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陆瑛
闺秀词钞·卷十四
字素窗吴县人诸生昶姊,贡生康济室。
有《赏奇楼诗词》、《蠹馀稿》。
群雅集
素窗诗才清婉,与其嫂婉兮吟诗,时称双璧。
缪愚孙
江上诗钞
字虞声,又字康济布衣,家占文桥,年三十馀卒。
伊审徵后蜀至宋初 914 — 9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4—988 【介绍】: 并州人字申图
初随父仕后蜀,累官宁江军节度同平章事,进掌机务,常以康济经略为己任。
宋师入境,首奉降表,时人笑之。
归宋,授静难军节度,移镇延安,官至右屯卫上将军、判右金吾卫仗。
金俊明明末清初 1602 — 16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2—1675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吴县人,初冒姓朱,名兖字九章,复姓改名后字孝章号耿庵自称不寐道人
诸生
为复社名士。
后隐居市廛,佣书自给。
博学,善书,尤精于墨梅,工诗古文。
有《春草闲房诗集》、《退墨稿》。
简介
字孝章江苏吴县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
诸生
少从父宦宁夏,往来燕赵间,以任侠自喜,归里始折节读书。
数举于乡不售。
甲申后佣书自给。
闲喜画树石,墨梅尤工。
清康熙十四年(1675)卒。
有《春草閒房集》。
词学图录
金俊明(1602-1675) 原名衮字孝章,一作九章号耿庵不寐道人
江苏吴县人
少随父官宁夏,往来燕赵间,以任侠自喜。
诸边帅争欲延致幕府,不就。
归里后,折节读书,靡不研究,著名复社中。
明亡,弃诸生杜门佣书自给,不复出。
卒,门人私谧贞孝先生
好录异书,工诗古文,兼善书画,世称三绝。
尤长于墨梅,尝写陶诗及画梅寄王士禛兄弟,士禛甚宝之。
有《春草间堂集》、《推量稿》、《阐幽录》、《康济谱》。
金俊明初名衮字九章,更名后字孝章号耿庵吴县人
诸生
有《退量稿》。
李昂明 1434 — 14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4—1492 【介绍】: 浙江仁和人字文举
景泰五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升青州知府,有惠政。
寻擢江西巡抚,改督漕运,创开康济等河,浚安平河诸源。
通达经典,谙练时务。
维基
李昂(1434年—1492年)字文举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民籍。
景泰甲戌进士
累官漕运总督
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浙江乡试第五十名。
景泰五年(1454年)联捷甲戌科会试第一百九十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八十八名。
累官河南左布政使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五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弘治二年(1489年)三月,升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
僧稠北齐 480 — 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0—560 【介绍】: 北齐僧。
钜鹿人俗姓孙
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
年二十八出家,从道房跋陀等习禅,多有神异。
魏孝明帝三召不赴。
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诏请下山宏法,居云门寺,并令国内诸州别置禅肆,禅法以是大行于北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孙氏
其先昌黎人
今居钜鹿廮陶
性孝信。
该综经史。
时论归之。
徵为太学博士
然厌世烦辱。
乍览佛经。
涣乎神解。
年二十八。
事里之景明寺僧寔法师
为薙落师。
且发五愿。
以敬三宝。
以福四恩。
初从跋陀子房禅师受行止观。
北游定州之嘉鱼山。
敛念摄心。
全无所證。
即欲出山。
业涅槃经以度世。
会有僧自泰岳来。
以情告。
僧苦以禅道勉之。
使无他志。
曰。
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不至者。
乃从之。
旬日果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居五夏。
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之勤。
至于九旬食唯四斗。
单敷石上。
布缕入肌。
或饔餐未熟。
嗒尔坐忘。
动移𠷳漏。
而饥鸢饿玃。
已尽所有。
且常脩死观。
贼每怖之。
了无惧色。
因为说诸行业。
皆摧弓折矢。
受戒而退。
尝于鹊山
感神以娇姿媚态。
抱肩跲腰。
唼唇嘘气。
加挠乱。
以死要心定者
九日已而出定。
情想澄然。
究竟世间无可乐者。
即诣少林寺祖师跋陀三藏处。
呈己證。
三藏曰。
禅学于葱岭迤东。
汝其最矣。
留住嵩岳寺
寺有泉。
常足供众。
间见妇人弊衣。
挟帚坐阶上听经。
僧呵斥之。
妇人殊愠。
以足踏泉。
泉随竭。
妇人亦没不现。
众自是苦泉不给。
以告
遽于泉处。
优婆夷三。
妇人出。
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泉处。
泉辄涌如初。
复尝游怀州王屋山。
两虎方怒斗。
以锡杖中解。
各散去。
所居床上。
忽有仙经二卷。
曰。
我求佛道。
而已。
长生非所脩也。
顷之。
失书所在。
徙青罗山
诸癃疠疡瘅者。
皆致供养。
受之。
虽脓血腥臊。
无所惮。
坐久疲剧稍舒足。
遽有神从地出扶之。
还令跏趺。
一定以七日为期。
盖其晚年如此。
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三诏不起。
永熙元年
孝武帝为立禅室于尚书谷。
徒侣骈拥。
给奉丰缛。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
迎至文墨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燕赵之境。
孚信者众。
曾莫敢血食。
苟有胶固名利者。
则为说偈。
以释其惑。
息心之俦。
进所未至。
道俗交赖。
逮齐之文宣
尤加钦挹。
天保二年
诏曰。
久闻风德。
诞欲弘宣。
希即锡暂游承明教化众生。
义无独善。
至此之日。
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已诏定州津遣赴邺。
即日出山。
而两岫忽震。
响声悲切。
禽兽飞走者三日。
大驾郊迎。
扶拥入内。
跪听法要。
毛竖汗流。
既受禅法。
宜获深證。
授菩萨戒。
太官断酒肉。
虎圈纵鹰犬。
悉禁天下畋猎屠杀。
月六。
年三。
民以斋戒。
他日谓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师但安心。
弟子愿为外护檀越如何。
曰。
菩萨以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人。
栋梁三宝。
教门幸甚。
遂停止禁中。
四十馀日。
三年诏于京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云门寺以居之。
兼主石窟寺
复诏境内州郡多置禅刹。
因欲尽罢诸刹之讲诵者。
上曰。
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
徒尔嚣烦。
安能扬阐。
今并令除废可乎。
谏曰。
法师流通三藏。
诏继四依。
皆心学之初基。
佛乘之前导。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上大说。
自是议以国储三分之。
其公费私用外。
馀悉以奉
诏寺中立府库。
蓄钱帛。
送者蹄踵交接于道。
亟奏书反之。
上嘉焉。
常燕处小房。
虽驾幸省问。
未尝为起。
其徒以为言。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王失国者七年
吾诚德不逮。
未敢自欺形相。
所以不起者。
亦冀主上获福耳。
后果有以傲慢谗于上者。
上怒。
将躬往加害。
心知之。
宿戒庖人。
大脩供。
顿乘牛车。
夜行二十里。
且独立谷口道侧。
少焉驾至。
怪问其故。
对以恐身血不净。
秽污伽蓝。
是以先此候耳。
上大惊。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顾谓尚书令道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诬也。
因求负归寺谢罪。
固却之。
间问朕前生何等身。
答曰罗刹
其好杀习气也。
咒盆水示之。
独见其貌。
如世所画罗刹云。
黄门侍郎季奖。
偕诸大德。
请出禅要。
为著止观法二卷。
行世。
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卒。
寿八十有一。
夏五十。
襄乐王宣。
诏吊慰曰。
大禅师志力精苦。
感果必然。
栖心寂嘿。
虚来实反。
妙业玄风。
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
实用嗟惘。
资崇有加。
用申悽敬。
可施帛五百疋。
送千僧供于云门。
皇建二年五月
门人昙询等。
奏请起塔。
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
三宝栋梁。
缘尽化终。
神游物外。
可依西域之法。
阇维起塔。
赠帛千疋。
建千僧斋。
标树芳迹。
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
制文勒碑。
僧稠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讲解坟索声盖朝廷。
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
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时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
落发甫尔便寻经论。
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因发五愿。
所谓财法通辩。
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
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
修禅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求不遂。
乃从之。
旬日摄心果然得定。
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积序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单敷石上不觉晨宵。
布缕入肉挽而不脱。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动移晷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
抱肩筑腰气嘘项上。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情想澄然。
究略世间全无乐者。
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
受诸厉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
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
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
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令德。
前后三召。
乃辞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遂许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
集徒供养。
又北转常山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等。
请至又默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
燕赵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众侣奔赴礼贶填充。
或名利所缠者
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
便为陈修善偈。
预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
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师赴邺教化群生。
义无独善。
希即锡暂游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
至此之日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居山积稔业济一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躬举大贺出郊迎之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乘机无坠。
扶接入内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闻之。
毛竖流汗即受禅道。
学周不久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义无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
日垂诲。
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为构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
事事丰厚。
曰。
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徒传法化。
犹接嚣烦未曰。
阐扬。
可并除废。
谏曰。
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开导。
皆禅业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大喜焉。
因曰。
今以国储分为三分。
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
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
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纪。
即敕送钱绢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
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
财利动俗事乖道化。
乃致书返之。
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纳。
别置异库。
须便依给。
未经王府。
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
寸尺小缘必亲言及。
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诸药饵观僧疾苦。
常率其羽卫。
故幸参觐。
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驾。
今据道不迎。
众情或阻。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获福于耳。
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黄门侍郎李奖
与诸大德请出禅要。
因为撰止观法两卷。
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矣。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敕遣襄乐王宣慰曰。
大禅师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虚来实返。
业畅玄风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寔深嗟惘。
资崇有嘉用申悽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询等。
奏请为起塔。
下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三宝栋梁。
灭尽化终神游物外。
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斋赠物千段。
标树芳迹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其为时君所重。
前后皆此类也。
既而剋日准敕。
四部弥山人兼数万。
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
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
奉信出家知奇齐魏。
克志禅业冠绝后尘。
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
鸣谦抱素能扇清风。
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
解虓虎之斗情。
禁稍养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为负粮。
青罗猎客执刀剪发。
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
幽诚所致满信心之室。
树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净
衔秽幞而遥弃。
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
颓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灵相振古罕俦。
具如云门象图所纪。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
曰。
十里大广。
损妨居民。
恐非远
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
邕集诸乡邑问此地名。
忽闻空中大声答曰。
山林幽静。
此处本号云门。
重问所由。
了无一人知者。
闻异之。
因从空响焉。
今名光严寺是也。
又尝有客僧。
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
问其本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
伟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
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护故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
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者。
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有大客至。
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乃躬负身往寺。
磬折不受。
曰。
弟子负师。
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
因谓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罗刹
是以今犹好杀。
即咒盆水令自视。
见其影如罗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
后至天保十年云。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悦。
问师复何如。
答云。
贫道亦不久。
至十月崩。
明年夏首丧。
验之果矣。
尝以暇日谓曰。
弟子未见佛之灵异。
颇得睹不。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因尔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劳赐优渥。
齐灭周废。
以寺赐大夫务文。
文又令其亲辛俭守。
当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凌犯须陀洹寺。
而俭未几便卒。
隋初兴复奄同初构。
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
宇孑遗馀皆焚荡。
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
山林乃旧情事惟新。
触处荒凉。
屡兴生灭之叹。
周睇焚烬。
频曀离之非。
传者亲阅行图。
故直叙之于后耳。
僧稠
姓孙氏
元出昌黎末。
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幼落发为沙弥时。
时辈每暇。
常角力为戏。
以劣弱见凌侮。
羞之。
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
而誓曰。
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
汝以力闻当祐我。
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
如不与必死无还志也。
如是至第六日。
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曰。
小子欲力当食此筋。
辞以斋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惧遂食。
食已神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且晓。
乃还所居。
同列复戏侮。
曰。
吾有力矣。
恐汝不能堪。
众试引其臂。
筋骨强劲殆非人也。
方惊疑。
曰。
吾与汝试之。
因入殿中横蹋壁行。
自西至东凡数百步。
又跃首至于梁数四。
仍引重千钧。
拳捷骁趫动骇物听。
众皆惊服。
尝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众叹异之。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问其本夏。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
置釜然火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
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之力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
帝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
在此候耳。
帝谓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因谓曰。
朕未见佛之灵异。
颇可得睹否。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
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
柳氏截其双指。
无何被狐刺螫(音栻)指双落。
又有一婢名玉莲。
能唱歌。
昌爱而叹其善。
柳氏乃截其舌。
后柳氏舌疮烂事急。
忏悔。
已先知谓柳氏曰。
夫人为妒。
前截婢指已失双指。
又截婢舌。
今又合断舌。
悔过至心乃可免。
柳氏顶礼求哀。
经七日大张口咒之。
有二蛇从口出。
一尺以上。
急咒之遂落。
舌亦平复。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既而剋日。
准敕四部弥山。
人兼数万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哭响流川。
顷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
移时乃逝。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
性度纯懿。
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
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一览佛经。
涣然神解。
年二十有八。
钜鹿景明寺。
僧实法师
而出家落发。
更寻经论。
识神厉勇。
复从道房禅师
受行止观。
跋陀神足。
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
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修禅。
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
无求不遂。
乃从之旬日。
摄心果然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
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
动移𠷳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
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常于鹊山静处。
感神来娆。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
情想澄然。
便诣少陵寺。
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
毙衣挟帚。
却坐阶上。
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
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
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齐文宣天保二年
下诏敦喻。
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
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
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倜顾曰。
慕道怀仁
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
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
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驾。
出郊迎之。
倜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
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
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
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
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
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
即受禅道。
学习不久。
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
放舍鹰鹞。
去官畋渔。
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
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
帝以他日言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
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
义无推寄。
即停正禁中。
四十馀日。
日垂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
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
又敕于邺城西南。
八十里。
龙山之阳。
为搆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
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
就为教授
齐乾明元年。
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敕遣襄乐王
宣慰起塔。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曾汪南宋
全宋诗
曾汪福州(今属福建)人。
孝宗乾道间潮州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三一)。
七年(一一七一)为广南东路转运使清嘉庆广东通志》卷一五)。
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广州(《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五三)。
全宋文·卷四四二六
曾汪福州长乐(今福建长乐)人。
绍兴间,以左从政郎泉州司法参军权察推
乾道间潮州七年任广转运使淳熙二年广州。
见《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五四,及所撰《康济桥记》、《籍田碑》,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
郭绍仪明至南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平湖人字汾仲一字丹葵
天启五年进士,授当涂知县
累迁至南京湖广道御史
有《青蒲草》。
绍仪字丹葵,球之孙。
生时有东方岁星之兆。
天启乙丑进士,授当涂
以简治繁,时称仙吏
尝出见酒肆一人,修然古貌,遍身丝缕如牛毛,红类丹砂,知其异,与语,盖靖难时人,玄书秘箓,扣之无不应,遂倾心事之,颇得其学。
擢留都御史巡视屯田。
上条议十二则,格不行。
乞归,一意为修炼术,著书自娱。
有史诺康济谱、青蒲草玄、三续养生论诸刻。
暮年颇历艰危,踽踽如穷士。
年八十四卒。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汾仲平湖人
天启乙丑进士,除知当涂县擢南湖广道御史有青蒲草
维基
郭绍仪(16世纪—17世纪),字汾仲号丹葵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郭绍仪自小学习炼丹,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浙江乡试,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廷对当日遇上魏忠贤的嬖人卖珠儿,对他说:「去见魏忠贤,你可当状元
」他笑著推却:「我本是清贫,登第已经足够。
」授当涂知县,以简治政,被称为仙吏
天启七年(1627年)时主持南直隶乡试,选拔多名人才,其后升任南京监察御史;上书指出锦衣卫骚动几乎惹祸,又上呈屯田条议十二则,因勋戚佔据土地未能实行
不久辞官回乡,专心炼丹。
南京失陷后,曾和马嘉植起兵恢复。
卒年八十三。
刘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海盐人字公奇
成化二十年进士
御史,督两淮盐政兼治河道,立盐政章程,又开康济河以利南北航运。
广东按察副使
正德初致仕,卒年六十九。
林旭晚清 1875 — 18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5—1898 【介绍】: 福建侯官人字暾谷号晚翠
光绪十九年举人
内阁中书
倡闽学会,又助康有为开保国会。
百日维新间,与谭嗣同等四人以四品卿衔入军机,参与新政
政变起,被捕遇害。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有《晚翠轩诗集》。
林旭字暾谷侯官人
光绪癸巳举人,官内阁中书,加四品卿衔
有《晚翠轩集》。
晚翠轩诗集·序
呜呼!
暾谷之诗至是凡三墨木矣。
戊戌变政,钩党祸作,昔之密迩暾谷者,多以藏其文字为危,不匿则弃,惟恐不尽。
暾谷被逮时,闻其巾笥尚有朱书票,拟暨与德宗造膝问对,有如家人父子之言者,亦皆散失不可得见。
越数岁,大舅沈公涛园京兆尹出而提刑粤东,予自江宁来别诸沪滨,忽于广大海舶行李中见一箧衍,熟视之,知为暾谷故物,不钥而启,则晚翠轩之诗与孟雅夫人《崦楼遗稿》在焉。
既恫且喜,遂请以校刊自任。
岁乙巳,居崇川,事简多暇,为之排比付印一千部,分贻知好,转瞬辄罄。
厥后,为涵芬楼收入《戊戌六君子集》中,寖以风行。
然私念暾谷平时书札墨沈具在,纵论时事,臧否人物,有为一代兴亡所系者,宜与天下后世以共见。
于是,复与林丈筱蜦、郑丈叔昭、表弟沈剑知从事搜集,重为晚翠轩补遗诗十三首、崦楼补遗诗十四首,并检涛园、冯庵二长者题记,辑为一卷,益以暾谷手简及其应试文字附卷末。
嗟乎!
是区区者,假令当日不邂逅于舟次,则暾谷孟雅夫人之馀绪足以传后而不朽者,或将展转散落,岂不更可痛耶?
暾谷论诗,虽以涩体为主,然其宗旨在乎能驿众派,不欲妄生分别,为道之大,于此可见。
且其诗精研博赡,虽从后山、涪翁入手,渐亦浸淫蝉蜕于昌黎临川之间。
偶为晚唐,自谓不让于韩致光,其自命为何如者!
至若五言古、七言绝,则无不一深得宛陵诚斋之家法。
授命之日,春秋才二十有四耳。
求其造诣于古人,视王广陵犹有过之无不及。
特世之议暾谷者,往往病其躁进,不知士丁末造,有志康济,不能不自奋于功名。
晚清士夫阘茸闇弱,随波进退,而反讥人之勇于赴事为热中,此风气所以不振,清社之所由屋也。
至于党籍之说,亦未可尽信。
暾谷丁酉十一月与予书,犹有「长素适来,日有是非,欲避未能」之语,是其意非真欲阿附康南海者。
然君臣际遇会于一朝,有不期然而然,而不可以无死者,其视亡命苟免、不耻事仇之流,奚啻霄壤?
顾可仅仅以党人目之耶?
今者暾谷往矣,回忆戊戌冬,义仆朱德贵间关归其丧,囧车过城东门,邻舍儿为之歌曰:「断头血化碧
日未落,河水涸。
」呜呼!
是何声也?
吾不忍思之矣!
岁次丙子十二月,后死友闽县李宣龚谨序。
(《晚翠轩诗集》电子版录入:绝梁孤客)
丁明登明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江苏江浦人
丁凤之孙。
于医理有较深造诣,有《疴言》、《小康济》、《苏意方》等书。
查郎阿清 ? — 17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7 【介绍】: 满洲镶白旗人纳喇氏字松庄
雍正间镶黄旗满洲都统,迁左都御史,擢吏部尚书
奉旨赴西藏处分噶布伦阿尔布巴杀害总理藏务贝子康济鼐事。
用兵准噶尔部时,署宁远大将军,代岳钟琪统兵。
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仍任川陕总督
乾隆五年,加太子太保
六年,清察黑龙江吉林
十二年,致仕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