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尹彤说张林
说黄颢说周盛说逯安说欧阳侨说宁严说爰礼说徐
巡说庄都说咸宗古人不杂臆见可谓有功小学矣自 程元岑 之𨽻史游之草钟繇之行楷出而字日讹梁大
同中顾野王著玉篇凡二万二千七百七十九字以小
楷书写籀古十讹其 (第 14b 页)
说黄颢说周盛说逯安说欧阳侨说宁严说爰礼说徐
巡说庄都说咸宗古人不杂臆见可谓有功小学矣自 程元岑 之𨽻史游之草钟繇之行楷出而字日讹梁大
同中顾野王著玉篇凡二万二千七百七十九字以小
楷书写籀古十讹其 (第 14b 页)
尹彤说张林
说黄颢说周盛说逮安说欧阳侨说宁严说爰礼说徐
巡说庄都说咸宗古人不杂臆见可谓有功小学矣自 程元岑 之𨽻史游之章钟繇之行楷出而字日讹梁大
同中顾野王著玉篇凡一万二千七百七十九字以小 (第 15b 页)
说黄颢说周盛说逮安说欧阳侨说宁严说爰礼说徐
巡说庄都说咸宗古人不杂臆见可谓有功小学矣自 程元岑 之𨽻史游之章钟繇之行楷出而字日讹梁大
同中顾野王著玉篇凡一万二千七百七十九字以小 (第 15b 页)
制作
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
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𨽻书五曰缪篆所以摹
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 (第 43a 页)
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
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𨽻书五曰缪篆所以摹
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 (第 43a 页)
叙书
中统元年使宋宋人馆留仪真三节人马德璘孔晋初
不知书资颖异可教积六七年皆能通书传作字便有
楷法及被劫杀至新馆惟二子事余甚谨乃论定学书
笔法次第使知正笔之所自古之大匠遗迹在而不亡
者古文黄帝命苍颉制字模写万象又号科斗书三代
秦汉以来钟鼎款识皆是也欲知其所以然则有许慎
说文耳篆周宣王时史籀变古文科斗为大篆今存者
秪有石鼓文数十字至秦李斯删大篆为小篆今之篆
书是也李斯则有泰山及峄山碑汉碑中或有之皆可
学也唐以来李阳冰尤精绝今存者庶乎泉铭及新驿
记耳金党怀英阳冰之后号称独步世多有之法度尤
备所当学也𨽻 秦程邈 变古文大小篆渐生楷法以其
佐𨽻谓之𨽻书犹有古篆法八分故又谓之八分书凡
诸汉碑皆是也如蔡邕石经梁鹄 (第 5a 页)
中统元年使宋宋人馆留仪真三节人马德璘孔晋初
不知书资颖异可教积六七年皆能通书传作字便有
楷法及被劫杀至新馆惟二子事余甚谨乃论定学书
笔法次第使知正笔之所自古之大匠遗迹在而不亡
者古文黄帝命苍颉制字模写万象又号科斗书三代
秦汉以来钟鼎款识皆是也欲知其所以然则有许慎
说文耳篆周宣王时史籀变古文科斗为大篆今存者
秪有石鼓文数十字至秦李斯删大篆为小篆今之篆
书是也李斯则有泰山及峄山碑汉碑中或有之皆可
学也唐以来李阳冰尤精绝今存者庶乎泉铭及新驿
记耳金党怀英阳冰之后号称独步世多有之法度尤
备所当学也𨽻 秦程邈 变古文大小篆渐生楷法以其
佐𨽻谓之𨽻书犹有古篆法八分故又谓之八分书凡
诸汉碑皆是也如蔡邕石经梁鹄 (第 5a 页)
练字第三十九
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体
貌而文章之宅宇也苍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
治民察先王声教书必同文輶轩之使纪言殊俗所以
一字体总异音周礼保章氏掌教六书秦灭旧章以吏
为师及李斯删籀而秦篆兴 程邈 造𨽻而古文废汉初
草律明著厥法太史学童教试六体又吏民上书字谬 (第 7b 页)
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体
貌而文章之宅宇也苍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
治民察先王声教书必同文輶轩之使纪言殊俗所以
一字体总异音周礼保章氏掌教六书秦灭旧章以吏
为师及李斯删籀而秦篆兴 程邈 造𨽻而古文废汉初
草律明著厥法太史学童教试六体又吏民上书字谬 (第 7b 页)
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 程邈
之所作也。四曰左书,即 秦隶书。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 ……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 隶书
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可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
谓小篆者也。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趣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 程邈
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 ……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云小篆也;四曰佐书, 秦隶书
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所以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
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 秦隶书
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由此而论。即秦罢古文而有八体。非古文矣。其亡新六 (第 347L 页)
书。于秦八体。用其小篆虫书摹印 隶书。 去其大篆刻符殳书署书。而加以古文与奇字。其刻符及署书。盖同摹印。殳书同于缪篆。大篆正古文之别。以慕古 …… (第 347L 页)
。更以今文。其不合开元文字者。谓之野书。然易以今文。虽失古意。但参之古书。于理无碍亦足矣。明皇之时去 隶书 既远。不通变古之义。所用今文。违于古义尤多。臣于是考今书之文。无妨于义者从今。有妨于义者从古。庶古今 …… (第 348L 页)
之。唐艺文志。有今文尚书十三卷。注言玄宗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则汉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 隶书 也。唐之所谓古文者 (第 348L 页)
隶书。 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 (第 348L 页)
隶书 秦汉间通行。至唐则久变而为俗书矣。何尚书犹存古文乎。盖安国所得孔壁之书。未立于学。东京名儒未尝传习。 …… (第 348L 页)
秦火而亡其半。所存者五十八篇。而其间此二十五篇者。书虽传而字复不偕于俗。传于汉者为科斗书。传于唐者为 隶书。 皆当时之人所罕习者。盖出自孔壁之后。又复晦昧数百年。而学者始得以家传人诵也。(马氏通考。有古文尚书十 (第 349H 页)
三卷。即所谓吕大防所得之本。)
林氏曰。孔子书始出。皆用 隶书。 至唐天宝三载。诏卫衡改古文从今文。今之所传。乃唐天宝所定本也。
朱彝尊曰。古文之存于今者。惟岣嵝禹 (第 349H 页)
书。于秦八体。用其小篆虫书摹印 隶书。 去其大篆刻符殳书署书。而加以古文与奇字。其刻符及署书。盖同摹印。殳书同于缪篆。大篆正古文之别。以慕古 …… (第 347L 页)
。更以今文。其不合开元文字者。谓之野书。然易以今文。虽失古意。但参之古书。于理无碍亦足矣。明皇之时去 隶书 既远。不通变古之义。所用今文。违于古义尤多。臣于是考今书之文。无妨于义者从今。有妨于义者从古。庶古今 …… (第 348L 页)
之。唐艺文志。有今文尚书十三卷。注言玄宗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则汉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 隶书 也。唐之所谓古文者 (第 348L 页)
隶书。 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 (第 348L 页)
隶书 秦汉间通行。至唐则久变而为俗书矣。何尚书犹存古文乎。盖安国所得孔壁之书。未立于学。东京名儒未尝传习。 …… (第 348L 页)
秦火而亡其半。所存者五十八篇。而其间此二十五篇者。书虽传而字复不偕于俗。传于汉者为科斗书。传于唐者为 隶书。 皆当时之人所罕习者。盖出自孔壁之后。又复晦昧数百年。而学者始得以家传人诵也。(马氏通考。有古文尚书十 (第 349H 页)
三卷。即所谓吕大防所得之本。)
林氏曰。孔子书始出。皆用 隶书。 至唐天宝三载。诏卫衡改古文从今文。今之所传。乃唐天宝所定本也。
朱彝尊曰。古文之存于今者。惟岣嵝禹 (第 349H 页)
二十二史。六书六体书法也。剽窃劫取如盗也。盖六体谓古文。孔子壁中书也。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篆谓小篆。 秦程邈
所作也。 (第 541H 页)
隶书 亦程邈作。而主徒隶从简易也。缪篆其文屈曲。以刻印章也。虫书为虫鸟之形。以书幡信也。国号中国。则上古五 (第 541H 页)
隶书 亦程邈作。而主徒隶从简易也。缪篆其文屈曲。以刻印章也。虫书为虫鸟之形。以书幡信也。国号中国。则上古五 (第 541H 页)
王周之中世。文明渐生。史籀始变古文。造大篆。籀文至秦。李斯作小篆。古意益剥。至王次中(一作仲)八分。 程邈隶书
而后。古文寝微矣。古篆淳朴。只象其形。故日字但一圈子。月字但半圈子。鸟如鸟。鱼如鱼。口如口。目如目。 …… (第 436L 页)
所作为器用诸物。多有方者也。圆之为道活转故大。方之为道局定故小也。自秦时风俗一大变。故字亦随变。八分 隶书 之类。无一圆势。 …… (第 436L 页)
争。至秦而杀人无数。故书自然象五兵也。大抵秦以前属阳。秦以后属阴故也。小篆。即科斗籀文之苗裔。而八分 隶书 之祖宗也。天性惨刻之李斯。象其世俗为之兆眹也。至草书而世变尤奇。至张颠而为草书之圣者。以其颠狂异常故 (第 437H 页)
所作为器用诸物。多有方者也。圆之为道活转故大。方之为道局定故小也。自秦时风俗一大变。故字亦随变。八分 隶书 之类。无一圆势。 …… (第 436L 页)
争。至秦而杀人无数。故书自然象五兵也。大抵秦以前属阳。秦以后属阴故也。小篆。即科斗籀文之苗裔。而八分 隶书 之祖宗也。天性惨刻之李斯。象其世俗为之兆眹也。至草书而世变尤奇。至张颠而为草书之圣者。以其颠狂异常故 (第 437H 页)
自然而然。其意态精神。有不可学而能。学之。反成邯郸步。古今不相及。每如此矣。分隶之别。旧见诸书。皆云 秦程邈
作隶。径趋简略。而蔡邕以为太简。去隶八分。取篆八分。作八分。王弇州以皇象天发碑,中郎夏承碑。谓是八分 (第 336H 页)
经注。有临淄发古冢。得齐胡公桐棺之外文。惟三字古文。解曰今书。胡公在春秋之前。即隶书兴于周代明矣。自 秦程邈
全行隶体。擅其名。非刱造也云。明杨慎又引各经注。晋世河决。胡公石椁上。有八分书。考其时周也。并引李颐 …… (第 522L 页)
迹。华人虽不解隶法。优有可證。其五耘公之不识此名。或无怪矣。然至今日。适使余定之。而幸传孔宏之名。抑 隶书 周秦之渊源。俾得之于吾东也欤。 (第 523L 页)
迹。华人虽不解隶法。优有可證。其五耘公之不识此名。或无怪矣。然至今日。适使余定之。而幸传孔宏之名。抑 隶书 周秦之渊源。俾得之于吾东也欤。 (第 523L 页)
得字之本。然书法皆源于五行。五行皆演于八卦。何莫非卦体。而特以生画。如八卦之始画也。
书断云秦下邽人 程邈 字元岑。为县吏。以罪下云阳狱。精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得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时以篆字难 …… (第 554L 页)
所作。其下文又谓新莽改定六书。一古文。二奇字。其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作也。四佐书。即 秦隶书 云云。是许氏于 (第 554L 页)
隶书。 不言程邈所作。而反以小篆为邈作。书体之变。自古不一。东国尤无考据之学。以程邈知之。惟尹五耘详辨之。 …… (第 554L 页)
悬板三大篆。无非遒健。非今人之所作。而尝过恩津。江镜仓三字。最为古雅。似是此笔也。
金秋史求见余所写 隶书 曰。是乃灵光殿甓。五凤年字法也。人皆习见后汉隶法。得西京体者甚罕。惟鲁恭王甓字。与灵光甓字相为表里。 …… (第 558L 页)
珍。渐入佳境。则随以索隐。其文不可辨。行之未十年。眼废。中州周少白。以其手刻赠余。余以是踏于彝斋所求 隶书。 彝斋大惊曰。近世佳手。托余刻其印方。又使小山刻少白印。付之槎便。少白尽印其所刻全幅以归之。此本在彝斋 (第 568H 页)
书断云秦下邽人 程邈 字元岑。为县吏。以罪下云阳狱。精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得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时以篆字难 …… (第 554L 页)
所作。其下文又谓新莽改定六书。一古文。二奇字。其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作也。四佐书。即 秦隶书 云云。是许氏于 (第 554L 页)
隶书。 不言程邈所作。而反以小篆为邈作。书体之变。自古不一。东国尤无考据之学。以程邈知之。惟尹五耘详辨之。 …… (第 554L 页)
悬板三大篆。无非遒健。非今人之所作。而尝过恩津。江镜仓三字。最为古雅。似是此笔也。
金秋史求见余所写 隶书 曰。是乃灵光殿甓。五凤年字法也。人皆习见后汉隶法。得西京体者甚罕。惟鲁恭王甓字。与灵光甓字相为表里。 …… (第 558L 页)
珍。渐入佳境。则随以索隐。其文不可辨。行之未十年。眼废。中州周少白。以其手刻赠余。余以是踏于彝斋所求 隶书。 彝斋大惊曰。近世佳手。托余刻其印方。又使小山刻少白印。付之槎便。少白尽印其所刻全幅以归之。此本在彝斋 (第 568H 页)
穷极变化。更无外此矣。书契之作。本是篆。而所谓古文皆篆也。因其篆而如龙书穗书之生各体者。无虑几千家。 秦时程邈。
改篆作肄(一作隶)。而世级渐降。日趍便易。或同字而音义各殊。异字而引比相通者许多。此本俗同通之类。所 (第 333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