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张咏北宋 946 — 1015
全宋诗
张咏(九四六~一○一五)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
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
雍熙元年(九八四),迁著作佐郎
端拱元年(九八八),转秘书丞
二年通判相州
召还,知开封府浚仪县,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淳化四年(九九三),擢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掌三班院
五年,出知益州
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召拜给事中,迁户部使,改御史中丞
二年,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五年,改知永兴军
六年,加刑部侍郎、再知益州
景德三年(一○○六),复掌三班院兼判登闻检院
四年,知升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改知陈州(同上书卷七八)。
八年八月卒,年七十。
谥忠定
有《张乖崖集》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南宋时增广为十二卷。
事见宋钱易《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左仆射张公志铭》,《宋史》卷二九三有传岩。
 张咏诗,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一卷)为底本,参校宋咸淳五年伊赓刻本(今存前六卷,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曹溶旧藏钞本(十卷、附一卷,简称曹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四十九年吕无隐钞本(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丁丙钞补本(仅前七卷,以配明澹生堂钞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光绪八年莫祥芝刻本(简称莫刻),并酌采清蒋继功、黄丕烈、近人傅增湘校勘成果(分别称蒋校、黄校、傅校)。
另从《西昆酬唱集》等辑得集外诗五首,附编卷末。
韩维北宋 1017 — 1098
全宋诗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
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
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
仁宗时欧阳修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
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
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
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
绍圣二年(一○九五)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
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
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
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为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
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
《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韦骧北宋 1033 — 1105
全宋诗
韦骧(一○三三~一一○五)原名让字子骏,世居衢州,父徙钱塘(今浙江杭州)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调睦州寿县,以母丧不赴。
服阕后官兴国军司理参军,历知婺州武义县袁州萍乡县、通州海门县通判滁州楚州
入为少府监主簿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擢利州路转运判官,移福建路
元祐七年,召为主客郎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七)。
久之,出为夔州路提点刑狱,知明州
晚年提举杭州洞霄宫
徽宗崇宁四年卒,年七十三。
有文集二十卷,赋二十卷,今存《钱塘》有缺佚。
咸淳临安》卷六六有传。
 韦骧诗,以清丁丙嘉惠堂刊瓶花斋吴氏影写宋乾道本《钱塘韦先生文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另从《永乐大典》中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李之仪北宋 1038 — 1117
全宋诗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八)。
元丰六年(一○八三),曾辟为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
哲宗绍圣初苏轼定州,辟为管勾机宜文字
四年(一○九七)因折可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同上书卷四九一)。
后以元祐党籍贬惠州
元符元年(一○九八)监内香药库,旋因从苏轼辟事勒停(同上书卷五一一)。
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又以代作范纯仁遗表忤蔡京,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
久之,徙唐州
官终朝请大夫
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李之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姑溪前后集》为底本。
校以明吴氏丛书堂钞本(残存卷五、卷六,简称吴钞,藏北京图书馆),清杨守敬明黄汝亨钞本(简称黄钞,藏上海图书馆),清丁丙藏并跋之清研经楼抄本(简称研经楼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咸丰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本(简称粤本),清宣统金陵督粮道署校刊本(简称吴刊)。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廖刚宋 1071 — 1143
全宋诗
廖刚(一○七一~一一四三)字中用号高峰居士南剑州顺昌(今属福建)人。
少从陈瓘杨时学。
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
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由漳州司录召为太学录,擢监察御史
以忤蔡京,出知兴化军
钦宗立,以右正言召。
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福建路提点刑狱,旋招为吏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兼侍讲,除给事中
六年,出知漳州
八年(《宋史》作七年,此据本集绍兴八年漳州乞致仕表),召拜御史中丞
因论事为秦桧衔,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
次年致仕。
十三年卒,年七十三。
有《高峰文集》十二卷传世。
事见张栻工部尚书廖公志铭》(《南轩》卷三公),《宋史》卷三七四有传。
 廖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林佶家藏抄本,校以清林佶藏抄本(简称林本,原藏丁丙八千卷楼,今藏南京图书馆)。
编为二卷。
刘黻宋末元初 1217年10月13日 — 1276
全宋诗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
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太学,时年三十四。
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
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
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
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
六年,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
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卷一)。
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
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
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
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
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方一夔宋末元初
全宋诗
方一夔,一作方夔字时佐号知非子淳安(今属浙江)人。
尝从何梦桂学,累举不第,后以荐为严州教授
宋亡,筑室富山之麓,授徒讲学,学者称富山先生
有《富山懒稿》三十卷,已佚,五世孙文杰辑为《富山遗稿》。
事见本集卷首明商辂序,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七有传。
 方一夔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旧抄《方时佐先生富山懒藁》十九卷(简称旧抄本,有清丁丙跋,藏南京图书馆)。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陈岩南宋末 ? — 1299
全宋诗
陈岩(?
~一二九九),字清隐号九华山人青阳(今属安徽)人。
宋末屡举进士不第。
,为避徵辟,汗漫江湖。
及老,归青阳,遍历九华之胜,至一处则作一诗,已佚。
元成宗大德三年卒。
武宗至大元年(一三○八)邑人方时发掇拾散佚为《九华诗集》。
事见本集卷首方时发序及小传。
 陈岩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酌校清丁丙《宋人集编》(简称宋人集)。
郑希良明 1469 — 1502
人物简介
朝鲜海州人,字淳夫号虚庵又号散隐
成化己丑
先生生。
幼而聪敏。
不类群儿。
参议公赠东方舆地胜览曰。
此学文章者先览也。
他日为我具眼也。
辛亥国子课试。
作梧桐赋。
大为申参议从护所知。
壬子魁司马。
甲寅冬
成庙升遐。
太学生四学,方外诸儒数千馀人。
伏阙痛哭。
蒙白遂上书。
极言成庙设斋之非。
言辞过直。
乙卯春
流配海州
夏放还登第。
选承文院权知正字
丙辰
擢艺文馆检阅
丁巳春
上疏言禁中之事。
至以明皇半夜私语。
后人无不知之比之。
赐暇湖堂
盖高选也。
戊午正月
称病辞职。
命赐医药。
下教问病。
殆无虚日。
朋友以诗争贺之。
转至待教,奉教。
金驲孙狱事起。
史官杖流。
编管于义州
同日去国者二十七人。
庚申
量移金海
辛酉正月
丁丙(一作内)忧。
九月
以天灾蒙宥。
壬戌
见废主荒亡败度。
国事日非。
忧愤成疾。
楚大夫屈原自许。
五月五日
沈于祖江。
以遗衣服。
葬于高阳先茔之侧。
有人题其墓云:“惆怅飙轮何处边。
水云踪迹去悠然。
东人尚道千年事。
楚俗同悲五月天。
甲子已知危戊午
翰林争似作神仙。
虚坟亲墓今犹在。
与我先茔偶一阡。”
舒位清 1765 — 1815
重刻瓶水斋集·引
《瓶水斋集》十六卷、《别集》二卷,自巴朴园副使刊于真州,阅七十馀年,版片寖失。
吾友铁岭宗啸梧郡丞)博综群籍,尤留意北方文献。
尝谓乾、嘉之际畿辅作者林立,铁云先生天才横溢,陵轹古今,与常熟孙子潇秀水王仲瞿先生相颉颃,当时有三君之目。
今孙、王撰著,江以南家有其书,舒集别无刊本,当继巴氏重锓以广其传。
爰从丁君松生假得原刻本,甫授梓而疾作,绵惙之际,举付保枢,属为卒业。
保枢诺而受之,将以传舒先生者并传啸梧也。
深惧废坠,负我亡友,乃与松生函约同志醵资助刊,岭南许星台中丞年丈复力为提倡。
啸梧之歾十阅月而书成,譬造浮图七级,快睹合尖。
自今当与《天真阁》《烟霞万古楼》两集鼎峙不朽。
既酾酒以告啸梧,益重我山阳邻笛之感已。
光绪岁在丁亥六月任丘后学边保枢谨识。
余校刊《瓶水斋集》既卒业,先生诗尚有咏襄阳太守王树勋事,所谓《和尚太守谣》者,为世脍炙,而集中弗载,颇疑书阙有间。
既而仲仪复觅得《瓶水斋诗话》写本,卷尾有孤子昌枚识语,称先生别有乙亥年诗一卷未刻,顾以搜辑末由,徒事惋叹。
岁庚寅十一月松生之犹子修甫孝廉偶坐坊肆,睹架庋旧刻《瓶水斋集》,试一抽阅,则乙亥年诗已编列第十七卷,《和尚太守谣》一篇固俨然在也。
喜而见贻,乃并《诗话》一卷,均续付剞劂。
延津龙剑,终久必合,文人慧业,理亦宜然。
刊成附识如左。
世有嗜先生诗者,当同为拊掌也。
光绪辛卯天中节后一日保枢再识于武林寓斋。
(录入:顾青翎)
淩祉媛
闺秀百家词选·翠螺阁词
淩祉媛字茝沅钱唐人
光禄寺署正淩咏女,江苏候补知县丁丙室。
生而颖慧,幼即通音律,能吟咏。
归丁后,因母患风疾,动止需人,常归宁侍疾。
母病剧,祷神以身代。
未几,母果愈,而祉媛卒,年二十有二。
有《翠螺阁诗稿》。
丁申清 ? — 18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0 【介绍】: 浙江钱塘人原名壬字竹舟
丁丙兄。
诸生
官候选主事
太平天国战争中,文澜阁藏书散佚,悉心收拾残书于战火之余,得一万余册。
重建文澜阁时,以献书受朝廷表彰。
又熟谙乡邦文献,与编有《杭郡诗》三辑。
吴庆坻清末民国初 1848 — 1924
简介
吴庆坻(1848—1924)字子修又字敬疆号补松老人
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
历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
善诗文,工书法,近苏灵芝铁像碑
参与《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攒修。
著有《补松庐文录》八卷、《补松庐诗录》六卷、《悔余生诗》、《蕉廊脞录》、《益州书画录续编》等。
吴氏与八千卷楼主人、清季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曾参加铁花吟社,与丁丙相唱和;其女归于丁丙之孙。
沈曾植清末民国初 1851 — 1922
海日楼诗集·序
辛酉冬,晋谒吾师沈乙盦先生,谈次请刊其诗,师曰:「俟盖棺后,子为我序之。
吾诗即语录,序必记此言也。
」今慈护世兄谋刻诗集,属遵命为序。
呜呼!
《华严经》谓九地菩萨,虽八地菩萨不能知,余恶足以知吾师之诗?
忆三十年前,与桂伯华居士论诗,尝谓渊明诗无异偈语,与吾师语录之言甚合。
盖诗之为道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当前现量摹写情景,长言而咏叹之,言乎其不得不言,初非有意为诗也。
故兴观群怨曰可以者,贵能俾人随所触而皆可,不必如经生家析《鹿鸣》《嘉鱼》为群,《柏舟》《小弁》为怨也。
孟子言《》亡而后《春秋》作,盖明公理,存大义,正是非,天地之心也。
天地不能言,寄士大夫以言之。
故《》《春秋》者,士大夫代天地立言之具,以成其与天地为参之德,特《春秋》严而《》婉耳。
后世诗派,流演滋繁,纵能独辟蹊径,自造其极,亦祇为诗之一体,能得其全者,不数数见也,欺心炫巧者无论矣。
不读古人之诗,不足以学诗,固矣;然搆思命笔之际,必尽忘古人而后可。
若规规学步效颦,则正如钝斧子擘栎柞,皮屑纷霏,终不能动一丝纹理,岂非自桎梏耶?
既承师命,不敢以不文辞。
谨就所见,略申其义,质诸世之深于诗者。
至于其诗未加赞美者,弟子固不敢议师,且恐有谓其私者,留待天地后世之知言君子矣。
释迦文佛降世三千四百九十八年癸酉正月,受业合肥蒯寿枢谨序。
丁立中清末 1866 — 1920
人物简介
丁立中(1866-1920),清末民初藏书家。
字和甫号禾庐一号慕陆
浙江杭州人,藏书家丁丙之子。
光绪十七年举人
编有《丁氏八千卷书目》20卷10册,著有《禾庐诗》及《松生府君年谱》等;辑《宜堂类录要》册,《禾庐新百咏》卷。
丁辅之清末至民国 1879 — 1949
词学图录
丁辅之(1879-1949) 名仁号鹤卢,守寒巢主。
杭州人
八千卷楼丁松生后人,家富收藏,嗜甲骨文,又喜篆刻。
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
有《西冷八家印选》四卷及《秦汉丁氏印谱》二卷。
擅画蔬果、梅花,笔意工致,韵味清雅,有书卷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