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黎贯明 1483 — 1549
全粤诗·卷二一六
黎贯字一卿号韶山
从化人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进士,选庶吉士
改授陜西道御史,以言事忤旨,下狱,寻罢为民。
穆宗朝追赠尚宝司少卿
著有《台中稿》、《使闽稿》、《西巡稿》。
清陈恭尹番禺黎氏存诗汇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七有传。
易训
全粤诗·卷七一二
易训字宣人
奇际第三子。
新会人
尝与诸名流重结南园诗社,陈恭尹极重之。
后适苍梧,得瘴疾,卒年二十八。
著有《东樵遗集》。
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三有传。
黎彭龄
全粤诗·卷七一一
黎彭龄字颛孙
番禺人
淳先次子。
诸生
有《芙航集》。
事见清陈恭尹番禺黎氏诗汇选》卷一。
黎玉书
全粤诗·卷七一一
黎玉书字绂臣
番禺人
淳先长子。
诸生
著有《雪窗集》。
事见清陈恭尹番禺黎氏存诗汇选》卷一。
黎邦琛
全粤诗·卷五八一
黎邦琛字君献
番禺人
民表少子。
明神宗万历间贡生
清陈恭尹辑《番禺黎氏存诗汇选》有传。
黎邦璘
全粤诗·卷五八一
黎邦璘字君玺
番禺人
贯孙。
明神宗万历间贡生
清陈恭尹番禺黎氏存诗汇选》有传。
黎淳先
全粤诗·卷五二○
黎淳先字含孺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乡试拟元。
有《鞟言》、《澳州草》。
清陈恭尹编《番禺黎氏存诗汇选》有传。
黎兆鏊
全粤诗·卷五二三
黎兆鏊字公成号桂海
番禺人
遂球从叔。
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举人,官蓬州知州
有《愧庵集》。
清陈恭尹辑《番禺黎氏存诗汇选》有传。
黎遂球明末清初 1602 — 1646
全粤诗·卷六○一
黎遂球(一六○二 — 一六四六)字美周
番禺人
五六岁能读书,九岁能文工诗,人称绝代才子。
明熹宗天启七年(一六二七)举人
明思宗崇祯元年(一六二八),赴试过金陵,会影园集赋黄牡丹诗,即席成十首,钱谦益置第一,人称“牡丹状元”。
时边疆多事,诏举经济名儒,礼部侍郎陈子壮首以遂球荐,以母老未就。
崇祯十七年,清军陷北京遂球闻变痛哭,誓死报国。
福王立,徵拜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督广东兵赴赣。
乃罄其家产,治铁铳五百函,并火器药弩之属,以资军用。
城破,遂球下城,督健卒数百人奋呼巷战,胁中三矢,与其弟遂琪,仆卢从赞、梁阿义、陈广金等三十馀人,同日战死。
追赠兵部尚书谥忠悯
著有《莲须阁集》二十六卷。
事见集中所附查继佐撰传,又清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九、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五有传。
黎遂球诗,现存明崇祯十七年四知堂居士抄本《迦陵集》不分卷、《莲须阁诗集》十卷(《莲须阁集》二十六卷,前十卷为诗集,后十六卷为文集)。
今以《迦陵集》,及遂球之子黎延祖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莲须阁集》为整理底本(简称康熙本),参校清伍崇曜诗雪轩道光二十年刊本《莲须阁集》(简称道光本)。
补辑清康熙三十三年陈恭尹黎延祖校刊本《番禺黎氏存诗汇选》(简称汇选本)所录遂球诗一卷。
他本辑得佚诗,附于末卷之后。
陈邦彦明末清初 1603 — 1647
全粤诗·卷六八六
陈邦彦(一六〇三—一六四七),字会斌一字会份号岩野
顺德人
恭尹父。
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举人
明年,升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粤西“狼兵”。
隆武帝死难后,参与拥立永历帝,授兵科给事中
明桂王永历元年(一六四七)邦彦招募义军,联结张家玉陈子壮牵制清军,欲图恢复,兵败退守清远,城陷被执,不屈遇害。
著有《雪声堂集》、《陈岩野先生集》。
明史》卷二七八有传。
王邦畿明末清初 1618 — 1668
全粤诗·卷六六二
王邦畿(一六一八—一六六八)字诚籥
番禺人
明思宗崇祯时副贡生
明唐王绍武中,以荐官御史
永历帝都于肇庆邦畿陈恭尹同往从之。
桂林陷,永历帝西奔不返,邦畿乃遁归终隐。
永历帝及从亡诸臣蒙难,邦畿自着禅衣于雷峰号今吼字说作
清嘉庆间顺德罗学鹏所编《广东文献》,以邦畿为清初岭南七子之一。
著有《耳鸣集》十四卷。
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
何绛明末 1627 — 1712
全粤诗·卷六九八
何绛(一六二七—一七一二)字不偕号孟门
顺德人
布衣。
明末动乱,隐于罗浮西樵山中。
明唐王隆武二年(一六四六),闻张名振起事抗清,遂疾趋南京,至则事败,乃已。
明桂王永历十二年(一六五八),与陈恭尹同渡铜鼓洋,访遗臣于海外。
又闻桂王在滇,复与恭尹北上,西济湘沅,不得进,乃东游长江,北过黄河,入太行
尝历游江浙及燕、、鲁、赵、、楚间,终无所就。
晚年归乡,隐迹北田。
与其兄衡及陈恭尹陶璜梁梿合称“北田五子”。
著有《不去庐集》。
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一三有传。
何绛诗,以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旧钞本《不去庐集》为底本,参校民国汪兆镛钞本(简称汪本)及一九七三年何耀光何氏至乐楼影印汪氏微尚斋钞本(简称何)。
梁梿明末清初 1628 — 1673
全粤诗·卷六六九
梁梿(一六二八—一六七三)字器圃号寒塘居士晚号铁船道人
顺德人
明思宗崇祯时诸生
北田五子之一。
事见清梁善长广东诗粹》卷一○。
屈大均明末清初 1630 — 16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0—1696 【介绍】: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
明末诸生
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
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
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
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
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
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
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词学图录
屈大均(1630-1696) 字介子一字翁山号泠君华夫骚馀等。
番禺人
诸生
少随师抗清,败走肇庆南明永历帝将授官,以父病归。
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
仍秘事抗清。
事泄返初服,避走塞上。
遗民终身。
工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在清初遗民中与顾炎武吴嘉纪分鼎三足。
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道援堂集》,今人辑有《屈大均全集》。
词集名《骚屑》,一名《道援堂词》。
梁佩兰清 1632 — 17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9或1632—1705 【介绍】: 广东南海人字芝五号药亭
康熙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
不一年即假归。
结兰湖社,以诗酒为乐。
工诗,与同邑程可则番禺王邦畿方殿元陈恭尹等称岭南七子,又与陈恭尹屈大均岭南三大家。
有《六莹堂集》。
词学图录
梁佩兰(1629-1705) 字芝五号药亭
又号二楞居士柴翁晚号郁洲
广东南海(今广州)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
以不习清书革去庶吉士,里居以终。
友人私谥文介先生
工诗,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岭南三大家",又与程可则等并称"岭南七子"。
在京与王士禛朱彝尊等交游唱酬,深受推重。
有《六莹堂集》,词附见。
清诗别裁集
字芝五广东南海人
康熙戊辰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
著有《六莹堂集》。
药亭顺治丁酉乡试第一,至成进士时,年六十余矣。
未一岁,即乞假归,同榜中俱以前辈事之。
○岭南三家,翁山以五言律擅场,元孝以七言律擅场,而七言古体独推药亭,集中如《养马行》、《日本刀歌》诸作,光怪陆离中,律令极细,措辞极妥,真可作万人敌也。
间亦多英雄欺人及过于恢张处,而《木瓜上人打鼓歌》,为欺人之尤者。
阅者勿因其名高,一概追逐,斯善学药亭者矣。
近体略存,志其大概。
释愿光明末清初
全粤诗·卷七四七
愿光字心月
布和尚法嗣,住法性禅院
尝与梁佩兰陈恭尹、周大樽诸词人结社于兰湖,辑《兰湖唱和集》。
著有《兰湖稿》。
事见《粤东诗海》卷九八。
李焞清 1661 — 172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焞 肃宗 1674年—1720年
简介
李焞(1661年—1720年),即朝鲜肃宗(조선 숙종),朝鲜王朝第19任君主(1674年—1720年在位)。
幼名龙祥字明普,是朝鲜显宗李棩与明圣王后金氏的独子。
李焞康熙六年(1667年)被立为王世子
康熙十三年(1674年)继承王位。
任内西人党和南人党之间的朋党之争达到高潮,加之仁显王后与张禧嫔的后宫斗争,导致朝廷先后发生了三次被称为“换局”的大规模人事更迭(庚申换局、己巳换局、甲戌换局)。
在社会经济上,进一步推广大同法,展开对良役制度的改革,发行金属货币常平通宝。
在思想文化上,儒学书院盛行,并通过建立大报坛来强化“尊思明”的意识形态。
在对外关系上,与清朝日本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友好关系,但与两国都发生了边界人员纠纷。
为此朝鲜清朝勘测边界,立长白山定界碑,同时加强了对郁陵岛的管辖。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焞薨逝,享年六十岁。
庙号肃宗,谥号章文宪敬明元孝大王清朝赐谥“僖顺”),葬于陵。
世子李昀继位,是为景宗
蓝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侯官人字公漪一字采饮
康熙间布衣。
博物洽闻,工诸体诗。
山水学倪瓒,精篆刻。
性喜游,在广东尤久。
陈恭尹梁佩兰等人友善。
卒年八十余。
有《采饮集》。
毛进睿当代 1988 —
抗风轩诗文钞·跋
夫为诗者、未有不出新、其学诗者、未有不尊古也。
惟汉之乐府、六朝之歌行、乃有太白之风流雄逸、是尊古而不违其出新者。
屈子之骚、庾兰成之赋、乃有少陵之博雅宏丽、是出新而不厌其尊古者也。
盖诗至于唐、而文体之兼备、实包囊其前古、法度之井然、足以垂范于后世、是为正体者。
试索其字句声篇、无有不可循之法。
宋人变易其体、蹊径斯生、然其唐人法度犹存焉。
观近人之诗、无法度者甚夥、然遭千古之变、而沉郁之情、足以动人、然其多为变体之衍。
而仅学同光者、多不能得诗之正、其易学者、实糟粕也、试读沧趣散原之诗、又岂惟仅得之于宋人耶。
我领表诗素宗尚唐人、以雄健古雅闻名、若明季之邝湛若屈翁山梁芝五陈元孝、虽身栖海隅、而声播四宇、所作皆雅正之音。
退思兄籍贯江西、而生长于、既能诗、才气迥出时辈、倚马之能、下笔万言、其文字清丽雄浑、有鸣金击玉之声。
兄早则肆力于杜韩、兼学同光诸老、已粲然可观、夙得宿老青睐。
又数岁学仙修禅、而复归于儒业、其玄思妙谛、益佐诗情。
近则逾笃于中故贤、笃于唐人、求之于古雅雄健之中。
其近年如海上、江行等作、熔今铸古、更见纵横开閤、此是为显者。
而其幽微者、著钩锁连环、血脉贯穿于花柳掩蔽之间、非深知唐人法度者所不能察也。
癸卯初春元晦跋于电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