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徽州府宣城人,字福生。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有《内阁名臣事略》、《素雯斋集》。
维基
沈荃(1624年—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明末清初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工书法,学董其昌、米芾字体,入直南书房,为康熙所器重,康熙曾对李光地说:“ 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代表作有《行书如天马赋轴》,又擅长画花鸟、走兽,形象逼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卒于官。著有《充斋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0—1707
【介绍】:
清湖北广济人,字会公,号豫斋。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一统志》。曾主贵州乡试。以与徐乾学善,被掌院李光地劾罢。归后闭门著书。门人私谥贞孝先生。有《居业斋文集》、《居业斋诗钞》、《续纂元明名臣言行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3—1721
【介绍】:
清安徽宣城人,字定九,号勿庵。幼时喜仰观天象,辄有所得。既长,精研古代历算之学,于古书之难读者,必求其说,至废寝食。又兼通晚明以来输入之西方数学,融会贯通,冶为一炉。中年丧偶,不再娶,闭户覃思。著天算之书八十余种。皆发前人所未发。于经史诸子等学,亦旁搜博览,诗文颇有文采。康熙四十四年,因李光地之推荐,见康熙帝,谈历象算法,极受赞赏。所著天算各书,汇编为《梅氏丛书》,又有《绩学堂诗文钞》。
维基
富鸿基(1634年2月12日—1709年1月25日),榜名鸿业,字磐伯,号云麓,福建晋江人,进士出身。顺治十五年(1658年)登戊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升侍讲、侍读学士。三藩之乱时,翰林陈梦雷身陷耿精忠军中,李光地隐居福建山区,陈梦雷将耿军军情告知李光地,光地写密奏以蜡丸封死,派仆人赴京师进奏,内阁怕是间谍之计,不敢接纳,富鸿基以全家性命作保,面陈康熙帝。后破耿,迁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后以病告归,家居十年,卒。著有《日讲四书》十六卷、《诗文集》四卷等。有子富中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5—1717
【介绍】:
清江南江阴人,字尔翰,晚号青麓、青牧。诸生。为学崇信朱熹,切己反求,务有益于身心。早年曾与陆世仪论学。后至京师,与李光地、陆陇其为友。有《惜阴录》。
维基
熊赐履(1637年1月28日—1709年),字敬修,一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北孝感人,祖籍江西南昌,明末清初理学名家、官员,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以康熙帝老师的名义,曾经拉拢过顾炎武,有书简往来。孝感熊氏为望族。父熊祚延是明末生员,曾组织团练,不屈而死。张献忠入湖广时,熊赐履家中数十口被杀,熊赐履随母活命。顺治丁酉科二名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会试七名,熊赐履中式三甲进士,选为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任国子监司业、弘文院侍读,康熙七年(1668年)官秘书院侍读学士。康熙十四年(1675年),以熊赐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武英殿大学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内阁票拟嚼签案回籍,后寓居江宁府(今南京)清凉台,在家闲居十余年,与毕嘉密切来往。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召任礼部尚书。时人谓“以王佐之才,为圣天子辅,启心沃心,兴起鸿业,天下莫不想望其风采。”熊赐履师宗程朱理学,提倡“非《六经》、《语》、《孟》之书不得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得讲。”抨击王守仁之“心学”,认为“阳明之于圣学,只是胡说乱道而已。”。康熙帝曾说:“许三礼、汤斌、李光地俱言王守仁道学,熊赐履惟宗朱熹,伊等学问不同”。熊赐履曾攻击李光地“不识一字,皆剽窃他人议论”。而李光地则说熊赐履“不讲学问,但以明末门户人语说过”。康熙帝对汉臣之间互相倾轧不满,说:“许三礼参徐乾学荐举熊赐履,往者皆言熊赐履不好,今见朕起用熊,又言熊赐履好……熊赐履所作《日讲四书解义》甚佳,汤斌又谓不然。以此观之,汉人行径殊为可耻。”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与太子胤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熊赐履多次请求解任。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再上疏请求离任,帝许其以原官解任,但仍令食俸。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初二日,江宁织造曹寅奏报熊赐履病故,称其“于八月二十八日未时病故”。两江总督噶礼前往吊唁,“见其家穷,故以奴才盘川银与之,以资丧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追怀故人,称:“每念旧劳,不忘于心”。熊赐履有子三人,熊志伊、熊志契、熊志夔。熊赐履逝世多年后,康熙帝曾让苏州织造李煦查看上元县熊家情形,并派人照顾。当时,四十一岁的长子熊志伊“言语颠倒,悲喜不常,所患痰病未愈”。年仅九岁的次子熊志契、八岁的三子熊志夔随生母龚氏生活,与兄长熊志伊分居。李煦“至江宁织造衙门宣示谕旨,着曹頫照看熊赐履之子”。著有《经义斋集》、《学统》、《闲道录》,《学规》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山西高平人,字凝只。顺治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内国史院学士,终浙江巡抚。在翰林分校主试得李光地、陆陇其等,后皆为名臣。尝奉使赈淮阳,奏请宽逃人禁,使流移者获随地收养,全活无算。
维基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山西泽州直隶州(今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人。入仕五十三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主编。卒谥文贞。陈廷敬原名陈敬,明崇祯十二年(1638年)生于山西泽州直隶州皇城村。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戊戌科进士,选庶吉士,因与庶常馆翰林院通州陈敬(顺治官员)重名,故顺治帝赐“廷”字,改名廷敬。康熙帝即位,陈廷敬深得赏识。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七月丙寅,与叶方蔼一起入直南书房。累迁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管户部钱法,将制钱含铜量减低,以免制钱被大量镕铸取铜,九月,晋升左都御史,仍兼管户部钱法。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迁工部尚书,与徐乾学奏进《鉴古集览》,奉诏任纂修《三朝圣训》,《政治训典》,《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等书,任总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前湖广巡抚张汧因“贪污银九万余两”获罪。陈廷敬为其儿女亲家,上《俯沥恳诚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谢罪原官解任,但每四日仍须进内廷侍候康熙读书,可见康熙非常喜欢陈廷敬侍读。两年后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1691年,任会试正考官、刑部尚书。1692年,父卒,回乡守制两年后,授户部尚书。1699年,转吏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值经筵。1705年,扈从康熙南巡。1707年,再扈从康熙南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一月以耳病乞休,获允。次年五月,大学士张玉书卒,李光地患病未愈,陈廷敬又应诏入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剧,四月去世。康熙帝亲作挽诗哀悼,谥文贞。《清史稿》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直隶武强人,字益侯,号思庵。康熙十五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坐事革职。李光地弟子,学者称碧峰先生。有《四书朱传纲目》、《周礼瀹义》、《廉平堂文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1—1723
【介绍】:
清福建安溪人,字皋轩。李光地弟。廪膳生。家居不仕。专治《三礼》。有《皋轩文编》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1—1723后
【介绍】:
清福建闽县人,字则震,号省斋。康熙九年进士,授编修。假归,耿精忠叛,胁以官,未受事而归。与李光地合进蜡丸,以福建虚实密报朝廷。光地独揽其功,精忠败,擢学士,梦雷下狱,戍尚阳堡。十余年释还。康熙四十年与修《汇编》,后赐名《古今图书集成》,任总裁。雍正初追论“从逆”之罪,谪戍黑龙江,卒于戍所。有《松鹤山房集》、《闲止书堂集》。
维基
陈梦雷(1650年—1741年—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康熙帝赐联「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故晚号松鹤老人。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清朝学者,康熙九年进士,「读书五十载」、「涉猎万馀卷」,康熙四十年(1701年)受康熙帝委托,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历四年半而成。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庚戌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年)回乡省亲,恰逢三藩之乱爆发,陷于耿精忠叛军之中。陈梦雷原与李光地为同省籍同榜的好友,陈遂与李光地合署一道上疏,透过福建籍的大臣富鸿基,向朝廷说明情况,表示忠心,不料李光地删去陈之名,单独以蜡丸上疏求功。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清兵由仙霞关入福建,耿精忠投降。李光地青云直上,康熙十七年(1678年),陈梦雷受耿党徐鸿弼的诬告,误会为「行贼伪命」的陈昉,被控「附逆」罪逮捕入狱论斩。陈梦雷入狱后,曾一再要求李光地为他作證辨诬,但李光地一直保持沉默;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才为陈梦雷「代具一疏」,但对陈梦雷在福州密图内应及同谋请兵之事,一语不及。陈梦雷自是憎恨李光地,七月写《告都城隍文》,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安溪绝交书》(又称《与李光地绝交书》):“夫忘德不酬,视危不救,鄙士类然,无足深责;乃若悔从前之妄,护已往之尤,忌共事之分功,肆下石以灭口,君子可逝不可陷,其谁能堪此也?……向使与年兄非同年、同里、同官,议论不相投,性情不相信,未必决裂至此!回思十载襟期,恍如下梦,人生不幸,宁有是哉?”。后经刑部尚书徐乾学的援助,改流放奉天府尚阳堡。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侍奉皇三子诚亲王胤祉读书。陈梦雷把书斋改为「松鹤山房」,自称「松鹤老人」。后陈虽屡次弹劾李光地,但因李权势显赫,终不了了之。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康熙四十年十月开始编纂《图书汇编》一书,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自己家藏典籍一万五千馀卷,进行分类编辑,经过五年(1701年-1705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编成《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共一亿六千万字。全书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六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三十六典,每典又分若干部,总计6109部。内容繁多,分类明晰,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完成初稿,康熙御览后改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但一直搁置,直到雍正帝即位,命蒋廷锡重修,并删去陈梦雷的名字。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才将陈梦雷的名字署上。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陈梦雷在《松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这部大书「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集者,亦只删一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逝世,诚亲王胤祉失势,陈因曾侍读胤祉,雍正元年(1723年)一月,陈梦雷和两个儿子再次被雍正帝发配黑龙江,这时他已是高龄七十四的老人了,又顽强地度过十八年的岁月。乾隆六年(1741年),病逝于戍所,终年九十二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2—1711
【介绍】:
清江南武进人,字道声,号南兰。治经世有用之学。康熙十二年,受耿精忠聘为幕客,见精忠所为乖谬,不乐为用。精忠败,与陈梦雷北上。为大臣徐乾学、李光地、余国柱等座上客。有《历象图说》,代李光地撰《历象本要》,又有《南兰纪事诗》、《楚江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6—?
【介绍】:
清江南宿迁人,占籍大兴,初名杏,字坛长,一字鲁南,又字昼堂。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编修,后罢归。乾隆初起授翰林院侍读,年已八十。曾从李光地游,究心乐律、音韵、历数、书法。有《圭美堂集》。
全台诗
孙襄(?~?),字思哉,福建省安溪人。由诸生入国学,清康熙37年(1698)授福安教谕,任内兴文劝学,倡修学宫,创建朱子祠,敦促士子,循循善诱,且亲自选刻课文以为模楷,因此文风日振。而后,改任泰宁一地,旋即调往台湾诸罗县为教谕,任内皆能称职。同县李光地曾言其所以能「认道理及觑文字,见识日进」,都系努力积学而致,对其精神颇表赞赏。年五十四岁时,去世于官内。〖参考《安溪县志》〈人物〉,台北:安溪同乡会发行,1967年。〗(黄美娥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福建安溪人,字省甫。李光地从父。诸生。康熙间陈平海五策,授邵协副将,调任台湾安平镇,擢永州镇总兵。以年老乞休,辑性理诸书进献朝廷。卒年九十。
全台诗
阮蔡文(1666~1715),字子章,号鹤石,福建漳浦人。幼年随其父迁徙江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兼通吴、越、闽、广方言,对于经世致用之学颇为用心。康熙五十一年(1712)招降海贼陈尚义有功,蒙清圣祖召见,问以沿海事宜,所答清晰,叙功获授云南陆凉知州,未行,而大学士李光地奏称其有谋略,遂改授福建厦门水师中营参将。因为厦门距其家仅百馀里,所以对于该地大小利弊无不详知,任内务除盗贼,化解外国通商市舶与当地人民之冲突而为人所称颂。康熙五十四年(1715)调台湾北路营参将,当时南崁、淡水一带,穷年阴雾,鲜少晴朗,产硫黄,毒气薰蒸,曾是明郑时代流放罪人之所,康熙四十九年(1710)方设兵防,但生还者往往不及三分之一,历来巡哨未至,阮蔡文决计前往巡视。途中,吟诗书感,又详记当地山川、风候、土俗,并撰文吊祭戍亡将士,招抚原住民,百姓感悦,不幸竟中瘴气,归来成疾,在改任福州城守副将,前往京城述职途中,病情加剧而亡,得年五十。〖参考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台银本。陈培桂《淡水厅志》〈列传〉,成文出版社。〗阮氏操守廉洁,读书不倦,为文不假思索,可惜一生志在经济事业,所以著述无多。(黄美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