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浏阳人,字敬甫。谭嗣同父。咸丰进士,授光禄大夫,历陕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以戊戌政变,嗣同遇害,连坐革职,忧惧而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1—1900
【介绍】:
清江西义宁人,字右铭。咸丰元年举人。曾入曾国藩幕府。授河北道。创立致用精舍,延名师教授。光绪二十二年,以荣禄荐,擢湖南巡抚。在官以开通民智为急务。努力推行新政,与按察使黄遵宪、候补知府谭嗣同等合作,设立时务学堂、湘报馆、南学会等,兴办电报、轮船、矿务等事业。并推荐杨锐、刘光第参与新政。政变后,革职,所营新政皆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3—1907
【介绍】:
清贵州贵筑人,字苾园。同治二年进士,官编修,出督云南学政。光绪间累擢内阁学士,迁刑部侍郎。典试广东,赏梁启超才,以从妹妻之。尝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密荐康有为、谭嗣同于光绪帝,擢礼部尚书。戊戌政变,诏褫职,戍新疆。寻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4—1918
【介绍】:
清江苏宜兴人,字子静。光绪二年进士。授编修。胶州湾事件后上疏请明定国是以变法图强。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百日维新间擢礼部侍郎。政变后夺职监禁。二十六年出狱,赴杭定居,别字仅叟。
维基
徐致靖(1844年—1918年),字子静,号仅叟,清末高官,维新派人士。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徐致靖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徐家杰之子。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年),官拜礼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戊戌四月二十日(1898年6月8日),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启动。变法开始后,上《密保人才摺》,向光绪帝保荐康有为、谭嗣同、张元济、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在变法中多次上书,主张废八股,开书局,裁冗官,上摺保举袁世凯等。变法失败后,在上斜街寓所被捕。徐家认为他必死无疑,备好棺材。后经李鸿章(与徐父为同年故交)疏通,荣禄力保,被判绞监候(死缓)。庚子事变,慈禧太后西逃。八国联军入京,刑部大牢无人职守,请徐致靖回家。慈禧回京后,下诏赦免。后归隐杭州姚园寺巷直至病逝。他被称为“六君子”之外的七君子,参与变法最早最深,逃生后曾劝康有为不要参加复辟。著有《上虞县志》、《奏议》、《仅叟诗文》若干卷,《论语解》(未完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1900
【介绍】:
清直隶沧州人,字子彬,回族。少时为盗,出没燕豫秦陇间,称“大刀王五”。后为镖师,在北京设源顺镖局。喜与名流文人交往。谭嗣同、杨圻(云史)皆与为友。嗣同被捕,传正谊曾谋劫之出狱,未能实现。八国联军之役中,为德兵所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7—1898
【介绍】:
清四川绵竹人,初字退之,后字叔峤,又字钝叔。初入张之洞幕。光绪十五年,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后以陈宝箴荐,加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政变起,与谭嗣同等同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说经堂诗草》。
维基
刘光第(1861年6月18日—1898年9月28日),原名光谦,字德星,号裴村、又号古愚、吉六,四川富顺南赵化镇西街风景间处人,祖籍福建武平,客家人,清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同年五月,著以主事分部学习,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保国会。因参与维新变法,被慈禧太后处斩。与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词学图录
陈三立(1858-1937) 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年少博学,不拘世俗,因深恶"八股文",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初选遭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邀至杭州,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1937年芦沟桥事变,曾言"我决不逃难。"平津继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不应,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持帚驱逐,自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有《散原精舍诗》及《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别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子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史学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0—1899
【介绍】:
清江苏元和人,字建霞(一作建霞),号萱圃,又号师鄦,又自署笘誃,别号灵鹣阁主。好为骈文,兼工绘画,喜搜辑金石文字。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湖南学政。以变士习开风气为己任。与谭嗣同善,创办《湘学报》。戊戌变法间以四品京堂入总署。未就职而政变起,革职禁锢于家。辑有《灵鹣阁丛书》、《宋元名家词》,著有《灵鹣阁诗稿》、《红蕉词》。
词学图录
江标(1860-1899) 字建霞,号师邧,又自署誃笘。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与文廷式、费念慈年相若,才相等,蜚声词翰。青年时期即关心时事,与谭嗣同、黄遵宪、唐才常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成立校经学会,办《湘学新报》,以介绍西学。以此遭湖南守旧派王先谦等攻讦。后值维新,受命四品京堂、总署章京上行走。未及就职而新政败,被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次年卒于乡。有《灵鹣阁丛书》、《唐贤小集五十家》。
维基
江标(1860年—1899年),字建霞,号师鄦,清末官员、诗人、学者,维新派人物。江苏元和县(今属苏州市)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江标中式己丑科二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九年(1894年),任湖南学政,任内整顿书院,选拔人才,注重转变风气,弘扬新学。与黄遵宪、谭嗣同等在长沙创办湖南时政学堂,并办《湘学新报》,提倡变法。戊戌变法之末,被任命为四品京堂,总理衙门章京。未及上任,变法即已失败。江标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次年卒于家。
维基
夏曾佑(1863年—1924年),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清末民初学者。夏鸾翔之子。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曾佑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礼部主事。后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来往密切,并参加了维新派的活动。1895年,居于上海,发表评论于《时务报》。1895年底,到天津,和严复等人创办《国闻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奉派赴安徽祁门县任知县,后因母亲去世,转而在家居丧。其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著《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称《中国古代史》,根据历史进化将中国历史分为三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史中的“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1905年,清朝为实行预备立宪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夏曾佑任随员。考察完毕归国后,历任泗州知州、两江总督署文案。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至1915年7月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后改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1924年,夏曾佑逝世。
词学图录
黄宾虹(1865-1955) 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别号予向、宾虹、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受维新思想影响,与谭嗣同交往,弃官参加反清活动,发起成立进步组织"黄社",被通缉, 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 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到杭,居西湖栖霞岭。历任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在他90寿辰时颁发荣誉奖,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所作山水浑厚华滋,晚年尤精墨法。每于浓墨、焦墨中施以重彩,斑澜古艳。书法篆籀,富金石气。诗文亦清隽疏朗,喜藏秦秫、汉印、心领神会,铸刻尤工。山水画创作有理论,著述宏丰,发表、编纂百余万字。有《古画微》、《虹庐画谈》、《画学通论》、《画法要旨》、《宾虹诗秒》、《黄山游记》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6—1907
【介绍】:
清湖南湘乡人,字稽亭。曾以幕友身份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办理运送粮弹等事。后去上海研究实业。与谭嗣同等相识,主张变法维新。戊戌政变后始有推翻清廷之意。一度在汉口参与自立军活动。事败逃亡日本,在东京学化学,又至大阪学纺织工艺。回国后在湘潭设毛巾厂,旋迁至长沙。光绪三十年入华兴会。次年入同盟会。先后参加收回路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任湖南商会会长、教育会会长。三十二年发动长沙各校学生迎陈天华、姚宏业灵柩回长沙公葬。后被捕入狱,备受酷刑,不屈。次年被绞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1900
【介绍】:
清湖南浏阳人,字伯平,号佛尘。光绪间贡生。与谭嗣同办时务学堂、《湘学报》,宣传维新。戊戌政变后,去日本、南洋集资。回沪后创“自立会”,联络会党。旋于汉口谋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被捕就义。有《唐才常集》。
人物简介
丁惠康(1868—1909),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人。丁日昌第三子。少与里人曾习经齐名。复与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并称“清末四公子”,陈石遗谓其“能诗善书精鉴别,声名藉甚,当世士夫,无不知有丁叔雅。在同时三公子中,当兄事伯严,弟畜彦复。”(《石遗室诗话》)叔雅“二十许乃游京师,所交皆一时贤俊,相与讲求新学。己亥岁暮,客沪。废立之议起,沪渎司电经莲山太守名元善,浙江上虞人,抗疏谏诤,君实左右其事,厕名其列。遂见恶于当路,君翛然物外,畅然自适。癸卯,岑西林督粤,延君入幕,主持兴学事,赴日本考查学校。已归,明年以持论不合,辞去。君虽粤人,不乐粤中风土,自是恒羁旅都门沪渎。志不肯事权贵,与时俯仰,竟以贫病,于宣统元年四月晦日卒于都门客邸,年四十有二。”(狄葆贤《平等阁诗话》)既殁,曾刚甫为董其丧。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吴保初(1869—1913),字彦复,号君达,晚号瘿公,安徽庐江人。淮军将领吴长庆之子,与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并称“清末四公子”。光绪二十一年(1895)授刑部山东主事,旋派充贵州司主事,秋审处帮办。甲午中日战争后,保初上《陈时事疏》,刑部尚书刚毅抑不上达,乃愤然引疾南归。宣统三年(1911)在上海卧病,民国三年(1913)卒。遗著有《未焚草》、《北山楼集》、《北山楼续集》,安徽古籍整理委员会编辑为《北山楼集》,黄山书社印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2—1903
【介绍】:
清湖南善化人,原名克諴,字愚溪。戊戌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交往,倾向维新。旋赴日本。光绪二十六年春返上海,与唐才常组正气会,改名自立会。在汉口参加自立军,任右军统领。失败后,避往上海,又转往北京。二十九年,揭露《中俄密约》,国内外大哗,被捕入狱笞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5—1898
【介绍】:
清福建侯官人,字暾谷,号晚翠。光绪十九年举人。任内阁中书。倡闽学会,又助康有为开保国会。百日维新间,与谭嗣同等四人以四品卿衔入军机,参与新政。政变起,被捕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晚翠轩诗集》。
维基
谭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幼名宝璐,字组庵,或作祖庵、组安、祖安,别号无畏,斋号切斋,湖南茶陵人。曾任湖南都督,第二任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当年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国民党四大书法家」之一。光绪廿八年(1902年)谭延闿在长沙参加乡试,成绩为湖南第九十九名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开封会试第一名,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会元,亦填补了湖南在清代200余年无会元的空白。同年7月殿试位列二甲三十五名。后以进士朝考名列第一(朝元)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谭延闿和谭嗣同、陈三立并称“湖湘三公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君主立宪制。宣统元年(1909年)举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
啸云楼诗词
刘梦芙,1951年7月生,安徽岳西古坊乡人。曾任中学教师、《中华诗词》编辑。现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现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任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嘉应学院客座教授、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中国诗歌创作研究中心顾问与特约编审。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员会,任文化委员。2007年,安徽省委宣传部授予省宣化系统“六个一批”双百拔尖人才称号。
自幼从父亲刘凤梧(省文史馆首批馆员)学习传统诗词与古文,中年师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诗词家孔凡章先生,并向缪钺、施蛰存、钱仲联等诸多前辈学者问学。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诗词作品1000多首,获“李杜杯”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舒而美”中青年诗词大赛一等奖、“谭嗣同杯”诗词大赛一等奖以及各类全国诗赛二、三等奖十多次,作品收入数十种当代诗词选本,被全国诗词界公认为名家。出版作品集《啸云楼诗词》(选本,华艺出版社,2009年;全本,黄山书社,2010年),诸多著名诗人、学者予以高度评价。
长期从事古典文学与传统诗词研究,以二十世纪诗词为治学重点,旁涉儒学、史学、文献编纂校勘之学。在国家重点期刊及省级以上期刊、各种高校学报发表论文100多万字,文章被国家权威期刊《新华文摘》转载,学术观点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术报》整版引用。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近现代诗词论丛》、《二钱诗学之研究》、《选堂诗词论稿》(与人合著)、《冷翠轩词话》、《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上中下三册)、《中国现代词选》、《啸云楼诗学论丛》以及古文译注、古代诗词评注共5种,点校古籍《茗洲吴氏家典》(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重点资助项目,黄山书社版)。主编并校勘“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文论”、“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当代诗词家别集丛书”、“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共50种(已出版30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家重点期刊《文学评论》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丛书在整理二十世纪旧体诗词文献方面,“可称典范”。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完成专著90万字。在传统诗词方面,兼擅创作、理论研究、编辑与校勘,学界有多篇评论予以称誉,许为现当代诗词研究之拓荒者与奠基者。
论文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安徽省社科院科研成果精品奖。著作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华东六省一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编著获安徽省文艺类优秀图书二等奖,编校诗词别集获全国古籍类优秀图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