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亶诵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人
安帝延光间中谒者,与张衡周兴等共论历法。
王符东汉 85 — 1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5—162 【介绍】: 东汉安定临泾人字节信
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张衡等友善。
耿介不同于俗,终生不仕。
著《潜夫论》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得失,议论治国富民之道。
薛综孙吴 ? — 2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3 【介绍】: 三国吴沛郡竹邑人字敬文
士燮召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趾太守
吕岱南征,还为守谒者仆射
建昌侯孙虑辟为长史
外掌众事,内授书籍。
累迁尚书仆射太子少傅
曾注张衡《二京赋》,并撰有《私载》、《五宗图述》。
释帛远
帛远字法祖
本姓万氏
河内人
父威达。
以儒雅知名。
州府辟命皆不赴。
祖少发道心。
启父出家。
辞理切至。
父不能夺。
遂改服从道。
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
诵经日八九千言。
研味方等妙入幽微。
世俗坟素多所该贯。
乃于长安造筑精舍。
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且千人。
晋惠之末。
太宰河间王颙关中
虚心敬重。
待以师友之敬。
每至闲辰靖夜。
辄谈讲道德于时西府初建后又甚盛。
能言之士。
咸服其远达。
祖见群雄交争干戈方始。
志欲潜遁陇右以保雅操。
张辅秦州刺史镇陇上祖与之俱行。
以祖名德显著众望所归。
欲令反服为己僚佐
祖固志不移。
由是结憾。
先有州人管蕃与祖论议屡屈于祖。
蕃深衔耻恨每加谗构。
祖行至汧县
忽语道人及弟子云。
我数日对当至。
便辞别。
作素书分布经像及资财都讫。
明晨诣共语。
忽忤意。
使收之行罚。
众咸怪惋。
祖曰。
我来此毕对。
此宿命久结非今事也。
乃呼十方佛。
祖前身罪缘欢喜毕对。
愿从此以后与为善知识。
无令受杀人之罪。
遂便鞭之五十。
奄然命终。
后具闻其事方大惋恨。
初祖道化之声被于关陇。
崤函之右奉之若神。
戎晋嗟恸行路流涕。
陇上羌胡率精骑五千。
将欲迎祖西归。
中路闻其遇害。
悲恨不及。
众咸愤激。
欲复祖之雠。
遣军上陇。
羌胡率轻骑逆战。
天水故涨下督富整。
遂因忿斩
群胡既雪怨耻。
称善而还。
共分祖尸各起塔庙。
字世伟
南阳人
张衡之后。
虽有才解而酷不以理。
横杀天水太守封尚。
百姓疑骇因乱而斩焉。
管蕃亦卒以倾险致败。
后少时有一人。
姓李名通
死而更苏云。
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
讲竟应往忉利天。
又见祭酒王浮。
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械。
忏悔。
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
浮屡屈既瞋不自忍。
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
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
孙绰道贤论以法祖嵇康
论云。
衅起于管蕃。
中散祸作于钟会
二贤并以俊迈之气。
昧其图身之虑。
栖心事外经世招患。
殆不异也。
其见称如此。
既博涉多闲。
善通梵汉之语。
尝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
又注首楞严经。
又有别译数部小经。
值乱零失不知其名。
弟法祚。
亦少有令誉。
博士徵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
深洞佛理。
关陇知名。
梁州刺史张光
以祚兄不肯反服辅之所杀。
又逼祚令罢道。
祚执志坚贞以死为誓。
遂为所害。
春秋五十有七。
注放光般若经。
及著显宗论等。
字景武
江夏人
后为武都杨难敌所围。
发愤而死。
晋惠之世。
又有优婆塞卫士度。
译出道行般若经二卷。
士度司州汲郡人
陆沈寒门安贫乐道。
常以佛法为心。
当其亡日清净澡漱。
诵经千馀言。
然后引衣尸卧奄然而卒。
钱乐之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人
太史令
张衡所造浑天仪,传至魏晋,没于北方。
晋安帝义熙中刘裕长安,得旧器,仪状虽举,不缀经星七曜。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诏更铸。
后又作小浑天仪。
僧会
释后僧会者。
康居国人也。
吴赤乌年中谒大帝。
初吴人未识僧形。
止曰胡人入境。
乃祈舍利。
已令帝开悟末主天纪四年
尸解真身隐焉。
至唐高宗永徽中见形于越。
称是游方僧。
而神气瑰异眉高隆准。
颐峭眸碧而瘦露奇骨。
真梵容也。
见者悚然罔知阶位。
时寺纲紏诘其厥由。
骂而驱逐行及门。
乃语之曰。
康僧会也。
苟能留吾真体福尔伽蓝。
躧步之间立而息绝。
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销举手如迎揖焉。
足跨似欲行焉。
众议偃其灵躯窴于窀穸。
人力殚矣略不倾移。
虽色身坚牢而彊事胶漆。
迁于胜地别立崇堂。
时越人竞以香华灯明。
缯䌽幡盖果实衣器。
请祈心愿。
多谐人意。
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
其妇女生产兵士荤血触污僧蓝。
人不堪其淹秽。
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
且曰。
君侯即领越之藩条。
托为迁之军旅语罢拂衣而去。
寻失踪迹。
李公喜而骇。
且记其言。
后果赴是郡。
及上事讫便谒灵迹认于时言者则斯僧也。
命撤军家勒就营幕。
又疋妇夜临蓐席。
且无脂烛。
邻无隙光。
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
貌即是授火救产厄之僧。
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
会昌毁永欣也。
唯今大善独留号开元矣。
遂移会身入是寺中。
大中之后有昙休律师
别创堂宇广其供具。
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
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
感应[月*(夸-大+八)]蚃。
各赴人家不可周述
今号超化大师
永徽至今未尝阙其供施焉。
沙门虚受为碑纪述焉。
系曰。
蔡邕张衡后身。
智威徐陵前事。
验皆昭晰理且弗虚。
至于圣人功用自在此亡彼出。
利见无方。
僧会捐世既遐来化越。
立逝屹然异中之异。
苟非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孰能预于是乎。
骆宾王初唐 635 — 684
作品评论
世称“王杨卢骆”,杨盈川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
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人号为“算博士”。
萧颖士盛唐 717 — 768
作品评论
李华序其文曰:开元天宝间,以文学著于时者,曰兰陵萧颖士字茂挺……君谓:六经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壮,而不能经,厥后有贾谊、文词详正,近于理体。
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然而不近风雅。
扬雄用意颇深,班彪识理,张衡宏旷,曹植丰赡,王粲超逸,嵇康标举,此外皆金相玉质,所尚或殊,不能备举。
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干宝著论,近乎王化根源,此外皆夐绝无闻。
近日陈拾遗文体最正。
以此而言,见君述作。
李远唐 ? — 86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 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
文宗大和五年(831)进士第
司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杭州忠州岳州江州刺史御史中丞等职。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七。
李商隐许浑温庭筠杜牧等诗人交游。
许浑以“赋似相如诗似陶”称之。
《郡阁雅谈》谓“李远体物缘情,皆尽臻妙”(《诗话总龟》卷四五引)。
又引卢尚书哭李诗云“洛下已传平子临川争写谢公诗”。
许浑齐名,当时号“赋”。
李远诗赋俱有佳作,而赋更为人称道。
今人李之亮有《李远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入1首。
刘季孙北宋 1033 — 1092
全宋诗
刘季孙(一○三三~一○九二)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平子
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哲宗元祐中左藏库副使两浙兵马都监
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季孙诗,据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吴应雷
字鼓和号曰青寰,为诸生,家贫,授经,世居甬上,凡甬上诸生,无不出吴先生门者。
先生虽日为诸生论说治经生业,然几上独置杜工部集,每岁以反故纸立一册,凡有所作,辄书册中,有事则藏诸巾箱方去。
即其家子弟亦不知先生日何所作也。
久之,先生故人子及诸生与其子谋,俟先生出,窃发其巾箱视之,则其所作诗草也。
纸背中淡墨秃颖,几不可读。
因各取一册,疾书之,仍置箱中。
此后见先生裴回户庭间,口吟手画,始知为作诗也。
然终不以示人。
闻人论诗,辄不答,唯见人以诗书扇上赠人,辄蹙额曰:奚自苦?
但持一素扇相赠,亦得生风,奚重废笔墨为?
竟藏其诗,至老且死,终不言。
嗟夫!
吴先生生不得与叶郑朗杨伯翼同时,其目中所见鹿鹿,谁足与语?
故宁抱其诗井枯壁坏,蠹鱼饱死箧中,终不肯使单章只句轻上俗人口。
此其力坚,其志矫。
宁身后千百年,待一人知己始出,亦可谓介之甚,果之甚矣。
先生二十馀年,余始录甬上耆旧诗。
允诚出宿钱氏,钱氏贤者二,咸戒三先生故人子,因出向所钞诗数本,夜读之,中有经吾友钱退山定者允诚为惊喜,录百馀首来,赏叹弥日。
余门中向与先生往来者,闻其能诗,俱大诧不信。
嗟夫!
吴先生异人也。
虽然,先生身后甫二十馀年,侯芭尚在,巳有能读太玄如桓君山张河间者,吾知先生更喜过望矣。
黄任
香草笺·序
香草笺者,永福黄先生所作也。
先生为名宿,为良吏,而以不善事上官,为所中而罢。
既去职閒居,益发摅为诗,长谣短咏,流传东南士大夫之口。
而是编则皆侧辞绮语,曲写闺房儿女情事,所谓有托而逃,其旨远矣。
孟棨纂本事诗,而韩偓创始香奁。
六朝靡靡,庾信尤擅宫体。
上朔汉魏张平子同声,繁休伯定情,尽态极妍,可谓荒矣。
然毛氏之诗,周太史所采录,玉瑱、象揥、鬒发见于鄘;荑手脂肤,蝤领瓠齿,螓首蛾眉,倩笑美盻见于卫;踰园涉洧,适愿相谑见于郑。
而楚词之佳期夕张,美人目成,其摹绘刻露,殆又甚焉。
即谓先生之诗,风人之苗裔,而湘累之别子,奚不可也?
盖君子之于情,不可有所溺,而未尝无所寄。
项籍之千人皆废也,而泣下于美人苏武张骞班超之著节绝域,百折不挠也,而拥妇生子;李晟之勋名塞穹壤也,而取成都之营妓以去。
彼其人皆英果激烈,立意较然,即刀锯鼎镬不足以动其心,而当抑郁无聊之会,顾不能自禁焉。
论世者未尝以为病。
先生虬髯猬磔,酒酣以往,纵论古今,事有不可者,击案愤诧,声殷墙壁。
内行修洁,任气节,古汲、郑俦也,岂含睇宜笑者果足以惑之哉?
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天老素女,藐姑射神人之类,适微其善言道耳。
水正出为滥,悬出为沃,穴出为氿。
香草笺,旁出之氿泉也。
万斛之泉,不择地而流,覆杯水坳堂,而曰水尽于是焉,是恶足以尽之哉?
乾隆焉逢摄提格之岁夏五月日在觜觿六度,平舆后学沈大成学子撰。
李德生清 1782 — 1852
维基
李德生(1782年2月25日—1852年10月28日)字仲惠号培阶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李营人,嘉庆乙卯进士
历官云南定远县大姚县易门县知县镇雄州知州同知衔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府东川府知府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中举,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进士,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门下,敕授文林郎,诰授朝议大夫
道光十三年二月1833年3月),吏部选派云南省定远县知县民国三年改称牟定县至今),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833年9月28日仲秋节到任,题其署衙大堂名曰:「与民相见」,楹联为:「早座堂,早结案,早完国稞,勤勤慎慎,从此地做去;不想钱,不生气,不纵家丁,安安祥,向其中讨来。
」每次出门,不用威仪,仅一二仆人相随,路遇百姓争执,每置座而劝解之。
勤政爱民,清廉奉公,无日不以兴利除弊为急务。
裁减童生考试费用,捐增文龙书院津贴以发展教育;精简吏役剔除征税中间环节,替山区穷苦农民完税,减轻底层人民负担;积极响应林则徐禁烟运动,查禁地方罂粟;在深山密林形势险峻要道关隘处筑路建哨,维护地方治安,利于商贾行旅;建平成闸以兴修水利;逢农事节令必到乡间视察农民耕种丰欠,李德生有《午日赏农》诗一首:“寒烟连树子规啼,田野争趋雨一犁。
人向忙中过节令,我乘霁后踏新泥。
榴花结艳辉红陌,菖叶分光映绿畦。
独恨此行忘载酒,慰伊力作遍招携。
明年政通人和,申请修《定远县志》,获云南布政使司批准,由李德生纂修,于道光十五年冬成书。
李德生在《定远县志》凡例中强调:「惟实实有关于此地民生大事始录之,恐其一字之诬诬全书,因理正之以成信志 。
定远县志》自天文、地理、山川、建制、暨学校风俗,靡不详载。
类分三十六目,共成八卷,以卷领目,名目为志。
详而不冗,简而不漏。
采访节孝百三十人予以旌表,表彰贞节,维持风化。
仓储一志,内容详备,防灾救灾,可见一斑。
定远县志》最早用文字记录了中国西南边疆彝族传统左脚舞等民族风俗;最早用文字记录了定远县铜矿生产和盐井生产。
后人采之,即据为千秋之信史。
道光十七年(1837年)大姚县知县三个月,时间虽短暂,但任事实心,行政干练,裁汰规费,减免童试卷价,夫人教姚民纺织,造福大姚百姓,姚民竟立长生禄位,禁弗能止,其政绩被道光《大姚县志》撰文永记。
三个月后复任定远县知县,在任六年定远大治,立大功五次。
道光十八年(1838年)调任易门县知县加五级,纪录二十一次。
初抵任时颇繁难,前任多名循吏皆因铜政被议,李德生有《易门即事诗》云:“宦迹蓬飞两鬓残,褚笠守儒寒。
学为廉吏谈何易,博得循声称亦难。
才短愧无新雨露,事忙懒换旧衣冠。
何时闲散偿归志,平子台前把钓竿。
”经过深入细致调查研究铜务(开采、冶炼、储运、销售)著《铜政论》 ,决心革除之前各级官吏诸多攘公肥私弊端,改进铜矿管理办法,铜产量增加。
道光二十年六月1840年7月)升镇雄州知州(加一级),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又以办铜逾额加同知衔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办铜有功升东川府知府
李德生以民生为执政首要,体恤民苦,仁政惠民,向上请准减免繁重矿税,捐置义地,使众多失业矿工得以复业,为惠尤巨,深受各族百姓爱戴。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东川府城垣坍塌,禀请重修,照前规模加高三尺,内皮改用方石扣砌,另用净土筑填牢实。
垛口排墙,一律拆砌,添用新砖。
石帽楼橹,炮台栅门,重新建造,较前坚固。
城身高二丈一尺,周围垛口一千三百七十二个,李德生带头捐银并劝官绅士民富户捐银,共筹捐银一万六千三百六十六两,并未报请帑。
事俊题奏,蒙议叙在案。
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三日1847年2月27日),东川府巧家厅汤丹厂突发回汉百姓聚众持械斗殴伤毙案,史称“汤丹案”,李德生闻信,从一老奴,单骑走山径中,越两昼夜达难所,处置审理“汤丹案”强调:“同系赤子,但分良莠,不问汉回”。
判别曲直,分清首从,只诛首犯,从者不问。
调拨粮款对难民给粮筑屋予以救济,并拿自己的俸银安慰抚恤难民,民怨释然。
受到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的高度赞赏:“汝之为官,可谓不负所学,亦不负吾所知矣!
即如汤丹一案,谁能如是,肯如是,敢如是者!
林则徐亲书「太守第」匾额赠与李德生,深加奖励卓异列上考,李德生东川府四续其任。
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年老请辞,朝廷未批准,且以助永昌军需功继续留任东川知府道光三十年五月十月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府),咸丰二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852年10月28日)以疾终于东川府官邸,享年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