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政書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別史類
史評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作梅御史杨世学陈棐交章请勘九河故道使黄
  河北流入海方兴因疏言黄河古今同患而治河
  古今异宜宋以前治河但令赴海有路可南亦可
  北故 贾让
以不与河争为上策自元明以迄我
 大清定鼎燕京东南漕运由清口以至董口二百馀 …… (第 4a 页)
  里必藉黄河为转输是治河即所以治漕可以南
  必不可以北欲挽北流而趋南自不得不逆其性
  而曲为堤防故 贾让
下策正今之上策也前人几
  许经画成此数千里长堤束水通漕若废此不治
  顺水北行无论漕运不通转恐决出 (第 4b 页)
奴四曰单于五曰白屋诸儒之说略有异同/然平当所谓四海之众但言四海之内之人耳)宜博求
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
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埶所
不及(师古曰遗留也度计也言川泽水所流聚 (第 16b 页)
  (太守张文渊以予赞成于内宜记其事予闻善治/水者莫如禹禹疏九河不过顺水之性而已三代)
  (以降惟 汉贾让
有云不与水争咫尺之地宋欧阳/修有云河流已弃之故道难复盖诚通达事体者)
  (也我国家治河欲资其利通漕 (第 37a 页)
非昔比而河徙不/常自古为然即如嘉靖以来冲决凡八处矣而纷)
  (纷持异议者乃欲疏上源复旧河是 贾让
不与争/者而欲争之欧阳修称难复者而欲复之宁无凿)
  (乎禹智耶况沽沛低下黄水自西而东越闸河奔/入昭 (第 37a 页)
  (防决堤弗筑则决不已故堤欲坚坚则可守而水/不能攻堤欲远远则有容而水不能溢凡堤必寻)
  (老土凡基必从高厚又必绎 贾让
不与争地之青/仿河南远堤之制徐邳一带旧堤查有迫近去处)
  (量行展筑月堤仍于两岸相度地形最洼易以夺 …… (第 6a 页)
  (于泗沂即此河也志称宋神宗十年河犬决于澶/州合南清河而会于准南清河者即泗沂也行之)
  (六七百年是亦黄河之故道也一议者谓 贾让
有/云上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之)
  (儿啼而塞其口故禹之治水以导而今之治水以/障何也臣 (第 16b 页)
  (尚有二十五丈而都水所开江面才及当时之浦/至本朝之开江乃十四丈则兴工造事以今方古)
  (日就卑微安能复见禹当时之江哉 汉贾让
论治/河欲北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 (第 15b 页)
注不爽
期诸堤岸用隙时提撕修筑之则岂有昏垫戾溺又
或伤旱困百姓者哉缮完故堤增卑培薄数逢其害
劳费无已 贾让
谓为汉治水下策大抵功役兴则谤
议起而民难与虑始非卓然急民兴利志垂功名不
磨不能及也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 (第 56a 页)
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
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
水埶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 (第 114b 页)
 骑都尉平当(平以邑为氏当/字子思平陵人)以经明禹贡使领河堤
 奏言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浚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
 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
 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
 度水势所不及(颜师古曰遗留度计也言川泽流聚 (第 14b 页)
 (少室山为中源出/少室南溪为右源)
求能浚川疏河者

 (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宜傅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
 (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 …… (第 44b 页)
 (归故道也汉书注道读曰导黎阳今浚州是在魏郡/白马县西魏郡史记魏世家以魏封毕万卜偃曰魏)
 (大名也故汉置大名府河再西三东沟洫志 贾让
策/云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冈)
 (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 (第 45b 页)
谓涸梁山泊可得良田万顷而王安石惧无贮水之地
者也夫堤防起于战国圩田湖田起于宋政和以来古
无有也使遇 贾让
杜预则诸垸尚在兴废之间矧垸外
乎然有洞庭为之潴亦不至大害若绍兴所议修圩守
明赏罚则今日之急务矣至于调 (第 9b 页)
之溃溢则千亩为之平无处弗壑无岁弗害盖
国家所赖于三辅者今且为鱼鳖之窟而主计者遂
无可奈何矣胡不引孙禁 贾让
之事观之也禁之言 …… (第 7a 页)

计不力委任不专其故可睹矣是故仁人蒿目而语
难智者借箸而画策孙禁之略可行也则二十万顷
之田未必非利 贾让
之疏可行也则明日入海之流
未必非便得其人不以群诽摇其计专其任不以罔
功坏其成庶几哉与大禹争烈矣

  (第 9a 页)
 县北四十里有大齐村相传亦黄河故道也然淇水
 自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而向北之河道不可得闻
 据本注云内黄县故城右对黄泽即 贾让
所见内黄 (第 15b 页)
 并为一渎拂天地之经奸南北之纪可不惧与欲绝
 此患莫如复禹旧迹然河之南徙日以远矣浚滑汲
 胙之间无河新乡获嘉亦无河矣 贾让
李垂之策将
 安所用之或曰金乌苏克锡克请于新乡县西决河水
 使东北合清河至清州柳口入海其说不可行乎曰 …… (第 17b 页)
 蔡传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砾砱砾不知在何处按沟

 洫志 贾让
治河奏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
 也师古曰砾溪溪名即水经所云泲水东过砾溪者
 阿谁读误本汉书以今为 (第 21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七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
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下及大川无防小水得
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 …… (第 1a 页)
  贾让
治河三策古今称之其上策放河使北入海是
 即禹之故智也今妨运道已不可行其中策谓据坚
 地作石堤开水门旱 …… (第 5a 页)
 北而东或东而北安可以人力制哉为今之策正宜
 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此
 则治水者所当审也  贾让
云堤防之制起自战国
 然势不能废盖虽不能禦异常之水(河底甚高水易/涨溢且自三门)
 (下视中州如井然 …… (第 5b 页)
 林百馀里馀当极力完成虽费不恤自兹苟非异常

 之水北岸固可保无虞矣(刘天和/问水集)
 或问驯曰 贾让
有云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
 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故禹之治水以导而
 今治水以障何也无乃止儿啼 …… (第 6b 页)
 岸而及堤然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或旬日即复落
 归于漕驯堤成之后逾十年矣未尝有分寸之加何
 须隆之于天也 或问驯曰 贾让
有云今行上策徙
 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治堤岁费且万万出数年治河
 之费以业所徙之民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 …… (第 7b 页)
 湿之见强制乎叵测之流毋厌已试之规遂惑于道
 听之说循两河之故道守先哲之成矩便是行所无
 事舍此他图即孟子所谓恶其凿矣(潘季驯河/防一览)
  贾让
三策明臣丘浚谓古今治河无出此策而近有
 诋其谬者是二者皆过也夫论古人者必论其世毋
 泥其所言平其心毋 …… (第 9a 页)
 已舍此以外别无奇谋异见矣故曰让之三策自为
 西汉黎阳东郡白马间言未尝全为治河立论也鉴
 古而不胶于古不亦善乎 自禹贡而后言治河者
 始于 贾让
之三策然即让之言有不能槩行于让之
 时者何也地形水势随处不同让所言乃据黎阳东
 郡百里间之情形而言使 …… (第 12a 页)
 及环内黄堤与东邑白马故大堤之居民户多不过
 以千数计耳岂若今日一大村落镇市动以万计乎
 今不察时势动言 贾让
上策在徙冀州之民考西汉
 冀州该今直隶山西二地其民当不下数千万户使
 让果欲徙其民不知处斯民于何地兼 …… (第 13b 页)
 而忘其下犹有当水冲之语故也且即记有当水冲
 者一言而忘其但即浚滑二邑曲防居住之民故也
 请得而断之曰 贾让
徙民在西汉之时在黎阳东郡
 之地真上策也若时非西汉地非黎阳东郡岂特非
 上策是为无策至若堤防者治河之 …… (第 14a 页)
 堤以束水束水以刷沙二语耳而今之空谈局外者

 辄曰此 贾让
所谓下策也夫让诚以筑堤为下策则
 前不当云据坚地作石堤矣是让诚以筑堤为下策
 则必用疏用浚又不当云为 …… (第 14b 页)
施行者(汉书沟/洫志)
 王横所称西山即 贾让
所谓放河使北西薄大山者
 高地即史迁所谓至大伾引河北载之高地者也皆
 在黎阳大伾一名黎阳东山则上阳三 …… (第 19a 页)
 贝冀界中亦更无西山踵趾殊不可解也或曰水性
 就下载之高地是拂其性也疑迁与横之言为妄余
 曰高地非谓高于河之上流也 贾让
云淇水口金堤 …… (第 19b 页)
 道元云宿胥故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
 證七也横言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
 水灾(小谷口按胡氏笃信河渠书禹厮二渠之说乃/据 贾让
之言以證北载高地之确予特以王横)
 (之言改入之让横所/见略同亦可为證)(第 21b 页)
贾让
言遮害亭东地益下则
 黎阳西山之足实为高地證八也汉书沟洫志 (第 21b 页)
贾让
 
云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西薄大山东薄金
 堤大山即王横所谓西山證九也叙传曰商竭周移
 正指定王五年 (第 21b 页)
 东北径白马县之凉城北又东南径濮阳县散入濮
 水所在决会更相通注以成往复也(郦注今黎阳故/城在 浚县东)
 (北汉沟洫志 贾让
奏言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是也) …… (第 2a 页)
 澶州临河有鲧堤自黎阳入北至恩州清河历亭皆
 有之然则降水者自元城以北堤堨之水是也盖以
 堰为鲧所作或曰元城为战国魏地北与赵接壤
 让
云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 …… (第 4b 页)
 费以复禹河故道当亦无难而竟不及此则以疏于

 讨论执北渎为禹河故也及哀平之世人始有知禹
 河之所经者 贾让
请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王横请徙河缘西山足乘高地东北入海意皆欲复
 禹河故道而国祚阽危事不可为 (第 13b 页)
 趋独流口入海极其通利而顾欲改从久淤之浮渎

 至盐山县界入海殊为多事商英亦非知水者也
 禹河本随西山下东北去 贾让
请决黎阳遮害亭放
 河使北入海是也时不见用而宋之北流实行其道
 河入海之路宜近不宜远孙禁议决平原金堤 …… (第 22a 页)
 无害但不可令指大如股耳张商英曰治河当行其

 所无事一用堤障犹塞儿口止其啼此格言也语出
  贾让
然让意谓正道常流不可效战国为之曲防耳
 若冲激之处溃溢可虞非增卑培薄何以禦之任伯
 雨曰昔禹之行水不 (第 23b 页)
 多实少故罕成迹唯有费才力费日月以俟其自定
 而已禹贡曰浚川孟子曰水由地中行此二言者古
 今不可易之定理也后世之明于河事者亦有 贾让
 
之三策亦有贾鲁之三法若余阙所谓中原之地平
 旷夷衍无洞庭彭蠡以为之汇故河尝横溃为患斯
 言也尤为要切 …… (第 15b 页)
 (文钞五百锭以给葬事鲁之功名令终其所治之河/今多迁改然在当时其功甚伟至今犹赖之后人不)

 (读书遂谓鲁治河以速元亡曹玉珂作河志至谓鲁/治河即 汉贾让
之譬止儿啼者止之即止然啼止即)
 (毙其荼毒浮于宋回河/诸人呜呼亦冤甚矣)
 昔贾鲁治河用沉舟之法人 (第 17a 页)
 全河方始南徙二支断流(若稍迟至春南徙则疏浚/无及乙未之粮运亦阻矣)
 国计所系神实相焉(以上治河之/要摘录四条)  贾让
云堤防之
 制起自战国然势不能废盖虽不能禦异常之水(河/厎)
 (甚高水易涨溢且自三门下视中/州如井 (第 10b 页)
 卑薄巳非制矣且夹河束水窄狭尤甚是速之使决

 耳合无力鉴前弊凡堤必寻老土凡基必从高厚又
 必绎 贾让
不与争地之旨仿河南远堤之制除丰沛
 太行堤原址遥远仍旧加帮外徐邳一带旧堤查有
 迫近去处量行展筑月堤 (第 2a 页)
 蜿环抱天然遥堤水无他泄不能夺河而水发之时

 河湖相通萦回展转水势稍得舒缓即 汉贾让
所谓
 使秋水得有所休息游波宽缓而不迫也且山东蒙
 沂诸水俱由此湖入河若一槩接筑遥堤则河水无
 所停 (第 1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