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方孝孺明 1357 — 14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7—1402 【介绍】: 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
宋濂弟子,尽得其学。
洪武二十五年召至,除汉中府教授,与诸生讲学不倦。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
建文帝即位,召为侍讲学士
修《太祖实录》,为总裁
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称效法周公辅成王,召使起草诏书。
孝孺怒问“成王安在?”并掷笔于地,坚不奉命。
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弟子十族数百人受牵连被杀。
有《逊志斋集》。
词学图录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一字希古别称缑城先生正学先生逊志方文正公等。
台州宁海人
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宋濂学,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惠帝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改文学博士
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四年六月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被执下狱,使草诏,坚不从,手书"燕贼篡位"四字,殉国。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诗文家、学者。
字希直又字希古
宁海(今浙江)人。
洪武二十五年召至,授汉中府教授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
建文帝召为侍讲学士,任《太祖实录》总裁
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召其起草诏书,孝孺拒不奉旨,遂被杀,宗亲至友弟子凡八百馀人连坐被杀。
追谥文正
其学术醇正,文章纵横豪放。
曾撰《黄鹤楼诗卷序》(又题《书黄鹤楼卷后》),反映当时武昌地区战乱与《黄鹤楼诗卷》的编辑内容概略。
又作《武昌十景图序》,其中列入“石照亭”。
字希直宁海人
建文时,官翰林学士,死节。
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临海人
洪武中以荐授汉中教授
建文中召为文学博士,靖难师入,召草诏,不屈死。
有《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四库总目》:孝孺学术纯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
盖其志在于驾轶,锐复三代,故其毅然自命之气,发扬蹈厉,时露于笔墨之间。
燕王篡立之初,、黄诸人为所切齿,即委蛇求活,亦势不能存。
孝孺深欲藉其声名,俾草诏以欺天下,使稍稍迁就,未必不接迹三杨
而致命成仁,遂湛十族而不悔,语其气节,可谓贯金石动天地矣!
文以人重,则斯集固悬诸日月不可磨灭之书也。
) 《吾学编》:皇太子即位,廷臣交荐孝儒,侍讲筵,备顾问。
孝孺德望素隆,一时倚重。
上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必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孝孺尝作《书事》诗曰:「斧扆临轩砚间,春风和气满龙颜。
细听天语挥毫久,携得香烟两袖还。
」又曰:「风软彤庭尚薄寒,禦炉香绕玉栏杆。
黄门忽报文渊阁,天子看书召讲官
」 (《南濠诗话》:方正学先生集,传之天下,人人知爱诵之,但其多杂以他人之诗,如勉学二十四首,乃陈子平作,《渔樵》一首乃杨孟载作,又有《牧牛图》一绝,亦元人诗。
《梦蕉诗话》:方孝孺《过严子陵钓台长短句》云:「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
如何废郭后,宠此阴丽华
糟糠之妻尚如此,贫贱之交安足拟!
羊裘老子早见,独向桐江钓烟水。
」直于子陵心上说出。
宋诗不及于唐,固也。
或者矮观声吠并谓不及于元,是可笑欤!
正学论诗云:「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
」「天历诸公制作新,力排旧习祖唐人,粗豪未脱风沙气,难诋熙丰作后尘。
」 田按:希直文章渊源出于宋景濂,而学术街纯正则过之。
姚江明儒学案》云:「景濂氏出入于二氏,希直以叛道者莫过于二氏,而释氏尤甚,不惮放言驱斥,有明之学祖也。
」诚为确论。
太祖诛戮功臣,至末年文武名臣尽,使得一二旧勋如宋国公颍国公者,靖难之师,孰胜孰负未可知也。
希直《送诚意伯士端括苍》诗云:「海内只今无盗贼,幽州兴兵恼邦国。
庙堂谋议岂无人,我怀中丞泪沾臆。
呜呼志士古所稀,留侯武乡今是谁?
九原招公傥可作,为解四海苍生危。
」盖亦有慨于是,诵汉祖猛士之歌,兹三叹。)
严遂成清 1694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4—? 【介绍】: 浙江乌程人字崧瞻号海珊
雍正二年进士
乾隆元年举荐博学鸿词,不与试。
官至云南嵩明知州
历游豫、楚、滇、黔。
诗工咏古,撰《明史杂咏》至四卷。
有《海珊诗钞》。
严遂成字崧瞻号海珊乌程人
雍正甲辰进士,授知县
乾隆丙辰博学鸿词历官嵩明知州
有《明史杂咏》、《海珊诗》。
海珊诗钞·序
壬戌岁余视学山左,时海珊阜城,与余曾同应徵书,邮亭道故,一昔别去,阅十有二年。
来吏于滇,蹇伤迟暮,顾益豪于诗,阅《明史杂咏》,知其用世有所未尽,特于诗发之。
又手一编以进,则豫、楚、黔游草,余赞之曰:「知人论世,其言有物。
于诗为史,于治为谱。
信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曩余由滇入觐,得《北上口占》百首,考地理之讹,补古事之阙,雅亦非空言无补。
今万里外合海珊若符契,可谓不孤,无俟淯井监弓衣定织梅尧臣《春雪》也,因劝梓之,为弁其端。
乾隆甲戌中元,年眷弟盐城徐铎拜撰。
海珊诗钞·自序
余少为诗,以偏宕相尚,罔识律令。
吾乡姚薏田同年厉樊榭方负能诗声,雅与余善,而于诗未之许也。
甲寅被荐,居内忧,弗逮赴朝考,顾虚声一时藉甚,思有以禳之。
辛酉夏,量移阜昌,吾师穆堂先生典试江南,止邮亭,余谒见迎,谓曰:「吏亦不易为,知生百无暇,独诗可分余一席,慎毋废。
」余憬然汗下,嗣后收视返听,知功夫有在于诗之外者。
厚其所积,穷其所变,别搆户牖,不屑苟同昔人,迄于今不自知其至犹未也,然我才亦既竭矣。
《后梅花诗》传诵京师,《明史杂咏》人以诗史目之,今裒集十一卷,又补遗二卷,都从零佚中以次改窜,无复前后年地可问。
大参徐南冈先生阅竟,评曰:「君诗必有所为始作,无一字无来历,笔头勾得数十斤起。
」楚中余同麓尝从夏环川太史游,叹为知言,辱参之于竹垞阮亭二家之间,相劝付梓,惜乎樊榭薏田蚤下世,无缘重定吾文,此足贻千古知己之憾也。
丁丑试灯日于役宜良,夜宿万寿山僧舍,遂成自记。
明史杂咏
国朝严遂成撰。
遂成字海珊乌程人雍正甲辰进士,官云南知州
咏史之作,起于班固,承其流者,唐胡曾周昙皆用近体,明李东阳则用乐府体,遂成此编,赋明一代之事,古体、近体相间,故名曰《杂咏》。
严震直一首,力辨史彬《致身录》之诬,虽子孙之词,实则公论。
至于刘三吾一首,谓太祖欲立燕王,为三吾所沮,酿靖难之祸,不为无见,至「周公成本一家,事犹贤于王莽篡」句,则谬矣。
姚广孝二首,盛推其功,比以萧何李泌,且有「特地开科长取士,不知漏落多人」句。
王越王骥王琼三首,谓三人之交结宦侍,乃借其阴助以济国事,非为身家之计,比之郭子仪之俯仰鱼朝恩,持论皆有意抑扬,故翻定案。
李梦阳一首,词多诋斥,并有附记曰「北地虽非西涯门人,然如王九思以仿西涯体中选,其馀诸子,多有亲承指授者,皆夺于北地之焰,改辕背之,犹之北地背之也」云云。
夫文章公器,各自成家,原非为植党报恩之地,况梦阳东阳本风马牛不相及,而忽坐以背东阳之罪,尤未免深文锻鍊,踵明末门户之旧论矣。
明史杂咏·序
古者史与诗异体而同用。
周世《尚书》,所记不过数十篇,上自文武,下迄春秋之中世,凡王朝得失,列国盛衰,与夫贤士大夫悯俗忧时,草野中士女讴吟言志,其事则具备于诗。
迨《黍离》降而雅亡,《閟宫》立而颂亡,《株林》赋而风亦亡,诗亡矣!
诗亡而史亦亡,春秋之所为作。
然则诗未亡以前,诗即史也。
春秋既作以后,史亦即诗也。
自汉氏以来,诗人递起,《文选》所录咏史、咏古、拟古诸篇,何尝不即史为诗?
特其以诗为史,可泣可歌,深得三百篇之意,独推工部
又如乐府古题,初皆寔有其事而言其情,后人拟者,亦必稍仿其意,又岂非以史为诗者耶?
工部不拟古题而能成乐府,此其所以为诗史也。
曩者词科之役,吾浙荐举,先得十人,皆史才,而海珊先生为举首,海内翕然推之。
及临轩召试,而先生顾以艰归里,海内莫不叹其之奇而不获为史也。
先生澹然不以介意,频宰剧邑,用儒术饰吏治政事,暇即读书著述以自娱。
岁丁卯,余服阙补官,先生遥寄一编,则咏明史古今体也,先生既不获为史,因以其史之具尽发于诗。
余读之,欲歌欲泣,其诗即其史也,高者欲攀工部,次亦平视记室诸公,较西涯新乐府何多让焉?
先生以余尝校《明史》,索余序,余不得辞,为书古人诗史同用之义以复之。
时乾隆十二年孟秋,年弟天台齐召南拜撰。
维基
严遂成(1694年—?
),字崧瞻号海珊乌程(现浙江湖州)人。
严遂成康熙年间举人,后于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
后任雄州知州
著有《明史杂咏》、《海珊诗钞》等书,《三垂冈》等诗。
他与厉鹗钱载王又曾吴锡麒并称“浙西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