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周濆五代末宋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其集1卷,已佚。
《粤诗搜逸》卷一谓是五代末至宋初昭州(今广西平乐)周渭之弟,未详所据。
全唐诗》存诗4首。
另《永乐大典》卷二八〇九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二一
周濆连州人
周渭之弟。
事见清李调元《全五代诗》卷六一。
直斋书录解题》收其集一卷,已佚。
今从故宫博物馆藏明胡震亨清康熙刊配补钞本《唐音统签》卷七四七辑得其诗四首,参校《全唐诗》卷七七一、清温汝能嘉庆十八年刻本《粤东诗海》卷四、《粤东诗海补遗》卷一所录同题四首,又从明《永乐大典》卷二八○九辑得一首,共五首。
李白盛唐 701年1月16日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2 【介绍】: 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
中宗神龙初,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又尝寓居山东,故亦称山东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
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
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
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天宝三载洛阳结识杜甫
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
安史乱起,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
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李阳冰
不久病卒。
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有《李太白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
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今人多从此说。
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
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
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
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徂徕山(在今山东)。
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供奉翰林
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
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
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天宝初两次入,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
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
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
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
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
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
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
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等。
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
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
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
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
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汇。
”(《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
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
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
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
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校注》以王琦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
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评》两种问世。
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等。
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
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
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长安诸说,迄无定论。
少时居绵州彰明县清廉乡(今属四川江油),读书吟诗,遍观百家,好神仙,任侠仗义,曾手刃数人。
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出三峡,游洞庭衡山、襄庐山金陵扬州
开元十五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留居安陆十年。
其间曾西入长安,北游太原
三十五岁后,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应诏供奉翰林
三载,因权贵谗毁,“赐金放还”。
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
曾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后复漫游江淮吴越河北、梁宋等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璘幕府
兵败,被捕下浔阳狱,长流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漂泊于武昌岳阳豫章金陵宣城等地。
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镇临淮以六十一岁高龄前往从军,道病还,依族叔当涂李阳冰,寻病卒。
长于歌诗,嗜酒,人称“谪仙”。
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在古代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李阳冰遗命,编其诗文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万编其诗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
北宋宋敏求辑、曾巩编次其诗文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十五卷。
词学图录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出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江油)青莲乡
天宝初供奉翰林
有《李太白集》,《尊前集》录其词12首。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流迁中亚,5岁随父定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出蜀后游历江湖。
天宝元年(742)应召入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视权贵遭谗出京。
今存李白诗共计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
湖北游历、居住多年,结识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黄鹤楼上会客送友、饮酒赋诗,留下不少关于黄鹤楼的佳作,“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十一首。
其中《黄鹤楼孟浩然广陵》为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史书所载“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佳话,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为了纪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搁笔亭
字太白
兴圣皇帝九世孙。
白生梦长庚星。
因以命之。
举有道不应。
天宝初长安
贺知章言于元宗。
召见金銮殿
论当世事。
奏颂一篇。
供奉翰林
高力士
摘其诗激杨贵妃
帝欲官
妃辄沮之。
遂求还山。
乃赐金放还。
安禄山反。
永王璘辟为府僚。
起兵。
逃还彭泽
败。
长流夜郎
会赦还。
代宗立
左拾遗召。
已先卒。
年六十馀。
文集二十卷。
作品评论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
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
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讽兴。
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
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
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
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
”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
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菌蠢羁绊蹂躏之比。
欧(阳修)贵韩(愈)而不悦(杜)子美,所不时晓;然于李白而甚赏爱,将由李白超趠飞扬为感动也。
苏辙《诗病五事》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时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
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
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
今观其诗,固然。
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
杜甫有好义之心,所不及也。
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
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
李太白诗逸态凌云,映照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
至于李杜,尤不可轻议。
欧阳公喜太白诗,乃称其:“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
此等句虽奇逸,然在太白诗中,特其浅浅者。
鲁直云:“太白诗与汉魏乐府争衡”,此语乃真知太白者。
王介甫云:“诗多说妇人,识见污下。
介甫之论过矣。
孔子删诗三百五篇,说妇人者过半,岂可亦谓之识见污下耶?
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
……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态,太白多天仙之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
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
元微之作李杜优劣论,谓太白不能窥杜甫之藩篱,况堂奥乎?
唐人未尝有此论,而始为之。
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则不复为优劣矣。
杜甫李白以诗齐名……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
李白乐府三卷,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焉。
……徐究之行事,亦岂纯于行义者哉!
永王之叛,不能洁身而去,于君臣之义力如何?
既合于刘,又合于鲁,又娶于宗,又携昭阳、金陵之妓,于夫妇之义为如何?
至于友人路亡,为权窆;及其糜溃,又收其骨,则朋友之义庶几矣。
王安石语: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斋日记》
或云: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纻》。
子美云“俊逸鲍参军”,盖有讥也。
刘次庄语:李白则飘扬振激,如浮云转石,势不可遏。
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
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
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
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长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楼记》
太白峭讦矫时之状,小得大用,流斥齐鲁
眼明耳聪,恐贻颠踣。
故狎弄杯觞,沉溺曲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
或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着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涓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岍茂褰掷;侈于闺情边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愤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怀,尽见穷通焉。
太白(诗)雄豪空旷,学者不察,失于狂诞。
(乐府)上格如《焦仲卿》、《木兰词》、《羽林郎》、《霍家奴》、《三妇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为绝唱。
李太白乐府,气语皆自此中来,不可不知也。
陈绎曾诗谱
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鲍照、徐、庾,亦时用之。
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
其诗家之仙者乎?
格高于杜,变化不及。
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
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能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
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骂玉车也。
无待者,神于诗者欤?
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若欤?
”……徐仲车云:“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
“二公之评,意同而语亦相近,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
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子美五言绝句,皆平韵,律体景多而情少。
太白五言绝句平韵,律体兼仄韵,古体景少而情多,二公齐尽其妙。
堆垛古人,谓之“点鬼簿”。
太白长篇用之,自不为病,盖本于屈原
徐伯传问诗法于康对山,曰:“熟读太白长篇,则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笔殊有气也。”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纵横,往往强穹之末。
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
《艺苑卮言》
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
然自足太白乐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诗集序》
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
拾遗之诗,圣。
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李顿而杜渐也。
杜之怀李曰“诗无敌”,李之寄杜曰“作诗苦”。
二先生酬赠,亦各语其极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体金集序》
供奉读书匡山,鸟雀就掌取食。
散金十万如飞尘,沉湎至尊之前,啸傲御座之侧,口中不知有开元天子,何况太真妃高力士哉!
当其稍能自屈,可立跻华要,乃掉臂不顾,飘然去之,坎壈以终其身。
迨长流夜郎,与魑魅为伍,而其诗无一羁旅牢愁之语,读之如餐霞吸露、欲蜕骨冲举,非天际真人胸臆,畴能及此?
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编序》
陇西(李)趋《风》,《风》故荡詄,出于情之极,而以辞群者也;襄阳(杜)趋《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极,而以辞怨者也。
趋若异而轨无勿同,故无有能轩轾之者。
李杜才气格调,古体歌行,大概相埒。
李偏工独至者绝句,杜穷极变化者律诗。
言体格,则绝句不若律诗之大;论结撰,则律诗倍于绝句之难。
然李近体足自名家,杜诸绝殊募入彀。
截长补短,盖亦相当。
惟长篇叙事,古今子美。
故元、论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
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者。
杜也。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
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
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伸缩。
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也。
李杜二家,其才气本无优劣、似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
又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
故诗流习杜者众也。
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
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
太白五言沿洄魏、晋,乐府出于齐、梁,近体周旋开、宝,独绝句超然自得,冠古绝今。
太白雄姿逸气,纵横无方,所谓天马行空,一息千里。
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之体制,掩六代之才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
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惟意所向,气韵文体,种种振绝。
五言乐府摹古绝佳,诸诗率意而成,苦无深趣。
苏子由谓之“浮花浪蕊”,此言非无谓也。
李太白诗当得其气韵之美,不求片字句之奇。
太白长于感兴,远于寄衷,本于十五《国风》为近。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
气骏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长,调高而卓。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变生,真所谓“驱走风云,鞭挞海岳”。
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钟云:古人虽气极逸,才极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诗者。
太白诗,当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有斤两,有脉理。
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青莲雄姿逸气,变化无方,七古千载罕有并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变体,不足多法。
”愚按:太白七言律,集中仅得八篇,骀荡自然,不假雕饰,虽入小变,要亦非浅才可到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
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风华逸宕,持过诸人,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论最有斟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七言绝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取高华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浑沉厚者,独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论。
胡元瑞谓李犹庄周,杜犹左氏,或庶几焉。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纵横,极才人之致……此皆变化不测而入于神者也。
《诗源辨体》
屈原《离骚》在千古辞赋之宗,而后人摹仿盗袭,不胜餍饫。
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
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
谢茂秦云:“太白诗歌若疾雷破山,颠风播海,非神于诗者不能。”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虽大小短长,错综无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汉人皆有之,特以微言点出,包举自宏。
太白乐府歌行,则倾囊而出。
如射者引弓极满,或即发,或迟审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
要至于太白止矣。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骚雅,下迄梁、陈七言,无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讽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盛唐人,禅也;太白则仙也。
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广远奇逸之思,此独成一境者。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太白天才豪迈,托兴悠长,饮酒学仙、适以佐其苍茫之势。
他人为之,则滓矣。
故曰:气大则物之大小毕浮其形。
王摩诘微妙有禅理,然不在其作禅语中;太白缥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语中:此当从神味会之,难与俗子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古诗全出己调,宋人乃谓出于子昂《感遇》。
子昂局促,太白萧散,乌可同日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语,不可思议。
其意气豪迈,固是本调,而转折顿挫,极抑扬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纵者。
此公才高如转巨虬、驾风螭,不可以为训。
《贞一斋诗说》
太白妙处全在逸气横出,其五言古从曹、阮二家变出,并不规模小谢,亦非踵武伯玉
《唐诗别裁》
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
《唐诗别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
大江无风,波浪自涌,云从空,随风变灭。
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诗别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
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逸宕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唐诗别裁》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而三家中,太白近乐府,右丞苏州近古诗,又各擅胜场也。
太白七古不独取法汉魏,上而楚骚,下而六朝,俱归镕冶,而一种飘逸之气,高迈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浅学所能问津也。
《梅崖诗话》
太白七言近体不多见。
五言如《宫中行乐》等篇,犹有陈、隋习气,然用律严矣,音节亦稍稍振顿。
七言长短句则纵横排奡,独往独来,如活虎生龙,未易捉摸,少陵固尝首肯心醉矣。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
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
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
其李诗之谓乎?
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
”若斯以谈,将类于襄阳孟公以简远为旨乎?
而又不然。
太白在唐人中,别有举头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则更迷离浑化,不可思议。
以此为“寄兴深微”,非大而化者,其乌乎能之!
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龚自珍《最录李白序》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其斯以为之真原也矣。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迹未全化,亦觉真实处微不及阮、陶、杜、韩。
太白胸襟超旷,其诗体格安放,文法高妙,亦与阮公同;但气格不相似,又无阮公之切忧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
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规似前人也。
阮公为人志气宏放,某语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与之匹,故合论之。
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凤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
至其词貌,则万不容袭,蹈袭则凡儿矣。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越缦堂诗话》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饶雄厚,不善学之,便堕尘障。
古风运阴、何之俊响,结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质,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语,正如乱头粗服,益见其佳。
司空曙唐 720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90? 【介绍】: 广平人,一说京兆人字文明,一作文初
进士第
代宗永泰中大历初,累官左拾遗,于长安卢纶独孤及钱起等唱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后贬为长林丞。
德宗贞元初,以水部郎中衔任职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
官终虞部郎中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0? 字文明,一作文初排行十四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
卢纶表兄。
早年曾赴京应试,不第。
安史乱起,避地南方。
代宗大历初洛阳主簿,后入朝为左拾遗
德宗建中年间长林县
贞元四年(788)前后,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中,官检校水部郎中,终于虞部郎中
事迹散见《新唐书·卢纶》附、苻载剑南西川幕府诸公图赞》、《极玄集》卷上、《唐诗纪事》卷三〇、《唐才子传》卷四。
今人傅璇琮《司空曙考》颇详备。
司空曙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送别赠答与羁旅漂泊之作,善以朴实真率之词句表现异乡流落之感与穷愁失意之情。
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贼平后送人北归》)、“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卿宿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等,皆深沉含蓄,历来称为警句。
长于近体,尤善五律。
绝句如《江村即事》、《咏古寺花》、《金陵怀古》,或潇洒雅淡,或浑厚沉著,亦堪称佳作。
胡震亨誉为“婉雅闲淡,语近性情”(《唐音癸签》卷七)。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2卷,《全唐诗》亦编为2卷。
唐诗汇评
司空曙(?
-约790),字文明一字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人,一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安史乱起,避难寓居江南
后登进士第,官主簿
大历末,自左拾遗贬长林丞。
贞元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检校水部郎中
官终虞部郎中
卢纶表兄,与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有《司空曙诗集》(一作《司空文明集》)二卷。
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司空文明结思尤精。
司空曙)多结契双林,暗伤流景。
寄暕上人诗云:“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
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暄秋雨频。
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
深山若何时到?
羡与闲云作四邻。
”闲园即事,高兴可知,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如新花笑日,不容熏染。
锵锵美誉,不亦宜哉!
《唐诗品》
文明诗气候清华,感赏至到,中唐作者前有继躅,后罕联肩,诵之口吻调利,情意触发,可谓风人之度矣。
如“雨(云)白当山雨,风清满峡波”、“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景象依然,模写切至。
如“酒杯同寄世,客掉任销年”、“他乡生白发,归国见青山”,情寄宛转,绰有馀思。
如“连雁下时秋水在,行人过尽暮烟生”,景物萧然,含思凄惋,虽桓大司马汉南之叹,无是过矣。
七言律最难,迄唐世工不数人,人不数篇,初则必简云卿廷硕巨山、延清、道济,盛则新乡太原南阳渤海驾部司勋,中则钱、刘、韩、李、皇甫、司空,此外蔑矣。
司空虞部婉雅闲淡,语近性情,抗衡长文不足,平视茂政兄弟有馀。
《诗源辨体》
五言律如“中散传画,将军扇续书”,七言律如“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乃晚唐奇僻之渐,学者所当慎始。
《近体秋阳》
诗清气刻思,著手便不同,似其一逞飘萧,儿将逸正,已而过之,诚中唐之人杰也。
《大历诗略》
司空文明诗亦以情胜,真到处与卢允言可云鲁、卫。
其源出于沈、,而音思就短,弥近晚唐,在大历十人之中,亚于卢、李。
七言稀见,“丝结”一歌,㛹娟赠雅。
五言则《分流水》,《关山月》,古情跌宕,清言隽永,足以参孟方王。
李适中唐 742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2—805 【介绍】: 即李适
唐朝皇帝。
代宗长子。
代宗时天下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以功拜尚书令,旋立为太子
嗣位后,初政清明,以强明自任,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后用卢杞等,因为乱阶。
建中四年泾原兵变,犯京师,逃奔奉天
兴元元年李晟率军收复长安,乃还。
自此政惟姑息,方镇日强。
在位二十六年,卒谥神武孝文皇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2—805 即唐德宗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
玄宗天宝元年(742)封奉节郡王
代宗宝应元年(762)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八月改封雍王
广德二年(764)封为皇太子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即位,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卒。
庙号德宗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
善属文,尤工诗。
常于宫中唱和,亲自品评等次。
学士论诗,深夜不寐。
又常亲试制科举人文辞,中者称门生。
李肇称:“德宗晚年绝嗜欲,尤工诗句,臣下莫可及。
”(《国史补》卷中)胡震亨评曰:“德宗诗尚雅正。
”(《唐音癸签》卷五)《全唐诗》存诗15首,《全唐诗逸》补断句2句,《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帝讳
代宗长子。
天宝元年生。
至德元年封奉节郡王
宝应元年五月进封鲁王
八月封雍王
出镇陕州
广德二年立为皇太子
大历十四年五月即位。
建中元年正月
尊号曰圣神文武皇帝
在位二十一年。
年六十四。
谥曰神武孝文皇帝
庙号德宗
戎昱中唐 744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荆南人,一说扶风人
进士第
一说举进士不第。
代宗大历中卫伯玉荆南,辟为从事
后又入湖南观察使崔瓘桂管观察使李昌幕府
虔二州刺史
工诗,多感伤身世之作。
又工书。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4?—800? 荆南(今湖北荆州)人。
肃宗上元代宗永泰(760—766)间,来往于长安洛阳、赵、泾州陇西等地。
大历元年(766),见岑参成都
次年东下至江陵荆南节度使卫伯玉辟为从事
五年后十数年间,先后依附于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
德宗建中三年(782)曾任侍御史
次年出为辰州刺史
贞元七年(791)前后为虔州刺史
晚年似曾任永州刺史
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三。
今人傅璇琮有《戎昱考》、谭优学有《戎昱行年考》。
戎昱诗风沉郁,多伤乱、述怀之作,胡震亨谓与杜甫相接(《唐音癸签》卷二六)。
严羽称“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沧浪诗话》),则谓与聂夷中杜荀鹤相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戎昱,生卒年不详,荆南(今湖北江陵)人,或云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
曾佐颜真卿幕。
宝应元年,经滑州洛阳长安,遇王季友,同作《苦哉行》。
卫伯玉荆南,辟为从事
大历中,入湖南崔瓘幕,后又佐桂管李昌巙幕。
建中中,返长安供职御史台
贬为辰州刺史,后又官虔州刺史贞元十三年左右在任,卒。
有《戎昱集》五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德宗时人。
元和朝官朗州刺史
作品评论
戎昱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
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
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戎昱稍为后辈,多军旅离别之思,造语益巧,用意益浅矣。
诗在盛唐,格气稍劣,中间有绝似晚作。
然风流绮丽,不亏政化,当时赏音,暄传翰苑,固不诬矣。
《唐诗品》
使君诗,锐情古作,力洗时波。
当时作者类以质木自胜,君独远扬风力,近郁天藻,词既流美,复协声调。
《苦哉行》、《泾州出师》等作,铿然金石之奏,虽越石感乱,明远戍边,何以过之?
后之论者,多采列新声而忽古意,混称于建中以后作者,不几听乐而卧诸鸿蒙者乎?
《十三唐人诗》
戎昱诗在中唐,矫矫拔俗……诸篇靡不深情远致,清丽芊眠。
《大历诗略》
戎昱戴叔伦诗,品既不高,体又不健,只以指事陈词婉切动人,不可谓非唐音之夙好者。
戎昱诗亦卑弱,《沧浪诗话》谓“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是也。
戎昱卫伯玉之辟,当是大历初年,其为刺史,仍在建中时,应入中唐,不应入盛唐
其源出于邱希范庾子山,倩骨清言,达情婉至。
律绝清新,自是中唐本色,而天然韵骨,含态生恣,大历之常词,乃晚唐之极思也。
《诗学渊源》
其诗辞旨清拔,多感慨之作。
乐府尤以气质胜;七律则承子美之遗规,开白傅之先河矣。
卢纶中唐 748 — 7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48—约798或799,一作约737—约799 【介绍】: 河中蒲人,祖籍范阳字允言
玄宗天宝末代宗大历初,屡举进士不第。
德宗建中间浑瑊辟为元帅府判官
贞元中,以韦渠牟荐,德宗召之内殿,令和御制诗,超拜户部郎中
寻卒。
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时号“大历十才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9? 字允言,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玄宗天宝末曾举进士不第。
安史乱起,避地江西鄱阳,与吉中孚为林下之友。
代宗大历初年屡试不报,宰相王缙元载举荐,授阌乡,迁集贤院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出为陕府户曹参军河南密县
德宗建中初(780)昭应县四年冬朱泚叛乱,一度陷于贼中。
翌年浑瑊辟为判官
乱平,随浑瑊镇河中,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贞元十三、十四年间(797、798),舅韦渠牟于德宗前称其才,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
未几卒于河中。
夙负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为送别赠答、奉陪游宴之作,军中之作则多慷慨之音,以《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腊日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等为善。
卢纶工于叙事,兼擅众体,古诗歌行不乏气势,律诗亦洗练明快,《晚次鄂州》、《长安望》、《送李端》等均为大历名篇。
胡震亨云:“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
篇章亦富埒钱、刘。
以古体未遒,屈居二氏亚等。
”(《唐音癸签》卷七)王士禛则以之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分甘余话》卷四)。
生平见《旧唐书·卢简辞》、《新唐书·文艺传下》、《唐才子传》卷四。
今人王达津卢纶生平系诗》、傅璇琮《卢纶考》考其事迹颇详。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10卷,已佚,今所传10卷本皆非全本。
全唐诗》编为5卷。
今有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
唐诗汇评
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郡望出范阳(今河北涿县)
安史乱起,寄居鄱阳
大历初,举进士不第。
元载荐以为阌乡
密县
建中初,为眧应令。
浑城任京城西面副元帅,召为判官
珹镇河中,亦随之,检校户部郎中
贞元十四年,其舅太府卿韦渠牟得幸德宗,表其才,召见禁中,令和御制诗。
居无何,卒。
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有《卢纶诗集》十卷,已佚。
有《卢纶诗集》三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五卷。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翃辈能为五言诗,而辞情捷丽,作尤工。
至贞元末,钱、李诸公凋落,尝为怀旧诗五十韵,叙其事曰“吾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耿拾遗湋李校书端,风尘追游,向三十载。
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几,俱沉下泉。
伤悼之际,畅博士当追感前事,赋诗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旧,兼寄夏侯审侍御
”其历言诸子云:“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掌赋若吹籁,间言如建瓴。
郎中善馀庆,雅韵与琴清,郁郁带雪,萧萧鸿入冥。
员外真贵儒,弱冠被华缨,月香飘桂实,乳溜沥琼英。
补阙思冲融,巾拂艺亦精,彩蝶戏芳圃,瑞云滋翠屏。
拾遗兴难侔,逸调旷无程,九酝贮弥洁,三花寒转馨。
校书才智,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辞鸾凤惊。
差肩曳长裾,总辔奉和铃,共赋瑶台雪,同观金谷笙。
倚天方比剑,沉水忽如瓶。
君持玉盘珠,写我怀袖盈,读罢涕交颐,愿言跻百龄。
”纶之才思,皆此类也。
卢纶李益善为五言绝句,意在言外。
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卢纶李益中表,唱酬交赞,在大历十才子号为翘楚
吉中孚韩翃耿湋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联藻文林,银黄相生,且同臭味,契分俱深,时号“大历十才子”。
唐之文体,至此一变矣。
所作特胜,不减盛时,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篇章亦富埒钱、刘。以古体未遒,屈居二氏亚等。
《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卢诗尚朴,别是一种风味,恨篇各有瑕,似乏全力。钟爱其僻,所选独富,要不可作正法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允言才情雄灏,律诗煮古为饵,眼以石浆,气之所嘘,俱成金鹊脑,中唐词坛赤帜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继儒曰:卢诗奇悍之中,自饶雅致。
《诗源辨体》
七言古,卢气胜于刘,才胜于钱,故稍为轶荡而有格,但未能完美耳。
《唐诗评选》
大历贞元,国几于亡,音乃乱矣。
卢纶耿湋当为风气所摄。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长卿外,卢纶为佳。
其诗亦以真而入妙。
如“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貌衰缘药尽,起晚为山寒”、“语少心长苦,愁深醉自迟”、“颜衰重喜归乡闻,身贱多惭问姓名”、“高歌犹爱《思归引》,醉语惟夸漉酒巾”、“故友九泉留语别,逐臣千里寄书来”,皆能使人情为之移,甚者欷戏欲绝。
写景之工,则如“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上方月晓闻僧语,下界林疏见客行”、“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折花朝露滴,漱石野躲清”、“泉急龟依藻,花繁鸟近人”、“路湿云初上,山明日正中”、“人随雁迢递,栈与云重叠”,悉如目见也。
《大历诗略》
卢允言诗意境不远,而语辄中情,调亦圆劲,大历妙手。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翃,比之摩洁、东川可称具体。
大历十老子卢纶第一,吾乡吉侍郎中孚第二。
卢诗清高,可以与刘文房区,不愧称首。
吉尝荐卢于朝,卢集忆吉诗甚多,两人盖万相契也。
潘德衡《唐诗评选》
诗五绝进作劲健语;七律则情致深婉,有一唱三叹之音。
其源出于王筠庚信
七古为优,明茂相宣,在君虞之亚;《冬日登城》首,太白之遗也。
绝句清英独秀,工写神情。
排律端凝,尚见陈隋实务。
陆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吴人字达夫
宪宗元和元年进士
历迁秘书丞江西观察判官
剖断公事,人人不冤。
终日长吟,不视公牍,观察使王仲舒微言之,竟拂衣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达夫湖州(今属浙江)人。
早年受知于西川节度使韦皋,因献《蜀道易》诗以美之。
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第,官太子率府参军,迁殿中侍御史
穆宗长庆初(821)秘书丞出为江西观察使王仲舒判官
文宗大和九年(835)以前凤翔少尹预诛郑注,迁凤翔行军司马
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中《吴门秀》、《尚书故实》、《新唐书·郑注传》等。
才思敏捷,善以诗调戏。
胡震亨云:“陆畅贵主催妆句,捷成得誉,观他绝,兼亦兴豪。
”(《唐音癸签》卷七)《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2句。
唐诗汇评
陆畅,生卒年不详,字达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贞元中,客游西蜀,作《蜀道易》称美西川节度使韦皋礼遇之。
元和元年(806)进士第
太子府僚属。
长庆初,为江西观察使从事大和初,入段文昌淮南幕,官监察御史,后历秘书丞观察判官
九年,因斩郑注功,自前凤翔少尹凤翔行军司马
工诗,才思敏捷。
有《陆畅集》一卷(《宋史•艺文志》《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初为西江王大夫舒从事,终日长吟,不亲公牍。
府公微言,拂衣而去……及登兰省,遇云阳公主下降刘都尉,百僚举为傧相诗题之者,顷刻而成,其诗亦丽也。
……内人以陆君吴音,才思敏捷,凡所调戏,应对如流;复以诗嘲之,陆亦酬和。
六宫大眙,凡十馀篇,嫔娥皆讽埔之。
陆畅字达夫,尝为韦南康作《蜀道易》,首句“蜀道易,易于履平地。
南康大喜,赠罗八百匹。
字达夫吴郡人
韦皋雅所厚礼。
天宝时李白为《蜀道难》以斥严武更为《蜀道易》以美
陆畅作《蜀道易》以谀韦皋,翻案太白,辞义粗浅。
陆畅《贵主催妆》句,捷成得誉;观他绝,兼亦兴豪。
李绅唐 772 — 8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润州无锡人,原籍亳州谯县字公垂
李敬玄曾孙。
为人短小精悍,工诗,时号“短李”。
宪宗元和进士
穆宗时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
武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迁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
卒谥文肃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公垂
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
排行二十时称李二十
又因其短小精悍,朋辈间昵称“短李”。
6岁丧父,母卢氏教以经义。
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第,释褐授国子助教,弃而南归,润州观察使李锜辟为从事
次年谋反,不从命,被囚,诛乃免。
校书郎右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
敬宗初立,因李逢吉构陷,贬端州司马
宝历初,因赦徙江州长史
文宗大和二年(828)滁州刺史四年寿州刺史
七年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同年擢浙东观察使
九年再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开成元年(836)河南尹,同年转宣武军节度使五年出镇淮南
武宗会昌二年(842)入朝,同平章事判度支,进尚书右仆射封赵郡公
四年再次节度淮南六年卒于任所,赠太尉谥文肃
卒后因吴湘案,诏削三官,子孙不得仕。
生平详见沈亚之李绅传》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卞孝有《李绅年谱》。
善为歌诗,乡赋之年,其诗作已传诵人口。
曾撰有《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赞其“雅有所谓,不虚为文”,“病时”“尤急”。
元、白先后仿效,分别成《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与《新乐府》50首,促成中唐诗坛之新乐府运动,实为倡导者。
早年以诗文与元稹白居易相交善。
晚年因政见与李德裕相合,故共进退。
胡震亨评其诗云:“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唐音癸签》卷七)《古风二首》传诵至今,几家喻户晓。
有《追昔游》3卷、杂诗1卷传世。
今人王旋伯有李绅诗注》。
全唐诗》存诗4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断句6。
唐诗汇评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
少时父仕江南,遂寓居无锡
幼孤,曾读书于慧山寺
元和元年(806)进士第
浙西节度使李锜掌书记
反,迫令草檄,不从,几遇害。
败,复佐浙西李元素幕。
入为校书郎,迁国子助教,又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判官
元和末,自右拾遗翰林学士,家迁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改御史中丞
四年,为李逢吉陷,自户部侍郎端州司马
宝历中,量移江州长史、寿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大和七年,出为浙东观察使
开成中,历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
武宗即位,为淮南节度使
会昌中,拜相,复出缜淮南,卒。
工诗,早年多反映现实之作。
元和中所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白俱有继作,对新乐府创作有开启作用,已佚。
开成中,曾自编《追昔游诗》三卷,记其平生所游历,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诗补逸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登元和元年武翊黄进士第武宗会昌六年卒。
补诗一首。
字公垂
润州无锡人
元和初进士
穆宗朝拜户部侍郎
开成时为宣武节度使
武宗立
淮南
入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中书侍郎
右仆射门下侍郎
封赵国公
出为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卒。
太尉
谥文肃
作品评论
《新唐节•李绅传》
李绅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乐天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刚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注云:……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元微之《和乐天东南行》云:“李多嘲蝘蜓,窦数集蜘蛛。
”注云:李二十雅善歌诗,同多咏物之作。
开成间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
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辞,乃由牵思所属尔。
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历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人一梁。
词有所怀,兴生于怨。
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时已。
《汲古阁书跋<追昔游集>》
)与李文饶元微之齐名,人号“元和三俊”……忆游述怀,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赋柔摩风气云。
李公垂《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载酒园诗话又编》
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
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吕之鉴赏真是不谬。
歌行遂不可复见,惟有《追昔游集》耳,颇有体格。
李德裕元稹号“三俊”。
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句。
今观此集
《四库全书总目》
,音节晖缓,似不能与同时诸人角争强弱。
然舂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也。
五言其源出于谢惠连,惟炼蓄未深,时多泛滥;七言托体初唐,加以纵横,格律已疏,颇嫌墨障。
长歌则《苏台》一篇,短歌则《莺莺》一曲,容姿朗秀,顾盼生情。
里谣七字,古风五言,不减张、王,渊然足讽。
施肩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睦州分水人字希圣
宪宗元和进士
后隐居洪州西山,世称“华阳真人”。
为诗奇丽。
有《西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希圣号栖真子
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分水镇)人。
曾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故亦称吴兴人,或常州人
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第,因自伤孤寒,深惧仕途险恶,遂不待除授,即离京东归。
酷好道教神仙之术。
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为道家十二真君羽化之所,慕其真风,遂栖止以终。
生平散见《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六等。
为人风流少检,好为冶游香艳之词,故胡震亨称其“章句尚艳硕,乏韵致”(《唐音癸签》卷七)。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施肩吾,生卒年不详,字希圣睦州(今浙江建德)人。
世家严陵七里濑,少习《礼记》,能诗。
慕神仙轻举。
元和十五年(820)进士第
未待除授,即东归,张籍有诗送之。
后隐于洪州西山,习定神静气之法。
肩吾工诗,早年亦有艳情之作。
著有《辨疑论》等道教著作多种,存于《道藏》中。
有《施肩吾诗集》十卷,今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肩吾字希圣
自号栖真子
洪州人
元和十年进士
隐居洪之西山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施肩吾元和十年及第,以洪州之两山,乃十二真君羽化之地,灵迹具存,慕其真风,高蹈于此。
赋闲居遣兴诗一百韵,大行于世。
肩吾)为诗奇丽,著《含韵山居诗》,才情富赡。
七言排律,唐人仅数篇,而施肩吾乃有百韵者。
其诗必不能佳,然亦异矣。
施肩吾学道西山,自诧群真之一,而章句尚艳硕,乏韵致,未稔何以御风?
《唐诗笺注》
施希圣绝句多拗体,格律清矫,有意拔俗。
晚年高蹈洪州西山,亦足征其性之僻也。
《诗源辨体》
施肩吾七言绝见《万首唐人绝句》,凡一百五十馀首。
中有艳词三十馀篇。
语多新巧,能道人意中事,较微之艳诗远力胜之。
《石园诗话》
施希圣肩吾)登元和进士,慕仙迹隐豫章西山,有《西山》。
其自序云:“二十年辛苦烟萝松月之下,或时学龟息,饮而不食,肠胃无滓,形神益清,见天地六合之奥。
凡奇兆异状,阅乎心目者,锐思一搜,皆落我文字网中。
”今读其诗,奇丽果如所自序。
然其诗如“只言众口铄千金,不信独愁销片玉”、“氏短艳歌君不解,浅深更漏妾偏知”……皆善于言情,哀艳宛转,绝不类隐者之语。
施尝有诗曰:“若数西山道者,连予便是十三人。
”岂学仙不违言情,而情之浅者,亦不足以成仙欤?
《诗学渊源》
人但知“三十六体”始十温、李,不知李贺是其所宗,而元和时施肩吾实已先之。
肩吾……为诗奇丽,以近体名于时。
殷尧藩中唐 ? — 8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宪宗元和进士
河中节度使赵宗儒幕府,后为福州从事,历永乐县,参湖南观察使李翱幕,擢侍御史,为同州从事
工诗文。
沈亚之马戴为诗友,赠答甚多,以铿锵蕴藉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以后 排行二十三
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宪宗元和九年(814)杨汉公荐,登进士第,官协律郎
敬宗宝历中为浙西节度判官
永乐福州从事
文宗大和七、八年(833、834)以侍御史湖南观察使李翱从事
韦夏卿之女流落潭州为舞妓,殷尧藩赋诗相赠,李翱得知,即日择士嫁之,一时传为美谈。
九年同州刺史刘禹锡参佐
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五一。
白居易雍陶许浑相唱和。
张为诗人主客》列为广大教化主及门之一。
胡震亨称其诗“有葩艳,微嫌肉丰。
鹳鹊楼》一律,独茂硕而婉,不愧初唐遗则”(《唐音癸签》卷七)。
全唐诗》存诗1卷,混入、明人之作甚多。
唐诗汇评
殷尧藩,生卒年不详,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累举进士不第。
元和九年(814),登进士第
福州从事,入为侍御史
宝历中永乐
大和七八年间,为湖南观察使李翱幕僚
后不知所终。
尧蕃工诗,与姚合贾岛沈亚之鲍溶马戴许浑雍陶、无可等为诗友。
白居易称赏其诗,曹和其《忆江南》三十首。
有《殷尧蕃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羼入元人虞集诗,馀亦有可断为南宋、明初人所作者。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尧藩登第,许浑赠诗云:“几载闻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沉。
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
带月独归萧寺远,玩花频醉庾楼深。
寻思一见如琼树,空把新诗尽日吟。”
尧藩)工诗文,耽丘壑之趣。
尝曰:“吾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
”……今有集一卷传世,皆铿锵蕴藉之作也。
殷尧藩诗有葩艳,微嫌肉丰。
季振宜明末清初 1630 — 16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0—? 【介绍】: 江南泰兴人字诜兮号沧苇
季开生弟。
顺治四年进士,授浙江兰溪知县
历任刑部主事户部员外郎郎中、浙江道御史
家豪富,族人三百余家,皆有复道可通。
藏书富甲海内。
唐代一千八百九十五家诗为《唐诗》,为后时编辑《全唐诗》底本之一。
有《季沧苇书目》、《静思堂诗集》。
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泰兴人
顺治丁亥进士历官御史
有《静思堂诗稿》。
清诗别裁集
字沧苇江南泰兴人
顺治丁亥进士,官御史
维基
季振宜(1630年—1673年)字诜兮号沧苇江南扬州府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
明末清初官员、豪富,与山西平阳亢氏并称「北亢南季」。
季振宜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
季家为名门望族,曾祖父季缙为山东乐安县县丞,祖父季三卿贡生,为河南祥符县知县,父亲季寓庸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迁居泰兴县城,建嘉树园,革职归里后经营盐业致富。
收藏国宝级名画《富春山居图》之《无用师卷》。
其兄季开生(1627—1659)字天中号冠月顺治六年(1649)进士
清顺治三年(1646)季振宜17岁中举,顺治四年(1647年),18岁中进士,授浙江兰溪县知县,后历任刑部主事户部郎中,官至广西道御史
擅长行书,工诗文,喜藏书,又精鉴别,贮书于“静思堂”和“辛夷馆”。
季振宜是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冠于江南,宋元名刻甚富;钱谦益的曾孙钱曾死后,其书尽归振宜,后撰成《季沧苇藏书目》,该书搜集唐诗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诗,康熙时编《全唐诗》即以此为底本。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下诏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修《全唐诗》,至次年十月,《全唐诗》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这主要是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在这之前,季振宜钱谦益整理唐诗七百十七卷,始于康熙三年(1664年),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历时十年。
著有《静思堂集》等。
姚士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海盐人字叔祥
搜罗秦汉以来遗文,撰秘册汇函跋尾,各为考据。
有《后梁春秋》。
士磷字叔祥海盐人
胡孝辕友善,同以奥博相尚,后进效之,争为离奇诘曲之体。
冯开之祭酒较刻南北诸史,俱出其手。
复见知于沈纯甫司马开府秦中管记室
嗣游邑庠,入太学
兵兴后,穷饿以死。
有见只编、蒙吉堂稿。
其自序曰:念乐写境,才不副音,口愤趁声,句必杜撰。
所谓有意振奇,不为时调者也。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叔祥海盐人
国子生蒙吉堂诗集
蒋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家居江南
世次不详。
曾历游长安商州金陵江夏岭南等地。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其诗集1卷,今不存。
全唐诗》收其诗15首,皆为绝句,多写羁旅之情。
近人岑仲勉疑为蒋估之误,但无确据。
蒋估,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宪宗时秘书监蒋乂之子。
历官刺史国子祭酒
旧唐书·蒋乂》附其事迹。
唐诗汇评
蒋吉,生卒年里贯均未详,事迹亦无可考。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著录《蒋吉集》一卷。
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疑即大中末宰相蒋伸之弟蒋佶
全唐诗》存诗十五首。
全粤诗·卷一九
蒋吉岭南人
事见清李调元《全五代诗》卷六一。
今从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明胡震亨清康熙刊配补钞本《唐音统签》卷七四七辑得其诗十五首,参校清李调元《全五代诗》卷六一所录同题诗。
喻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人
文宗开成五年进士第
官终乌程
去世时方中年。
以苦吟为诗,长于五律,与姚合贾岛李商隐有诗歌唱和,尤与方干善。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常州(今属江苏)人。
文宗开成五年(840)进士第,官终乌程
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吴兴志》卷一五、《唐诗纪事》卷五一、《唐才子传》卷七。
姚合贾岛李商隐等人交往唱和,后辈诗人皆称为“喻先辈”。
尤与方干善。
卒,有《哭喻凫先辈》诗,云:“日夜役神多捐寿,先生下世未中年”。
据此知其年寿甚促。
为诗苦吟,诗学贾岛
方干称其“所得非众语,众人那得知
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赠喻凫》)。
多作五律,胡震亨称“五言闲远朗秀,选句功深,自称无罗绮铅粉,殆亦实语”(《唐音癸签》卷八)。
辛文房亦谓“晚岁变雅,亦风靡,专工小巧,高古之气扫地,所畏者务陈言之是去耳”(《唐才子传》)。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喻凫诗》1卷。
全唐诗》存诗1卷又1首。
《全唐诗逸》存断句3联。
《全唐诗续拾》补诗2句。
唐诗汇评
喻凫,生卒年不详,昆陵(今江苏常州)人。
开成五年(840)进士第,授校书
后官鸟程县,或云县
有诗名,与姚合顾非熊、方千、无可辈唱和。
有《喻凫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喻凫)有诗名。
晚岁变雅,亦风靡,专工小巧,高古之气扫地,所畏者务陈言之是去耳。
后来才子皆称“喻先辈”,向慕之情见见也。
《唐诗品》
坦之夙尚幽探,身多野寄,故其诗意清远,兴象疏越,虽在开成间而音调颇闲。
借非大家,故寥寥短律,不足骋其长步。
喻凫五言闲远朗秀,选句功深,自称无罗绮铅粉,殆亦实语。
《载酒园诗话又编》
喻凫贾岛为诗,人称之“贾喻”。
然观宋人所推“木落山城出,浡生海掉归”、“砚和青蔼冻,帘对白云垂”、唐人推其“沧州违钓约,紫阁负僧期”今集皆不载,固知散失者多矣。
唐喻凫以诗谒杜牧之不遇,曰:“我诗无绮罗铅粉,安得售?
”……喻凫今存诗六十三首,诚无绮罗铅粉语,然皆近体,无古风。
其近体格颇不高,警句亦罕……欲以此傲牧之,未可得也。
《中晚唐诗主客图》
喻凫专攻五言近体,前辈谓其效贾岛为诗,人称之“贾喻”。
今观之,信不虚也。
……推为入室二人。
清奇雅正主:李益……及门八人:僧良又、潘诚于武陵詹雄卫准僧志定喻凫朱庆馀
刘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武宗会昌中人,终生不得志,羁游漂泊而终。
工诗,弱调多悲。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武宗会昌时人,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终生不得志,漂泊南北。
曾远至塞上,后穷老而终。
事迹见其诗及《唐诗纪事》卷五六。
善诗,其诗皆为近体,内容以羁旅失意、感怀叹逝为主,感伤情调颇浓。
胡震亨评其诗“弱调多悲”,云“酒无通夜力,事满五更心”诗为“尤入情”(《唐音癸签》卷八)。
其诗尤以《游东湖黄处士园林》、《七夕》诗为好。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刘威诗》1卷,今已佚。
全唐诗》存诗27首。
唐诗汇评
刘威,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武宗会昌时人。
有《刘威诗》一卷,《全唐诗》存诗二十七首。
作品评论
刘威弱调多悲。
“酒无通夜力,事满丑更心”,圯入情。
韩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成封,一作代封
穆宗长庆四年进士
武宗会昌中,为陈许王元节度判官
登朝为司封员外郎
宣宗大中五年,迁户部郎中
中书舍人
十二年,出为湖南观察使
军乱,被逐。
懿宗咸通中,仕至右散骑常侍
工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字成封(一作代封)。
穆宗长庆四年(824)进士第,初任陈许节度使王茂元判官,后任司封员外郎
宣宗大中五年(851)前后擢户部郎中,迁中书舍人
十二年湖南观察使,待将士不以礼,被逐。
懿宗咸通中仕至右散骑常侍
事迹见李商隐《为举人韩郎中琮启》、《旧唐书·柳仲郢》、《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六、《唐诗纪事》卷五八。
有诗名,韦庄《又玄集》、韦縠才调集》皆选其诗。
胡震亨称其“咏物七字,著色巧衬,是当行手”(《唐音癸签》卷八)。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1。
唐诗汇评
韩琮,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字成封
长庆四年(824),登进士第
开成中,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茂元移镇陈许,又辟为节度判官
大中中,官司封员外郎户部郎中
八年,在中书舍人任,出为湖南观察使
十二年,军乱,为都将石载顺等所逐。
咸通中,仕至右散骑常侍
有《韩琮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大中时中书舍人
作品评论
)有诗名,多清新之制,锦绮不如也。
浐水送别》云:“绿暗红稀凤城……”《骆口晚望》云:“秦川如画渭如丝……”如此等皆喧满人口。
馀极多,皆称是。
韩成封咏物,七字着色巧衬,是当行手。
姚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蜀中人,字居云
早年居蜀,常出入公卿间。
武宗会昌三年,以李德裕荐,登进士第
懿宗咸通十一年,累官至台州刺史
为诗清拔。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居云蜀(今四川)人。
早年隐于蜀中,常出入好士公卿之幕。
武宗会昌三年(843),以宰相李德裕之荐,登进士第
懿宗咸通十一年(870),累官至台州刺史
事迹散见杜光庭历代崇道记》、《唐摭言》卷三、《玉泉》、《唐诗纪事》卷五五、《唐才子传》卷七。
辛文房谓其“吏材文价,俱不甚超”(《唐才子传》)。
胡震亨则称其诗如“入河残日雕西尽”、“雪坛当醮月孤明”等为“清拔不可多得”(《唐音癸签》卷八)。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诗1卷,《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姚鹄,生卒年不详,字居云蜀(今四川)人。
开成中,游陕州,揭姚合,呼为从翁。
会昌三年(843),登进士第
曾至边塞。
咸通十三年,官至台州刺史御史中丞
有《姚鹄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吏才文价,俱不甚超,一名仅尔流播,亦多幸矣。
姚居云吟笔,见甄李赞皇,如“入河残日雕西尽”,又“雪坛当醮月孤明”,清拔不可多得。
薛逢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蒲州河东人字陶臣
武宗会昌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侍御史尚书郎
文词俊拔,然恃才褊忿,为人所鄙。
累迁秘书监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武宗会昌元年(841)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宣宗大中三年(849)擢为万年尉,历侍御史尚书郎
以持论鲠切,为刘瑑所排,出为巴州(一云嘉州)刺史
懿宗咸通时,复斥为绵二州刺史
召为太常少卿、历给事中,官终秘书监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旧五代史》卷六八、《唐诗纪事》卷五九、《唐才子传》卷七。
今人谭优学有《薛逢行年考》。
工诗善赋,以才名著于时。
所作《凿混沌》、《真珠帘》等赋大为时人所称。
尤工七律。
胡震亨称其“殊有写才,不虚俊拔之目。
长歌似学白氏,虽以此得名,未如七律多警”(《唐音癸签》卷八)。
辛文房则谓其“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
豪逸之态,长短皆卒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唐才子传》卷七)。
亦擅法书,陶宗仪称其“书法浑厚奇秀”(《书史会要》卷五)。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薛逢诗集》10卷,《别纸》13卷。
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著录《薛逢歌诗》2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卷一九则记其《四六集》1卷、《薛逢集》1卷,诸书皆已散佚。
全唐诗》存薛逢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1。
唐诗汇评
薛逢,生卒年不详,字陶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会昌元年(841),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佐崔铉河中幕。
大中中,历万年尉、秘书郎直弘文馆,预修《续会要》。
侍御史尚书郎分司东都
咸通初,出为成都少沪,历绵二州刺史,又曾更巴、蓬二州刺史
太常少卿召还,后历给事中秘书监,卒。
工诗,有《薛逢诗集》十卷、《别纸》十三卷、《赋集》十四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字陶臣
河东人
会昌中进士
累迁侍御史尚书郎
大中末出为巴州刺史
蓬州
入为太常少卿
秘书监卒。
作品评论
薛逢最浅俗。
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而自有豪逸之态。
第长短皆率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盖亦当时所尚,非离群绝俗之诣也。
薛陶臣殊有写才,不虚俊拔之目。
长歌似学白氏,虽以此得名,未如七律多警。
《诗源辨体》
薛逢七言律《老听笙歌》一篇,声气亦胜……其他人录者,声多宣朗,语多秾丽,亦有渐入纤巧者。
《唐诗笺要》
薛秘书诗看核典籍,略伤浑雅之气,然初学于此籍手,亦登堂斋胾之一助也。
于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子漪
武宗时始就试,曾游边塞。
懿宗咸通二年进士第,官终泗州判官
工诗,尤长于古风,颇有针砭时弊之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漪,其先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武宗时曾入边塞。
懿宗咸通二年(861)进士第,仕途不达,官终泗州判官
生平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六一、《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
工诗,尤善古风,针砭时弊,抒发不平。
其诗多为五古,短小精悍,风格古朴,颇受乐府民谣影响。
胡震亨谓与曹邺等人诗“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至极净极真”,“多有惬心句堪击节”(《唐音癸签》卷八)。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于濆诗》1卷,《宋史·艺文志七》记其《古风诗》1卷。
全唐诗》存诗1卷。
今人梁超然、毛水清有《于濆诗注》。
唐诗汇评
于濆,生卒年不详,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会昌五年,应进士举咸通二年(861),方登进士第
曾官泗州判官
因不满于唐末颓靡诗矾,作《古风》三十首,以矫时弊。
有《于濆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于濆为诗,颇干教化。
《对花》诗云:“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希。
惟行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患当时作诗者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时俗,自号《逸诗》。
今一卷传世。
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独奈何国运将纼,士声日丧,文不能不如之。
嘲云戏月,刻翠粘红,不见补于采风,无少裨于教化,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
于濆邵谒刘驾曹邺等,能返棹下流,更唱瘖俗,置声禄于度外,患大雅之凌迟,使耳厌郑、卫,而忽洗云和;心醉醇醲,而乍爽玄酒。
所谓清清冷泠,愈病析醒,逃空虚者,闻人足音,不亦快哉?
处士戴颙春日携斗酒,往树下听黄鹂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者,岂徒然哉!
于数子亦云。
《唐诗品》
子漪悯时轻格,力窥古调,然市游而被章甫,终骇俗目,泯泯无闻,几至沉晦。
今观其诗,虽有结构,而音节不朗,终愧曩之作者,岂风气囿诸情性,欲发而未扬耶?
《诗源辨体》
晚唐五言古,温、李而后,作者绝响……于濆苏拯,鄙陋益甚。
《载酒园诗话又编》
晚唐人,余最喜于濆曹邺
诗为钟、谭表章殆尽,诗至一篇不收,殊不可解……至其无关风化而工者,更不胜举。
其源出于储太祝,唯作短编,自才力不如。
特乃归途简净:《野蚕》《织素》,同体华阴;《里女》、《田翁》,追风谣谚。
按章虽少,古风所存,在晚唐自成一家之作。
邵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韶州翁源人
少为县吏,触县令怒,被逐。
遂截发悬于县门,发愤读书,博通经史。
懿宗咸通七年赴京,隶国子监
工诗,所作多刺时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韶州翁源(今广东翁源)人。
少为县小吏,因客至仓卒,不及迎侍,为县令所逐。
遂发愤读书,然应试不第。
懿宗咸通七年(866)国子监生国子助教温庭筠亟称之,张贴其诗30余篇,并评曰:“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
标题命篇,时所难著。
”(《榜国子监》)不久遂登进士第
后赴官,不知所终。
生平事迹散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
长于五古,胡震亨邵谒曹邺刘驾等人诗“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初看殊难入,细玩亦各有意在”,并称其诗“多有惬心句堪击节”(《唐音癸签》卷八)。
所作多有反映民生疾苦、感慨愤激之篇。
尤以《寒女行》、《岁丰》、《春日有感》、《自叹》等诗为突出。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邵谒集》1卷。
李希声诗话》记李秉彝家尝藏有邵谒诗80篇。
今已多佚。
全唐诗》存邵谒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收诗4首又3句。
全粤诗·卷一三
邵谒韶州翁源人
初贫贱,少为县厅吏。
客至,令目使支床者三,不应,令怒,瞪视曰:“咄,吏岂供汝支床者耶!
”遂掉臂而出,截髻著县门,发愤读书。
书堂距县十馀里,隐起水心。
平居双髻蓬然,如里中儿。
人多嗤之,不自沮,久之学成,为有司辟举,隶籍太学
苦吟,尤长于乐府。
唐懿宗咸通七年(八六六)温庭筠主试,榜其诗三十馀篇以彰之,由是释褐赴官,后不知所终。
存诗一卷。
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五、清孙可训修刘世骐续修康熙二十五年刊《新修翁源县志》卷七有传。
唐诗汇评
邵谒,生卒年不详,韶州翁源(今广东翁源)人。
少为县小吏,客仓卒至,招待不周,县令怒而逐之。
遂发愤读书,野服苦吟。
咸通七年,至京师,隶国子监
国子助教温庭筠悯棹寒苦,榜其诗三十馀首,并加赞语。
后不知所终。
有《邵谒集》一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苦吟,工古调。
咸通七年京师,隶固子。
温庭筠主试,悯擢寒苦,乃榜诗三十馀篇,以振公道,曰:“前件进士,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
城宜榜示众人,不敢独专华藻,仍请申堂,并榜礼部。”
《唐诗品》
邵群数奇分浅,发忿苦吟作古调,诗今传三十馀篇,即庭筠所榜以振公道者也。
其《寒女》、《别离》直似汉人语,虽质木盈馀,而缋藻乏缺;要之泗石未雕,终非俗品。
《诗源辨体》
邵谒(五古)学孟郊,而浅鄙者实多。
《载酒园诗话又编》
凡词不足者,须理有馀,所谓“大圭不琢”,非率直之谓。
邵谒诗真为粗硬,如顾氏所喜“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
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高柄所取“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有何意味!
集中惟《汉宫井》一篇可存:“辘轳声绝离宫静,班姬几度照金井
梧桐老去残花开,优似当时美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