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曾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太仓人字亮工
贡生
癖嗜藏书,有秘籍辄倾囊购之。
喜考證字学。
尤工诗,兴至笔随,借以自乐。
有《韬庵集》。
陈若霖清 1759 — 1832
维基
陈若霖(1759年—1832年)字宗觐号望坡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螺洲人。
陈若霖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中式三甲进士,授庶吉士,入文渊阁参校《四库全书》。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奉天山西直隶广西四川司主事员外郎,累迁郎中
嘉庆十三年(1808年),外放四川盐茶道,提为山东按察使
嘉庆二十年(1815年),升为云南巡抚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任广东巡抚两广总督,重修《广东通志》。
道光元年(1821年),升任湖广总督
隔年,调任四川总督
道光四年(1824年)三月,授工部尚书顺天府事。
同年改刑部尚书
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病乞归,病死于途中,归葬福州南郊北园山头岭。
道光帝多次赐御书,陈若霖在家乡建“赐书轩”收藏,并盖上“三山陈氏居敬堂图书”的图章。
宣统十一年(1920年)己未,追予太保陈宝琛曾祖故刑部尚书陈若霖谥“文诚”。
谢章铤晚清 1820 — 1903
词学图录
谢章铤(1820-1903) 字枚如晚号药阶退叟
福建长乐人
光绪三年(1877)进士
以年老不用。
同州、丰登书院讲席
陈宝琛江西学政,聘为漳州白鹿洞书院山长。
以荐补内阁中书
归里主讲致用书院。
弟子甚多。
尤工词,扬辛刘之馀波。
尝在闽中开聚红榭词社,风雅擅一时。
有《赌棋山庄集》、《酒边词》、《赌棋山庄词话》。
孙毓汶清末 1833 — 1899
维基
孙毓汶(1833年—1899年)字莱山号迟盦山东济宁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
户部尚书孙瑞珍次子。
咸丰六年(1856年)榜眼,授编修侍读学士
咸丰十年,以在籍办团抗捐被劾,革职遣戍,为恭亲王深恶痛绝。
同治元年(1862年),以输饷复原官。
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北圻远征),策划醇亲王复出,排挤恭亲王,促使慈禧尽撤全班军机大臣孙毓汶工部左侍郎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当时清议纷嚣,孙出张佩纶陈宝琛等会办南北洋、闽海军务,令清流气燄顿敛。
十四年,授吏部右侍郎
十五年,迁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十九年,转兵部尚书
二十年,中日媾和,结纳李鸿章,力主战不可恃。
二十年恭亲王复入军机处,孙以病乞休。
二十五年卒,谥文恪
孙毓汶在京旧居为丞相胡同(又称绳匠胡同,或菜市口胡同)12号,该胡同今已拆除。
张之洞清末 1837 — 19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909 【介绍】: 直隶南皮人字香涛又字香岩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
少时工词章。
同治二年进士
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
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
宝廷陈宝琛张佩纶号为清流
中法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
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事与文备并举,以谋自强。
后督湖广二十年,筹卢汉铁路,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织四局,创两湖书院等,为后起洋务派首领
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戊戌变法,作《劝学篇》以明宗旨。
庚子之役,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及唐才常自立军起事。
光绪末,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谋振兴国势,而为满族宗贵所挠,不能有所作为。
卒谥文襄
所作文章典瞻,诗亦淹博沉丽。
有《张文襄公全集》。
劳乃宣清末 1843 — 1921
维基
劳乃宣(1843年—1921年)字季瑄号玉初一号玉磋别署矩斋晚号韧叟,原籍浙江桐乡,生于直隶广平(今河北永年)
清末官员,学者。
曾祖劳瑾乾隆四十九年甲辰进士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光绪五年后历任临榆南皮完县吴桥等地知县
对义和团甚为反感,主张加以镇压,著有《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一文,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但此说后来有历史学者提出质疑,现在依然莫衷一是。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次年浙江大学总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品京堂候补,任宪政编查馆参议政务处提调
宣统二年(1910年),钦选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及代理大臣。
他还曾任资政院议员
清亡后成为遗老,坚不出仕,隐居涞水青岛,期间曾帮助尉礼贤研究汉学、创立尊孔文社,执教于礼贤书院。
1914年著成《共和正解》《共和续解》《君主民主平议》三文,并对“共和”制度有一番新解释,曾建议大总统袁世凯仿效西周末年的周公召公共和,代替清室摄政十年,待溥仪成年后再奉还大政,袁世凯对此不置可否。
后参与张勋康有为陈宝琛等发动的丁巳复辟,在张勋内阁中任法部尚书,数日后复辟旋即失败仍重新归隐。
民国十年(1921年)7月21日,病逝于曲阜,年七十九岁。
其子劳子乔素行不良,与瑞澄岑春煊合称「京城三恶少」。
周长庚晚清 1847 — 1892
全台诗
周长庚(1847~1892)字辛仲,亦作莘仲又字味禅福建侯官人
清同治元年(1862)举人,选建阳教谕
光绪十年(1884)调署彰化县学,十三年台湾已建省(事在十一年),乃得实授。
爱士弥至,士有为人中伤者,必以争诸长官,无所惮。
喜宾接士大夫,讲经济词章之学,人称「周老师」,南北二部,咸俱知名。
翌年彰民施九缎等以清丈不公,率众围城,称顺天会主,抢盐馆,毁电线,提督朱焕明阵亡,势张甚。
周长庚与邑诸生吴景韩缒城出诣党众,晓谕利害,乃得缓师,适林朝栋援兵至,围遂解。
邑令李嘉棠欲诛胁从者二十四庄,周长庚极力调护,幸得保全。
缘是为蜚语所中,祸且不测,乃弃官内渡,变姓入都,两与会试不中。
十八年(1892),贫困以终。
周长庚因施案为民请命,得罪当道,弃官潜逃,以致落拓终身,彰化人士为此颂德不衰,念念不忘,数度鸠金助其会试,死后助其子娶妇,创下台湾史上罕有的特例,其经过吴德功《施案纪略》附录〈周莘仲广文遭难记〉记述详赡,宜参看。
又林文龙光绪年间彰化儒学教谕周长庚事迹考〉,考辨生平事迹详明,亦宜参看。
  周长庚少熟《五经》及《吕东莱博议》,受业其祖父挚友谢章铤枚如)之门。
曾与林纾等招邀福州府文士十九人,结为「福州支社」,合刊《支社诗拾》〖福州,墨巢丛刊,1936年
〗行世。
周长庚诗集今所传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由「榕城蒋绍荃镌字」、「男心怙校刊」,唯据书前林纾引文,可知实由李宗典秀才出资,举人江伯训校字。
该诗集板口及首页首行作「周莘仲广文遗诗」,封面则由陈宝琛题署「周教谕遗诗」。
全书仅二十九页,其中「引」一页,「传」(题作〈台湾省志彰化名宦传〉)二页,目录四页,正文二十二页,每页双面十八行。
林纾〈引〉评论曰:「古体发源眉山苏轼),伏采潜发,永以神趣,在时彦中,可为卓出。
近体极仿义山李商隐)及国初(清初)宋荔裳宋琬)、王阮亭王士祯)诸老,丽句深采,不伤刻镂,所谓独造之匠耳。
集中作在台湾时纪行揽胜为多,皆足补志乘之缺。
」全书合计五十七题,其中在台所作十八题,系依写作先后顺序排列。
今将在台诗作挑出依原序排列,其馀诗作依原序附后作为「附录」。
另补录蜕萒老人《大屯山房谭荟》所录〈彰邑移东皆山也,携杖探之,归而赋此,即简穆之阁学〉一首,及《支社诗拾》二十三首。
(吴福助撰)
沈曾植清末民国初 1851 — 1922
海日楼诗集·序
寐叟既殁之十有二年,其孤慈护既刊其所著《蒙古源流笺證》,乃出所裒海日楼全诗九百馀首,请序于余。
因念数十年来所有朋好,相与为文字骨肉者,凋谢略尽,黯然不可为怀。
涛园之诗,寐叟犹及为序,节庵散原序之,今惟散原与余存耳。
《记》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然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则仍述吾两人往来聚散倡酬书札之素,以写余悲。
往者涛园尝言,予兄弟于朋辈之为诗,能鼓舞而督促之,使裒然成帙,乃戏以催耕之布谷、促织之络纬相况,可云善谑。
涛园素罕作诗,自要先伯兄木庵先生客皖南大通淮北正阳关,不两年,成《正阳集》一巨册。
陈韬庵太傅少作多不存稿,自里居与先伯兄相倡和,始存其稿,至今殆千首。
余之怂恿寐叟为诗,则已详同客武昌时所作序中。
嗣是寐叟出守南昌,则资余游匡庐提学皖省,则招余游安庆寐叟将赴欧美考察政治,则寓余武昌寓庐;辟地上海,则海日楼、谷隐诸所居,余尤数数至。
其踪迹,彼此诗中,约略可寻。
寐叟论诗,与散原皆薄平易,尚奥衍,寐叟尤爱烂熳。
余偶作前后《月蚀》诗,寐叟喜示散原散原袖之以去。
寐叟诗多用释典,余不能悉,余《题寐叟山居图》五言古四首,寐叟亦瞠莫解,相与怪笑。
寐叟短札诗稿存余所者,无虑百馀通;其散见于余诗话者,不能尽也。
今翻阅兹编,武昌以前所作,盖廑有存,其他为余未见者,亦罕矣。
其选入《石遗室师友诗录》《近代诗钞》者,至二百首,皆其尤精者。
故余于寐叟之诗之甘苦酸咸,敢谓知之之深,一如己诗之甘苦酸咸。
其足为外人道者,固已具《诗录》《诗钞》中所首载之鄙论已。
癸酉端阳节后,七十八叟陈衍书于苏州之聿来堂。
陈宝璐清末 1858 — 1913
维基
陈宝璐(1858年—1913年)字敬果号叔毅又号韧庵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清末官员、学者。
陈宝璐陈宝琛二弟。
光绪十六年(1891年)进士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刑部主事部属用。
,不久引归,专注学术,不复为官。
有《艺兰室文存》、《陈刑部杂文》。
陈三立清末至民国 1859 — 1940
词学图录
陈三立(1858-1937) 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
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
年少博学,不拘世俗,因深恶"八股文",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初选遭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
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邀至杭州,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
1937年芦沟桥事变,曾言"我决不逃难。
"平津继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不应,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持帚驱逐,自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
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
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
"有《散原精舍诗》及《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别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
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史学家
梁鼎芬清末民国初 1859年6月6日 — 1919
全台诗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
光绪六年(1880)进士,任编修,于清法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受黜,二十七岁罢归还乡。
历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肇庆端溪书院院长广雅书院首任院长,梁氏掌教各书院时,颇注重书院藏书。
辛亥革命后,由陈宝琛引荐,担任溥仪师傅,1919年病逝北京溥仪赐谥文忠
为近代书法家,诗集《节庵先生遗诗》,收于严一萍编《岭南近代四家诗》,1982年艺文印书馆影印出版。
〖主要参考文史哲编辑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台北市:文史哲,1982年;中国评论新闻网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节庵先生遗诗·旧序
梁子鼎芬选刊所得诗为二卷,曰:「姑以相娱也。
」始梁子官编修时,发愤弹大臣,黜罢,年二十七耳,吾心壮之。
后相见长沙,形貌论议称其所闻,而颇欲梁子歛抑意气,以究观大道之原,去所偏蔽而偕之大适。
已而梁子弃乡里,独居焦山佛寺三四年,所学果益异。
江夏稍久,又得观其所为诗歌,几六七百篇,其勤如是。
私怪梁子方博综万物,考揽古今之大业,顾亦习华文,耽吟弄,效词流墨客之为邪?
且夫天之生夫人也,蕴其志焉,又植其才焉,志盛则多感,才盛则多营,多感多营而必蕲有以自达,古之人皆然。
当是时,天下之变盖已纷然杂出矣,学术之升降,政法之隆污,君子小人之消长,人心风俗之否泰,夷狄寇盗之旁伺而窃发,梁子日积其所感所营,未能忘于心,幽忧徘徊,无可陈说告语者。
而优閒之岁月,虚寥澹漠之人境,狎亘古于旦暮,觌万象于一榻,上求下索,交萦互引,所以发情思,荡魂梦,益与为无穷。
梁子之不能已于诗,傥以是与?
傥以是与?
虽然,梁子之诗既工矣,愤悱之情,噍杀之音,亦颇时时呈露而不复自遏。
吾不敢谓梁子已能平其心,一比于纯德,要梁子志极于天壤,谊关于国故,掬肝沥血,抗言永叹,不屑苟私其躬,用一己之得失进退为忻愠,此则梁子昭昭之孤心,即以极诸天下后世而犹许者也。
梁子尝坚余皓首偕隐之约,余窳薄朽散,不堪效尺寸之用,世无智愚,得睨而知之。
梁子刻意厉行,且勤求当世之利病,宜非余比。
然今日之建贤选能,立事就功,风尚固殊焉。
士信不可弃,复不稍贬所持,曲折以就其绳格,即愈厌斥之不暇。
日迈月征,徙倚天地,吾恐梁子之诗将益工,且多行交讥,梁子不幸终类于余也。
梁子于诗喜宋王、苏氏,亦喜欧阳氏,遂及于杜、韩云
光绪十九年八月义宁陈三立
刻集非公意也。
癸丑春间,公有三良之志,而不得遂,事前手书遗言:「我生孤苦,学无成就,一切皆不刻,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
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
」公子劬以示绍宋。
己未夏,公病痹,一日绍宋诣问,乘间叩公所著何不付刊。
公曰:「吾不长于文,文必不刻。
诗词虽意有所托,惟烧去已不少,今所钞存仅百馀首,他日不可知,今则不能示汝耳。
」绍宋因知公非不愿刻集,特不欲传其文。
畴昔遗言,盖有激而发也。
顾公歾后,检其钞存之稿不可得,乃与陈君庆佑公辅谋以小启遍徵公诗,启甫脱稿,公辅下世,事遂寝。
由绍宋独力蒐辑,先得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二百五十二首,继复百出钞集,积一年,得七百四十馀首,惟所录互有异同,又多由公往所书扇录出,诗题各异,诠次校雠凡八阅月。
念公生平于诗颇自矜慎,今凡涉疑似,及寻常酬荅之作,未敢辄录,复由闽县陈太傅师审订一过,曾刚甫黄晦闻、胡子贤三君一再商校。
其龙本则公所及见,定为首二卷,绍宋所辑者为后四卷,都凡存诗八百六十二首,体公之志,尚嫌过多,而同人谓难割爱,且纪实云。
至其次第,龙本一仍其旧,绍宋所编仅就闻知略为诠次,公辅既𣨛,知公作诗年月者较鲜,必欲编年,则展转相询,杀青无日,及今不图,人事万变,岂可知也?
编既成,卢君慎之亟欲为公刻集,徵稿于绍宋,因畀以付刻而谨识崖略于右。
癸亥四月,龙游余绍宋识
王允皙清末民国初 1867 — 1929
碧栖诗词·序
光绪乙酉,余方十龄,从塾师林先生游。
先生独行士也,性介,貌傲岸,触其微睨有不谓尔者,则夏楚随其后。
余钝读,艰于背诵,又好弄,跳踉不止,师故绳之不稍宽。
一日向晚,有客至,黑衣裤褶,挟其田间之容,闯然就高座。
席未暖,索饧饴饼饵之属不绝口,急若弗及待者。
师虽峻,亦不禁匿笑,而心异乎客之所为。
客为谁?
则吾王丈又点碧栖先生也。
丈籍长乐,世居南江之亭头乡,距省五十里许。
是秋掇乙科,意甚得,每入城,辄诣其舅氏邱宾先生
先生,吾戚串,馆于吾家者,故丈与吾昵,引之为小友。
逾年,闽有文酒之会曰支社,黄子穆周辛仲林怡庵黄欣园林畏庐、高愧室、卓巴园、方雨亭陈石遗诸长者实号召之。
月三四集,集必吾家之双辛夷楼。
先世父、先君子皆与倡和为乐,丈亦与焉,齿虽未然,周旋坛坫间,与诸老宿相接,龂龂不稍下。
会城书院林立,凡课艺,丈自为之,强使余任其庄书之劳,往往至夜深忘倦。
丈祖讳有树,故夔州太守也,丈席其馀荫,徜徉村居垂三十年矣。
厥后累踬春官,境渐困,悉以其幽忧之疾发之于倚声。
初为王碧山,因自署曰碧栖
嗣复出入白石、玉田之间,音响悽惋,直追南宋
潍县张公韵舫亦能词者,守兴化,耳其名,延为山长。
既而选授建瓯教谕
居恒郁郁,复偕雨亭方丈杖策出塞,应奉天将军依克唐阿之招。
筹笔之暇,始放手为五七言诗。
初喜贡父排奡,山谷奥密,积而久之,复肆力于东阿嘉州,故意境高远,不可一世,是真能以少许抵人千百者。
当丈入北洋海军幕府时,密迩畿辅,人物辐辏,与王幼遐给谏、朱沤尹宗伯辈相过从,接其谈论风采。
又目睹戊戌庚子之变,孤愤溢怀抱,故其所著,无一非由衷之言。
改革后,南北传食,讫无宁岁。
迨宰皖之婺源,则管领山水,意稍有所属。
能以吏事入诗,而诗境又一变。
归休偃蹇,耽悦禅诵,遂不复作。
而其毕生悲欢愉戚、跌宕慷慨之志之所蕴结,一寄之于诗若词,而所获仅此。
殁二年,公子泳深奉遗稿,丐韬庵太傅编定付校刊。
惜沪乱转徙,为手民错简,稍失次,然大体无损。
丈年少时洒落不羁,看花长安,雅有杜书记之癖,中岁遭际,颇似刘龙洲之于辛稼轩,晚而折腰,非其志也。
俯仰四十馀年前,纪群交谊,沆瀣无间,所谓意气伟然,极一时之盛者,今何可得耶?
己亥三月,与丈由闽中乘海筹军舰来沪,桐侯军门、畏庐雨亭二丈适同舟,风猛,巨浪山立,余眩晕吐茵,狼藉至呕血,赖丈喔咻之,得以无恙。
此又其性情真挚,足以萦吾胸臆,历久而不能忘者,附缀于此,益不胜人往风微之恸矣。
甲戌小暑闽县李宣龚序。
胡嗣瑗清末至民国 1869 — 1949
维基
胡嗣瑗(1869年8月21日—1949年)字晴初亦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
贵州省贵阳府开州人
清朝、中华民国、满洲国政治人物。
胡嗣瑗的先祖来自广东顺德
胡嗣瑗生于清朝同治八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嗣瑗进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编修
此后为候补道,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并曾任直隶总督陈夔龙幕僚
中华民国初年,冯国璋直隶都督时,胡嗣瑗都督公署秘书长
此后,冯国璋转任江苏都督,他继续在冯国璋手下任职。
民国四年(1915年),他任江苏金陵道道尹
冯国璋江苏将军时,他曾任将军府咨议厅厅长,作为首席幕僚代行政务。
民国六年(1917年),参加张勋复辟,任内阁阁丞。
后来,被冯国璋免职,此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五峰草堂开始隐居。
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25日溥仪传旨赏胡嗣瑗紫禁城内骑马。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8日溥仪天津张园成立了行在办事处,郑孝胥胡嗣瑗负责管理总务处
胡嗣瑗还出任清室驻天津办事处顾问,负责行在的日常事务。
后来胡嗣瑗溥仪天津潜赴中国东北。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初,溥仪在板垣征四郎的压力下同意任满洲国执政
溥仪希望陈宝琛任执政府中令,但没有成功。
当时胡嗣瑗宝熙均想获得该职,宝熙最终获得执政府府中令一职。
胡嗣瑗则获任执政府秘书处长。
两年后,满洲国实行帝制,执政府改为宫内府胡嗣瑗宝熙又都想获得宫内府大臣一职。
不久二人都未能如愿,而是皆被任命为参议参议
胡嗣瑗擅长书画。
1946年,徐操、王雪涛等人合作书画扇面,内钤胡嗣瑗的印。
1949年病逝。
林炳章晚清 1875 — 1923
维基
林炳章(1875年—1923年)字惠亭林则徐曾孙、陈宝琛之婿,晚清官员,福建侯官县人
林氏世居三坊七巷宫巷
林炳章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奉命回闽考察宪政,协助陈宝琛办学,并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去毒社”社长等职。
他还曾任资政院议员
中华民国初年,曾任福建军政府盐政监督、财政厅厅长、闽海关监督等。
郑容清末近现代初
人物简介
郑容字国容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布衣,曾因家贫,一度弃学从商。
有《无辩斋诗》。
性恬淡自适,“貌似头陀,溷俗守拙,无几微愿外。
小时尝慕为僧,戏烧顶发,宛受剃度。
”不慕富贵,“及先生门,先生见君诗喜曰才如郑生盍出应试?
君以不乐科举辞。
”其诗《杂书》自明志云:“轩冕者谁子?
识我不善变。
禽兽之富贵,宁敌人贫贱。
”语颇惊悍(陈衍语)。
生平不出其乡,交游甚少,陈衍将其诗与何振岱相提:“梅生之工诗,乡之人罕其匹。
国容诗工者时时举相近,独惜其足不出里门,少山川友朋足以激发其意气。
”可谓中肯。
其诗“趣幽旨洁,不规取时尚,而自与古合”,“甚为陈韬庵郑太夷所赏。
大略近体工者似后村、诚斋”。
刘蘅现当代 1895 — 1998
词学图录
刘蘅(1895-1998) 女,字蕙愔号修明
福建长乐人
长期居福州
幼失怙恃,依兄生存,民国元年螺洲陈氏,随居北平,与陈宝琛严复时相过从,得从陈衍习古文,从何振岱习诗词、国画,颇有成就。
20世纪30年代归里,时陈衍何振岱亦回福州,得从二人求教二十余年。
与叶可羲、王真等九人为何振岱门下女弟子,是当时“福州八才女”之一。
有《蕙愔阁集》。
冒效鲁现当代 1909 — 1988
词学图录
冒效鲁(1909-1988) 原名景又名孝鲁字叔子
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四公子”之一冒辟疆后人,成吉思汗后裔。
十几岁为诗深得康有为陈宝琛等赏识。
常与胡汉民章士钊等唱和。
三十年代任住苏联大使馆外交官,后任复旦大学外语系、安徽大学外语系教授
有《叔子诗稿》、《文学回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