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宽寿明末清初 1582 — 16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宽寿字玉光,洪同人也。
少从广济洗元参究,会明季寇乱,京国残破,乃潜迹南下,隐遁名山,翛然自远。
清顺治五年河朔敉平,民庆更始。
步礼五台,回翔都邑
时恒明方法会,欲以慈悲福果,化诱诸藩,胜其残杀。
寿道矩,迎入方丈。
杜门却轨,与人坐对,终日无一言。
夜则焚香秉烛,兀首匑匑,危坐达旦。
寮侣见之,罔测高深。
及夫履席说戒,辨言侃侃条理清晰。
一岁三期,昕夕无倦。
主斯讲席十有三载,出其门者数千人。
世祖龙兴,肇有诸夏,万机之馀,雅慕禅悦。
十三年冬,幸临广济
住持德光入报曰:“皇上驾至。
”奈何寿瞑然入定,闻德光语,启视曰:“亲近老僧耶,何不入?
德光曰:“疾趣迎,驾且至矣。
”可奈何寿不欲出,众皆遑遽,而龙辇已驻山门,侍卫传呼甚急。
寿犹不行,众强扶之下殿,望见銮仪,众僧皆蛇行匐伏,寿独屹立。
世祖见之,勃然作色。
寿缄默屏息,容貌舒泰,邈若无睹。
顷之,天颜微霁,始如正殿。
德光指导随侍,寿瞠之以目,已而趋归方丈。
及回銮将发,世祖指谓德光曰:“老宿崛强如此!
德光惶恐谢罪。
车驾还宫,终日不怿,复遣侍卫至寺问曰:“不接驾出何经典?
寿抗声曰:“出《梵纲经菩萨戒》中。
”因检经与侍卫,曰:“可呈皇帝鉴。
”侍卫驰去,寺众惶然,相顾失色,而寿徜佯自若。
世祖展经,叹赏久之,越日召入椒园
寿不欲往,众劝之曰:“师独不保障此山乎?
”乃步入 西华门,至万善殿,众善知识皆在,寿乃南向趺坐。
俄而传呼驾至,众皆惊起,趋阶长跪。
寿独默坐,略不为动。
世祖前席曰:“和尚好否?
”则对曰:“好。
”无他语。
赐食毕,即曳杖出。
世祖指示众僧曰:“为佛护法,不当如是邪?
”由是重之,赍予有差。
王公卿士闻风向慕,礼谒不绝。
十六年冬,传旨闳法,赐衣钵者七百五十人。
十八年,世祖崩,寿率众哭。
临归而太息曰:“大行升遐,我亦无意人世矣。
”以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寂,荼毗得舍利六十馀粒。
寿八十,僧腊五十有八。
释僧清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僧清字满月
姓杜氏,山左人,不详其邑里。
少读书,习举子业,博通经史百家之学,其于正心诚意,尤所阐究。
不乐仕进,弃之出家。
后参禅于京都卧佛寺岫禅师,听讲诸经,不违如愚
问之曰:“汝识字乎?
”曰:“未也,愿学之。
曰:“既不识字,可司楼上钟。
”然心知为大器,欲历试之也。
于是,晨昏是职,应期无爽。
时法会盛行,讲席众多。
都中若慈慧、慈悯、千佛、卧佛诸寺,皆名僧据坐,善信如云。
于鸿乌间代,窃往观听,方过慈慧,又趣慈悯,旋至千佛,三番听受,复还本寺。
鼓鼓钟钟,日夕奔奏,自忘其疲,如是者六年。
示疾,众询继者,瞿然四顾,曰:“撞钟者安在?
”乃命侍者,以衣钵持付钟楼,遂主卧佛讲席。
明崇祯二年,恒明方玉泉山,徒侣麇集,众至六千,思敷讲座,以资化导。
乃迎入二圣庵讲《华严疏钞》、《涅槃》诸经,间以《左史》、《庄》、《骚》,秦、汉、六朝、唐、宋诗文,十馀载未尝少倦。
尝遭饥馑,绝粮数月,日食糠秕,莘莘学子,犹不舍去,其相得如此。
所居之地,恒感奇瑞,皆不告人。
晓起盥沐,盛水铜盘,每至初春馀,天寒欲冰,其中辄结异花,或莲或,及之属。
逐日更易,形状不一。
大内闻之,遣使索观,侍僧持铜盘献。
玉泉山二十馀里,始达宫禁,而冰花不释。
皇后传观,侍嫔皆呼万岁。
因赐供物,赍予甚厚,都中传为神异。
但笑曰:“此偶然耳,何足怪也。
”由是四众感慕,襄城伯李国祯司礼监王之臣曹化淳,咸相皈依。
大清龙兴,入据燕都,既殄流贼,遂黜明命。
然崇尚佛法,终召天和,平定区宇。
恒明已入广济,复迎讲《护国仁王经》,八王无不敬事。
顺治二年,一日从容语恒:“明日吾将返二圣庵,作西归计矣。
”初至玉泉山时,临水登山,赡顾裴回,指示人曰:“此地峰青耸秀,流东曲绕,颇饶幽胜,吾将老焉。
”至是,果寂此山中。
弟子环侍,以膝示之曰:“昔在卧佛时,跪讽《华严》于瓦砾中,不施蒲团。
今年已七十馀,膝上肉瘢犹在也。
汝曹勉之。
”端襟就化。
所遗铜盘,后虽遇冰,不复结花。
释性美清 ? — 1667年一月十三日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性美字恒明
姓王氏顺天人也。
生而敦厚,资禀聪颖,而气力雄健,刻厉有为。
髫龄丧母,泣曰:“慈亲长逝,我愿入山。
”其父允之,送入广济寺剃度。
时主席洗元,道风藉甚。
执弟子礼,不少怠,周旋进退,悉中机宜,洗元大奇之。
及长,有志焚修,京市辐凑,颇厌諠杂,乃退隐玉泉山二圣庵。
闭户禁足,草衣木食,并日而餐。
时明崇祯元年也,清室方兴,用兵攻取,进逼燕京,掠玉泉山而过,所获男女,少者衣以彩绘。
亦在虏中,因使之监守兵行,与诸妇处。
日夜诵经不绝,人皆敬服。
兵退,悉全节归。
崇祯十五年,清兵复从墙岭下,守将逆战半日,擒杀数千人,陈尸遍野。
及清人还师,战场外,血肉糜烂,腥秽薰蒸,过客触之辄病。
恻然悯之,荷长锹率弟子掘土,深五尺,举尸埋焉。
或见颡有泚,掩其鼻,及托故不行者,因说法,感以至,发其善念,用是不复憎恶。
辛劬月馀,乃毕其事。
然天阴夜黑,时闻哭声,往往白昼见形,人有逢之,无不死者。
复建水陆大会四十九日,自兹以后,灾戾消灭,人庆安居。
初,美之被虏也,军士以手指之曰“瓦迷瓦迷者”,华言杀主者,以其方外头陀,令勿杀。
因于万众奔窜中,仍还故居,低徊不忍去。
明使来略地,亦不之疑。
盖真实无欺,取信远人,人亦望而知为长者。
住二圣庵时,地甚逼隘,四方禅客,归之达六千聚。
乃迎满月讲《华严疏钞》,众闻之,皆有省悟。
以一人饭六千众,人皆果腹而已。
独半餐饭而不菜,咸以“白斋”称之。
尝刺血书《华严经》,足不履城市,而名啧啧禁庭。
时兵吏两曹,以至御史内院,访谒不绝,马蹄车辙,时交于门。
司礼监太监王永祚尤加敬礼,为置蔬圃十亩,附益寺基。
流贼李自成犯阙,荼毒生灵。
清兵入关,扫除寇乱,定鼎燕都
八旗所处,皆故明宅第。
戎马从横,多散处寺院。
乐山僧广济耆宿,恐力不支,因马化龙柳林地十二顷,迎于二圣庵,乃复入广济寺
乐山之来请也,众以京邑荒残之后,车骑蹂躏,旦夕数惊,皆不欲行。
满月亦拘守二圣庵中,峙䠧不前。
独毅然以护法自任,飞锡而至。
于是从百馀人,相随入院。
诸藩府闻之,皆仰其清德,追述旧事。
言及保全妇节,掩埋战骨,尤津津不置。
檀那慕之,来者阗塞,其门如市。
更请满月,敷讲席于广济,演《护国仁王经》。
八王随喜,见美有加礼。
方中原鼎革,京国汹汹,草创未定,而法会不衰。
象教复起者,美之力也。
五年春,王师南下,用兵淮江
京卫物价腾涌,谷食尤甚。
寺无恒产,仰食檀施,而僧侣日众,相依不去,时有在陈之叹。
一日忍饥键户,瞑目禅床。
忽有叩户声,启扉视之,则米车五两,粲粲盈门。
问所从来,则冯居士显功,夜梦中有人告曰:“广济绝粮,胡不将去。
”如是者三,故相馈耳。
其灵感如此。
玉光律师者,寺中老宿也。
因朝五台,回翔京阙。
即迎居方丈,执弟子礼甚恭,事详本传。
广济为都门律席,实美倡之。
尝南渡江,览雨花、牛首诸胜。
东至灵隐,考槃三月
后过金陵,印藏经五千四十八卷。
十六年秋,自江南归,玉光把手甚欢。
康熙二年,始建藏经阁庋之。
沈宫詹荃为题额焉。
寂于康熙六年正月十三日
将示疾时,呼弟子德光复初天孚,告曰:“吾大愿已足,从此逝矣,汝辈好为之。
”众愕然。
乃起,沭浴更衣,趺坐叠掌而逝,塔于玉泉山
释海禄清 ? — 1671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海禄字万中,大兴人也。
髫年祝发兴隆庵。
顺治五年,玉光律师宏戒广济
与同侣相诫曰:“我辈新徒,戒力未坚,当先登律堂深求造诣。
坐作进退,悉合规矩,非可微涉经训,徒资谭论也。
况近来沙门佻挞日甚,不守毗尼,何称佛子。
”时玉光总持律部,操德精严,见衣敝履穿,坐无越席,行无越思,经岁不闻笑语,步行绥绥尘不为动,有諠于侧者,则凝坐寂然,视若无睹。
因其纯笃,拔为教授,阐心诱道,孳孳不倦。
有好学者,则与之究解,贯彻终始,忻然说怿。
偶有桀黠,薰其德馨,潜化默运,不觉自新,日迁于善
玉光益敬爱之。
每有问答,未尝妄下一语,出见大众,澹然寡言,而胸中空洞不著一物,人我俱亡。
清顺治八年,玉光既灭,恒明老人乃迎之升座。
摄尔旧衲,行止如故,主席六载,说戒硁硁,众有不和,但责执事
由是两序翕然,不严而畏。
尝作《持戒简要颂》,明月易晓,以训后学,幽燕弟子多遵守之。
薰修之馀,遍检三藏,因著《正法经》五卷,其他撰作,多在别集。
每乘月独步,裴回阶间,闻诵读声,辄即其门,伫立不去,久之乃叩户启扉,复与研味,迎机而道,多所造就。
游其门者几二千人。
其最上弟子则有天孚湛祐
康熙十年寂于广济寺寮,荼毗,归灵骨于二圣庵塔院。
鸳水何元英为之赞云。
顾景星明末清初 1621 — 1687
词学图录
顾景星(1621-1687) 字黄公一字赤方
湖北蕲州人
性颖悟,六岁能作赋,八九岁遍读经史,时称圣童
广济张仁熙竟陵胡承诺皆著名江、汉间。
为明贡生
马士英使人密招,却之,因浮家隐于淀湖。
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科,因病不试。
杜门息影,翛然遗世。
名其堂曰"白茅"。
施闰章友善,闰章为雠校其诗。
景星记诵淹博,诗文雄赡,亦能曲。
著述甚富,有《白茅堂集》四十六卷、《读史集论》九卷、《潭池录》一百十八卷、《顾氏列传》十五卷、《南渡来耕集》七十三卷、《阮籍咏怀诗注》二卷、《李贺诗注》四卷、《虎媒记传奇》、《曲录》等。
释正会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正会字道光
姓刘氏永宁人
母李氏,慈心爱物,勤苦自持。
生而性质刚直,朴实持重,志趣高超,有不可一世之意。
年十二,便尔离尘,为安国寺果从所抚,及长披度。
从能隐法师听讲《楞严经》,听未竟,忽焉开敏,识力慧心,自异群侣。
清顺治七年,玉光老人说戒广济拜受焉。
尔时缁众云集,日给浩繁。
因辞去,归至汾上,见田庐榛莽,耆旧凋零,断井颓垣,离离禾黍,低个久之。
兵燹之馀,流冠蜂聚,燕赵卫晋,残破尤甚,乃思南游,从事参究。
于是泛长江,浮震泽,往来金陵铁瓮间,徘徊于玉峰鉴湖之上,登高四望,满目烽烟,凭吊欷献,怅然自失,由是复折而北,历齐宋鲁魏,遂造五台
时顺治十八年也,其在台山,退然自处,不异于人,人亦鲜知者。
尝独寻幽胜,自为禅悦。
时逢暮春,涧豁草绿,徐步梵园,荒蔓四围,路径皆没,方举袖拂草藉茵为坐,忽见空中金光数丈,瑞云晻映间,若文殊宝相半隐半露,顷之屹然前立。
惊愕下拜,俄而一片紫霞,从东飞来,与之西去,金光遂灭。
因以白众,众多疑之,然生平无戏言,知不诬也。
既感瑞应,益自愤发,行般舟三昧,百日持诵,精进勇猛,无前回向,西方直欲,与佛齐肩。
康熙元年,复入广济为西堂首座
十年,说戒信安
又应宗师府万寿戒坛两期,无少暇。
十五年,云光游盘山,不返广济,虚席几一载,监院乃迎会入主方丈,以振寰阇黎
振寰者,燕台华胄,恬澹性成,而虔于礼诵,娴于词令。
辛酉岁圣祖幸临,迎至藏经阁下,便问何处法腊几何,但对曰:“晋人,年七十。
圣祖熟视之曰:“殊健在。
”及入丈室。
顾问《般若经》卷数。
未及应,阇黎代对之甚悉。
圣祖万机馀暇,颇究心内典,知此经本八百卷,乃试问之,阇黎初对以六百卷,及再诘问,乃曰:“二百卷实相般若,亦在此中。
”由是嘉叹,知为积学。
释常岫清 ? — 1689年七月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常岫字苍林一号松阿
姓巴氏黄岩人
习经史,颇能属文,尝为人手书尺素,词足达意,遂交誉之。
因读内典,契心空门,归依印空长老,为之剃度千佛寺
从大演义公,习梵教。
年二十,于广济玉光大师规律毕,即参游五台南海诸名胜。
已而栖隐上方五载,忽焉南旋,结小庐于越溪,遂寂。
其间著有《松阿集》。
弟子迎其骨,塔于六聘北隅。
乾隆丁巳四月,傅雯为之铭,文词修絜,详具《山志》。
释性融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性融,三昧广济周氏子。
童时见朝黄梅者,即起信心,愿往从之。
及长,礼普陀,回舟放洋遇飓风,波涛大作,船众漂没,独性融负尸得度,望海礼拜。
因感无常,欲超尘网。
父母既丧,诣黄梅求度。
因事不果,后至,遇本空,始从剃度。
乙未游滇,参无住,遂入定远白马山,结茅潜修。
土官李仁舍宅为庵,延性融居之。
复于狮子窝开建吉祥寺,数十年间,绀殿嶷然,法物备具。
清康熙甲子岁绥远将军蔡公,为请大藏,作镇名山。
寂年六十,无疾告终。
释秀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秀野,未知何许人。
初出家时,受具于天童。
后参百丈得衣拂于智老,为奇然正派,盖传临济者也。
蹑屩名蓝,熠耀佛镫,上至王公,下逮士庶,逖听道声,罔不崇仰。
江庵净土皆潭玄之地,普门广济亦说法之场。
安陆西来二十馀年,提阐上乘,入室者多。
尝东游江浙大小百馀城,每启讲筵,环而听者水赴云从,堂除充塞,几不能容。
年登七十,安禅而化。
门人最正录遗语十卷,武昌太守馀霖为之序。
张序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南邵阳人
精医,尤长于妇产等科。
有《拯危备要》、《广济类篇》等。
释湛祐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湛祐字天孚三韩人也,姓金氏
祐甫生,而家燬于火,生孩七月,其父见背。
六岁得危疾,有道人踵其门,手拈一丸纳之口中,疾寻愈。
道人复来,谓其母曰:“此子空门法器也,勿久留。
”年十三,入燕山广济寺落发,师事恒明
未几,母亡,哀毁甚。
久之,豁然曰:“吾有以报母矣。
”于是,恪守经训,究心义解。
受具戒后,手书《华严经》一部,忽有省,乃发足南游,遍参江浙诸方,与灵机观问答契合。
复至京口鹤林寺,时天树植弘法兹山,道风甚炽,因留居之,深入阃奥,遂授衣偈。
而都门檀护有启请归广济,至乃别筑一室,深自韬晦,凡诸名刹祈请开筵者,卒不一赴。
室前种枣树一株,甚赏爱之,久之树枯,别种一树,人多不识,或曰桐也,以其叶相似耳。
康熙甲戌冬,翠华幸临,坐别室中,见此树扶疏,因指问之,曰:“人谓之桐,殊未得也。
”时圣祖雅好吟览,颇矜博洽,睹兹奇卉,欲资考覈,详加询采,并及花时色相形状。
悉举以对,盖季春始,花色紫而蓝。
明年花时,车驾复临,即坐花下问侍臣曰:“谶此树否?
”皆莫能名。
帝谓斯树,皮柔质细,枝不旁引,耸翠上出,真异种也。
嘉赏久之。
因得从容言曰:“此树有二,一在圃中,既承睿赏,可并移根上苑,馥㦽仁风。
”帝曰:“福地禅林,赖兹嘉植,此诫勿动,圃中者小,庶可植耳。
”及节届长至,进树畅春园,圃圞青翠,喜动天颜。
凡所赍赐,有御书《金刚经》八部、《药师经》十卷、《罗汉赞》十首、临米芾《观音赞》一首,并特赐帑金寺额,他物称是。
东宫更锡以文徵明遗杖一枝。
时天童祖席有启请继,忽焉示疾,一夕而化。
年五十四,僧腊四十一,建塔玉泉山下。
著有《广济寺志》三卷,并诗文集若干卷,唯志已梓行。
有曹日瑛为之传赞,具详志中。
释源福清 1679 — 1741年十二月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源福字毓安
姓王氏新河人也。
禀性澹定,不念世华
幼依邑中地藏庵护生剃度。
康熙四十二年,从岫云德彰受具,来栖佛地。
初入律门,矢志操持,务去嗔贪。
引礼四期,进位尊證,守护禅堂。
复作监司,事无大小,必协众心,二时粥饭,前后齐同。
偶逢游客,施舍䞋资,积得五两,即入香厨,造食供众。
谓檀越布金,意在随缘。
职司出纳,敢昧因果。
是以上下翕然,共仰清操。
雍正三年,推举教授
避地让贤,遂朝南海
明年春,归京都广济律院,专启相祈,屈作教授,再辞不获,乃应其请。
圆音既演,咸尊所闻。
未几还山,进居羯磨。
乾隆元年,始继丈席。
益自恭谨,不懈初志。
远地游僧,造止寺寮,多方周,务求得所。
故遐迩归心,道望日崇。
己未岁,赐龙藏一部,建阁储之,用镇山灵。
辛酉春,设龙华道场,法财雨施,缁白云集。
大起三会,聚食千众。
如此胜缘,旷世希有。
五月讫事,颇形劳瘁。
冬十二月,示期谢众:“身为苦本,幸自努力!
”默默三日,安详而逝。
寿六十有三,腊三十有九,塔于山左。
杨霈清 1790 — ?
维基
杨霈(1790年—?
),字徽肃号慰农云石,官至湖广总督
汉军镶黄旗人
早年为监生。
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
以知县即用,分发四川
历署叙州府屏山县隆昌县重庆府巴县道光十三年(1833年)实授巴县知县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病解任,不久丁母忧回旗。
道光十七年(1837年)服阙后,坐补原缺后以知州用,次年茂州直隶州知州,又署重庆府綦江县知县潼川府中江县知县
次年再任巴县知县
道光二十年(1840年)保宁府剑州知州,委赴马边雷波越巂峨边屏山各厅县办理边防事务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委署叙州府马边厅同知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发往广东知府差遣委用,筹办外海内河各炮台,任广东肇庆府知府,护理广东督粮道,兼署广州府知府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浙江督粮道长芦盐运使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势如破竹,杨霈奉命带兵协同防堵,授直隶布政使,在胜保军营办事,加二品顶戴。
同年任顺天府
次年驰往河南协同巡抚桂办理防剿事宜,授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
咸丰五年陈玉成等率部西进,击溃杨霈所部清军万余人于广济
杨霈战败,是根本没见到太平军,“乱民一呼,而万众瓦解”。
德安(今安陆)汉阳汉口皆陷,西安将军扎拉芬战死,巡抚陶恩培以下,大半殉难,朝廷以“坐视不救”罪撤杨霈之职,以荆州将军官文接任。
陶恩培清 1801 — 1854
维基
陶恩培(1802年—1855年)字益之号问云
浙江山阴人清朝官员,进士出身
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馆授编修
历官四川乡试正考官提督福建学政,迁御史
咸丰元年(1851年)镇压衡山安仁浏阳醴陵等地太平军
咸丰四年(1854年)山西按察使,不久调往江苏,再擢湖北巡抚
咸丰五年(1855年)秦日纲广济击败湖广总督杨霈
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军第三次攻佔武昌陈玉成韦俊部破汉阳门,恩培见大势已去,投武昌市蛇山紫阳塘自杀,巡抚陶恩培以下,大半殉难。
清廷封为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文节
工书法。
释清苦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清苦者,不详所自出。
光绪初燕都,止于城南观音禅院
持头院行以清苦自甘,因以名焉。
每岁春暖发脚游山,尝浮海詹补陀还溯江而上践峨湄,更逾洞庭,南登衡靃,复泛湘流,揽江南名胜,北旋至五台,足迹遍国中。
独以台山僻处寒荒,道途修阻,舟楫鲜通,仆仆风尘,或十数里,不得水火。
因发悲愿,祈修石路,计驿远近,设立庵亭,庶游侣拔涉,意烦力惫,得所止息。
于是作为简册,叙违怀愫,附以红笺,随缘题请苟书名数则揭笺拜领,对之焚化,或予以赀,反辞不受,谓“事非偶然,功难立竟。
但有移山之心,本无歛金之意。
若胜因不爽,福果熟成则浮屠涌见,宝藏无尽。
不问假手之人,同为毕愿之日。
何事计较铢两,混我戒行。
”识者高之,以为非凡僧也。
晚岁乃于道旁树下,自覆一庵,萧然块处,有来者取钵中食,分而饭之,我无求饱,人不独饥,斯为两得,即是两忘,恩怨报施,皆不足言。
桂阳夏内史寿田,少时侍其父中丞公官部曹得清苦,饫闻先训,悉其行谊。
及入词馆掌内监,颇复访之,不知所终。
因作《独树庵饭僧歌》以寄意焉。
歌曰:“独树庵中独住僧,独行独坐百无能。
长披一世无温衲,静对千生不灭镫。
平生担破残经裹,是处名山乞香火。
偶得团瓢胜普陀,京城人海安心坐。
鸟至惟栖雨后枝,人来不舍霜前果。
贫斋祇办一人餐,也似丛林任挂单。
自甘半食长饥惯,未觉千僧供养难。
有人布施向禅林,唯乞将心奉世尊。
长见定时双履在,曾无化后一衣存。
当时手种阶前树,树长阴成僧已去。
老树空庵四十年,独憾孤僧饭僧处。
”后有乘参者,住北台峰顶,取为篷,额曰“广济”。
盖以便过客,憩游侣,意良殷也。
舆恒修相友善,同抱净愿,期偕安养
参临化时,招修至,情话亹亹,中夜达旦,握手而瞑。
未几,修亦坐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