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严遂成清 1694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4—? 【介绍】: 浙江乌程人字崧瞻号海珊
雍正二年进士
乾隆元年举荐博学鸿词,不与试。
官至云南嵩明知州
历游豫、楚、滇、黔。
诗工咏古,撰《明史杂咏》至四卷。
有《海珊诗钞》。
严遂成字崧瞻号海珊乌程人
雍正甲辰进士,授知县
乾隆丙辰博学鸿词历官嵩明知州
有《明史杂咏》、《海珊诗》。
海珊诗钞·序
壬戌岁余视学山左,时海珊阜城,与余曾同应徵书,邮亭道故,一昔别去,阅十有二年。
来吏于滇,蹇伤迟暮,顾益豪于诗,阅《明史杂咏》,知其用世有所未尽,特于诗发之。
又手一编以进,则豫、楚、黔游草,余赞之曰:「知人论世,其言有物。
于诗为史,于治为谱。
信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曩余由滇入觐,得《北上口占》百首,考地理之讹,补古事之阙,雅亦非空言无补。
今万里外合海珊若符契,可谓不孤,无俟淯井监弓衣定织梅尧臣《春雪》也,因劝梓之,为弁其端。
乾隆甲戌中元,年眷弟盐城徐铎拜撰。
海珊诗钞·自序
余少为诗,以偏宕相尚,罔识律令。
吾乡姚薏田同年厉樊榭方负能诗声,雅与余善,而于诗未之许也。
甲寅被荐,居内忧,弗逮赴朝考,顾虚声一时藉甚,思有以禳之。
辛酉夏,量移阜昌,吾师穆堂先生典试江南,止邮亭,余谒见迎,谓曰:「吏亦不易为,知生百无暇,独诗可分余一席,慎毋废。
」余憬然汗下,嗣后收视返听,知功夫有在于诗之外者。
厚其所积,穷其所变,别搆户牖,不屑苟同昔人,迄于今不自知其至犹未也,然我才亦既竭矣。
《后梅花诗》传诵京师,《明史杂咏》人以诗史目之,今裒集十一卷,又补遗二卷,都从零佚中以次改窜,无复前后年地可问。
大参徐南冈先生阅竟,评曰:「君诗必有所为始作,无一字无来历,笔头勾得数十斤起。
」楚中余同麓尝从夏环川太史游,叹为知言,辱参之于竹垞阮亭二家之间,相劝付梓,惜乎樊榭薏田蚤下世,无缘重定吾文,此足贻千古知己之憾也。
丁丑试灯日于役宜良,夜宿万寿山僧舍,遂成自记。
明史杂咏
国朝严遂成撰。
遂成字海珊乌程人雍正甲辰进士,官云南知州
咏史之作,起于班固,承其流者,唐胡曾周昙皆用近体,明李东阳则用乐府体,遂成此编,赋明一代之事,古体、近体相间,故名曰《杂咏》。
严震直一首,力辨史彬《致身录》之诬,虽子孙之词,实则公论。
至于刘三吾一首,谓太祖欲立燕王,为三吾所沮,酿靖难之祸,不为无见,至「周公成本一家,事犹贤于王莽篡」句,则谬矣。
姚广孝二首,盛推其功,比以萧何李泌,且有「特地开科长取士,不知漏落多人」句。
王越王骥王琼三首,谓三人之交结宦侍,乃借其阴助以济国事,非为身家之计,比之郭子仪之俯仰鱼朝恩,持论皆有意抑扬,故翻定案。
李梦阳一首,词多诋斥,并有附记曰「北地虽非西涯门人,然如王九思以仿西涯体中选,其馀诸子,多有亲承指授者,皆夺于北地之焰,改辕背之,犹之北地背之也」云云。
夫文章公器,各自成家,原非为植党报恩之地,况梦阳东阳本风马牛不相及,而忽坐以背东阳之罪,尤未免深文锻鍊,踵明末门户之旧论矣。
明史杂咏·序
古者史与诗异体而同用。
周世《尚书》,所记不过数十篇,上自文武,下迄春秋之中世,凡王朝得失,列国盛衰,与夫贤士大夫悯俗忧时,草野中士女讴吟言志,其事则具备于诗。
迨《黍离》降而雅亡,《閟宫》立而颂亡,《株林》赋而风亦亡,诗亡矣!
诗亡而史亦亡,春秋之所为作。
然则诗未亡以前,诗即史也。
春秋既作以后,史亦即诗也。
自汉氏以来,诗人递起,《文选》所录咏史、咏古、拟古诸篇,何尝不即史为诗?
特其以诗为史,可泣可歌,深得三百篇之意,独推工部
又如乐府古题,初皆寔有其事而言其情,后人拟者,亦必稍仿其意,又岂非以史为诗者耶?
工部不拟古题而能成乐府,此其所以为诗史也。
曩者词科之役,吾浙荐举,先得十人,皆史才,而海珊先生为举首,海内翕然推之。
及临轩召试,而先生顾以艰归里,海内莫不叹其之奇而不获为史也。
先生澹然不以介意,频宰剧邑,用儒术饰吏治政事,暇即读书著述以自娱。
岁丁卯,余服阙补官,先生遥寄一编,则咏明史古今体也,先生既不获为史,因以其史之具尽发于诗。
余读之,欲歌欲泣,其诗即其史也,高者欲攀工部,次亦平视记室诸公,较西涯新乐府何多让焉?
先生以余尝校《明史》,索余序,余不得辞,为书古人诗史同用之义以复之。
时乾隆十二年孟秋,年弟天台齐召南拜撰。
维基
严遂成(1694年—?
),字崧瞻号海珊乌程(现浙江湖州)人。
严遂成康熙年间举人,后于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
后任雄州知州
著有《明史杂咏》、《海珊诗钞》等书,《三垂冈》等诗。
他与厉鹗钱载王又曾吴锡麒并称“浙西六家”。
释法圆唐末宋初 900 — 97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郝
真定元氏人
后唐长兴二年
出家于乡之观音院
既落发受具。
遂游方。
阅藏典于韶山。
而后归。
晋开运三年
契丹京师
其主耶律德光
回军至栾城而死。
虏酋麻答耶律解里常山
不即去。
常山之人。
谋逐之。
虏知而先发焉。
城中无少长。
皆被屠戮。
天王寺
丧八僧。
其一也。
引颈再受刃。
如木石然。
呼曰。
猛乞一剑。
即身首异处。
昏无所知。
至暮睹反照独念曰。
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
徐扪其颈。
则首在焉。
然犹疑之。
不敢摇动。
时虏已溃遁。
城中居民稍定。
明日或扶之归院。
院僧方晨粥。
见之以为鬼物。
遽惊散。
久之询其故。
乃悲喜相贺。
然察其颈。
则周匝有痕。
如线许终身。
周显德中
又寓大名成安县卯斋寺。
温寻藏义。
开宝六年
集众说法。
坐逝。
茶毗致舍利如粒。
寿七十四。
腊五十一。
范鲁公质闻而叹曰。
夫看经精进之力。
乃能见验于生死之际。
则佛之道果可诬乎。
释法圆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
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
师与落发。
间岁受满足戒。
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
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
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
来年契丹犯阙。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栾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
时旋军自镇州董戎。
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常山也。
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
汉儿将帅谋逐丑虏。
其计未决两分街巷。
汉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预其数也。
其时见杀者尤众。
引颈两受刃。
如击木石。
呼曰。
猛乞一剑。
遂身首异处。
至暮如梦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谓。
死已冥寞亦见日月。
逡巡举一臂。
试扪其头。
乃觉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摇动。
虑其分落也。
又谓血凝所缀。
重扪之绕颈有痕缝。
如线许大
终身如此。
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人扶起诘朝归院。
院僧方将食粥。
谓为鬼物。
一皆奔散。
迟久审得其实。
喜言再生。
远迩观礼且叹希奇。
常山之人竞陈供施。
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
周显德中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
开宝六年忽谓众曰。
人生虚幻何能久长。
物极则迁。
生死涅槃必无少别。
遂不数日而长逝。
黑白之众若丧所亲。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腊五十一。
范鲁公质亲问厥由。
深加郑重。
再询履行。
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
福州楞伽寺矿师者。
海坛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
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
年及八岁甘嗜野菜。
若锄斸种者。
即言杀伤物命。
每见家厨亨燀毛鳞。
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
贵其不食。
自言。
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请出家因披法服。
顶有香气如爇沈檀。
号为圣僧
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
请入府署
因作肉䭔子百数。
唯一是素者。
盘器交错悉陈于前。
意验其凡圣耳。
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
每出街巷众人围绕。
自言。
寿止十三当定归灭。
至是果终。
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
依轮王法树浮图焉。
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轻乎轻冕尚彼林泉。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布缝掖之制。
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无皴皲之患。
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于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饼亦至。
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即冠盖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见之抚其背。
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
长尺馀。
炳然通照。
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
以白布为惨头。
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之而已。
凡经五载至于纸墨送无亏。
及论成亡矣。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绾十会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门。
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
玄来谓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
回顾其处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
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为城。
而葬之。
福山逝多林兰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
若悲恋之状焉。
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
到兰若收论二本。
召书生就山缮写。
将入汾川流行。
其论由兹而盛。
至大中中。
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
成一百二十卷。
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
亦写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岁
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
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
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
谦之七日行道。
感复丈夫相。
冥悟华严义。
乃造论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
神变无方。
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
或曰。
李论中加乎十会。
经且阙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
曰。
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
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
此配法观心也。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经云。
知一切即自性。
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
可不知华言义耶。
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
盖法门不相入耳。
伪经可爇。
李论难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孔孟。
水火相恶未始有极。
苟问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
丹成转数。
服则登仙。
慧鍊功夫验之果證。
若或名未标于箓籍。
力未合于经
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
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触鼻善卷舒。
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
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
则鼓双翼以飞腾。
用七支而巧便。
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
厥号蔼罗伐拿。
象中龙也。
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
若夫能感所
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
能通所感。
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
无不感通也。
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
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
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
当收不尽。
固有缺然。
及乎宣不相沿袭。
乃釐革为感通。
盖取诸感而遂则智性。
修则感欤果乃通也。
覈斯理长无不包括。
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
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
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
原夫室静生虚白。
静则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发静虑自在现前。
法不喧嚣万缘都泯。
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
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
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议时凡夫之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
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
义解习禅悟解也。
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无行果乎。
亦从多分说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
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
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
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
诸方更有其异名。
此刹弥观其奇迹。
难拘定态莫检恒形。
从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积。
自意生而分
素是康僧。
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测示迹无方。
或扬化于数朝。
或受龄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堕。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龙儿而至。
或擎销骨而征。
入圣寺门认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丰干识其文殊。
无相免其任侠。
梦送浮图而渡海。
身分窑窟以安禅。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诞。
或获珠之烁烁。
或扰虎之耽耽。
或记宰臣
或移巢鹊。
寿过百岁身隐五台
或谶草书。
或求听众。
或隐形而留影。
或见母而便生。
或题异辞。
或语虓兽。
记韦公之灭度
惊张渎之夜归。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秽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鸠。
或身首异处而还连。
或半年坐亡而复起。
若以法轮启迪。
多作沙门之形。
设如异迹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张于下类。
伊皆难测。
孰曰易知。
将逆取顺之由。
反权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说近怪乎。
对曰。
怪则怪矣。
在人伦之外也。
苟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欤。
此之怪也。
非心所测。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则鍊成怪。
鬼则自然为怪。
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
何耶。
动经生劫依正法而
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则谓之怪。
在诸圣则谓之
感而遂
故目篇也。
故智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得其力已遂化众生。
复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为五味。
故曰缘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僧宗渊唐末宋初 898 — 9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80 【介绍】: 僧。
密州高密人
俗姓宫
幼通经籍。
出家于东莱北禅院。
僻好吟诗,尝学“齐己体”,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
宜阳阁山,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
有《洛西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宫氏
高密人
幼习儒业。
稍长忽辞亲。
落发于东莱北禅院。
俄参历江南诸禅席。
以究明圆顿宗指。
且嗜诗辞。
每有吟咏。
则以齐己为师法。
曰吾当练字煅句之时。
缘情错虑。
将高出曾霄之上。
而深入重泉之下也。
悉揽天下山川形胜。
自以为无足惬者。
乃居宜阳阇山。
以求其志。
孤介脩洁。
凡俗不易造见。
日持诵观音普门品。
盖尝有善相者。
为不寿。
而勉之也。
太平兴国五年十月
令工作龛座如鹿顶。
且趣之曰。
明日要用。
毋缓也。
明日果坐逝。
年八十三。
树塔于宝云之原。
而窆焉。
所著述有西洛集。
行世。
释宗渊
姓宫氏
高密人也。
幼通经籍察慧若神。
忽愿出家于东莱北禅院。
后参学江表岳中祖师胜友。
资神润己往造实归。
僻好吟诗于荆楚间。
尝师学于齐己之体。
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
览天下山川且曰。
步仞之丘巨兽无以隐其躯。
宜阳阁山居之以求其志。
其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
日别持观音支品。
盖曾有善相人。
促龄。
受持普门品也。
至太平兴国五年十月
预言终期。
令水土作坐如鹿顶形。
连促木工。
明日斋时要用。
至是果坐终焉。
乡人无远近皆来焚香设拜。
当年迁小塔于宝云寺之山原。
年八十三。
有洛西集著挽辞五十首。
一云。
举世应无百岁人。
百年终作冢中尘。
余今八十有三也。
自作哀歌送此身。
纸衣一袭葬焉。
后开发神色宛然。
弟子淡然奉明葬之于岩穴之中矣。
论曰。
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万物。
絪缊而出。
鼓动而萌。
由庶类以蚩蚩禀自然而历历。
自然者道。
道惟本心。
心无不通。
通物之理之谓道也。
道其不一。
蕃息流形。
若究天倪物亦惟一。
乾一也。
坤一也。
殆乎因动成变以变。
求占则生象不一欤。
至如鸟兽交气草木构精。
或用其牡而疏其雄。
或同乎根。
而异乎实。
鳄飞似鸟移成枳。
交玃为伧羽嘉生凤。
若此之伦物类糅错之所致也。
杂之时大矣哉。
事有重貤物有纷纶。
乃彰杂名非一。
名而统尽。
故曰。
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昔梁传中立篇第十曰唱导也。
盖取诸经中此诸菩萨皆唱导之首之义也。
唱者固必有和乎。
导者固必有达者。
终南释氏观览此题。
得在乎歌赞表宣。
失在乎兼才别德也。
譬若别均天分重赋全才虎双翼而飞鹰四足而击也。
于是建立杂篇包藏众德。
何止声表无所不容。
或曰。
续传改作名题自何稽古。
通曰。
班孟坚加九流中杂流也。
如其立教。
如其为人。
匪独阴阳不专刑律。
或兼名墨或涉纵横。
则可目之为杂家流也。
汉书有变拾太史公之遗。
澄照建题正梁慧皎之僻。
或曰。
胡不闻杨子云疾其杂乎。
通曰。
彼恶夫淮南太史公不宗孔而无纯德耳。
此则应杂而杂断无杂咎欤。
今作传者若游夏焉。
观其起隐终哀。
何敢措一辞也。
或曰。
何忽变唱导成声德耶。
通曰。
声之用大矣哉。
良以诸佛刹土偏用一尘以为警悟。
唯忍土最尚音声。
行为佛事。
及观音说圆通。
世尊称赞者为被闻熏。
故若毗目仙人香积世界。
乐不乐爰居之耳。
圜不入方凿之穿。
是以影胜大王止前驱之象马。
钵囊释子动合会之人天。
返魂者随呗声而到家。
光洁者闻呗声而欢喜。
乃可谓宫商佛法。
金石天音。
哀而不伤。
乐而不佚。
引之入慈悲之域。
劝之离系缚之场。
脱或执受不精。
器能无取乃不可谓为声德也。
于今搜有邻之德。
聚兼讲之才。
三人之师于斯见矣。
四战之国孰敢攻乎。
得非备五彩而服章。
舍八风而成乐。
则有登天竺而作猿梵。
动塔铃。
而贯虹霓。
副天请而都讲随。
占地理而宰臣应。
观音摩其发顶。
弥勒诉其雷神。
始化倭民坐亡举指。
见慈颜而不怒。
作诗式以安禅。
巨蟒不惊。
山魔慑伏。
临神鉴而悬知澄汰。
礼天冠而誓隐灵踪。
破瓮飞乌劳身代畜。
衡山衣草禹寺明心。
养童女以身全。
遇毒流而命在。
德符禅月躯涉碛沙。
或辩之利通。
或声之流靡。
猗嗟硕德于烁群公若诸根之互能。
同五事之俱举。
故强名为杂也。
薝卜接栴檀之树。
数倍馨香。
鹰鹯育金翅之巢。
千重猛鸷。
咨尔同道听乎直言。
为僧不应于十科。
事佛徒消于百载。
如能以高为本以德为枝以修为华萼以證为子实
然后婆娑挺盖郁密成阴。
周覆三千大千。
号之曰大菩提树也欤。
魏启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中宗神龙二年才膺管乐科登第。
玄宗开元中,官至祠部郎中豫州刺史
曾激赏杜甫才华,谓其文似班固扬雄
崔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郑州人
武周久视元年进士第
玄宗天宝初,官至祠部郎中
有文名,能诗。
杜甫幼时,即许其才似班固扬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郑州(今属河南)人。
武后久视元年(700)进士第
官至祠部郎中
有文名。
杜甫《壮游》诗云:“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即指崔尚魏启心
生平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一四。
全唐诗》存诗1首。
久视六年进士大中大夫
祠部郎中
班彪东汉 3 — 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4 【介绍】: 东汉扶风安陵人字叔皮
性好古。
初依隗嚣,著《王命论》,喻以复兴汉室,终不悟。
遂避地河西,为窦融从事,劝光武帝
东汉初举茂才,拜,以病免。
后为望都长。
才高,专心史籍,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史记后传》数十篇。
班固继成其业,撰为《汉书》,女班昭又续成《汉书》之八表等。
全后汉文·卷二十三
字叔皮扶风安陵人
初依隗嚣,去依窦融,为大将军从事
及陇、蜀平,随,举司隶茂才,除,以病免。
公府累辟辄去。
辟司徒玉况府,察廉除望都长。
建武三十年卒官,有《集》五卷。
释法远北宋
禅师名法远
郑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年十九。
并州
见三交嵩禅师
求出世法。
嵩曰。
汝当剃落。
堕三宝数。
乃可受法。
曰。
法有僧俗乎。
嵩曰。
与其为俗。
曷若为僧。
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
于是断发。
受具足戒。
汾州昭公
又谒汝海省公。
皆受记莂。
天禧中
游襄汉隋
大阳
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
延叹曰。
吾老矣。
洞上一宗。
遂竟无人耶。
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
示之。
曰。
当为持此衣履。
求人付之如何。
延许之曰。
他日果得人。
出吾偈为證。
偈曰。
杨广山前草。
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
深密固灵根。
其尾云。
得法者。
潜众十年。
方可阐扬。
拜受辞去。
滁州琅琊觉禅师
舒州太平兴国寺请。
说法为省公之嗣。
次住姑苏天平山。
又住浮山
既老退休于会圣岩。
因阅班固九流。
遂拟之作九带。
叙佛祖教义。
博采先德机语。
参同印證。
其一曰。
佛正法眼带。
其二曰。
法藏带。
其三曰。
理贯带。
其四曰。
事贯带。
其五曰理事纵横带。
其六曰屈曲带。
其七曰妙挟兼带。
其八曰金针双锁带。
其九曰。
平怀常实带。
学者既已传诵。
曰。
若据圆极法门。
本具十数。
今此九带。
已为诸人说了。
更有一带。
还见得么。
若也见得亲切分明。
却请出来。
说看。
说得分明。
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
若见不亲切。
说不相应。
唯依吾语。
而为己解。
则名谤法。
大众到此如何。
众无语。
叱去之。
举僧问夹山
如何是夹山境。
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后。
鸟衔花落碧岩前。
法眼曰。
我二十年来。
将作境语会。
曰不作境会。
作么生会。
僧曰。
师意如何。
曰。
犀因玩月文生角。
象被雷惊花入牙(或云。
直饶不作境语会。
亦未会在。
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
象被雷惊花入牙也)。
玉骨插额。
目光外射。
状如王孙。
凛然可畏。
欧阳文忠公
奇逸。
造其室。
未有以异之。
与客棋。
坐其旁。
文忠收局。
因棋说法。
乃鸣鼓升座曰。
若论此事。
如两家著棋相似。
何谓也。
敌手知音当机不让。
若是缀五饶三。
又通一路始得。
有一般底。
只解闭门作活。
不会夺角冲关。
硬节与虎口齐彰。
局破后徒劳逴斡。
所以道。
肥边易得。
瘦肚难求思。
行则往往失黏。
心粗而时时头撞。
休誇国手。
谩说神仙。
赢局输筹即不问。
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
落在什么处。
良久曰。
从前十九路。
迷悟几多人。
文忠嘉叹久之。
偈语妙密。
诸方服其工作。
三交嵩公赞曰。
黄金打作鍮石箸。
白玉碾成象牙梳。
千手大悲拈不动。
无言童子暗嗟吁。
又作明安延公赞。
曰。
黑狗烂银蹄。
白象昆崙骑。
于斯二无碍。
木马火中嘶。
自称柴石野人
殁时已七十馀。
少时与达观颖公
薛大头七八辈游蜀。
几遭横逆。
智脱之。
众以其晓吏事。
号远录公
禅师
名法远
郑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十九出家。
先谒汾州
得一盼相印。
复参叶县省公。
天衣怀
同往叶县住持。
枯淡严密。
诸方畏之。
师至值雪寒。
县喝骂驱逐。
至以将水泼。
众僧衣履皆湿。
怒而散去。
唯师与怀
自若整衣。
敷具复坐如故。
县到。
呵曰。
汝更不去。
待我打耶。
师近前不审。
云。
某数千里而来参。
和尚为明大事。
岂以杓水泼之便去。
县笑。
因而遂留。
相依数年。
万方挫折。
师始终一如。
所谓真金烈火。
愈锻而愈明。
县始以衣法付之。
开堂日拈香曰。
汝海
枯木上生花。
迎春色。
盖指叶县也。
师与王质
待制论道。
画一圆相
问曰。
一不得匹马单鎗。
二不得衣锦还乡
鹊不得喜。
鸦不得殃。
速道速道。
王罔措。
师曰。
勘破了也。
师暮年休会圣岩。
叙佛祖奥义。
作九带。
启迪学者。
与因棋说法一事。
莫不家喻户晓。
师玉骨插额。
目光外射。
状如王孙。
凛然可畏。
自称柴石老人
殁时已七十馀。
范文正公
铭其塔曰。
呜呼远公
释子之雄。
禅林甘泽。
法海真龙。
寿龄有限。
慧命无穷。
寒岩瘗骨。
千载清风。
师平生贵尚真实。
参證痛抑浮辩。
尝谓道吾真公曰。
学未至道。
衒耀见闻。
驰骋机解。
以口舌辩。
利相胜者。
犹如厕屋涂污丹雘。
秪增其臭耳。
得法弟子道臻者。
大觉琏
净因
法道大弘京师
当英神启三朝。
数入宫说法。
恩遇隆渥。
为人渠渠静退。
似不能言者。
奉身至约。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胫。
不多为丛褶。
曰徒费耳。
无所嗜好。
尝雪方丈之西壁。
文与可扫墨
谓人曰。
吾使游人见之。
心目清凉。
此君盖替我说法也。
元祐八年殁。
刘复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宗室。
刘演孙。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封临邑侯
好学能文章,与班固贾逵共述前汉史事。
撰《汉德颂》。
全后汉文·卷十
复,光武齐武王演之孙。
建武三十年封临邑侯
晋冯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京兆人
明帝时祭酒,好古乐道,修身自守。
班固荐之于东平王刘苍
种兢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人
洛阳
曾受班固奴辱骂,畏窦宪之势,怒而不敢发。
窦氏败,捕击班固,使死于狱。
贾逵东汉 30 — 1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101 【介绍】: 东汉扶风平陵人字景伯
少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兼通五家《谷梁》之说。
明帝时献言《左传》与谶纬相合,可立博士
章帝时又与今文经学家李育辩论,提高古文经地位。
曾为卫士令。
和帝时左中郎将侍中
通天文,章帝元和二年和帝永元四年间,与编䜣、李梵、李崇等讨论《四分历》修订事,肯定月亮运动有快慢变化现象,提出量度日月运动应用黄道度数,较为准确。
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已佚,今存清人辑本。
全后汉文·卷三十一
字景伯扶风平陵人梁王太傅谊九世孙。
永平中,拜为郎,与班固典校秘书
建初中,迁卫士令。
和帝时,为左中郎将,进侍中,领骑都尉,兼领秘书近署。
永元十三年卒,年七十二。
有《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左氏解诂》三十卷,《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卷,《集》二卷。
司马叔持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人。
明帝时尝于集市以剑刺杀杀父之仇人。
视死如归。
班固曾为之诔。
李育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扶风漆人字元春
少习《公羊春秋》,博览书传,知名太学,为班固所重。
章帝时博士建初四年诏与诸儒论《五经》于白虎观,为通儒。
累迁侍中,卒于官。
班昭东汉 49 — 1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9—约120 【介绍】: 东汉扶风安陵人一名姬字惠班
班彪女,班固妹。
嫁同郡曹寿
博学高才。
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和帝续成之。
汉书》初出,教授马融诵读。
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
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等。
全后汉文·卷九十六
一名姬字惠班扶风人
班彪之女,固之妹,曹世叔妻,早寡。
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
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
有《女诫》七篇,集三卷。
崔骃东汉 ? — 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 【介绍】: 东汉涿郡安平人字亭伯
崔篆孙。
博学通经,善为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
尝拟扬雄《解嘲》作《达旨》。
和帝时窦宪车骑将军,辟为掾。
擅权骄恣,数谏不听。
出为长岑长,不赴而归。
明人辑有《崔亭伯集》。
全后汉文·卷四十四
字亭伯涿郡安平人,莽建新大尹篆孙。
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
和帝初,车骑将军窦宪辟为府掾,进主簿
察高第,出为长岑长,不之官而归。
有《集》十卷。
汉章帝东汉 56 — 8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炟 肃宗 孝章帝 75年—88年
建初 76年—84年八月
元和 84年八月—87年七月
章和 87年七月—88年 二年二月汉和帝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8 【介绍】: 即刘炟
东汉皇帝。
明帝第五子。
永平初立为皇太子
建初四年,集诸儒于白虎观议五经同异,亲称制临决,班固奉命编成《白虎通议》。
班超西域将兵长史,发疏勒于阗兵击降莎车。
申明法律,规定掠者惟得榜、笞、立,禁用钻凿之类酷刑。
在位十三年。
全后汉文·卷四
讳炟明帝第五子。
永平三年立为皇太子十八年八月即位。
改元三:建初元和章和
在位十三年。
谥曰孝章皇帝庙号肃宗
傅毅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扶风茂陵人字武仲
少博学,善属文。
明帝求贤不笃,士多隐处,作《七激》以为讽。
章帝以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
后为大将军窦宪司马。
早卒。
全后汉文·卷四十三
字武仲扶风茂陵人
建初中,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秘书
车骑将军马防请为军司马
及马氏败,坐免。
永元初车骑将军窦宪请为记室
大将军,以为司马。
有《集》五卷。
荀悦东汉 148 — 2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209 【介绍】: 东汉颍川颍阴人字仲豫
荀淑孙。
年十二解说《春秋》,性沉静,尤好著述。
灵帝时,托疾隐居。
献帝时侍讲禁中,累迁秘书监侍中
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令以《左传》体撰《汉纪》三十篇,有“词约事详、论辨多美”之誉。
又著《申鉴》、《崇德》、《正论》等。
全后汉文·卷六十七
字仲豫,爽兄俭之子。
建安初,辟镇东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给事中秘书监侍中
有《汉纪》三十卷,《申鉴》五卷。
崔元翰唐 729 — 7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博陵人名鹏,以字行。
崔良佐子。
进士博学宏辞贤良方正,皆异等,时年已五十余。
累官礼部员外郎
窦参秉政,引知制诰,性刚傲,不能取容于时。
掌诰凡再期,不迁,罢为比部郎中
文师班固蔡邕,思致精密,为时所称。
卒年七十余。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9—795 名鹏,以字行,郡望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德宗建中二年(781)进士第,为状元
三年博学宏词科四年中直言极谏科,授校书郎
历佐义成河东节度幕。
贞元三年(787)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
七年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八年比部郎中
十一年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有文名。
其论文主张载道与复古。
全唐诗》存诗7首。
元翰名鹏
以字行。
博陵人
进士
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三举。
皆甲第。
累迁礼部员外郎知制诰
比部郎中
郭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州洪洞人
英宗治平中进士
官至宣德郎
长于史学,司马光称其有司马迁班固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