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四書類
詩類
書類
經解類
五經總義類
孟子類
類書類
行于上自王侯迄士庶皆肄习焉无庸稽之
简册也淩夷至春秋学士大夫犹相与讲明指示斯须
不去秦燔典籍礼经荡然 叔孙通
补苴于汉仅以绵蕞
习之而礼几不可问矣自时厥后注疏家掇拾煨烬之
馀强以已意附会分离乖隔瑕衅百端故孔文举 (第 1a 页)
    国者乎周礼在鲁汉儒称孔子定礼乐信矣
礼书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踰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
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
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 叔孙通
颇有增益减损大
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
变改 (第 9a 页)
汉书礼乐志命 叔孙通
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以通为
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第 9b 页)
叔孙通
传汉王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通就其仪
 号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
 拔剑击柱上患之通说 …… (第 9b 页)
周继
暴秦之馀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不闲义理不示以
大化而独驱以刑罚终已不改故曰导之以礼乐而民
和睦初 叔孙通
将制定礼乐见非于齐鲁之士然卒为
汉儒宗业垂后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
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 …… (第 12b 页)
贡禹毁宗庙匡衡改郊兆何
武定三公后皆数复故纷纷不定何者礼文缺微古今
异制各为一家未易可偏定也
礼乐志 叔孙通
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法家
又复不传汉典寝而不著臣民莫有见者又通没之后
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 …… (第 13a 页)
 度
汉会要世祖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即
位三十年四裔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乃营立明堂
辟廱明帝即位躬行其礼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
物之驾盛清道仪威仪甚美

礼仪志永平二年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廱
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于是七郊礼乐
三廱之义备矣
 曹褒传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父业尤好礼事常
 感朝廷制度未备慕 叔孙通
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唫
 专思召拜博士会肃宗欲制定礼乐元和二年褒知
 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言宜定文制著成汉 …… (第 15a 页)
 帝曰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
 互相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
 年正月乃召褒诣嘉德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
 孙通
汉仪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今宜
 依礼条正使可施行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褒乃次
 序礼事依准旧典杂 …… (第 16a 页)
 书著明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考定先
 帝已诏曹褒今但奉而成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
 非自为制帝善之未行
    蕙田案班固志 叔孙通
所撰礼仪大半袭秦
    法则非先王旧矣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增 …… (第 16b 页)
 窦威传高祖入关礼典湮缺威多识朝廷故事乃裁

 定制度帝语裴寂曰威今之 叔孙通

 颜师古传太宗即位封师古琅邪县男撰五礼成进
 爵为子
唐会要高宗初以贞观礼节文未尽诏太尉无忌等重 (第 32a 页)
 佛老之侧不为木主而为之象不为禘祫烝尝之祀
 而行一酌奠之礼杨时所论舍二帝三王之正礼而
 从一谬妄之 叔孙通
者其言皆是也然不知其所以
 致此则由于宗庙不立而人心有所不安也不议复 …… (第 27b 页)
 虽朝廷之上礼官博士老师宿儒亦莫有能知其原
 者幸而或有一二知学古之人乃能私议而窃叹之
 然于前世则徒知孝惠之饰非责 叔孙通
之舞礼而
 于孝明之乱命与其臣子之苟从则未有正其罪者
 于今之世则又徒知论其惑异端徇流俗之为陋而
  (第 39b 页)
者案国语云臧文仲以鬯圭与磬如齐告籴是)
(也云汉礼瓒盘大五升口径八寸下有槃口径一尺者/此汉礼器制度文 叔孙通
所作案玉人职云大璋中璋)
(边璋下云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郑注云三/璋之勺形如圭瓒玉人不见圭瓒之 (第 8a 页)
    蕙田案以上王祭服见诸臣服冕
周礼夏官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注延冕/之覆在)

(上是以名焉纽小鼻在武上笄所贯也今时冠卷当簪/者广袤以冠纵其旧象与 疏云皆玄冕者古者绩麻)
(三十升布染之上以玄下以朱衣之于冕之上下云延/者即是上玄者纽者缀于冕两旁垂之武两旁作孔以)
(笄贯之使其得牢固也凡冕体周礼无文 叔孙通
作汉/礼器制度取法于周今还取彼以释之案彼文凡冕以)
(版广八寸长尺六寸以此上玄下朱覆之乃以五采缫/绳 (第 46a 页)
    耳
史记高祖本纪十二年四月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
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
皇帝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高祖
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汉书礼乐志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

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
之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
以百二十人为员
  叔孙通
传四年帝为东朝长乐宫(孟康曰朝太/后于长乐宫)及间
 往(师古曰非大朝/时中间小谒见)数跸烦民(师古 (第 3a 页)
曰妨/其往来也)作复道方筑
 武库南(如淳曰作复道方始筑武库/南也师古曰复音方目反) 叔孙通
因请间
 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服虔/曰持)
 (高庙中衣月旦以游于众庙已而复之应劭 …… (第 3a 页)
 (中也非他时也谓祭祀之时也今以死者衣冠月出/游之于礼亵矣然则通所以諌帝者无一而当则不)
 (若帝以数跸烦民而筑复道之为是也使后世/有致隆于原庙而简于太庙者则通说启之矣)
 (杨氏复曰 叔孙通
既諌汉惠帝作复道又请以复道/为原庙益广大孝之本以一时率尔之言立千万世)
 (不易之制其言欲益广大孝之 …… (第 4a 页)
 (费以十钜万礼官不议而有司不言及其成也不为/木主而为之象不为禘祫烝尝之礼而行一酌之奠)
 (之礼又杨时所谓舍二帝三王之正礼而从一缪妄/之 叔孙通
是也抑又有大不安于心者圣明相继仁)
 (孝爱敬之至通乎神明而宗庙之礼未尝亲祀祗遣/大臣摄行时享夫岂仁 (第 4b 页)
 (日知录顾氏炎武曰汉惠帝从 叔孙通
之言郡国多/置原庙元帝时贡禹以为不应古礼永光四年下丞)
 (相韦玄成等议以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 (第 32b 页)
    皆有定节夫子论周礼所谓监二代而郁郁

    乎文者殆如是矣自秦变古制汉初典章散
    亡 叔孙通
号为习礼随时迎合上意因陋就
    简一切为权宜之制于是古先制度紊灭几
    尽即当时制度典册疏略 …… (第 4b 页)
    知何为也自汉礼坏于叔孙而先王之制不

    可复矣
汉书礼乐志汉兴 叔孙通
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祝迎
神于庙门奏嘉至(李奇曰嘉善/也善神之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
入庙门奏永至以为 (第 5b 页)
行步之节犹古采齐肆夏也乾豆
上奏登歌(乾豆脯/羞之属)独上歌不以筦弦乱人声欲在位者
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服/虔)
(曰 叔孙通/
所奏作也)美神明既享也皇帝就酒东箱坐定奏永安
之乐美礼已成也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 (第 5b 页)
国语云王者日祭月享时类岁祀此则往古之明徵国
朝之显据盖日祭者荐新也言物有可荐则荐之不必
卜择时也故 叔孙通
云古有尝果今樱桃方熟可以为
献由是惠帝取以荐宗庙是不卜日矣 (第 34b 页)
叔孙通
之言 (第 34b 页)
 王圻续通考时方永贞请真定玉华宫罢遣太常礼

 乐议曰原庙之制隆古未闻汉孝惠从 叔孙通
之请
 始诏有司立原庙遂有衣冠月出游之名其后郡国
 所在因各立庙至元帝永平四年贡禹奏郡国祖宗
 庙不 (第 51a 页)
    所云月享之文并当训为荐新之祭礼记亦
    以告朔牵合月祭恐未为的
          右月祭荐新
汉书 叔孙通
传惠帝尝出游离 (第 12a 页)
叔孙通
曰古者有春
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上
许之诸果之献由此兴 (第 12a 页)
          右秦
丙申(西楚霸王弑义帝于江中/代王陈馀齐王田广元) 丁酉(齐王田/横元)

汉书高祖本纪五年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
百人与 博士稷嗣君叔孙通
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
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括地志汉高祖即位坛/在曹州济阴县界 在)
(位十二 (第 36a 页)
    上其朝可知矣秦矫其弊而立朝揖朝之法

    遂不复行然受决事于咸阳宫庶几其犹旧
    典礼欤 叔孙通
采古礼与秦仪杂治之为汉
    朝仪其见于史书者皆秦仪也颇采古礼者
    安在且不可用于常朝汉初公 (第 44a 页)
  嘉礼九
   朝礼
    蕙田案古者有朝觐之礼无朝贺之文秦改
    封建为郡县始有朝十月之礼 汉叔孙通

    朝仪其制始详大朝会实始于此其冬至称 …… (第 1a 页)
   庙行告朔之礼所以尊祖后世于朝举贺岁
    之礼乃以尊君名同而实异秦朝贺仪虽不
    可考然 汉叔孙通
所起朝仪颇采用之当亦
    不甚相远此后代正朔朝会之权舆也 (第 2b 页)
          右秦正旦朝贺 叔孙通
传汉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
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第 3a 页)
叔孙通

上曰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
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
为之节文 …… (第 3a 页)
行谒者言罢酒御史
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起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 叔孙

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读史管见胡氏寅曰帝王之礼因革损益至周而大/备周八百年虽柄移祚迄其朝廷所用者无利 …… (第 4a 页)
 (争战从横之事虽秦火书灭籍亦必有知其略者诚/能深知询求草创而润色之纵不得其全亦当参互)
 (有见使圣帝明王制仪立度文章物采寓法象形禁/戒之意后犹有考不亦美哉惜乎汉高智不及此而)
  (叔孙通
委己从人/谐世而取宠也)
 (邱氏浚曰此后世岁首行朝贺礼之始汉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故也武帝始行夏正而 …… (第 4b 页)
  价麦苗人间疾苦又颁五条诰诫以示训行
    又付纸遣陈便宜以寓赏罚与古述职之义
    为近较之 叔孙通
所起朝仪仅以拜贺行酒
    毕事者诚不免谐世取宠之诮也
隋书音乐志齐武成之时始定三朝之乐元会大飨协 (第 62b 页)
皆)
(亲迎左氏谓天子至尊无敌无亲迎之礼诸侯有故若妃/疾病则使上卿迎上公临之许氏案高祖时皇太子纳) (叔孙通
制礼以为天子无亲迎玄驳之云太姒之家在/渭之涘文王亲迎于渭引此记为证又诗说云文王亲)
(迎之时犹为西伯 (第 51a 页)
 予九族贫者

 通典汉制皇太子纳妃奉常迎时 叔孙通
定礼以天
 子无亲迎之义皇太子以奉常迎也
    蕙田案天子亲迎之礼不见于经惟家语有
    冕而亲 (第 5a 页)
    见巡狩门此特志其缘起

五年夏五月帝置酒雒阳南宫 六年三月上置酒封
雍齿因趣丞相急定功行封 叔孙通
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至礼毕
尽伏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 (第 2b 页)
    之非当时本称也以十月为岁首即谓十月
    为正月今此真正月当时谓之四月耳他皆
    类此 叔孙通
传诸侯群臣朝十月师古云汉
    时尚以十月为正月故行朝岁之礼史家追 …… (第 20b 页)
 十月而从岁星于东井非也然则五星以秦之十月
 聚东井耳秦之十月今七月日当在鹑尾故太白辰
 星得从岁星也 叔孙通
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
 颜氏师古曰汉时尚以十月为正月故行朝岁之礼
 史家追书十月 (第 75b 页)
 (六月皆务饰其文欲厚于圣王之制而人心弥浇风/化弥薄不探其本而妄为之增益亦未见其名之有)
 (过于三王也是故知庙有二主之非则 叔孙通
之以/益广宗庙为大孝者绌矣知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
 (之义则王玄感之服三十六月者绌矣知亲亲之杀/礼所 (第 24a 页)
 复旧章则虽朝廷之上礼官博士老师宿儒亦莫有
 能知其原者幸而或有一二知经学古之人乃能私
 议而窃叹之然于前世则徒知讥孝惠之饰非责
 孙通
之舞礼而于孝明之乱命与其臣子之苟从则 (第 5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