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报恩北宋 1058 — 1111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报恩(一○五八——一一一一)本名刘钦宪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人。
未冠,举方略,擢上第,调官大名
厌尘世,请于朝,遂就北京福寿寺祝发为僧,神宗赐名报恩
后游历诸方,参曹洞宗大师投子义青,即悟心要。
义青卒,诏居随州大洪山
崇宁中,又诏住东京法云寺,阅岁仍归大洪
政和元年卒,年五十四,僧腊三十二。
有语录三卷,著《曹洞宗派录》等。
范域所撰《塔铭》(《湖北金石志》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
报恩
卫之黎阳人
族刘。
世以武进
家喜事佛。
母牛氏。
祷子于佛。
梦佛指阿罗汉𢌿之而妊。
既生有殊相。
未冠。
方略
擢上第。
调官北都。
喟然叹曰。
是何足了此生。
请于朝。
欲谢簪缨。
求出世法。
上诘其故。
对曰。
臣祖死王事。
思报厚恩。
惟有薰修之功。
庶资冥福。
神宗叹异。
亲洒宸翰。
赐名报恩(俗名钦宪)。
就北都福寿寺
祝发受具。
游历诸方。
投子青禅师之道。
而往依焉。
识其法器。
一日凌晨入室。
问。
天明也未。
师曰。
明矣。
曰。
明则捲帘。
师从之。
顿尔开悟。
心地洞然。
亟以所得白青。
韪之。
留付巾匜。
颇有年数。
顺世。
丞相韩公缜
河南
延住嵩山少林
席未煖。
诏改随州大洪山律寺为禅。
命师居之。
大洪
基搆甚大。
而芜废久。
师辟荆榛蓬藋。
为像设堂。
皇化豺狼狐狸。
为钟鱼梵呗。
更定禅仪。
大新轨范。
由是大洪精舍壮观。
天下禅林。
崇宁二年
有诏命。
东京法云。
驸马都尉张公请也。
师志尚闲远。
阅岁恳还林泽。
朝廷重违其请许之。
径诣嵩山
旋趋大阳。
大洪虚席。
守臣乞奏还师于旧。
固辞弗获。
复坐道场。
凡前日之未遑者。
咸成就焉。
师勤于诲励。
学者辐凑。
五百人
振宗风。
而戒律严甚。
终身敝衣。
略不加饰。
赐紫方袍。
卒盘辟不敢当。
故权贵欲以师号言者。
皆无复措意矣。
政和改元
坐化。
塔于南塔。
师异时。
欲筑室退居之所也。
寿五十四。
坐夏三十二。
弟子嗣法出世者。
一十三人。
有语录三卷集。
曹洞宗派录。
受菩提心戒文。
落发受戒仪文。
皆行于世。
丞相张无尽
于师深相契信。
尝以书问三教大要。
师答曰。
西域道宗多途。
要其会归。
不出有无四见。
谓有见。
无见。
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也。
盖不即一心为道。
则道非我有。
名外道
不即诸法是心。
则法随见异。
名邪见
如谓之有。
有即有无。
如谓之无。
无则无有。
有无则有见竞生。
无有则无见斯起。
若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
犹是也。
夫不能离诸见。
则无以明自心。
无以明自心。
则不能知正道。
故经云。
言词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又曰。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于诸见。
如是乃见佛。
以此论之。
邪正异途。
正由见悟殊致故也。
故清凉以老庄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
易谓太极生两仪。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自然太极为因。
一阴一阳为道。
能生万物。
则是邪因。
计一为虚无。
则是无因。
尝试论之。
夫三界唯心。
万缘一致。
心生故法生。
心灭故法灭。
推而广之。
弥纶万有而非有。
统而会之。
究竟寂灭而非无。
非无亦非非无。
非有亦非非有。
四执既亡。
百非斯遣。
自然因缘。
皆为戏论。
虚无真实。
但是假名。
至若谓太极阴阳。
能生万物。
常无常有。
斯为众妙之门
阴阳不测。
是谓无方之神。
虽圣人示悟多端。
然既异一心。
宁非四见。
若虚无为道。
道则是无。
若自然太极阴阳为道。
道则是有。
常无常有。
则是亦无亦有。
阴阳不测。
则是非有非无。
先儒以妙万物为神。
则非物。
物物则亦是无。
故西天诸大论师。
皆以心外有法。
为外道。
万法惟心。
为正宗。
盖以心为宗。
则诸见自亡。
言虽或异。
未足以为异也。
心外有法。
则诸见竞生。
言虽或同。
未足以为同也。
儒家圣人。
非不知之。
乃存而不论耳。
西天外道。
皆大权菩萨。
示化度人。
横生诸见。
曲尽异端。
以明佛法。
是谓正道。
是谓圣人。
顺逆皆宗。
非思议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
缘昔真宗未至。
孔子且以系心。
今知理有所归。
不应犹执权教。
然知权之为权。
未必知权也。
知权之为实。
斯知权矣。
是亦周孔老庄。
设教立言本意。
一大事因缘所成。
始成终也。
然则三教一心。
同途异辙。
究竟道宗
本无言说。
维摩大士。
孰能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