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樂類
經解類
孟子類
孝經類
類書類
 (以其实言是重祖以配天而轻所自出之帝唯庙享/也又谓祖宗乃二庙不迁之名是禘郊以祭言祖宗)
 (以庙言也太庙之不迁又非世室比颛顼之于商其/庙视周文武世室亦可同伦乎 二世
室一曰祖一曰)
 (宗可乎此无论礼意如何古人制言有序名物以类/必不如是之舛驳弗伦也六天之神阴主化育著 (第 55a 页)
 (物谓/鬼物)致物则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
 则益寿益寿则海中蓬莱仙可见于是天子始亲祠
 灶又高帝时南山巫祠南山秦中秦中者 二世皇帝
 
也与注疏所言泰厉者谓古帝王无后者其鬼无所 (第 43a 页)
    小记王者立四庙为证夫诸侯立四亲庙天
    子无四庙之礼方性夫谓以月祭之亲庙言
    之徐伯鲁云天子七庙并 二世
室而九岂有 …… (第 37a 页)
 谓高祖之父高祖之祖也而韦玄成之徒则云王立
 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此大谬之说
 也盖文武在共王时犹在七庙之内至懿王孝王别
 立 二世
室则在七庙之外左传载景王之言曰予敢
 忘高圉亚圉朱子谓武王克商增立二祧于二昭二
 穆之上祀高圉亚圉则 …… (第 51b 页)
 (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既言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则祭及其二祧可知矣此所以不言之也)
 (徐氏师曾曰案天子七庙并 二世
室而九岂有止立/五庙之理方氏以为此据月祭之庙言之理或然也)
 刘氏牧曰而立四庙云天子立四庙非也此一句 (第 58b 页)
 庙则五庙皆在公宫之东南矣其制则孙毓以为外
 为都宫太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盖太祖
 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 二世
之君居之穆之
 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
 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向各有门堂寝室而墙 …… (第 36a 页)
 向明故谓之昭北向者取其深远故谓之穆盖群庙

 之列则左为昭而右为穆祫祭之位则北为昭而南
 为穆也曰六世之后 二世
之主既祧则三世为昭而
 四世为穆五世为昭而六世为穆乎曰不然也昭常
 为昭穆常为穆礼家之说有明文矣盖 (第 37a 页)
二世
祧则四
 世迁昭之北庙六世祔昭之南庙矣三世祧则五世
 迁穆之北庙七世祔穆之南庙矣昭者祔则穆者不
 迁 …… (第 37a 页)
 称武王为昭考则自其始祔而已然而春秋传以管
 蔡郕霍为文之昭邘晋应韩为武之穆则虽其既远
 而犹不易也岂其交错彼此若是之纷纷哉曰庙之
 始立也 二世
昭而三世穆四世昭而五世穆则固当
 以左为尊而右为卑矣今乃三世穆而四世昭五世
 穆而六世昭是则右反为尊 …… (第 37b 页)
 位生者以世次为立位秩然不紊而名分可因以正

 也七庙初立之时一世为太祖 二世
居一昭三世居
 一穆四世居二昭五世居二穆六世居三昭七世居
 三穆至第八世没仍当祔于三昭内而以六世主迁 (第 50b 页)
 于二昭四世主迁于一昭而祧其 二世
主藏于太庙
 之东夹室如第二世主有功德不当祧而为后世所
 当宗者则别立庙于三昭之上与太祖并谓之世室 …… (第 50b 页)
 昭皆动而穆不移祔穆则群穆皆移而昭不动何氏
 洵直所谓昭常为昭穆常为穆居昭位者不可迁于
 穆行居穆行者不可入于昭位是也然昭穆初建之
 位 二世
昭而三世穆则左尊而右卑至八世升祔于
 昭而祧其第 (第 51b 页)
二世
于是四世昭而五世穆则左反卑
 而右反尊者陈用之谓昭与昭为列而无嫌乎子加
 于父穆与穆为列而无嫌乎父屈 …… (第 51b 页)
 皆为功德而亲庙则六周以后稷为太祖其后祖文
 王而宗武王为功德庙二而亲庙亦六也至于昭穆
 之制莫详明于周后稷第一世为太祖第 二世
不窋
 为昭第三世鞠为穆传至太王十三世复为穆王季
 十四世复为昭十五世文王又为穆十六世武王又 …… (第 54b 页)
 则都宫中立五庙一为太祖二昭二穆为高曾祖祢

 四亲庙升祔祧迁之法与天子同但第六世祔于昭
 即当祧第 二世
第七世祔于穆即当祧第三世而有
 功德不当祧者亦为世室如祝陈杞宋以尧舜禹汤
 为太祖而陈胡公杞东楼公宋 …… (第 55b 页)
 皆本天以衡之非意为推崇王安石以僖祖为始祖
 谬甚其说精当不可易矣
 又周世次昭穆图说后稷(第一世/为太祖)不窋(第 二世/
为昭)(第/三)
 (世为/穆)公刘(第四世/仍为昭)庆节(第五世/仍为穆)皇仆(六世/昭)差弗( …… (第 56b 页)
 又以懿王祔之故不得不祧武王是则孝王时三昭

 三穆之庙虽仍有六世之主而上事止四世矣幸而
 文武有功当宗得立 二世
室而所事仍六世否则仅
 得事四世而止矣故成周庙制之变于此始也然犹
 变而不失其常者也至孝王没夷王立而 …… (第 58a 页)
 当祧然天子七庙本七世商书所谓七世之庙也则

 三穆庙当三世今共王与孝王本同一世而居二穆
 庙则三穆庙 二世
矣设兄弟四人嗣位则三庙止一
 世而祖亦在祧毁不祀之列矣其可乎然则孝王之
 主当祔于何庙曰祔于共王之庙 (第 58b 页)
 亲疏之杀示有终也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
 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
 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当亲尽而毁成
 王成 二世
之业制礼作乐功德茂盛庙犹不世以行
 为谥而已礼庙在大门之内不敢远亲也臣愚以为 …… (第 13a 页)
 决疑要注毁庙主藏庙外户之外西牖之中有石函
 名曰宗祏函中有笥以盛主亲尽则庙毁毁庙之主
 藏于世祖之庙一世为祧祧犹四时祭之 二世
为坛
 三世为墠四世为鬼祫乃祭之有祷亦祭之祫于世 (第 40b 页)
 而怀帝复入数则盈八盈八之理由惠帝不出非上

 祖宜迁也下世既升上世乃迁迁毁对代不得相通
 未有下升一世而上毁 二世
者也惠怀二帝俱继世
 祖兄弟旁亲同为一世而上毁二为一世今以惠帝
 之崩已毁豫章怀帝之入复毁颍川如此则 …… (第 14a 页)
 豫章六世颍川五世俱不应毁今既云豫章先毁又

 当重毁颍川此为庙中之亲惟从高祖已下无复高
 祖以上 二世
之祖于王氏之义三昭三穆废阙其二
 甚非宗庙之本所据承又违世祖祭征西豫章之意
 于一王定礼所阙不少时尚 …… (第 15b 页)
    恪守旧防必不肯破坏阡陌者盖非无谓
晋书礼志太元十二年五月壬戌诏曰昔建太庙每事
从俭太祖虚位稽古之制阙然便可详议祠部郎中徐
邈议武皇帝建庙六世三昭三穆宣皇帝创基之主实

惟太祖而亲则王考四庙在上未及迁世故权虚东向
之位也兄弟相及义非 二世
故当今庙祀世数未足而
欲太祖正位则违事亡之义矣又礼曰庶子王亦禘祖
立庙盖谓支胤授立则亲迎必复京兆府君 …… (第 22a 页)
    未立太祖之庙并祭文帝以上至征西是但
    有亲庙而无祖庙其失一也景帝与文帝兄
    弟也宜为一世乃分文景为 二世
以充七庙
    之数其失二也武帝崩而迁征西怀帝登而
    迁颍川室则七而世维五皆由不知兄弟同 (第 27a 页)
曰古者祖有功宗有德皆先有其实而后正
其名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
庙矣岂有祖宗之庙已分 二世
昭穆之位翻为一代如
臣等议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以正父子之道以定昭穆
之义则无疑也必若同为一代则太宗不得自 (第 4a 页)
夹室祔新主于南庙之中室昭以取其向明而自班乎
昭焉穆以取其深远而常从其穆焉穆祔而昭不动昭
祔而穆不迁 二世
祧则四迁于 (第 8a 页)
二世
而六世迁于四世
以八世袝昭之南庙矣三世祧则五世迁于三世而七
世迁于五世以九世祔穆之南庙矣孙以子祔于祖 (第 8a 页)
曰古者祖有功宗有德皆先有
其实而后正其名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
百世不祧之庙矣岂有祖宗之庙已分 二世
昭穆之位
翻为一代如臣等议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以正父子之
道以定昭穆之义则无疑也必若同为一代则太宗不 (第 2b 页)
   大夫士庙祭
战国策冯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
薛庙成还报孟尝君
隋书礼仪志后齐王及五等开国执事官散官从二品已

上皆祀五世五等散品及执事官散官正三品已下从五
品已上祭三世三品已上牲用一太牢五品已下少牢执事
官正六品已下从七品已上祭 二世
用特牲正八品已下
达于庶人祭于寝牲用特豚或亦祭祖祢诸庙悉依其宅
堂之制其间数各依庙多少为限其牲皆子孙 …… (第 1b 页)
 首营家庙
礼志大观二年议礼局言所有臣庶祭礼请参酌古今
订论条上断自圣衷于是议礼局议执政以上祭四庙
馀通祭三庙古无祭四世者又侍从官以至士庶通祭
一世无等差多寡之别岂礼意乎古者天子七世今太
庙已增为九室则执政视古诸侯以事五世不为过矣
先王制礼以齐万有不同之情贱者不得僭贵者不得
踰故事一世者虽有孝思追远之心无得而越事五世

者亦当跂以及焉今恐夺人之恩而使通祭三世徇流
俗之情非先王制礼等差之义可文臣执政官武臣节
度使以上祭五世文武升朝官祭三室馀祭 二世
应有
私第者立庙于门内之左如狭隘听于私第之侧力所
不及仍许随宜又诏古者寝不踰庙礼之废失久矣士
庶堂寝 …… (第 36b 页)
者若一旦使就五世三
世之数则当彻毁居宇以应礼制岂得为易行可自今
立庙其间数视所祭世数寝间数不得踰庙事 二世
(第 36b 页)
 (补注案家礼叙立之仪在小宗之祭四亲庙则男在/主人之右女在主妇之左世为一列前为昭而后为)
 (穆也在大宗家之祭始先祖则一世居左 二世
居右/三世居左四世居右左为昭而右为穆也而女不在)
 (内者盖祭四亲庙则四亲之子孙皆在世近属亲男/女会 …… (第 20b 页)
 继高祖之宗则自先祖而下
立春祭先祖

 程子曰初祖以下高祖以上之祖也立春生物之始
 故象其类而祭之
 (补注大宗之家其第 二世
以下祖亲/及小宗之家高祖亲尽所谓先祖也)
前三日斋戒
 如祭始祖之仪
前一日设位陈器
 如祭始祖之仪 …… (第 23a 页)
为过也若夫庶人祭于寝无
可说矣伏乞诏令天下使小大士庶皆得据而为之凡
唐宋以来一切三庙二庙一庙四世三世 二世
一世之
制繁杂破碎多碍而少通者一切除去之以五室四室 (第 47a 页)
 (应氏劭曰黄帝战于版泉以定天下蚩尤/亦古天子好五兵故祠祭之求福祥也)
汉旧仪高祖五年修复周家旧祠祠后稷于东南常以
八月祭以太牢舞者七十二人冠者五六三十人童子
六七四十二人为民祈农报功
汉书高祖本纪十二年十二月诏曰秦皇帝楚隐王魏
安釐王齐悯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

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
视其冢复亡与他事
    蕙田案此为帝王陵置守冢之始
郊祀志天下已定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南山巫祠南山
秦中秦中者 二世皇帝
也各有时日
人有言古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张晏/曰黄)
(帝五帝之首也岁之始也枭恶逆之鸟方 (第 3b 页)
    之后盖视朝之正礼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
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
之都也乃营作朝宫听事群吏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二世二年赵高说 二世
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 (第 3a 页)
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
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
二世
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
    蕙田案周制王日视朝秦去古未远故始皇
    梁父刻石云既 (第 3b 页)
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
    建设长利则犹知听政之勤也至 二世
信赵
    高邪说居禁中与高决事而朝礼始废矣
汉书宣帝本纪地节二年上始亲政事五日一听事 (第 3b 页)
内中
付掌事者受之其马不入
宋史礼志凡宗室昏姻治平中宗正司言宗室女舅姑
夫族未立仪制皆当创法诏婿家有 二世
食禄即许娶 (第 4b 页)
 原即咸阳县所理也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
 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汉氏诸陵在
 其上故刘沧咸阳怀古诗渭水故都 秦二世
咸原秋
 草汉诸陵是至文王庶子高所封毕左氏注云在长
 安县西北是毕郢通典云在咸阳县是毕陌两杜氏
 之 (第 50a 页)
 (之周家所以无宦寺之祸也秦诗云未见君子寺人/之令说者谓秦仲官未备故寺人兼小臣得掌男子)
 (然宦寺与外政自此始厥后卒用赵高杀扶苏/弑 二世
而亡秦岂非祖宗立法不善之所致与)
内竖倍寺人之数(注竖未冠/者之官名)
 (方氏苞曰童稚未有遽犯宫刑 (第 34a 页)
 二囿人四廪人八舍人四仓人四司禄四(右地官共/三千八百)
 (九十/八人)肆师十六天府二典瑞二典命二司服二典祀
  二世
妇每宫八人六宫四十八人冢人四墓大夫八 (第 31b 页)
 (易氏曰始皇北筑长城南戍五岭又有骊山阿房之/役兵不足用乃先发里门之左名闾左之戍未及发)
 (右而 二世
立复调材士五万人以卫咸阳民不聊生/天下骚动而胜广起矣是时楚兵百万而秦发近县)
 (不及乃赦骊山徒奴产 (第 3b 页)
 (而薨父虽在有废疾不任丧事则后祖而为君者当/与其臣同服斩也宋之宁宗是其例矣注云今君受)
 (国于曾祖者见其父若祖 二世
皆不为君也又案天/子诸侯之礼宜与士大夫家异士大夫之礼孙为祖) (第 56b 页)
 礼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则五庙皆当在公宫之东南
 矣其制则孙毓以为外为都宫大祖在北二昭二穆
 以次而南是也盖大祖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
 庙 二世
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
 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 …… (第 45a 页)
 下而北向南向者取其向明故谓之昭北向者取其

 深远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左为昭而右为穆祫
 祭之位则北为昭而南为穆也曰六世之后 二世

 主既祧则三世为昭而四世为穆五世为昭而六世
 为穆乎曰不然也昭常为昭穆常为穆礼家之说有
 明文矣 (第 46a 页)
二世
祧则四世迁昭之北庙六世祔昭之
 南庙矣三世祧则五世迁穆之北庙七世祔穆之南
 庙矣昭者祔则穆者不迁穆者 …… (第 46a 页)
 而已然而春秋传以管蔡郕霍为文之昭邘晋应韩
 为武之穆则虽其既远而犹不易也岂其交错彼此
 若是之纷纷哉曰庙之始立也 二世
昭而三世穆四
 世昭而五世穆则固当以左为尊而右为卑矣今乃
 三世穆而四世昭五世穆而六世昭是则右反为尊 (第 4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