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不能耐。一念之欲不能
净。斯皆不知忍之之方。徒增我见之执耳。所以佛教
诸弟子修和合行。又曰。苦法忍苦 法智。 又曰。无生法
忍。八地乃得。是知从生法忍忍至无生。则妙行圆佛
果成矣。忍之一行岂浅浅哉。故曰。凡有所 (第 0475c 页)
净。斯皆不知忍之之方。徒增我见之执耳。所以佛教
诸弟子修和合行。又曰。苦法忍苦 法智。 又曰。无生法
忍。八地乃得。是知从生法忍忍至无生。则妙行圆佛
果成矣。忍之一行岂浅浅哉。故曰。凡有所 (第 0475c 页)
。参见善知识。求觅一知半解。是
善知识魔。生语见故。若发四宏誓愿。愿度一切众
生尽。然后成佛。是菩萨 法智 魔。誓愿不相舍故。若
持斋戒。修禅学慧。是有漏善根。纵然坐道场成正
等觉。度恒沙数人。尽證辟支佛果。 (第 0538a 页)
善知识魔。生语见故。若发四宏誓愿。愿度一切众
生尽。然后成佛。是菩萨 法智 魔。誓愿不相舍故。若
持斋戒。修禅学慧。是有漏善根。纵然坐道场成正
等觉。度恒沙数人。尽證辟支佛果。 (第 0538a 页)
无量寿觉大导师」
#+END_VERSE
【菩萨造论弘经。必先皈命三宝者。有二意。一归宗
有在。知非臆说。二恳请冥加。不致纰谬。吾祖亦然。
稽首即皈命之义。盖人之所重。莫大于命。命之所
尊。莫大于首。今以最尊之首。稽叩于三宝足下。表
我身命。无他所归。独归于三宝之至尊也。能仁等
者。此土教主。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
彰其用。寂默。显其体。今略称能仁者。以寂默智在
于默。今存智在于说。故云能仁。能仁是别号。通号
有十。第十名佛。佛者觉也。亦智也。天台释此有六
种即。今云圆满智。乃究竟觉。然与众生理性。无二
无别。故观经疏明理即佛云。此是圆智。圆觉诸法。
遍一切处。无不明了。 法智大师 云。此是者。指大经
众生即佛等。皆是本性圆觉。非三般若融即微妙。
智不名圆。知一切法。一一含受一切诸 …… (第 0851a 页)
此土庐山莲社祖
天台智者并 法智
古往今来弘法师」
#+END_VERSE
【马鸣菩萨。即西天第十二祖。著起信论。发明系念
西方 …… (第 0851c 页)
台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
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力道行。终不
唐捐。言讫趺坐而化。 法智大师。 讳知礼。字约言。金
姓。四明人。从宝云通公。传天台教观。出世承天。继
住延庆。户外屦满。尝行法华般舟 …… (第 0852a 页)
断疑生信阶不退」
#+END_VERSE
【此论所明净土。生即无生。生化两冥之旨。皆吾祖
敬采经论。所诠秘密之道。毫无臆说。然于经则旨
在言表。于论则旨在诠中。观其所用。则观经疏。妙
宗钞。其义居多。要知惟心净土。本性弥陀之理。非
天台性具宗旨不明。非吾祖深契祖心不悟。是则
四明。可谓深契佛祖之心宗。吾祖可谓妙悟 法智
之骨髓也。将来读此论。而悟此宗者。尚何深疑之
不断。何圆信之不生。何不退之不阶哉。】
△次依义
立论 …… (第 0852b 页)
通。依物而成。秪由无本可据故也。】
△
次的引。前汎引。亦是天台祖教。未明指人。故成泛
引。今则明指 法智大师 妙宗钞文。故名的引。
「故 (第 0856b 页)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
人天。下至蛣𧏙。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辨其初后。所谓
理蛣𧏙 (第 0856b 页)
#+END_VERSE
【菩萨造论弘经。必先皈命三宝者。有二意。一归宗
有在。知非臆说。二恳请冥加。不致纰谬。吾祖亦然。
稽首即皈命之义。盖人之所重。莫大于命。命之所
尊。莫大于首。今以最尊之首。稽叩于三宝足下。表
我身命。无他所归。独归于三宝之至尊也。能仁等
者。此土教主。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
彰其用。寂默。显其体。今略称能仁者。以寂默智在
于默。今存智在于说。故云能仁。能仁是别号。通号
有十。第十名佛。佛者觉也。亦智也。天台释此有六
种即。今云圆满智。乃究竟觉。然与众生理性。无二
无别。故观经疏明理即佛云。此是圆智。圆觉诸法。
遍一切处。无不明了。 法智大师 云。此是者。指大经
众生即佛等。皆是本性圆觉。非三般若融即微妙。
智不名圆。知一切法。一一含受一切诸 …… (第 0851a 页)
此土庐山莲社祖
天台智者并 法智
古往今来弘法师」
#+END_VERSE
【马鸣菩萨。即西天第十二祖。著起信论。发明系念
西方 …… (第 0851c 页)
台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
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力道行。终不
唐捐。言讫趺坐而化。 法智大师。 讳知礼。字约言。金
姓。四明人。从宝云通公。传天台教观。出世承天。继
住延庆。户外屦满。尝行法华般舟 …… (第 0852a 页)
断疑生信阶不退」
#+END_VERSE
【此论所明净土。生即无生。生化两冥之旨。皆吾祖
敬采经论。所诠秘密之道。毫无臆说。然于经则旨
在言表。于论则旨在诠中。观其所用。则观经疏。妙
宗钞。其义居多。要知惟心净土。本性弥陀之理。非
天台性具宗旨不明。非吾祖深契祖心不悟。是则
四明。可谓深契佛祖之心宗。吾祖可谓妙悟 法智
之骨髓也。将来读此论。而悟此宗者。尚何深疑之
不断。何圆信之不生。何不退之不阶哉。】
△次依义
立论 …… (第 0852b 页)
通。依物而成。秪由无本可据故也。】
△
次的引。前汎引。亦是天台祖教。未明指人。故成泛
引。今则明指 法智大师 妙宗钞文。故名的引。
「故 (第 0856b 页)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
人天。下至蛣𧏙。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辨其初后。所谓
理蛣𧏙 (第 0856b 页)
变之理。以为
念佛等逆顺随缘之事。故全逆顺随缘之事。即是
真如不变之理。】
△三證全理论事。
「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
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妙宗钞。释大师疏此经心观 …… (第 0862c 页)
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此是 法智
大师深悟圆乘之大宗旨。若非吾祖幽溪大师。以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旨。而阐明之。则 (第 0863a 页)
法智大师
此旨。不易知也。是祖祖之心宗。天台之妙旨。读是
论者。请事此语。其不然者。则孤吾祖与 (第 0863a 页)
法智大师
之心也。】
△次释成此宗五。初举劣况胜。
「若然者。馀心尚是。况念佛心乎。」
【若然者。承上之辞 …… (第 0863a 页)
然心开。见阎摩王一切地狱。随愿往生。以舍色
阴故。中阴众生。皆得五通。职此之由也。】
△次妙宗。 「法智大师 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巳是彼国生
阴。亦此意也。」
【天台大师观经疏云。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 …… (第 0869c 页)
知。次句文成
印坏者。大经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
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在阴灭。中有阴生。 法智 大
师云。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土阴
生。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华身。巳是彼国生阴故
也。 (第 0869c 页)
念佛等逆顺随缘之事。故全逆顺随缘之事。即是
真如不变之理。】
△三證全理论事。
「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
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妙宗钞。释大师疏此经心观 …… (第 0862c 页)
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此是 法智
大师深悟圆乘之大宗旨。若非吾祖幽溪大师。以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旨。而阐明之。则 (第 0863a 页)
法智大师
此旨。不易知也。是祖祖之心宗。天台之妙旨。读是
论者。请事此语。其不然者。则孤吾祖与 (第 0863a 页)
法智大师
之心也。】
△次释成此宗五。初举劣况胜。
「若然者。馀心尚是。况念佛心乎。」
【若然者。承上之辞 …… (第 0863a 页)
然心开。见阎摩王一切地狱。随愿往生。以舍色
阴故。中阴众生。皆得五通。职此之由也。】
△次妙宗。 「法智大师 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巳是彼国生
阴。亦此意也。」
【天台大师观经疏云。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 …… (第 0869c 页)
知。次句文成
印坏者。大经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
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在阴灭。中有阴生。 法智 大
师云。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土阴
生。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华身。巳是彼国生阴故
也。 (第 0869c 页)
。】
△次声闻僧。
#+BEGIN_VERSE
「 马鸣龙树及天亲
此土庐山莲社祖
天台智者并 法智
古往今来弘法师」
#+END_VERSE
【马鸣菩萨即西天第十二祖尝著起信论发明系
念西方最为 …… (第 0834a 页)
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
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力道行终不唐
捐矣言讫趺坐而化事详本传 法智大师 讳知礼
字约言金姓四明人从宝云通公传天台教观出
世承天继住延庆户外屣满尝行法华般舟三昧
期生安养后与 …… (第 0834b 页)
外道作意神通者小乘如目连
擎五百释种以至梵天之类外道如停河在耳变
释为羊之类。】
△次的引。
「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
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
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蜣以论 …… (第 0837c 页)
「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
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故 (第 0842b 页)
法智 下引文證成不出生佛作正既全法界而
作有何一物而不具诸法耶。】
△次释成此宗四初
举劣况胜。
「若然 …… (第 0842b 页)
慧则随往十方于飞心中旁论福慧故云兼也今
谓兼福故能见佛兼慧故能心开净愿故能随往。】
△次妙宗。 「法智大师 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巳是彼国生
阴亦此意也。」 (第 0847c 页)
法智 等者观经疏云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 …… (第 0847c 页)
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 法智大师 钞云此喻
本出大经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
国阴生须知垂终(云云)今论中所引以證净土唯
心观功 (第 0848a 页)
△次声闻僧。
#+BEGIN_VERSE
「 马鸣龙树及天亲
此土庐山莲社祖
天台智者并 法智
古往今来弘法师」
#+END_VERSE
【马鸣菩萨即西天第十二祖尝著起信论发明系
念西方最为 …… (第 0834a 页)
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
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力道行终不唐
捐矣言讫趺坐而化事详本传 法智大师 讳知礼
字约言金姓四明人从宝云通公传天台教观出
世承天继住延庆户外屣满尝行法华般舟三昧
期生安养后与 …… (第 0834b 页)
外道作意神通者小乘如目连
擎五百释种以至梵天之类外道如停河在耳变
释为羊之类。】
△次的引。
「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
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
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蜣以论 …… (第 0837c 页)
「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
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故 (第 0842b 页)
法智 下引文證成不出生佛作正既全法界而
作有何一物而不具诸法耶。】
△次释成此宗四初
举劣况胜。
「若然 …… (第 0842b 页)
慧则随往十方于飞心中旁论福慧故云兼也今
谓兼福故能见佛兼慧故能心开净愿故能随往。】
△次妙宗。 「法智大师 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巳是彼国生
阴亦此意也。」 (第 0847c 页)
法智 等者观经疏云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 …… (第 0847c 页)
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 法智大师 钞云此喻
本出大经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
国阴生须知垂终(云云)今论中所引以證净土唯
心观功 (第 0848a 页)
此因心所具。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伹證众生理本。故
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不然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
通。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
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
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 …… (第 0742c 页)
种
净业。一心不乱。散心称名。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
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馀心尚是。况念
佛心乎。是故 …… (第 0743c 页)
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
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
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法智 师云。垂终自见坐金
莲。身巳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 (第 0744c 页)
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不然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
通。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
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
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 …… (第 0742c 页)
种
净业。一心不乱。散心称名。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
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馀心尚是。况念
佛心乎。是故 …… (第 0743c 页)
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
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
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法智 师云。垂终自见坐金
莲。身巳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 (第 0744c 页)
里。
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迟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还)谨按光明有二。一者佛光摄引往生。如 法智
之金光数百里。如道喻之光明满室。是也。二者
身心莹彻所致。如法祥之镜光。严公之月光。是
也。是虽光有 (第 0542a 页)
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迟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还)谨按光明有二。一者佛光摄引往生。如 法智
之金光数百里。如道喻之光明满室。是也。二者
身心莹彻所致。如法祥之镜光。严公之月光。是
也。是虽光有 (第 0542a 页)
一生奉佛后致亡国丧身何也无尽曰不
明定业之人诚为可悯昔日嵩岳圭禅师云佛有三
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 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 …… (第 0465b 页)
时文
殊普贤佛灭度后马鸣龙树华严会上德云比立楞
严会中势至菩萨此土远公祖师元公祖师智者大
师清凉国师 法智 祖师慈恩法师善导和尚少康法
师慈云忏主忠国大师怀感法师怀玉禅师道安和
尚道绰禅师省常大师法照大师草堂 (第 0477a 页)
明定业之人诚为可悯昔日嵩岳圭禅师云佛有三
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 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 …… (第 0465b 页)
时文
殊普贤佛灭度后马鸣龙树华严会上德云比立楞
严会中势至菩萨此土远公祖师元公祖师智者大
师清凉国师 法智 祖师慈恩法师善导和尚少康法
师慈云忏主忠国大师怀感法师怀玉禅师道安和
尚道绰禅师省常大师法照大师草堂 (第 0477a 页)
经,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
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
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 法智, 古往今来弘
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敬
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 …… (第 0381a 页)
曰:『诸佛
果地融通,但證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
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
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
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 …… (第 0382a 页)
,一心不乱时,散
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
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
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
馀心尚是,况念佛 …… (第 0382c 页)
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
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法智大师 云:『须
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
意也。」
*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 (第 0383c 页)
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
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 法智, 古往今来弘
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敬
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 …… (第 0381a 页)
曰:『诸佛
果地融通,但證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
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
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
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 …… (第 0382a 页)
,一心不乱时,散
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
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
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
馀心尚是,况念佛 …… (第 0382c 页)
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
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法智大师 云:『须
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
意也。」
*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 (第 0383c 页)
妄认为
心。亦复如是。若或识子是贼。贼不为害。知意
是妄。妄亦奚伤。但不可认彼为是极乐依正
也。四明 法智大师 所以有指妄即真之说。观
佛观心之谈。终不拨于极乐依正实境。奈何
后世邪见蜂起。魔侣炽然。破灭佛法。断 (第 0357c 页)
心。亦复如是。若或识子是贼。贼不为害。知意
是妄。妄亦奚伤。但不可认彼为是极乐依正
也。四明 法智大师 所以有指妄即真之说。观
佛观心之谈。终不拨于极乐依正实境。奈何
后世邪见蜂起。魔侣炽然。破灭佛法。断 (第 0357c 页)
不得法。法不行
法。法不见法。自然得法。不以得更得。所以菩萨应如
是正念于法。罄然独存。亦无知独存之 法智。 性自如
如。非因所置。亦名体结。亦名体集。不是智知。不是识
识。绝思量处。凝寂体尽。忖度永亡。如海大 (第 0481a 页)
法。法不见法。自然得法。不以得更得。所以菩萨应如
是正念于法。罄然独存。亦无知独存之 法智。 性自如
如。非因所置。亦名体结。亦名体集。不是智知。不是识
识。绝思量处。凝寂体尽。忖度永亡。如海大 (第 0481a 页)
净土。又未详嗣法者。
无一本空大满三人。教主凡十有六人。净土则远公
法照。合永明中峰而四。台宗则灌顶 法智。 合永嘉而
三。贤首则法藏。合清凉圭峰而三。密宗则不空。合一
行而二。慈恩则玄奘窥基而二。律师则钟山惠 …… (第 0615b 页)
憍陈如暨二十七祖外。东
土仅六十人耳。而十五人为浙产。若律宗之惠约。若
贤首之清凉。若台宗之灌顶永嘉 法智。 若禅宗之天
皇鸟窠。若曹洞之始祖。若法眼之永明。若云门之振
宗。若临济之雪岩中峰断崖千岩全室。亦可谓 (第 0615b 页)
无一本空大满三人。教主凡十有六人。净土则远公
法照。合永明中峰而四。台宗则灌顶 法智。 合永嘉而
三。贤首则法藏。合清凉圭峰而三。密宗则不空。合一
行而二。慈恩则玄奘窥基而二。律师则钟山惠 …… (第 0615b 页)
憍陈如暨二十七祖外。东
土仅六十人耳。而十五人为浙产。若律宗之惠约。若
贤首之清凉。若台宗之灌顶永嘉 法智。 若禅宗之天
皇鸟窠。若曹洞之始祖。若法眼之永明。若云门之振
宗。若临济之雪岩中峰断崖千岩全室。亦可谓 (第 0615b 页)
入多闻海源远流长」
#+END_VERSE
** 附录台宗十七祖
* 高祖龙树尊者
*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
* 三祖南岳尊者(慧思)
* 四祖天台智者(智顗)
* 五祖章安尊者(灌顶)
* 六祖法华尊者(智威)
* 七祖天宫尊者(慧威)
* 八祖左溪尊者(玄朗)
* 九祖荆溪尊者(湛然)
* 十祖兴道尊者(道邃)
* 十一祖至行尊者(广修)
*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
* 十三祖妙说尊者(元琇)
* 十四祖高论尊者(清竦)
* 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
* 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
* 十七祖 法智 尊者(知礼传见后)
** 慈恩玄奘法师传
慈恩玄奘法师。洛阳陈氏子。幼出家授具。年十一即
能诵通 (第 0631a 页)
#+END_VERSE
** 附录台宗十七祖
* 高祖龙树尊者
*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
* 三祖南岳尊者(慧思)
* 四祖天台智者(智顗)
* 五祖章安尊者(灌顶)
* 六祖法华尊者(智威)
* 七祖天宫尊者(慧威)
* 八祖左溪尊者(玄朗)
* 九祖荆溪尊者(湛然)
* 十祖兴道尊者(道邃)
* 十一祖至行尊者(广修)
*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
* 十三祖妙说尊者(元琇)
* 十四祖高论尊者(清竦)
* 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
* 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
* 十七祖 法智 尊者(知礼传见后)
** 慈恩玄奘法师传
慈恩玄奘法师。洛阳陈氏子。幼出家授具。年十一即
能诵通 (第 0631a 页)
法
假缘(之)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者)遍遣一切有情
诸法假缘(之)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 法智。 各
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此乃效)。法真见道(中)二
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 …… (第 0427a 页)
能取立。二依下上
谛境立。今初。】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
有四种心。一苦 法智 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
界见苦(谛时)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所取。即真如。能取。即正智 (第 0427b 页)
也。四谛法忍。四谛 法智。 四谛类忍。四谛类智。故名法类十六种心。且约苦
谛言之。苦者。谛也。法者。真如也。智者。加行有漏智 (第 0427b 页)
也。忍者。无间无漏忍也。二十八种者。欲界十惑。色
无色界除瞋各九惑也。】
「二苦 法智。 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證前所断烦恼解脱。」
【法者。亦指真如。智者。无漏解脱也。】
「三苦类智忍。 (第 0427b 页)
谓(前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法)智各
别内證。言(此法忍 法智 二心之)后(乃至无学一切)圣法。皆是此类。四苦
类智。谓此(类忍)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 (第 0427b 页)
○
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四四)十六
心(法忍 法智) 。八(种。)观(于)真如(类忍类智)。八(种。)观(于)正智(此乃效)。法
真见道(中)无间解脱见( …… (第 0427b 页)
道。」
【谓四法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见分立。四 法智。 皆效
真解脱道之见分立。四类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自
證分立。四类智。皆效真解脱道之自證分立也。
△
二依 …… (第 0427c 页)
。无分别智任
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
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含
众德水。荫蔽一切如空粗重(令不为障碍。又以此大智)。充满(所證所依)
法身故。如是十地。总摄 …… (第 0429c 页)
永离邪倒。入正定聚。名获圣性。微细毁
犯。谓误犯也。无分别智。即无相观。任运相续。即是
无功用义。大 法智 云。谓总缘一切诸法之智。含众
德水。谓陀罗尼门三昧门等。如空粗重。谓所知障
之一分。及烦恼障种。广大 …… (第 0430a 页)
二兼释馀
障。今初。】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
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所
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十地说断二愚及 …… (第 0436b 页)
彼粗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化他神通)事业者。
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 法智 云及所含
藏者。」 (第 0436c 页)
法智 云。即能含之智。所含藏者。即力无畏等诸
功德也。
△二兼释馀障。】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馀障。 (第 0436c 页)
假缘(之)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者)遍遣一切有情
诸法假缘(之)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 法智。 各
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此乃效)。法真见道(中)二
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 …… (第 0427a 页)
能取立。二依下上
谛境立。今初。】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
有四种心。一苦 法智 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
界见苦(谛时)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所取。即真如。能取。即正智 (第 0427b 页)
也。四谛法忍。四谛 法智。 四谛类忍。四谛类智。故名法类十六种心。且约苦
谛言之。苦者。谛也。法者。真如也。智者。加行有漏智 (第 0427b 页)
也。忍者。无间无漏忍也。二十八种者。欲界十惑。色
无色界除瞋各九惑也。】
「二苦 法智。 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證前所断烦恼解脱。」
【法者。亦指真如。智者。无漏解脱也。】
「三苦类智忍。 (第 0427b 页)
谓(前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法)智各
别内證。言(此法忍 法智 二心之)后(乃至无学一切)圣法。皆是此类。四苦
类智。谓此(类忍)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 (第 0427b 页)
○
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四四)十六
心(法忍 法智) 。八(种。)观(于)真如(类忍类智)。八(种。)观(于)正智(此乃效)。法
真见道(中)无间解脱见( …… (第 0427b 页)
道。」
【谓四法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见分立。四 法智。 皆效
真解脱道之见分立。四类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自
證分立。四类智。皆效真解脱道之自證分立也。
△
二依 …… (第 0427c 页)
。无分别智任
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
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含
众德水。荫蔽一切如空粗重(令不为障碍。又以此大智)。充满(所證所依)
法身故。如是十地。总摄 …… (第 0429c 页)
永离邪倒。入正定聚。名获圣性。微细毁
犯。谓误犯也。无分别智。即无相观。任运相续。即是
无功用义。大 法智 云。谓总缘一切诸法之智。含众
德水。谓陀罗尼门三昧门等。如空粗重。谓所知障
之一分。及烦恼障种。广大 …… (第 0430a 页)
二兼释馀
障。今初。】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
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所
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十地说断二愚及 …… (第 0436b 页)
彼粗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化他神通)事业者。
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 法智 云及所含
藏者。」 (第 0436c 页)
法智 云。即能含之智。所含藏者。即力无畏等诸
功德也。
△二兼释馀障。】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馀障。 (第 0436c 页)
我执巳断。唯起法执。回心渐悟菩萨。期
心次断。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我执先断故。法智现
前。法执不起。 法智 不现。亦唯起法执。亦者。对上二
乘言也。】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至)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八地 …… (第 0210a 页)
。我执皆永不行者。通指分别俱生二
我执也。或巳下。释不行义。渐则永断不行。顿则永
伏不行。法空下。明 法智 不现。法执犹起。问曰。法空
虽不现。生空现前。智生执尽。云何犹起。今答云。不
相违故。生空与法执不相 …… (第 0210a 页)
二乘名不染者。唯修人空观。期心但断烦恼障。所
知不障彼智故。于菩萨名染者。所知能障彼 法智
故。由此下。次判覆无覆。由此二字。承上菩萨名染
亦名有覆。不障人空智。于二乘名无覆。】
「是异熟生 (第 0210b 页)
心次断。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我执先断故。法智现
前。法执不起。 法智 不现。亦唯起法执。亦者。对上二
乘言也。】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至)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八地 …… (第 0210a 页)
。我执皆永不行者。通指分别俱生二
我执也。或巳下。释不行义。渐则永断不行。顿则永
伏不行。法空下。明 法智 不现。法执犹起。问曰。法空
虽不现。生空现前。智生执尽。云何犹起。今答云。不
相违故。生空与法执不相 …… (第 0210a 页)
二乘名不染者。唯修人空观。期心但断烦恼障。所
知不障彼智故。于菩萨名染者。所知能障彼 法智
故。由此下。次判覆无覆。由此二字。承上菩萨名染
亦名有覆。不障人空智。于二乘名无覆。】
「是异熟生 (第 0210b 页)
八。苦下有二十八。三谛亦然。合断一百十二。言正
断者。断惑为正。證理为旁。以形法智證理为正。二
苦 法智。 重观前理。重證所断。忍力深著。唯名曰智。
三苦类智忍。从智生慧。各别證前法忍 (第 0275c 页)
法智。 但證
忍智。故曰内證。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者。依智而生。
后类前故。此言后位所脩圣智。皆是此前之类。集 …… (第 0275c 页)
句举例。苦既有四。以例集灭道三一
一皆应有四。总合有十六心。此十下。结判所观谛
智。八观真如者。法忍 法智 观四谛理。八观正智者。
类忍类智观前忍智。法真下。法真断證。法忍。法真
无间道见分断惑。 (第 0275c 页)
法智。 法真解脱道證理。类忍。法
自證分證前忍智。类智。法證自證分印前类忍。此
皆法真差别。名相见道。文中虽 …… (第 0275c 页)
。合有十六心。一现下。略举二句为例。
例通下上。现观忍。谓欲界法忍。此通四谛下法忍。
现观智。谓欲界 法智。 此通四谛下 (第 0276a 页)
法智。 每谛一忍
一智。合有八心。例上四谛类忍类智。每谛一忍一
智。合有八心。下上总合有十六心。法真下。法真 …… (第 0276a 页)
九心。此即下。释
成。初句言依前别立二十六者。即前二种十六也。
谓法下。正明合相。谓前十六中苦下法忍 法智 类
忍类智合为一观。集下四。灭下四。道下四。皆合为
一。总成四观。后十六中亦合成四观。总即八心。八 …… (第 0276a 页)
义。得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
名善慧。得无碍慧。尚未称善。遍说遍益。方名为善。】
「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至)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初句标名。次释义。大 (第 0278a 页)
法智 云。谓总缘一切诸法之
智。众德。谓陀罗尼门。三昧门等。喻如水者。智能藏
彼众德。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 …… (第 0278a 页)
愚能下。结。此愚能障四种无碍解。即
是第九地中第七识细所知障摄。】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至)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者。」
【十于下。初句标名。谓所下。出障体。彼障下。明障相。
由斯下。承上说断二愚。一障 …… (第 0284a 页)
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
作狭世界。或随心念。于一毛孔示现一切佛境界
庄严之事等。二障大 法智 云。谓能含之智。所含藏
者。谓力无畏诸功德。愚能障此二种。】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至)證大涅槃大菩 (第 0284a 页)
断者。断惑为正。證理为旁。以形法智證理为正。二
苦 法智。 重观前理。重證所断。忍力深著。唯名曰智。
三苦类智忍。从智生慧。各别證前法忍 (第 0275c 页)
法智。 但證
忍智。故曰内證。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者。依智而生。
后类前故。此言后位所脩圣智。皆是此前之类。集 …… (第 0275c 页)
句举例。苦既有四。以例集灭道三一
一皆应有四。总合有十六心。此十下。结判所观谛
智。八观真如者。法忍 法智 观四谛理。八观正智者。
类忍类智观前忍智。法真下。法真断證。法忍。法真
无间道见分断惑。 (第 0275c 页)
法智。 法真解脱道證理。类忍。法
自證分證前忍智。类智。法證自證分印前类忍。此
皆法真差别。名相见道。文中虽 …… (第 0275c 页)
。合有十六心。一现下。略举二句为例。
例通下上。现观忍。谓欲界法忍。此通四谛下法忍。
现观智。谓欲界 法智。 此通四谛下 (第 0276a 页)
法智。 每谛一忍
一智。合有八心。例上四谛类忍类智。每谛一忍一
智。合有八心。下上总合有十六心。法真下。法真 …… (第 0276a 页)
九心。此即下。释
成。初句言依前别立二十六者。即前二种十六也。
谓法下。正明合相。谓前十六中苦下法忍 法智 类
忍类智合为一观。集下四。灭下四。道下四。皆合为
一。总成四观。后十六中亦合成四观。总即八心。八 …… (第 0276a 页)
义。得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
名善慧。得无碍慧。尚未称善。遍说遍益。方名为善。】
「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至)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初句标名。次释义。大 (第 0278a 页)
法智 云。谓总缘一切诸法之
智。众德。谓陀罗尼门。三昧门等。喻如水者。智能藏
彼众德。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 …… (第 0278a 页)
愚能下。结。此愚能障四种无碍解。即
是第九地中第七识细所知障摄。】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至)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者。」
【十于下。初句标名。谓所下。出障体。彼障下。明障相。
由斯下。承上说断二愚。一障 …… (第 0284a 页)
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
作狭世界。或随心念。于一毛孔示现一切佛境界
庄严之事等。二障大 法智 云。谓能含之智。所含藏
者。谓力无畏诸功德。愚能障此二种。】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至)證大涅槃大菩 (第 0284a 页)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
心。言所取者。即真如。言能取者。即正智。法即现法。
类即种类。谓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故
名能取所取十六心也。问 (第 0108b 页)
。四心者何。答。一苦 法智
忍。二苦 (第 0108b 页)
法智。 三苦类智忍。四苦类智。馀三谛准此。
一苦 (第 0108b 页)
法智 忍者。苦即苦谛。法谓苦谛增上所起教
法。智谓于加行道中缘苦法之智。忍者。谓先观察
增上力故。于苦谛中 (第 0108b 页)
起现證无漏慧。由此慧故。永
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此即智之因也。此苦 法智
忍。即忍无间智。能观苦谛下真如。能断三界见苦
所断二十八种随眠。谓欲苦有十。上二界苦各九。
以除瞋故 (第 0108b 页)
。三界合有二十八也。二苦 法智 者。法谓 …… (第 0108b 页)
苦如。能缘苦如之智。名苦 法智。 智者。即忍之果。由
前忍故。此智现前。智现前时。观察真如。證前解脱。
问。前之苦法。释为教法。今之苦 …… (第 0108c 页)
如。得不
疑乎。答。能诠之教。所诠之如。合名为法。初智缘教。
今智缘如。何疑之有。三苦类智忍者。谓苦 法智 无
间。无漏慧生等。意云。此等三心。于一刹那。各别内
證法 (第 0108c 页)
法智。 谓以类忍證法忍。以类智證 (第 0108c 页)
法智 也。
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者。谓后圣法。依止前法也。显
扬论云。前为后后之所依止故。谓二心后。乃至无
学 …… (第 0108c 页)
皆然。问。此十六心。有差别否。答。有
二种。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谛境十六心。问。能
所十六心。答。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名
能所取十六心也。苦 (第 0108c 页)
法智 忍缘真如。仿真见道中
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苦 (第 0108c 页)
法智 缘真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能仿
之心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證缘见。苦类 …… (第 0108c 页)
仿此。问。上下谛十六心。答。法忍 法智。 缘下界如。类
忍类智。缘上界如。以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
类。名上下谛境十六心也。欲界名下。是现前 (第 0109a 页)
界。色
无色名上。是不现前界。十六心者。谓观欲界四谛。
别立法忍 法智 八种。依观上二界四谛。别立类忍
类智八种。然论但举欲界苦谛以为法也。一现观
忍。是无间道。二现观智。 (第 0109a 页)
是解脱道。随其所应法真
见道等者。谓苦 法智 忍缘欲界如。仿真见道中无
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 (第 0109a 页)
法智 缘欲界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二界如。
仿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苦类智缘上 …… (第 0109a 页)
六种。何谓九种心。谓法与类各有忍智。凡一谛中
有此四心。四四十六。今合说者。是合法忍为类忍。
又合 法智 为类智。于四谛中各唯一忍。各唯一智。
故说忍智各有四观。即为八心。有观必有止。八止
总为一。此九种心 …… (第 0109b 页)
。声闻乘等。一种亦无)。对治差别者。
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
中一切障粗重故(缘总 法智。 对治一切障碍而住。如以细楔。除去粗楔。住本识中
诸杂染法熏习种子。说名为粗。诸对治道能除彼故。是微细 …… (第 0120b 页)
故。瑜伽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
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此所覆粗重。即所离
障也。此障十地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故。
斯即二慧。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发智云及
所含藏。名悟入微细秘密愚。 (第 0126b 页)
心。言所取者。即真如。言能取者。即正智。法即现法。
类即种类。谓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故
名能取所取十六心也。问 (第 0108b 页)
。四心者何。答。一苦 法智
忍。二苦 (第 0108b 页)
法智。 三苦类智忍。四苦类智。馀三谛准此。
一苦 (第 0108b 页)
法智 忍者。苦即苦谛。法谓苦谛增上所起教
法。智谓于加行道中缘苦法之智。忍者。谓先观察
增上力故。于苦谛中 (第 0108b 页)
起现證无漏慧。由此慧故。永
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此即智之因也。此苦 法智
忍。即忍无间智。能观苦谛下真如。能断三界见苦
所断二十八种随眠。谓欲苦有十。上二界苦各九。
以除瞋故 (第 0108b 页)
。三界合有二十八也。二苦 法智 者。法谓 …… (第 0108b 页)
苦如。能缘苦如之智。名苦 法智。 智者。即忍之果。由
前忍故。此智现前。智现前时。观察真如。證前解脱。
问。前之苦法。释为教法。今之苦 …… (第 0108c 页)
如。得不
疑乎。答。能诠之教。所诠之如。合名为法。初智缘教。
今智缘如。何疑之有。三苦类智忍者。谓苦 法智 无
间。无漏慧生等。意云。此等三心。于一刹那。各别内
證法 (第 0108c 页)
法智。 谓以类忍證法忍。以类智證 (第 0108c 页)
法智 也。
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者。谓后圣法。依止前法也。显
扬论云。前为后后之所依止故。谓二心后。乃至无
学 …… (第 0108c 页)
皆然。问。此十六心。有差别否。答。有
二种。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谛境十六心。问。能
所十六心。答。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名
能所取十六心也。苦 (第 0108c 页)
法智 忍缘真如。仿真见道中
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苦 (第 0108c 页)
法智 缘真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能仿
之心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證缘见。苦类 …… (第 0108c 页)
仿此。问。上下谛十六心。答。法忍 法智。 缘下界如。类
忍类智。缘上界如。以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
类。名上下谛境十六心也。欲界名下。是现前 (第 0109a 页)
界。色
无色名上。是不现前界。十六心者。谓观欲界四谛。
别立法忍 法智 八种。依观上二界四谛。别立类忍
类智八种。然论但举欲界苦谛以为法也。一现观
忍。是无间道。二现观智。 (第 0109a 页)
是解脱道。随其所应法真
见道等者。谓苦 法智 忍缘欲界如。仿真见道中无
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 (第 0109a 页)
法智 缘欲界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二界如。
仿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苦类智缘上 …… (第 0109a 页)
六种。何谓九种心。谓法与类各有忍智。凡一谛中
有此四心。四四十六。今合说者。是合法忍为类忍。
又合 法智 为类智。于四谛中各唯一忍。各唯一智。
故说忍智各有四观。即为八心。有观必有止。八止
总为一。此九种心 …… (第 0109b 页)
。声闻乘等。一种亦无)。对治差别者。
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
中一切障粗重故(缘总 法智。 对治一切障碍而住。如以细楔。除去粗楔。住本识中
诸杂染法熏习种子。说名为粗。诸对治道能除彼故。是微细 …… (第 0120b 页)
故。瑜伽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
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此所覆粗重。即所离
障也。此障十地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故。
斯即二慧。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发智云及
所含藏。名悟入微细秘密愚。 (第 0126b 页)
故名为世第一法。三通达位者。世第一后心。苦忍
真明。于上下八谛下。发八忍八智。盖 法智 法忍在
欲界。而类智类忍在上界。总十六心。谓前有门第
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 (第 0700b 页)
真明。于上下八谛下。发八忍八智。盖 法智 法忍在
欲界。而类智类忍在上界。总十六心。谓前有门第
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 (第 070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