿裁者。
御签曰。律吕精义所引者𥳑当。可取。而揆之义例。不必于 (第 45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