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崇绮晚清 1829 — 19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0 【介绍】: 蒙古正蓝旗人阿鲁特氏,字文山
宗孝哲后之父。
同治三年一甲一名进士,迁侍讲
以女为后,封三等承恩公
光绪间历任吏部礼部尚书,与徐桐同为大阿哥溥□师傅。
八国联军入京时,随荣禄保定,自缢死。
谥文节
维基
崇绮(1829年—1900年)字古琴号文山阿鲁特氏,出身蒙古正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
晚清状元、大臣。
同治帝孝哲毅皇后的父亲。
咸丰四年(1854年),充督练旗兵处文案。
后叙兵部七品笔帖式
英国兵舰入天津时,因守城之功擢主事
员外郎
同治三年(1865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是清朝唯一的蒙古族状元
也是唯一一位非汉籍的汉榜状元
同治九年,迁侍讲
同治十一年诏册其女为皇后,赐三等承恩公
累官至内阁学士吏部户部侍郎
光绪二年,充会试副考官,补镶黄旗汉军副都统
五年,出为热河都统
七年,调盛京将军
九年,称病隐退,授予户部尚书一职。
二十六年翰林院掌院学士
崇绮思想守旧,反对康有为等提倡变法;戊戌政变后,主张废光绪帝。
庚子拳变时,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进京,崇绮留守北京,不久逃至保定
崇绮留在北京的全家自尽,消息保定,他留下「圣驾西幸,未敢即死,恢复无力,以身殉之」的遗书后,于莲池书院自尽身亡。
谥文节
入祀昭忠祠。
主要活动
  • 1865年,状元,第一甲,賜進士及第
毛秀惠
毛秀惠字山辉太仓人
诸生王愫室。
有《女红馀艺》。
清诗别裁集
字山辉江南太仓人
诸生王愫室。
存素娱情画理,不慕荣禄,闺中人亦同素心。
读其诗,想见其幽居之乐。
刘坤一晚清 1830 — 19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902 【介绍】: 湖南新宁人字岘庄
廪生。
咸丰五年团练镇压本省境内之太平军
次年,从族侄刘长佑军援江西
咸丰末,追石达开军,转战湘
授广东按察使
同治间累擢署两江总督
光绪初,为两广总督,旋即回任两江
中俄交涉伊犁问题及中法战争时,均上疏论外事机宜。
甲午战争后期,为钦差大臣,督关内外诸军。
和议成,仍回原任。
二十五年,致书荣禄,反对废立。
义和团运动期间,与李鸿章张之洞创议东南自保。
后又与张之洞上疏请变法。
卒谥忠诚
翁同龢清末 1830 — 19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904 【介绍】: 江苏常熟人字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又号松禅
翁心存子。
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
同光两朝皆为帝师
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
参机务。
中日战争时,与李鸿藻主战。
和议起,力争改约稿。
戊戌间以赞助新政罢官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卒于家。
宣统元年复原官。
书法,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庐又号松禅常熟人
咸丰丙辰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谥文恭
有《瓶庐诗稿》。
词学图录
翁同龢(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松禅
江苏常熟人
咸丰六年(1856)进士
授修撰。
历官中允内阁学士刑部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以主变法革职回籍。
宣统间追谥文恭
诗长于七绝,多托兴萧寥之作。
词风类诗。
有《瓶庐诗钞》、《瓶庐文钞》、《瓶庐词钞》。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
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同治帝光绪帝的两代师。
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
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刑部右侍郎
次年四月慈禧太后教授光绪帝读书。
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都察院左都御史
历任刑部工部尚书
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
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
不久,罢直军机。
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
翁同龢曾国藩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
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
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
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翁同龢
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
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
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
」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
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
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
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
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
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
…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
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
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
」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
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
」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
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
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
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
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
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
主要活动
  • 1856年,状元,第一甲,賜進士及第
陈宝箴晚清 1831 — 19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1—1900 【介绍】: 江西义宁人字右铭
咸丰元年举人
曾入曾国藩幕府
河北道
创立致用精舍,延名师教授
光绪二十二年,以荣禄荐,擢湖南巡抚
在官以开通民智为急务。
努力推行新政,与按察使黄遵宪候补知府谭嗣同等合作,设立时务学堂、湘报馆、南学会等,兴办电报、轮船、矿务等事业。
并推荐杨锐刘光第参与新政
政变后,革职,所营新政皆废。
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
咸丰辛亥举人,官至湖南巡抚
刚毅晚清 1837 — 19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900 【介绍】: 满洲镶蓝旗人字子良
光绪初刑部郎中,承审馀杭杨乃武案,获平反。
十一年,为山西巡抚,辑《牧令须知》。
二十年,授军机大臣
旋又擢至协办大学士
为守旧诸臣之最。
曾筹饷理财江南广东,所至搜括殆尽。
反对新政,尝与荣禄谋废光绪帝,立溥□为“大阿哥”。
二十六年,被慈禧太后派往涿州视察义和团情形,还言拳民可用。
遂奉命与载勋统帅团民。
八国联军陷京师,随慈禧西逃,卒于途中。
和议后追夺原官。
徐致靖清末 1844 — 19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4—1918 【介绍】: 江苏宜兴人字子静
光绪二年进士
编修
胶州湾事件后上疏请定国是以变法图强。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
百日维新间擢礼部侍郎
政变后夺职监禁。
二十六年出狱,赴杭定居,别字仅叟
维基
徐致靖(1844年—1918年)字子静号仅叟,清末高官,维新派人士。
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
徐致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徐家杰之子。
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年),官拜礼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
戊戌四月二十日1898年6月8日),上书《请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
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戊戌变法正式启动。
变法开始后,上《密保人才摺》,向光绪帝保荐康有为谭嗣同张元济黄遵宪梁启超等人。
在变法中多次上书,主张废八股,开书局,裁冗官,上摺保举袁世凯等。
变法失败后,在上斜街寓所被捕。
徐家认为他必死无疑,备好棺材。
后经李鸿章(与徐父为同年故交)疏通,荣禄力保,被判绞监候(死缓)。
庚子事变,慈禧太后西逃。
八国联军入刑部大牢无人职守,请徐致靖回家。
慈禧回京后,下诏赦免。
后归隐杭州姚园寺巷直至病逝。
他被称为“六君子”之外的七君子,参与变法最早最深,逃生后曾劝康有为不要参加复辟。
著有《上虞县志》、《奏议》、《仅叟诗文》若干卷,《论语解》(未完稿)。
主要活动
  • 1876年,进士,丙子恩科貢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贻谷清末 1856 — 1926
维基
贻谷(1856年—1926年),亦贻谷原名吉昌,字蔼人霭人,乌雅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末政治人物。
贻谷乃清末重臣荣禄门下,积极谋划应对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己亥建储。
贻谷亦作媒人,参与慈禧指婚荣禄之女,即溥仪生母。
光绪二十六年,授兵部左侍郎加一级、从一品荣禄大夫
同年,八国联军入,追随慈禧太后光绪帝西安
光绪二十八年,授钦差大臣,特加理藩院尚书衔,督办蒙旗垦务。
二十九年,接替孝和睿皇后弟和世泰之孙一等承恩侯信恪,任绥远将军,兼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理藩院尚书衔
直、、陇、长城、河套,凡数千里,皆归贻谷节制,统筹全局,权倾北疆,封疆大吏。
贻谷积极建立垦务局、新式学堂、公司、军队、医院等。
光绪三十年,累升至正一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光绪三十四年,一品大员贻谷受诬革职,案拖延三年不决。
宣统三年,诏判遣戍川边,因辛亥革命,北返改易州安置。
民国初,旧僚怀其功德,上书总统徐世昌平反,北洋政府予以嘉奖。
民国十五年,逊帝溥仪闻其去世,特颁上谕悼念,入吉林先哲祠(即北京地安门额勒登保褒忠基础上重建)。
贻谷满洲镶黄旗原名吉昌,乌雅氏,原籍吉林伊通州
少年时便才华横溢,族人皆称赞。
光绪元年举人,中举后在兵部任职,因办理海军洋务事宜出力较多,升任员外郎
光绪十八年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功臣馆纂修编修文渊阁校理日讲起居注官少詹事,累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兼新设军务处提调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两宫西幸,贻谷追至宣化,流涕入对,随扈西安
兵部左侍郎,屡召询时政,直言无隐,上皆嘉纳。
八国联军要求清廷惩处,名单原列有贻谷及其兄盛京副都统晋昌荣禄孝钦删去贻谷名。
贻谷晋昌抗俄有功,孝钦欲保全之,但因俄人坚持惩处,最后名义上革职遣戍,实则秘密将其发往成都总督锡良安置,并将其子钟颖升职。
翌年贻谷扈驾还京,充国史馆副总裁镶蓝旗蒙古副都统
受命为首任督办蒙旗垦务大臣
督垦直、、陇、长城、河套等地。
开垦蒙边最早始于山西巡抚张之洞,但遭遇诸多王公大臣反对而放弃。
此次清廷下决心开垦蒙旗土地,特赐贻谷理藩部尚书衔,以节制、陇沿边各厅州县。
光绪二十九年,再授绥远城将军理藩部尚书衔钦差务大臣,正一品,事权始归一,权倾北疆。
绥远将军一职殊荣本在总督巡抚之上,加钦差大臣尚书衔亦可节制山西等地巡抚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光绪三十年太后恩赏贻谷祖母御笔匾额、紫檀三镶玉如意、大卷江绸袍褂料等物。
光绪三十二年,恩赏蓝色、驼色、绛色、石青江绸四端,制成一品之衣,赐比三公之服。
三十三年慈禧太后万寿再恩赏绸缎,谢恩子侄补授郎中
光绪三十年三十四年,六次恩赏御笔福寿书法
贻谷在任钦差务大臣七年间,开垦农田,大兴水利,设立垦务局、东路公司,修通长济永济两渠,疏浚塔布河、五加河等河道。
垦放十多万顷,东西二千馀里。
创设陆军,置枪炮器械,筑营垒,兴警察,立武备陆军学校及小蒙学校数十所,创立工艺局、妇女工厂。
学生出国留学,或往北洋学堂肄业,为近代开垦边疆第一人。
因积极开垦,得罪大多蒙古王公贵族,但造福于百姓。
定亲王煦次女郡主嫁给蒙古多罗贝勒札那嘎尔迪之子拉苏伦多尔济,则始终支持贻谷开垦。
光绪三十四年绥远将军任上,贻谷欲参革下属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侵吞库款,反遭文哲珲先行上奏诬陷其婪赃,孝钦大怒。
大学士军机大臣鹿传霖借机自请严审贻谷
荣禄存劄》及清人所著《贻案始末记》可确定鹿传霖鹿传霖亲戚张曾扬樊增祥三人与贻谷有宿怨(鹿、张两人分别是张之洞姐夫和侄孙)。
荣禄存劄》贻谷的盟弟岑春煊,曾写信给荣禄,担心贻谷推荐的开垦蒙旗官员,会受到仁和相国王文韶尚书鹿传霖阻扰,所以向荣禄求助。
光绪三十三年张曾扬山西巡抚时,受正一品钦差大臣绥远将军贻谷节制,张不服,遂托病辞官。
另外,清人著《贻案始末记》详细记载樊增祥贻谷陈夔龙三人皆曾投靠荣禄门下,因贻谷受宠,樊增祥受冷落而生怨,陈夔龙为两人调停无果。
不久贻案发,鹿、张、樊三人配合贻谷,奏其贪赃两百多万两、巧立公司、败坏边局、蒙民怨恨、擅杀台吉丹丕尔诸罪。
鹿传霖参奏贻谷的罪行远超出当初文哲辉诬陷贻谷的罪状。
孝钦盛怒,褫职,逮京问罪。
贻谷家族和皇室庆亲王奕劻监国载沣及荣禄家族关系深厚。
贻谷姑父为京剧富连成创始人牛子厚。
北京广德楼戏园曾为贻谷房产,为慈禧唱戏的王瑶卿、俞笙、果湘林郭祥林、果香菱)、杨小楼、田际云皆出入其家,积极为其疏通上层关系。
如,鹿传霖审理此案时,庆亲王为帮助贻谷,奏添贻谷姻亲绍英跟随鹿传霖办理。
贻谷家人运作,通过梨园伶人湘林、田际云和法部尚书廷杰家人李范氏(画师李菊侪之母)联络上,贻谷子侄又和军机大臣那桐女儿女婿联络上。
廷杰乃那桐亲家,那桐女儿哭求为贻说请。
那桐指使御史瑞贤为贻化险为夷。
其实,那桐本来与贻谷关系就好。
贻谷案发前,《那桐日记》就记载他与贻蔼人乃友人,数次相聚。
法部尚书廷杰以该案證据不足,没查得贻谷所奏贪款两百万两,只有四万两,发回重审。
贻谷子钟崙(钟志谨)为翻案,亦经吉林将军希元之子世哲生(亦世枢,庆亲王奕劻女婿世梁的亲堂兄,清末世袭侯爵,民国北京著名票友,喜戏曲,曾拜杨小楼为师),将广德楼转赠予伶人湘林、俞笙。
笙弟子杨小楼乃慈禧溥仪生母最青睐之伶人
贻谷家人不断运作,在北京等地散发冤案传单,分发给各地总督,并与报社人士如王国维等联络登报申冤,有贻谷被押时和王国维通信存世。
贻谷家人最后反将鹿传霖手下办理贻谷案的王宪扳倒处死,押解王宪赴刑的正是贻谷子钟崙,钟崙痛呼为其父报仇。
满臣贻谷一方和汉相鹿传霖张之洞一方相持不下。
军机大臣,汉人仅居其二,其中鹿传霖贻谷案、王宪案而郁郁有退志,已告病假;张之洞亦因病请假。
案件拖延三年,成为清末一大悬案。
贻谷案不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单独全宗,而且在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贻案及垦务档案也是镇馆之宝。
最后,军机大臣鹿传霖病逝,此案才得以了结。
监国载沣欲贻谷,便由原来的死罪诏改谴戍新疆,再减轻改戍川边,最后改易州安置。
宣统三年贻谷遣戍四川前,在保定宴请百官,晚生谭延闿为其送行,行至湖北,因武昌起事,贻谷直隶总督陈夔龙奏请停止前行,北返,改易州安置,投靠在易州有田产的前大学士徐桐第八子。
贻谷易州白羊村,效忠前清,十多年务农,拒绝出山为官。
国变后,尝自叹曰:昔姜埰谴戍宣城卫,自号‘宣城老兵’。
民国初,晋边官绅怀恋其功劳美德,旧僚岑春煊上书为其平反。
民国十年总统徐世昌绥远都统马福祥查明贻谷被冤,其垦荒治绥有功无过,宜褒扬彰公道,由内务部褒扬。
贻谷为近代开垦边疆第一人,他积极开垦蒙古土地、建立新式学堂、军队、公司、医院等。
北洋政府予以褒奖,总统徐世昌贻谷颁发了一块“耆英望重”金字匾额。
1926年宣统帝溥仪早已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在天津贻谷去世,贻谷乃其父母曾经媒人,溥仪颁布上谕一道,深悼之。
“谕旨一道:宣统十八年六月十一日,奉上谕驻津办事处代奏,遣戍大员病故,恳恩赐恤一摺,前绥远城将军贻谷,由翰林起家,荐擢卿贰,宣力有年,克勤厥职,前在将军任内,办理垦务,因案遣戍,安置易州,世变迭经,艰贞弥励,兹闻溘逝,悼惜良深,所有任内一切处分,著加恩悉予开复,用示笃念旧臣之至意,钦此!
” 遂葬易州白羊村
贻谷晋昌曾经的部下徐鼐霖在北京吉林先哲祠,为其题名记:“清封正一品建威将军绥远将军蔼人公贻谷吉林先哲祠”。
冯其利在《京郊清墓探寻》里有将军贻谷墓介绍。
主要活动
  • 1892年,进士,貢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罗长裿晚清 1865 — 1911
维基
罗长裿(1865年—1911年)字退斋号申田湖南湘乡人
罗长裿6岁丧父,10岁丧母。
18岁,他中秀才,后任教于蒋氏长春族学馆。
22岁他中举人
29岁时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1898年8月19日,他条陈《呈请代奏应诏陈言疏》,荣禄奏称他“才具操守,均有可信”。
后他捐升道员,发江苏任职,任江南候补道,常为两江总督刘坤一谋划。
1901年1904年,他先后主持江苏仕进馆,江苏法政学堂,江南将弁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
1907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调他任江苏参谋处督办,主持新军的训练。
其间他著有《江苏参谋处兵学》一书。
1907年底,他辞职请调四川
到达四川成都后,他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
当时赵尔丰督川边军事,罗长裿参与其幕府
1908年,他被赵尔丰任命统领川边巡防新军五营,同时赵尔丰任命钟颖统领川边混成协。
在任上,他主张对藏人以抚绥为主。
1909年,清政府电令川军2000人调防西藏,英属印度政府唆使西藏三大领主叛乱。
他因主张抚绥而遭到下属和赵尔丰的不满。
1909年10月,新军后营管带程凤翔率兵入藏东,罗长裿令其撤回,却被程抗命,罗遂赶紧报告赵尔丰
不久,程凤翔所部遭到藏东民众抗击而败归。
赵尔丰未处分程凤翔,并严斥罗长裿怯懦,罗长裿遂称病告假,并请辞。
此后他赋闲
1910年1月24日驻藏大臣联豫上奏荐他为西藏督练公署兵备处总办,赴拉萨帮办军政要务。
1910年2月,川军在江孜击败由十三世达赖喇嘛所派军队的最后抵抗,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则逃往印度大吉岭。
联豫未听从罗长裿的劝告,而是请旨革去达赖名号。
英国借口“保护商埠”而从印度出兵进驻印藏边境的印塘,并且进入了江孜亚东等地。
1910年7月8月罗长裿经联豫向清朝外务部推荐,负责和英印当局交涉,于7月12日查勘江孜亚东两埠情形,并会晤英国江孜商务员韦亚,7月20日到达靖西会晤英国亚东商务委员仲儒8月12日抵达大吉岭,后与英属印度副总督裴凯、驻锡金政务官贝尔、大吉岭知事福赖特斯等英方官员会谈。
通过他的交涉,英印当局答应撤回进入亚东江孜商埠的军队,并声明“达赖之事,恪守中立”。
9月9日,他在大吉岭山后的巴伦布会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劝告达赖喇嘛返回西藏,但未成功。
他回国覆命后,清政府命九世班禅管理西藏政务,英国则撤退了军队,西藏局势渐趋稳定。
1910年12月,清政府根据联豫建议,添设前藏参赞(即驻藏左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筹划前藏一切要政”;添设后藏参赞(即驻藏右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监督三埠商务”。
1911年3月罗长裿经联豫推荐,被任命为驻藏左参赞
1910年6月21日,联豫上奏改设治事厅和议事厅,以罗长裿兼任秘书员。
宣统三年(1911年),他被驻藏大臣联豫派往藏东讨伐波密土王,节制诸将。
但他与刚刚兵败波密的协统钟颖不和,并将钟颖饮酒赌钱不问军务等事禀告联豫。
联豫据奏,将钟颖撤职,并以罗长裿取代。
7月罗长裿和谢国梁在彝贡会,此后波密土王白马策旺被杀,波密之乱平定。
罗长裿因功加二品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英属印度总督明多的支持下,达赖喇嘛派出亲信达丹东潜回西藏,策动部分贵族组织民军,进攻驻拉萨日喀则江孜的川军。
另一方面,钟颖罗长裿当时正驻扎波密的春多行辕时,策动驻拉萨的川军兵变,史称拉萨兵变。
罗长裿闻讯后,本想率军赴拉萨制止兵变。
钟颖联络驻波密管带陈渠珍。
陈渠珍遂于11月26日指使本营后队正目赵本立刘均福、周国荃、罗玉斌等人率队围攻春多行辕,劫持了罗长裿
他们挟持罗长裿走到工布南山道上时,罗长裿获得机会逃脱,遂跳崖自尽,但未死,被迫继续被挟持前进。
后来他们到了德摩喇嘛寺
11月29日,赵本立等勒杀罗长裿,尸体被焚毁,罗长裿时年47岁。
其妾携幼子逃到一个藏族乞丐家躲藏而得以幸免,后不知所终。
罗长裿被杀后,其骨灰被所部炮队长周逊送归其家乡湘乡安葬。
1914年10月罗长裿之子罗驭(罗辀重)要求政府审理罗长裿被害案。
1915年3月19日袁世凯政府罗长裿被害案进行初审,钟颖不承认自己为主谋,钟颖的家属还编印了《弥天冤案录》进行申诉。
后来联豫出庭对质,并出示了钟颖作为主谋的证据。
经过三次庭审鞫实后,袁世凯签发《大总统申令》称:此后,钟颖被执行死刑,而罗长裿入祀忠烈祠
清史稿》也将罗长裿收入忠义传
主要活动
  • 1895年,进士,貢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柯先荣
人物简介
柯先荣字梅村号君佐海阳枫溪(今潮州枫溪)人,曾任福建泉州府知府工部清吏司郎中,诰授资政大夫
柯先荣功成名就后,耗巨资在家乡兴建“荣禄第”,并与其堂兄弟一起倡办崇礼家族书院,推崇兴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