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张从政
全台诗
张从政(?
~?
),字达夫
台湾府治东安坊人
少失怙,事母尽孝。
清雍正元年(1723)台湾县贡生,拣选州判乾隆五年(1740),分修府志。
著有《刚斋诗文稿》。
子岳,乾隆元年(1736)举人
〖编者按: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重修姓氏」「分辑」人员中有「恩贡生张从政」,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选举〉记「雍正元年张从政台湾
恩。
拣选州判)」。
鲁鼎梅重修台湾县》〈人物〉有传。
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记《刚斋诗文稿》内容提要:「从政诗文,遣词工丽,运意清新,惜累经兵燹,书已不存,今所传者仅〈台山赋〉一篇。
薛志亮续修台湾县》、鲁鼎梅重修台湾县》〈艺文〉志俱收录〈台山赋〉。
〗(许俊雅撰)
卢若腾明末清初 1600 — 1664
全台诗
卢若腾(1600~1664)字闲之福建金门人,因金门为唐代时监牧地,故号牧洲
〖参考林树梅〈明自许先生传〉,《?云山人文钞》,福州福建师范大学馆藏。
明崇祯庚辰十三年(1640)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
居官洁己惠民,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
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禦史,后加兵部尚书
清军南下,若腾平阳,力战,腰臂中矢,遇水师救出。
闻闽败,隆武帝被俘,痛愤赴水,?同僚救起。
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徐孚远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庵)」,一意著述。
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
1663),清兵攻下金门厦门
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
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
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
」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
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
著作甚丰,惜多已佚。
1959年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
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
(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
(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
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
《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
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
许俊雅、黄美娥撰)
若腾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岛贤聚人。
明崇祯丙子(九年)举人庚辰(十三年)进士;御试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旋升本部郎中兼总京卫武学
后外迁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在任遗爱于民,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
福王立,召为佥都御史唐王立,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
清军南下,若腾平阳,力战中矢,遇水师救出。
闻闽变,痛愤赴水,为同官拯起。
寻潜入滃州,辗转入闽海,偕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樱许吉燝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沈光文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
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西历一六六四年),与沈佺期许吉燝东渡,寓澎湖
病亟,值崇祯当年殉难之日,一恸而绝,享年六十有六;遗命题其墓曰「自许先生」。
若腾风情豪迈,当时士大夫俱幸愿一识。
晚年一意著述,上自天文地理,下逮虫鱼花草,无不宏通博雅。
遗著达十数种,惟多已佚。
「岛噫诗」之幸存,实为珍贵;尚望读者勿以等閒之作视之!
书后,今加「留庵文选」若干篇,皆关当年史事(陈汉光)。
诗之多,莫今日之岛上若也。
忧愁之诗、痛悼之诗、愤怨激烈之诗,无所不有,无所不工。
试问其所以工此之故?
虽当极愁、极痛、极愤激之时,有不自禁其哑然失笑者,余窃耻之!
岛居以来,虽屡有感触吟咏,未尝作诗观,未尝作工诗想;如痛者之呻、哀者之哭,噫气而已。
录之赫蹄,寄之同志。
异日有能谅余者曰;「此当日岛上之病人哀人也」!
余其慰已。
牧洲自序。
维基
卢若腾(1600年—1664年)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福建同安颜厝(今金门县金城镇贤庵里)人,明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孙元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徽桐城人字湘南
贡生
官至东昌知府
有《赤嵌集》,乃康熙四十四年台湾同知后所作,记土风物产。
孙元衡字湘南桐城人
贡生历官东昌知府
有《赤嵌集》、《片石园稿》。
全台诗
孙元衡(?
~?
),字湘南安徽桐城人
曾任四川省汉州知府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编者按:周元文重修台湾府》〈秩官〉、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职官〉、余文仪续修台湾县》〈政志〉等皆记康熙四十年任。
重修台湾府》〈职官‧列传〉、《重修福建台湾府》〈名宦〉、蒋廷锡《清一统志台湾府志》〈名宦〉、鲁鼎梅重修台湾县》〈职官‧列传〉、薛志亮续修台湾县》〈政志〉、孙尔准福建通志台湾府志》〈宦绩〉、〈职官〉、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等又记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
依《四川通志》卷三十七〈王朝职官表〉孙元衡四川汉州知府任期为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四年(1698~1705),《山东通志》卷五十五〈王朝职官表〉孙元衡山东东昌知府任期为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1709~1711)
〗,迁台湾府海防同知
会岁旱,令商船悉运米,多者重其赏,否则罚,于是南北客艘云集,米价顿减,民得免饥乏。
尝摄诸罗县篆(康熙四十五至四十七年),兴修文庙建义学。
台湾府符,创置学田,以资贫士,严缉捕,以靖地方。
秩满,迁山东东昌府知府
慈惠爱民,县民建坊立碑以示爱戴。
  孙元衡在台所作诗有《赤嵌集》四卷,诗三百六十篇,王渔洋曾逐篇读过,凡遇佳作,辄作简明中肯之评语。
连横在《台湾诗乘》云:「〈飓风歌〉、〈海吼行〉、(日入行)诸作,健笔凌空,蜚声海上,足为台湾生色。
」其诗作对台湾风俗民情有极深刻的反映,艺术性极高,题材之奇险,在诗史上别具一格,盖得之于台湾山海之助。
《赤嵌集》版本有(一)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台湾文献丛刊第10种《赤嵌集》,1958年;(二)台湾中华书局,《台湾先贤诗集》,1971年;(三)成文出版社,连雅堂编《台湾诗荟》,1977年复刊;(四)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五)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丛刊》,1984年;(六)博爱出版社,《台湾方志集成‧清代篇》。
本书若干诗作收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重修台湾府》、《续修台湾府》、《重修凤山县》、《凤山县采访册》、《澎湖纪略》、《澎湖厅》所收。
其中(二)、(四)、(五)、(六)悉根据台银本,兹亦据台银本为底本,其馀诸本为校勘参考。
许俊雅撰)
清诗别裁集
字湘南江南桐城人
台湾郡丞
有《赤嵌集》。
诗之为道难言矣。
非独作诗难,即读诗亦难。
余非诗人也,而喜读诗。
忆自总角之年,窃览前人诗集,而于昌黎之奇堀、长公之豪宕,谓其笔力才气诚足千古,然非后人所宜学。
继而读晚近之诗,心折于两公,始知其本自风骚、出入汉魏,固非浅近卑靡者之所能学也。
因益涵泳咀寻,朝濡夕染,如见两公之为人而得其诗之妙。
其间岭海诸作,奥博奇畅,尤流连不能舍。
意者人与地相值,其灵秀有互相发者欤!
今读孙子赤崁集四卷,为文三百有六十篇,多官台湾时所作;标新领异,得未曾有。
台湾一郡之越在闽海也,赖圣天子威灵神武,辟鸿濛未启之天地,收职方未隶之版图。
诗人所至,阅历岁时,目览耳闻,皆归篇什,使其山川、人物、饮食、方隅以及草木、禽鱼无不吐其灵异而发其光华。
仰见我朝之功德炳炳烺烺,涵盖于日出之乡、昭垂于经史之外,呜乎盛矣!
孙子虽不世才,亦资天地自然之感触,台湾胜事,待以表章。
而当日潮州惠州犹在疆域之内,向使起两公于今日,置两公于海外,其才情之奔放,当亦不过如是而已矣。
假令孙子早入中秘,容与鸾坡,鼓吹休明,岂乏惊人之句,顾安能令读者之骇心动魄、往复低徊、骎骎乎与韩、苏两公较短絜长如是?
是孙子今日之得有是诗,则孙子之幸也!
余今日之得读是诗,则亦余之幸也夫!
岁在屠维亦奋若季秋下浣虞山友人雨亭蒋陈锡撰。
赤崁集者湘南使君台湾而作;其地有赤崁城,因取以名集。
台湾孤悬岛屿,原在禹贡职方之外,历代声教所不及。
明季天启间,始有倭奴、荷兰屯处,商贩颇聚。
继为郑成功遁踞,流亡渐集。
数十年来,不过为群盗逋逃之薮。
康熙二十二年,乃入版图。
针路万里,计程以更。
凡山川、风俗、民物皆典策所未载,前圣所未闻。
岁己丑使君来守东郡,出是集命实校阅,恍如乘风破浪,越澎湖、渡鹿耳,睹乍辟之乾坤,耳目为之一新,不祇可以侈一统无外之胜,抑以广天下后世之闻见,使之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也。
然风雅所咏,如鸠、鹊、麟、麇以及细草、夭虫,不过十五国之土产,人得而知,非若集中之蕃草、黎花、海鸟、蛮兽,率尔雅、山海经所遗,管夷吾张茂先之所问而失对者也。
因悟作诗之道,每以所遇进,其得之游览之助者正自不少。
实初读使君华岳诸什,清寒奇峭,已叹为诗中绝境。
再读片石园稿,巉刻之中,加以苍老,殆又进一境。
今读兹集,字字天风吹来,无迹可寻,不知是何境界也。
且其诗咏山川则指示要害,咏风俗则意在移易,咏民物则志弘胞与,诗歌而通于政事矣,此又作者之旨也。
梁邹张实居撰。
闽越当五代之季,文明始盛。
台湾又际穷海,诸蕃错处,昭代始隶版籍;以故山川风土,不载前史。
俗以劲悍相尚,官斯土者,非得廉敏果毅之才填抚而绥辑之,则不易以治
至若求文章于政事之外,盖数十年来,往往而鲜也。
湘南先生广汉报最迁台之郡丞,迄任三年,兵民怡熙,政调化洽。
公事之暇,形诸咏歌,遴其粹者犹赢数百首。
今年获依先生东郡幕下,尝取所著赤嵌集读之,呼吸风雷,震荡心目。
要其异才天授,囊括万有,而所见云垂海立,适以发抒胸中之奇,宜乎诗篇之雄,横绝古今,信足方杜、韩而驾苏、陆也!
刻既竣,谨志简末,以附不朽。
愚甥婿杭州赵沈埙拜识。
唐景崧晚清 1841 — 190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唐景崧 永清 1895年五月—1895年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1—1903 【介绍】: 广西灌阳人字维卿
同治四年进士
中法战起,自请出关招刘永福,率景字军与之共败法军于宣光
战后,除台湾道,累擢至巡抚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日本,士绅拥之为总统,宣告自立。
日军攻基隆,微服遁归厦门
有《请缨日》。
全台诗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1665)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越南,力劝刘永福黑旗军加入抗法行列。
光绪十年(1884)率「景字军」迎战法军有功,官升二品。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唐氏雅好文学,曾修葺台南道署旧有斐亭,创「斐亭吟社」,时邀僚属、诗友饮酒赋诗。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扢雅扬风,于斯为盛,一时台士竞为诗作。
又礼聘台南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挑选台士之秀异者如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入海东书院就读,对当地文风之鼓倡,颇具影响力。
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布政使,驻省会台北
馀复屡邀文士百数十人集于官署,为诗酒之会,尤以竞作诗钟为能。
适因安溪林鹤年办理釐船捐等局务来台,赠以数十盆牡丹,故取名为「牡丹吟社」。
社员吟咏诗稿,景崧悉加收录,遂有《诗畸》之辑录。
此外,唐氏又好诗谜,台南台北两地任职时皆致力推展之,编有《谜拾》一书,对台湾谜学之发展影响颇大。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台湾巡抚次年(1895)割台议起,唐氏致电清廷,预言台民将有大乱,建议急请英俄为同盟以保台,并请辞巡抚职。
马关条约签订,全台哗然,唐氏复电告清廷,自云遭台人「劫留」,不得已暂允驻台,与当地绅民发布公告,宣示保台决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台绅民倡建「台湾民主国」,共推唐氏为总统
六月五日,日军逼近台北城,唐氏搭德船从沪尾遁逃,内渡厦门,后归桂林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为桂林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桂林「体用堂」中文总教习
晚年耽爱戏剧改革,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戏」之奠基者。
著有《请缨日》、《寄閒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
唐氏在台之作可见者不多,以下据《诗畸》所收录之唐氏诗作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台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赖鹤洲〈斐亭吟会‧牡丹诗社〉进行编校。
许俊雅、施懿琳合撰)
维基
唐景崧(1841年—1903年)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
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
同治年间进士入词林,改吏部主事
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予日本后,曾短暂出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
后因日本军队从澳底登陆,唐景崧得知此消息,便携带银两逃回中国大陆。
郁永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仁和人字沧浪
诸生
性爱砚。
曾以采硫至台湾,以竹枝词形式,咏台湾风俗。
有《稗海纪游》。
郁永河字沧浪仁和人
诸生
全台诗
郁永河(?
~?
),字沧浪浙江省仁和县人
诸生
好远游,意兴甚豪,遍历闽幕。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冬福州火药库遇灾爆炸,典守被罚赔偿损失,派人至台湾淡水采集火药原料硫黄,当时任幕客的郁永河,自告奋勇,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来台采硫磺,足迹遍历岛之西岸,经府城,历新港、目加溜湾等地,旋渡淡水,并赴北投筑屋煮硫,历尽艰险,于十月初才离开台湾
  郁永河居台九月馀,著《裨海纪游》〖编者按:蒋师辙台湾通志》记其书曰「采硫日记」三卷。
〗,记来台见闻,高拱乾台湾府》、王礼台湾县》等皆记其「所赋诗,亦有可传者」,对全台山川形势、番俗民情,特别详细记载,为散文佳作,其中诗作〈台湾竹枝词〉十二首、〈土番竹枝词〉二十四首,对台湾斯时生活状况有深刻之描写,富有现实感。
郁永河后来还写了〈番境补遗〉、〈海上纪略〉、〈宇内形势〉,都提到了台湾
郁氏主要著作为《裨海记游》,此书留下十七世纪末台湾的地理景观、人文历史的文献,它对于文学的贡献也许不是直接的,却是弥足珍贵。
方豪《合校本裨海纪游》于1950年台湾省文献会出版,后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之《裨海纪游》即采方豪校本,但删去校勘按语,据该书「弁言」,台银本以「屑玉丛谭本」为底本校勘
兹亦据台银本,参考清咸丰三年(1853年)南海伍崇曜汇刻的《粤雅堂丛书》。
许俊雅撰)
萧竹
全台诗
萧竹(?
~?
),字友竹福建龙溪人
喜吟咏,于堪舆之术,自谓得异传。
嘉庆三年(1798),从其友游台湾,穷涉至噶玛,吴沙款之。
居且久,乃为标其胜处,为八景,且益为十六景。
悉为赋诗。
或论其山水,遂为图以出,脉络甚详。
时未有五围、六围,要其可以建围地,于图中,皆递指之,后悉如其言。
或言款者并非吴沙。
〖编者按:蒋师辙台湾通志》、柯培元噶玛兰厅萧竹传等引自《东槎纪略》,《东槎纪略》又引《蛤子难纪略》记:「或曰:嘉庆三年,吴沙已死,款者,沙子光裔、沙犹子化也。
化等既得二围,与番和,乃延进窥其地。
」〗(许俊雅撰)
陈士荣
全台诗
陈士荣(?
~?
),广西柳州人
举人,由廪生应乾隆五十四年(1789)恩科中式,大挑以知县用。
嘉庆十七年(1812)九月澎湖海防通判
〖编者按:蒋镛澎湖续编》〈官师〉记:「陈士荣广西柳州人,由廪生应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恩科中式,大挑以知县用,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署任,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卸事。
」「陈士荣:十八年十月初四日到任,十九年正月十一日卸事。
」〗(许俊雅撰)
黄缵
全台诗
黄缵(?
~?
),台湾县人
清嘉庆五年(1800)拔贡,候选州判
〖参考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台银本。
〗(许俊雅撰)
王绍兰清 1760 — 1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0—1835 【介绍】: 浙江萧山人字畹馨号南陔晚年自号思惟居士
乾隆五十八年进士
福建南屏知县
嘉庆间,累官巡抚,坐事夺职。
去官后,一意著述,有《思惟居士存稿》、《礼堂集义》、《读书杂记》、《袁宏后汉纪补證》。
全台诗
王绍兰(?
~?
),字畹馨号兴陔
浙江萧山人
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进士嘉庆十九年 (1814)福建巡抚
嘉庆二十一年 (1816)巡台有诗。
〖编者按:林豪澎湖厅》〈艺文〉收录诗作〈丙子巡台初抵澎湖〉,标注「福建巡抚王绍兰萧山)」。
〗(许俊雅撰)
维基
王绍兰(1760年—1835年)字畹馨又字南陔晚号晚闻居士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人同进士出身
少年好学,家贫,以教书所得奉养母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贡,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甲进士,任福建屏南县知县闽县知县泉州府知府福建按察使,累迁福建布政使
嘉庆十九年(1814年)福建巡抚,主要从事福建之军政事务。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因审案有误,与汪志伊诬陷福建布政使李赓芸,致李赓芸自缢亡,朝廷追究此案,后罢官归里,居乡十九年,闭门著述。
道光十五年(1835年)逝世。
翟俦
全台诗
翟俦(?
~?
),山东掖县人
清廪生。
嘉庆六年 (1801)十二月嘉庆九年七月曾任北路理番同知嘉庆七年(1802)正月嘉庆十年八月彰化知县嘉庆七年(1802)六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澎湖海防同知〖编者按:蒋镛澎湖续编》〈官师〉记:「翟俦山东人嘉庆十年(1805)六月十五日署任,七月十五日卸事。
」〗。
许俊雅撰)
陈廷宪
全台诗
陈廷宪(?
~?
),清嘉庆八年十年(1803~1805)澎湖海防通判
〖编者按:蒋镛澎湖续编》〈官师〉记:「陈廷宪嘉庆八年(1803)九月初七日到任,十年六月十五日卸事。
林豪澎湖厅》〈职官〉记:「陈廷宪,八年七月任,以能诗称。
」〗(许俊雅撰)
黄汝济
全台诗
黄汝济(?
~?
),台湾县人
清嘉庆五年(1800)拔贡,嘉庆十一年(1806)蔡牵之乱,以守城功,授六品衔。
嘉庆十二年(1807)续修《台湾县》时任分纂。
〖参考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台银本。
〗(许俊雅撰)
黄化鲤
全台诗
黄化鲤(?
~?
),字跃三
台湾县廪生。
嘉庆十一年 (1806)蔡牵案因获许和尚有功,奏准以教职用,任福建海澄司训
〖编者按: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学志〉记「黄化鲤,廪生,以获许和尚功,奏准以教职用。
」《续修台湾县》〈兵燹〉记「廪生黄化鲤以获许和尚训导」。
续修台湾县》〈艺文〉收录诗作时,标注「邑廪生黄化鲤(字跃三
海澄司训)」。
〗(许俊雅撰)
黄对扬
全台诗
黄对扬(?
~?
),号赓堂福建龙溪人
举人嘉庆八年 (1803)台湾县学训导
嘉庆十二年(1807),以军功升广西来宾知县
〖编者按: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学志〉记:「黄对扬龙溪举人,八年二月任。
十二年,以军功升广西来宾知县
薛志亮续修台湾县》〈艺文〉收录诗作时标注「邑训导黄对扬(号赓堂
龙溪人)。
」〗(许俊雅撰)
辛齐光
全台诗
辛齐光(?
~?
),字愧贤澎湖奎璧澳人。
嘉庆六年(1801)台湾府岁贡十八年(1813)癸酉科钦赐举人
家裕而乐善好施,尝捐数百金修文石书院及台湾府城试馆,又修路造桥、修堤建祠,遇贫困者周恤之,告贷不能偿者免之,多行善事,义声闻乡里。
少年力学,二十三岁为诸生,应乡试十馀科,内渡遭风几殆,时母年高,虑风波不测,遂决意杜门养母。
母九十馀岁没,齐光年六十六矣,尽哀尽礼。
服阕再赴秋闱,皓首登瀛,为澎士先
耄年尤杖策一上公车,归课子孙,藏书满家,留心考据。
既又主讲文石书院,善诱后学,教人重实践,课诸生终日,谆谆不怠。
年七十六,无病而卒。
澎湖续编‧人物纪‧列女》传记中有数则为辛齐光参与采辑。
许俊雅撰)
吴镕
全台诗
吴镕(?
~?
),浙江嘉善人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入噶玛
许俊雅撰)
杨桂森
全台诗
杨桂森(?
~?
),字蓉初
云南石屏人
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以翰林散馆南平知县
嘉庆十五年(1810)正月,调任彰化知县
彰化县城原先植刺筑为城,杨氏集士绅捐资十四万,将彰化县城改建为砖城。
建寨八卦山上,以俯瞰城中。
十六年(1811)重修学宫,始制礼乐器,又手定「白沙书院学规」。
十七年(1812),兼署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
鹿港街尾,溪流冲决,崩坏甚多,桂森捐俸倡造,更筑堤两旁,由是鹿港无水患,里人名曰「杨公桥」。
终养去;去后,民思其德,入祀名宦祠〖编者按:刘良璧福建通志台湾府志》〈职官〉:「杨桂森云南石屏州人己未进士,十五年任。
」;周玺彰化县》〈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七年二月兼署(有传)」;《彰化县》〈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五年正月任,以终养去。
」;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有传。〗。
许俊雅撰)
维基
杨桂森原名杨汝达,字蓉初1=《词林辑略》作「字用璋,号蓉初
」,云南石屏州人
他是台湾中部民间传说「杨本县败地理」的主角。
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知县
后来担任福建南平县知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正月任职彰化县知县
嘉庆十七年(1812年)二月,兼署任台湾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盗同知
嘉庆十八年(1813年)二月终养离任。
致仕后,主讲昆明育才五华两书院。
黄廷光
全台诗
黄廷光(?
~?
),清康熙年间(1662~1723)人士。
台湾诸生
〖编者按:王礼台湾县》收录诗作时标注「茂才」。
〗(许俊雅撰)
黄元弼
全台诗
黄元弼(?
~?
),清康熙年间(1662~1723)人士。
诸生〖编者按:王礼台湾县》、李丕煜凤山县》等收录诗作时标注「茂才」。〗。
许俊雅撰)
蒋仕登
全台诗
蒋仕登(?
~?
),清康熙年间(1662~1723)人士。
台湾诸生
〖编者按:王礼台湾县》收录诗作时标注「茂才」。
鲁鼎梅重修台湾县》、余文仪续修台湾府》收录诗作时标注「生员」。
《台海诗珠》误作「蔡仕登」。
〗(许俊雅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