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杨闱
全粤诗·卷六七八
杨闱字今鹤
大埔人
泷孙。
壮岁弃诸生,后偕郭之奇黄奇遇吴越江楚,道齐梁入都门,诗学日进。
曾与修揭阳大埔县志。
归老海阳之龟湖,年九十一卒。
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三○、民国大埔县志》卷二六有传。
李士淳明末清初 1585 — 1665
维基
李士淳(1585年—1665年)字仲垒号二河又号玉溪福建清流(今三明)人,一说广东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人。
同进士出身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广东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
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进士,授山西翼城县知县,建翔山书院,以计杀山西巨寇王嘉胤。
崇祯八年(1635年)调任山西曲沃县知县
十一年戊寅行取入都,时有考选翰林之命,行取者争奔竞。
给事中启新论之,上怒,罪廷臣滥侚者,吏部尚书田唯嘉乃请先推部曹,凡推二十二人,士淳户部云南司主事,会同授者王章任浚涂必泓李嗣京欲疏辩之,惮为首获罪,以士淳年老,四人不告而首其名,士淳怒,与等大诟。
会上知唯嘉有私,诏许与考,又以为首者必良士,召入对策称旨,擢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
六年以启沃有功,加侍读学士
十六年癸未分校礼闱
崇祯十七年甲申李自成京师士淳为所获,被四夹,受刑甚惨,卒不污伪命,潜遁归里。
隆武帝即位福州,授士淳詹事府詹事,命练兵措饷。
士淳仆仆兴长平镇间,持钵沿门,有如老衲
又遣其子李梓多方劝导,得饷二万有余,兵科给事中张家玉疏称其忠。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镇平土寇攻围程乡张家玉前往招降,士淳拜而送焉。
清兵入潮州士淳委蛇观变,阴图恢复。
永历帝即位,擢礼部右侍郎,转吏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经筵讲官,敕使敦促不出,皆在家拜命。
庚寅(1651年)广东复陷。
壬辰(1652年)大学士郭之奇联络闽广,图谋合力大举,闻士淳罗万杰、赖其肖、谢元汴等起兵于潮州,遣使以腊诏相通。
癸巳(1653年),郝尚久反正,程乡吴六奇所守,潮广路不通,尚久败,事遂无成。
在乡重建松江书院,又创办耆英书院。
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以荐起用,有司敦促至再,坚辞不就,世比之王伯厚元遗山
年八十一卒。
邹鎏明至南明
维基
邹鎏(17世纪—17世纪),字石可号如砺,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福建莆田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邹鎏户部侍郎邹守愚的曾孙,嘉靖四十年举人户部主事迪之孙,年幼失去父亲,有孝顺母亲名声,天启四年(1627年)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礼部观政五年获授户部山东司主事六年管理河西钞关税务,并兼管漕运,清除宿弊,八年升任员外郎,专理新饷,升四川司郎中,外任襄阳知府,就任前请假探望母亲,长跪受教后才前往履新
张献忠佔据谷城襄阳几乎失陷,邹鎏就训练士兵、筹集粮饷,出奇制胜,四月后城池保全,御史林铭球上疏推荐他署任郧襄道监军副使;适逢士兵兵变,他开谕和平解决此事,不久张献忠诈降,上级打算用公帑犒军,他指出张献忠难以预料,不可相信,而且没有功劳,不能擅动库藏,因而违逆熊文灿,不久以母亲年老请求回乡。
永历帝即位,擢任邹鎏太仆少卿
永历七年(1653年)和郝尚久在潮州反正,拿出家产助饷;郭之奇上疏推荐他和洪梦栋适宜升用,不久李定国攻打新会败归,他就不再出仕,有《可园诗文集》流传。
林铭球
维基
林铭球字彤石号紫涛本姓蓝,先世为福建漳浦县人,登第后始籍广东潮州府普宁县人同进士出身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海丰诸生,举天启四年甲子乡试第七名,忌者以异籍攻之,被除名。
崇祯即位,伏阙上书,准附福建会试。
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奉使谕祭唐藩,又命册封岷藩,擢江西道监察御史,申救蓟辽总督洪承畴免逮,荐黄道周起废籍召用。
兵科给事中魏呈润以争监视宣府中官王坤、劾御史胡良机事贬外,铭球论救之。
巡视西城,巡按宣大,移按湖广,奉敕监军
十一年戊寅(1638年)总理熊文灿招抚张献忠铭球分巡道王瑞楠总兵左良玉谋俟献忠至,执之。
文灿不从。
张献忠果据榖城以叛。
十二年己卯,监临楚闱。
因与岷藩结怨,左都御史受贿赂,借口楚饷稽迟,镌秩左迁河南臬幕。
旋以护陵功,起补光禄寺监事,转大理寺右寺副
闯军陷京师,被迫任伪职,后遁归。
乙酉(1645年)南京弘光政权覆灭,铭球在乡集子弟为兵,守望相助,救揭阳郭之奇于贼中。
清兵入潮广,与之奇谋起义兵,图恢复,以积劳忧愤,悒悒寝疾卒,年六十。
陈光胤明至南明
维基
陈光胤(17世纪—17世纪),字文锡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陈光胤崇祯六年(1633年)广东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赐特用出身,十五年(1642年)获授寿宁知县,为政仁恕而清介,修筑城墙抵禦流寇。
南明时陈光胤入朝担任兵部主事,升福建道监察御史永历四年(1650年)曾和吴贞毓郭之奇万翱程源李用楫张孝起李日炜朱士鲲、朱统钥、王命来、彭佺联合上疏弹劾袁彭年丁时魁蒙正发刘湘客等人把持朝政、朋党行私十大罪,后事不详。
罗万杰明末 1613 — 1680
维基
罗万杰(1613年—1680年)字贞卿号庸庵晚号龙山樵夫,广东潮州府揭阳县蓝田都(今属丰顺县汤南镇隆烟永丰村)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
罗万杰少负才名。
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举。
崇祯七年(1634年),登甲戌进士,任行人司行人,升吏部清吏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因父丧归乡。
弘光朝,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郭之奇建议罗万杰与郝尚久合兵攻取福建,但罗万杰起兵时,郝尚久已经降清。
罗万杰遂隐居。
康熙年间,朝廷请其出山被婉拒。
连城璧
维基
连城璧(16世纪—1660年代),字如白江西抚州府金溪县五里圳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连城璧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成特用出身,十六年(1643年)获授灵山知县,修缮城池、训练乡勇以抵抗广西贵县流寇韦儿、黄应秀,又兴建学舍教授士子,调任顺德知县隆武年间擢官陕西道监察御史二年(1646年)冬天隆武帝被俘,瞿式耜等人建议立桂王朱由榔监国,他从肇庆前往梧州入见,即受命巡按广东,协助巡抚王化澄理军务,再返回肇庆
漳州海盗萧嘉音以骁勇据海滨为寇,永历元年(1647年)三月连城璧亲自招抚,对方率众归附,他用忠义激励萧嘉音,并改其名为王兴,推荐他担任副总兵;他镇守平,清朝两广总督佟养甲写信招降给他被拒,于是利诱王兴胁逼其夺取巡按印信,王兴告知他,他杀牛备酒,召来王兴部下席地列坐,喝酒时他对众人说:「敌人用千金买我的印信,是吗?
」众人没有说话,只有王兴胡子磔然、张大眼睛,他就掀衣袒腹大声说:「刀来,剖开我的腹部拿去印信,以尸体取赏便可。
王兴大哭,部下也大哭,誓死守卫印信,他将此事写信告知佟养甲,对方回信:「广东易得,此印难得。
按院不可威胁,王兴怎可单独利诱!
次年(1648年)七月王化澄荐升他为太仆寺少卿永历帝临幸梧州,他和王兴入谒,改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七月起用为两广总督三年(1649年)十一月副都御史督兵进攻江西湖广,四年(1650年)八月召用刑部右侍郎但未行。
永历七年(1653年)职方主事程邦俊持敕给连城璧,连城璧再次纠合散亡,命王兴、陈奇策、罗全斌军船攻三水会合李定国,当时武库员外郎张犹龙、主事饶章、惠朝副使杨肇科、监军副使陈期新,南安推官文烨中书舍人世仪、饶藻都在军中,总兵张云龙之子都督同知副总兵张世焕也从行,与徐孚远、林察、周瑞苏茂往来。
总兵徐文华来到述说福建海旁诸绅起义,因而命对方联络,而朝廷亦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与郭之奇李明忠何吾驺黄士俊总兵练复、梁标相呼应,连战皆捷,收复阳春阳江新兴平。
十年(1656年)清兵被王兴击退,有人劝他回到行在,他回答:「与王兴共事而不坚持到底,是辜负了他。
」不愿离去,到十三年(1659年)八月王兴战败自焚而死,他正在外招兵,得知死讯后大哭不停,走入朗爱山中,平南王尚可喜总督李率泰再三招降,他都答书以死自誓,尚可喜可怜他,于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把他安置在阳春,和县内谢凝之、江岩叟相唱和,康熙元年(1662年)回到金溪时已经年逾七十岁,此后杜门家居,很快去世。
儿子连以谦曾任兵部职方郎中,连以詷为恩贡;弟弟连城瑜曾任户部主事,三人皆跟随连城璧从军
杨任斯
维基
杨任斯号乐庵广东饶平人同进士出身
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进士,任山西沁水县知县
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礿梁应龙陈所献李士淳等人并称“戊辰八贤”。
罗惇曧清末民国初 1872 — 1924
瘿庵诗集·黄节序
甲子元日瘿庵过余曰:吾度岁之资,今日只馀一金耳。
以易铜币百数十枚实囊中,犹不负听歌钱也。
语未改腊,瘿庵遽于是秋八月逝世。
既五年,敷庵检其遗诗将梓,就余请序。
余始得读瘿庵癸亥除夕》诗。
其诗有云「自讳囊空念妇劳」,其言何温厚如是耶?
《王风》闵周三诗,「君子阳阳」曰无所用其心也,「有兔爰爰」曰君子不乐其生也。
瘿庵之为人,若无所用其心者,然亦时有忧生之嗟。
顾其所遘艰难,独不使夫妇之道见于衰薄,则「中谷有蓷」之诗,瘿庵之所伤也,读其诗可知已。
人伦之废乱极矣,坏于天下,始于家室。
当斯之时,一士之行,往往能申其义,三百诗人若《谷风》《北门》是也。
呜呼!
瘿庵其知之矣。
瘿庵驰情鞠部,世有疑而议之者,余尝举以相规,则答余书云:「吾欲以无聊疏脱自暴于时,故借一涂以自托,使世共讪笑之,则无暇批评其馀,非真有所痴恋也。
」呜呼!
余今序瘿庵诗,敢不揭瘿庵立身之义,并其所怀以告后之读瘿庵诗者,使知瘿庵畜义甚富,过乎其诗?
至于闵天下之无诗,则余以之悲瘿庵者,或瘿庵其能知之?
余旅京师,与瘿庵居最近,过从日数,论诗遂踰十年。
其为诗,蚤岁学玉溪子,继乃由香山以入剑南,故其造境冲夷,则在中岁以后。
今集所存,少作盖无几也。
瘿庵病中遗属,以诗付曾刚甫选定,今兹之刻,则刚甫垂殁时所定者,盖仅存二百馀首。
然余知瘿庵为诗至多,惟其志不求传。
其《答客问》诗有云「作书觅句吾不废,聊遣兴耳安用传」,则其馀散佚之诗,或为刚甫所刊落者,必不为瘿庵所惜,虽不存可也。
呜乎!
瘿庵与世可深,而不求深于世,学书可深,而不求深于书,为诗可深,而不求深于诗。
至其驰情鞠部,宜若深矣,然自谓非有所痴恋,则亦未尝求深。
其绝笔诗尚致叹于嗔痴损道。
夫惟其不求深,故万缘之空,(绝笔诗语。
)犹得在未死之日,否则其怀蚤乱矣。
乱则无所不至而义失,义失则诗虽存,存其字句声律耳,诗云乎哉?
瘿庵游不择人,言不迕物,读其诗者,随处而可见,盖其度大也。
然使瘿庵而不穷,则其志没矣。
然虽穷而无瘿庵之义之怀,则其志亦没矣,诗云乎哉?
戊辰正月十二日中夜黄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