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张邦奇明 1484 — 15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4—1544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
弘治十八年进士
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
嘉靖间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学宗程朱,躬修力践。
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
卒谥文定
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
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梦神人奉玉笈宝签相授,及生公,有云如盖降于庭。
少资性绝人,于书无所不读,精思善学,期造为圣贤。
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举以明经计偕中进士,改庶吉士
内阁刘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称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馆阁閒。
正德初年,进简讨
时逆阉刘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门,公居常愤愤,著张骞乘槎赋以见意,盖以西域,以喻附者也。
竟力请补外,以便迎养,出为湖广提学副使
公至,修岳麓、明山二书院,身为诸生说经,且下令曰:学不师孔颜,行不希曾闵,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世庙时在安陆藩,欲就学告试。
公为别设一台课文,送入学。
至今张提学名重楚中。
未几竟致仕。
嘉靖改元,冉起为四川福建提学
国子祭酒
南京吏部侍郎
居父忧。
帝尝奉章圣皇太后过天寿山谒诸陵,言及择相。
太后曰:先王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必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
帝谢曰:尚未用也。
即不俟公服阕,召为吏部侍郎
帝每阅公章奏,辄称善,以指书公名衣带间。
宫监数望见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当以尧、舜之道进;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关心也。
诸珰为色沮。
帝常与翊国郭公、内阁李文康公论及人才,二公谓公学行文章当世第一。
帝欣然曰:朕意亦然。
时公左侍郎,摄太宰
故事,选部除擢,率先白政府
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觇当轴为用舍,岂国家设铨衡意耶?
遂不往白。
李公心不平,适主断诏狱,翊国夜舁金四万诣公第,请宽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况我曹耶!
卒入其罪,翊国更深衔之。
及帝欲迁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别使人摄,公不为动。
帝数欲相公都尉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闻其语,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临即可得。
相公谢终不往。
裕、景二王册封,朝议、晋、齐、楚建国甚多,今宜营浙闽,以民力。
公独不可,曰:江南财赋所出,且接壤留都,国初封吴王,即改于周,二百年来,谁敢复建此议,事遂寝。
帝慕道,于无逸殿改称永光宫,欲令内直大臣簪冠如道家。
内阁公谋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从也。
母老久思故乡,今日乞归有名矣,诸公任为之。
帝闻乃止。
同里部郎丰坊坐废家居,数从公求复用,公不可,乃辑世统,谓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禅,以示万世,为图说成,帙献之
帝惑其言,心动,召所幸诸大臣与语,俱请退咨于公。
公曰:其人少有文学,行多不检,圣朝岂乏此一人。
今郊庙土木大兴,疆埸不靖,若复有此举,海内何堪。
诸大臣以复帝,更召公赐问,公答如初,帝乃止。
候久冉上卿云颂以伺意,帝终念公言,但宣付史馆而已,竟不用。
太后将合葬献陵,帝召诸大臣曰:廷臣惟张邦奇至孝,可授礼部尚书都御史以行。
翊国奏曰:张某虽诚谨,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浅。
严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国家礼,卿无兼宪职例。
帝默然而罢。
公复以母年踰九十,力请改南,乃出为南京兵部尚书
然帝常念公,辄曰:张某何在?
数欲召公入相。
嵩更具密劄,谓公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即强之,必不为用也。
帝颇信之。
会荧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殒于江。
公谓天变异常,宜严武备。
占者曰:应在德望重臣。
次日,公不能冠栉卒,年六十有一。
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
帝闻讣惊悼,数曰:可惜张某,可惜张某。
即面谕辅臣遣恤,俱谓例应自请,乃止。
后阁中拟谥以文恪文敏,进帝,于疏右御书云:人谓张邦奇真道学,抹去原拟四字,大书定字于后,赠太子太保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常甫鄞县人
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累官南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
谥文定,有集。
邦奇字常甫鄞人
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改四川福建,入为右庶子,迁南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
历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加太子宾客,进礼部尚书,改南吏部,就改兵部
赠太子太保,谧文定
有《觐光楼》、《纡玉楼》、《四友亭》、《养心亭》、《靡悔轩》、《环碧堂》、《甬川》等集。
田按:「书提学湖广时,世宗在潜邸,就试学使,以此受知。
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献皇言提学张邦奇,他日可为宰相
其人安在?
」帝憬然曰:「尚未用也。
」即召为吏部侍郎
会以母老便养,改南京
帝念邦奇不已,与分宜语及之。
分宜邦奇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对,遂终不召。
卒后阁拟谧文恪文敏
帝抹去四字,大书「定」字,遂谧文定
庙堂制作,颇称庄雅。
《观光楼集目》,乐章仅列《秋享上帝》、《祀皇天上帝》二章,后人不知,妄将洪武及嘉靖时改制乐章一切阑入集中。
后之读文定集者,所当知也。
维基
张邦奇(1484年—1544年)字常甫号甬川兀涯浙江鄞县人
学者。
张时彻为叔侄亲戚,又同为南京兵部尚书,故二人有“叔侄尚书”之谓。
为学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涵养为事;与王守仁多有往来,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
弘治十四年(1501年)张邦奇中式辛酉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进士,由庶吉士检讨,参与《明孝宗实录》的编写修订。
以双亲年老求便,出为湖广提学副使
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广提学副使,任上修缮了明山书院、岳麓书院崇正书院
之后,历职有四川提学福建提学右庶子翰林院侍讲
明世宗时,历职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侍郎
丁外艰归家。
明世宗曾经与母亲蒋太后拜谒天寿山的皇陵。
谈到择相时,蒋太后说:“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
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
张邦奇服阕后,任吏部右侍郎,并代理尚书职。
明世宗欲授张邦奇吏部尚书,被大学士李时郭勋二人所阻。
嘉靖十六年,执掌翰林院事
嘉靖十七年,任会试主考官,《玉牒》纂修官
嘉靖十八年,任太子宾客,充日讲官
后进礼部尚书,以母亲年迈改任南京吏部尚书,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
明世宗曾想将他召北京
严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
”,世宗信之,此事作罢。
嘉靖二十三年张邦奇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