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张汧清初
维基
张汧:qiān)(?—?),字蕙嶪号壶阳山西高平人
清初政治人物。
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次年(1646年)考中丙戌进士
庶吉士
历官福建布政使,官至湖广巡抚
依附大学士明珠,恃势贪暴,言路莫敢摘发。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陈紫芝参劾张汧“莅任未久,黩货多端”,“甚至汉口市肆招牌,亦指数派钱”,康熙帝下谕:“张汧贪婪,无人敢言。
陈紫芝独能参劾,甚为可嘉。
张汧被逮捕问罪,供出曾向徐乾学行贿,并涉及高士奇陈廷敬,终遭革职。
户部侍郎王遵训内阁学士卢琦大理寺丞任辰旦等人,因保举张不当,一律革职。
著有《壶阳集》。
王士禛清 1634年8月26日 — 1711年5月11日
渔洋续诗集·原序七
吾师宫詹学士新城王公次其辛亥以后诗十有六卷,曰《渔洋山人续稿》,其门下士刻之吴中将成,公以示言,而命之序。
言惟公之于诗,既已寝息乎三唐两宋之间,而輘轹六朝、追踪汉魏矣。
二十年来,渔洋山人一集,士之好称诗者莫不家有其书。
言何人,更敢以言先之?
然尝闻之宋潜溪曰:「诗非易易也,必天赋超逸之才,加以稽古之勤、良师友琢磨之切,而朝吟夕课,以验其浅深,登山临水,以博其情趣。
五美云备,然后可以言诗。
」今观于公,宁有一之或缺乎?
公天姿秀拔,一切嵬琐解果之习不以屑于怀。
自幼承家庭之传,其于诸经百家言,穷日夜钻研之,虽饥渴之于饮食,无以易也。
所居琅琊渤海之乡,所游北而燕赵、南而吴楚之地,犹以为未极乎周览,则西溯黄河,登二华,纵目于剑阁、云栈之险,历蜀都夔门,浮江汉而下焉。
其经行之处,必与魁人杰士班荆赠缟,以上下其议论。
其间能诗之家,若今左都御史陈公说岩吏部侍郎李公容斋翰林编修汪公钝庵,及故礼部尚书叶公讱庵四川按察使宋公荔裳翰林侍读施公愚山,其尤著者。
盖公自释褐,且三十年于兹,其吟咏之功,远思冥索,未尝以旦夕间,而后能致此篇什之多也。
虽然,今日贵人何限?
其为负绝异之姿、矜博洽之富者,宁不可与公等比?
而纵情饮博、流连于亲朋之座者去其半,溺志荣膴、驰逐于之列者又去其半,方寸几何,其精神既有所注,则思路发挥之处自不能远出于人,此理势之必然者。
自公掌太学,三四年来,言见其趋朝入署之外,未尝出邸门一步;捉鼻鼓膝,时唯作呜呜声,无论一辈徵逐之事。
非其所好,即廷推屡及,而得与不得亦皆漠然听之。
是公之刊落声华、律己于宁静,实有贯五美而为之根柢者,宜乎拔起流俗、卓然成其为一家之诗也。
然则士苟不以宁静自处,即使五美略具,犹未足尽诗之能事,况一无所操,而欲与公并驱风雅,庸有当乎?
言质本疏庸,又处海滨广斥之区,无可以激发其志气。
少虽学文于梨洲先生,而未究其业,辄弃之北游。
以公艺林宗匠,幸获洒扫其门,而黾勉公事之馀,日唯鬻手以给食,不暇从公竟学诗之愿。
因读公诗集,俯仰今昔,尤滋愧焉。
康熙甲子十月,鄞受业门人万言谨序。
吴之振清 1640 — 1717
词学图录
吴之振(1640-1717) 字孟举号橙斋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
顺治九年13岁应童子试,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宗羲兄弟交往。
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不赴任。
性淡泊。
康熙二年吕留良吴自牧合编《宋诗钞》,收录宋诗成集者84家,凡94卷。
又选施国章、宋琬王士祯王士禄陈廷敬沈荃程可则曹尔堪8人诗为《八家诗》刊刻行世。
十二年北京访求宋人遗集,与复社诗人冒襄长洲尤侗汪琬锡山严绳孙工部尚书汤斌等订文字交。
南归时,冒襄等为之饯行,吴之振于席间赋《种菜诗》以言志,众人和之,后汇编成《种菜诗倡和集》。
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因爱苏子瞻名句"家在江南黄叶村",便命名为黄叶村庄。
生平锐意于诗,兼工书画。
撰有《黄叶村庄诗集》及后集、续集、《德音堂琴谱》等。
林佶清 1660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0—? 【介绍】: 福建侯官人字吉人号鹿原
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内阁中书
小楷篆隶师汪琬,笔意刚健,尤精小楷,手写《尧峰文钞》、《渔洋诗精华录》、《午亭文编》皆刊版行世。
有《朴学斋集》。
黄叔琳清 1672 — 1756
维基
黄叔琳(1672年—1756年)字昆圃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
学者。
康熙三十年(1691年),年仅二十岁的黄叔琳考中辛未进士
清初,南方文风鼎盛,殿试第一甲多为南方人,本次考官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王士禛等人,又初评全椒县吴炳第一,金山县戴有祺第二,海宁县杨中讷第三。
康熙帝以为第一甲长期没有北方人,特地升黄叔琳为第三名(探花),以杨中讷为第二甲第一名。
翰林院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讲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父丧丁忧去职。
守丧结束后复官,升侍读山东学政鸿胪寺少卿
此后历任通政司参议奉天府丞兼学政左佥都御史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升任刑部右侍郎
雍正改元,调吏部,偕同两淮盐政谢赐履前往湖广,与总督杨宗仁评议盐价,革除陋规。
雍正二年(1724年),任浙江巡抚,兴修水利。
不久,陈世侃家人和肉铺商人贺懋芳发生口角,陈世倌指使黄叔琳在公堂之上直接杖毙贺懋芳,导致杭州民愤。
被弹劾受贿撤职,赴海塘效力。
乾隆元年(1736年)复官,任山东按察使
次年布政使
乾隆四年(1739年)母丧丁忧去官,守丧期满后,复官,任詹事府詹事
不久后,又因被人弹劾在山东任内多有失职,遭到夺官。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六十年,重赴恩荣宴,加侍郎衔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卒。。
陈壮履清 1680 — 1748
维基
陈壮履(1680年—1748年)字礼叔号幼安一号潜安
泽州人
陈廷敬第三子。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科考中举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科殿试,赐进士出身
后被选中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康熙四十一年,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入值南书房,迁侍读学士
充任《佩文斋咏物诗选》之编辑官、《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定历代纪事年表》《渊鉴类函》校勘官、《佩文韵府》纂修兼校勘官
康熙四十九年六月湖广总督郭世隆疏劾其于致祭南岳时骚扰地方,遂免去其侍读学士一职,降为编修
曾参与编《康熙字典》。
乾隆十三年(1748年)卒。
陈述元现当代 1914 — 1993
两间庐诗·自序
子川右注余诗既竟,语余曰:“诗言志,子之志则既闻命矣,敢问作诗之由,或亦读者尚友论世之一助也。
”余尝闻韩愈氏之言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诗者,鸣之一端,而鸣不必皆诗。
时鸟鸣春,候虫鸣秋,其为鸣则是矣,然未闻有目之为诗者。
余之鸣,犹蝉翼之振,蛙腹之鼓,而被之文字,则正韩氏所讥之乱杂而无章者,曷足以言诗哉?
余年十一时,先君馆于长沙周氏,余随侍焉。
君课以坊本历史,说文部首与守温字母,期在疏通文字,略识文字源流与音韵基础。
君以《古文笔法百篇》授周公子,余则跽椅上旁听,如是者一年
年十六,君讲学湖南大学,余获与共寝处者又一年
君授以汉魏六朝文,韩愈王夫之章炳麟及己所作文各若干篇,经史百家,则听任左右采获。
有所质疑,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惟词章靳不以传,曰:“学在致用,文人无足观也。
”余不能仰体父志,居周公馆时,往往将所作五七言绝句厕文稿中以进,君亦勤为修改。
至十六岁,积稿已裒然成帙。
午亭丈见之,谓诗风近龚定庵
罗庶丹丈见《读项羽本纪》诗,谓押险韵能稳,有“履虎尾,不咥人”之象。
丈为余点定《咏雪》(七律四首)、《次韵张昕谈禅》(七律四首)、《春江引》(七古)、《狂歌赠王生》(七古,各诗均载一九三二年湖大期刊,今不可觅得)。
丈嗜酒,酒后高睨大谈,汗漫无涯涘,尝诏余曰“熔铸经史入诗则品高”,又曰:“学诗当以青莲为宗。
”为讲《中怀古》绝句,目光如炬,眉睫飞动,至今犹仿佛见之。
为《玩月》诗云:“若逢天上玉楼成,天将召我归霄汉。
”果以是年谢世(余挽诗七律二章,亦载湖大期刊)。
为余改诗者,先君外,独丈耳。
生无华屋,死失山丘,知己之感,存殃之悲,曷云能已。
一九四四年初秋,余为《大去行》,刊布于沅陵《中报》。
主笔汉阳蔡叔和为按语,比之杜老之《北征》,拟于不伦,徒滋愧恧。
然抗战八年,流血万里,未更见有诉之声诗,形诸咏叹者,亦可异也。
一九四七年一月,余梓行《两间庐诗》于长沙
刘寅先丈序之,语多溢美。
解放以后,纽有所作,长沙彭君岩石评为“寓沈忧于平淡”,于是向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者,至是君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王船山曰:“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
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戌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采叠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出生入死,上震天宇。
”此吾湘之自然环境,所谓地录也。
屈子怀沙,贾生赋鵩,李太白洞庭赊月,杜子美岳麓诛茅,柳子厚汨罗祷风,韩退之衡阳放酒,自古迁客骚人,流寓湖南者,史不绝书。
若屈、若贾、若李、若杜、若韩、若柳,皆旷代文宗也,然其流风遗韵,均及身而泯,湖南所产,未见有能殆庶者,岂地灵不必人杰耶?
朱明末叶,大儒王船山崛起衡阳,盖去屈子几二千年矣。
清咸同间,其遗书稍稍出于屋壁,乡人慕化,作者蔚起,号为湘学
余生丁末造,未能躬逢其盛。
先君子日与诸耆宿雍容揖让,论学衡文,余小子亦获于应对进退中亲謦欬焉。
一九六八,先君弃世,享寿九十。
斯时父党均已先逝,而文化大革命则以不可向迩之势烧葬旧文化、旧传统、旧道德,而湘学?焉以尽。
凡此,余学文之经历也。
余非欲以诗鸣,更未敢欲以诗名。
今之此集,类皆鸣其所不得不鸣。
其为鸣则是矣,乌得谓之诗哉?
更何敢望以诗名哉?
蔡子为注刊行,其将暴余诗之不文耶?
其将促余诗之速朽耶?
此书之付梓也,出版社同仁与金君丹元实促成之。
皆取人为善,成人之美者,谨致谢意。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六日陈述元叙于昆明莲花池畔,时年七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