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镇澄明 1547 — 1617年六月十四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镇澄字空印姓李氏,苑平人也。
仲武,母李氏,梦一僧持锡入室,觉而遂生。
性聪慧,不类凡儿嬉戏,喜作膜拜。
年十五投西山广应寺礼引公得度为沙弥,服勤三年,登堂受具。
一江沣、西峰深、守庵中诸师弘教于大都,寻依讲肄,参穷性相宗旨,融贯《华严》,靡不该练,如是者十馀年。
复从小山、芺岩究西来密意,妙契心印,一时义学推为上首。
明万历壬午憨山妙峰结隐五台,将集海内耆硕建无遮法会,招至,欣然许。
以所居紫霞兰若居之,壁观三年,大有开悟。
塔院主人大方广公请脩《清凉传》,随留讲诸经,声光赫奕,四方学者日益集。
未几,与云峰创狮子窟,建万佛琉璃塔,遂成丛林,讲演《华严》,学者数千指,坐寒岩冰雪俨金刚窟中也。
慈圣太后为国祈福,注念台山,闻风雅重之,特赐《大藏经》。
寻复命都城千佛寺讲所著《楞严正观》,复于慈因寺讲演诸经,时妙峰造千佛铜殿于大显通寺,神宗嘉其功行,命重脩,更赐额曰“永明”。
建七处九会道场,延诸法师讲演《华严》,以主第一座。
罢,以古竹林寺文殊现身处也,废久,复缉所用,多出内帑,不日而成。
更集学子重讲《华严疏》,复脩南台为文殊化境。
自是疲于津梁,遂谢诸弟子,默然兀坐。
顷之,示微疾,犹危坐三日夜,中宵寂然而逝,万历丁巳六月十四日也。
世寿七十有一,僧腊五十有奇,塔于竹林之左。
澄生而安重,寡言笑,律身甚严,而处众以和,说法三十馀年,三演《华严》,虽登高座,万指围绕,意若无人。
天厨日至,而疏粝自如。
居尝专注理观,胁不至席,渊沈静默,老无惰容。
受法弟子以千百计,出其门者率皆质朴无浮习。
其于讲演,提纲挈要,时出新意,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辈无出其右者。
所著有《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行于世。
张梁
清诗别裁集
字大木江南华亭人
康熙癸巳进士
著有《澹吟楼诗》。
○张氏门风鼎盛,声华赫奕,而淡吟不乐仕进,户庭萧寂,如游方外人。
喜鼓琴,兴到时,弄一二曲。
晚迁居青浦之珠溪,无疾而逝,人谓同禅家之解脱者。
肇敏
维基
肇敏字逊思一字石村号云溪,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
工部尚书赫奕之子。
康熙庚子举人雍正癸丑进士
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学士
嵩寿清 ? — 1755
维基
嵩寿(?
—1755年),一作松寿字茂承号云依,赫舍里氏,正黄旗满洲人,世袭子爵进士出身
善画。
嵩寿为清初重臣希福曾孙,尚书赫奕之子。
雍正元年(1723年)嵩寿中二甲进士,选庶吉士雍正三年(1725年)散馆授编修
乾隆元年(1736年)翰林院侍读大理寺卿
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安南国王黎维祎,以侍读任正使,赐一品官服。
累擢内阁学士
十四年(1749年),颁诏朝鲜,擢礼部侍郎
十九年(1754年),袭三等子爵
二十年(1755年)卒。
著有《以约堂焚余稿》。
善画,曾作《野园图》,状元彭启丰进士钱陈群进士鄂容安、宗室诗人塞尔赫(字晓亭)、进士德保 (清朝)、诗人法式善等题咏,后由塞尔赫(字晓亭)、进士李恩庆递藏(载杨钟羲雪桥诗话》卷9)。
特克慎
维基
特克慎,哈达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
特克慎乾隆乙酉举人己丑进士
先后任军机章京太仆寺少卿方略纂修等职,诰授朝议大夫晋封光禄大夫
特克慎之父国梁(榜名“纳国栋”)是乾隆二年丁巳进士
妻赫舍里氏,翰林院侍讲肇敏之女,工部尚书赫奕孙女。
特克慎的儿子玉麟是乾隆六十年乙卯进士
释澍庵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澍莽者,不知氏族所出,或云江南甘泉人,或曰仪徵,莫能详也。
幼性粗犷,长而游惰无赖。
及出家时,复放纵不持戒律。
尝居扬州禅寺,入厨争食,恶语谩骂。
主僧恶其无礼,对众诃谴之,且言:“不知忏悔,当逐之出院。
”澍愤恨,思所以报之。
潜入厨,操刀置诸枕中。
夜忽自悔,曰:“若此所为,于复雠则得矣,如鬼神何。
”已而念湔耻之术,惟在自修。
而学道之方,自顾蔑如,展转无寐。
天且曙,复自念曰:“吾闻至心持大悲神咒者,无不彻法源,證上果。
吾虽无知,犹能诵此,奈何以无术自阻邪。
”明日谒主僧礼谢,自陈愿闭关三年,专持神咒,乞假静室,且助衣食。
主僧许诺,遂移居藏经阁,朝夕持诵不懈,削为片,题曰“禁语”,县诸胸前。
有登阁者,欲与语,辄指以示。
如是者,三年乃出。
及出,则神采顿殊,抑抑自下,见者皆敬异之,而莫测其所證云何。
扬州士俗喜入茶社,虽文人学子,列坐其间,僧道亦与焉。
时海内方尚考證,汤盘禹鼎,名物象数,各专一经,以求淹博,号曰“汉学”。
仪徵阮文达校勘十三经,海内宗之。
一时执经问难,争辩不休,举国风靡。
客有析经籍疑义于茶社者,相诘难甚苦。
澍适在其傍,笑而不言。
客察其状有异,起而问之。
澍曰:“卿曹所谭,皆有佚脱,何相难为?
”因为各诵所论书,且诵且解,娓娓不已。
顾骇服,由是以通博闻于时。
士子从问经史者,无虚日。
久之,乃知其于内外方策,九流百家,及说部杂记,不待研求,无不暗合者。
轻薄少年,或戏诘以绮语诸书,亦应声诵之,以是竞传神异。
阮文达方予告家居,闻其名,试与语,澍亦酬对不倦,文达叹异之,谓其所證,超然于天人之表,非佔毕者所能测云。
咸丰初元,澍已老矣,犹时出应客。
见少年遨戏无节者,辄叹曰:“后生不轨于正,惟事嬉逐,老僧且死,不得见矣。
不日,灾害将至,不知何以自存也。
”或反诘之,复黯然神伤而已。
二年,粤寇陷扬州,澍寂已逾年,其言乃验。
澍晚岁独处,日以写经自课。
所书《华严》诸经,尝为徒侣分去,故所见多残帙。
或云所书全经亦不少,扬州丛林往往有藏之者。
江都释祥开,每谓人曰:“少时见澍,辄不敢仰视,故无由沾法乳,自求解脱,至以为恨。
”可想见其威严。
或谓澍以凡夫,骤登圣域。
迹其所获,非见思惑尽,圆證声闻极果者,不能臻此。
盖澍所持大悲陀罗尼,威神赫奕,包举法界,无所不统。
其所證为究竟三昧,即实慧也,固已超然于分段生死之外,视禅宗之彻悟,夐乎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