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苏伯玉妻
简介
传说苏伯玉曾宦游蜀地,久而不归,因作《盘中诗》以寄,倾诉思念之情。
沈德潜《古诗源》关于此诗的评语说“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在深于情。
”又说:“似歌谣,似乐府,杂乱成文。
而用意忠厚。
千秋绝调”明人胡应麟也说它“绝奇古”。
宋之问初唐 656 — 713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连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疑西河为郡望,弘农为实籍。
因曾官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第
武周天授元年(690)杨炯并以学士直习艺馆,历洛州参军,复与修《三教珠英》,迁左奉宸内供奉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之问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
次年春逃归洛阳张仲之家,令兄子告发仲之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簿
景龙中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知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约当玄宗先天中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之问沈佺期齐名,并称,于初唐时律体之完成颇有贡献。
尤善五律,观察入微,巧思善炼,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之致。
夏日仁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等篇,虽体沿唐初宫廷格局,却宽然有远意,颇见新进境。
流贬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更以凄情运精思,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
五言排律取景宽大,故富丽整严而警秀不滞。
明胡应麟评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
名篇有《初至崖口》、《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灵隐寺》等,而《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为上官婉儿评为群作之冠。
律体外,五绝如《渡汉江》,语浅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陆浑别业》、《明河篇》,整丽流荡而清气发越,均足为初盛唐中介。
原集10卷,唐武平一辑,久佚。
今存《宋之问》2卷,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
今人陶敏有《宋之问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7首,断句9。
陈子昂唐初 659 — 700
作品评论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
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
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
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唐初,自是杰出。
”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李颀盛唐 690 — 75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第,曾官新乡
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
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
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
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
后人因多称“李东川”。
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
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
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
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
李颀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
尤擅七律、七古二体。
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
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
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
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
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
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
清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
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
全唐诗》存诗3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李白盛唐 701年1月16日 — 76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
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今人多从此说。
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
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
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后人又称“李谪仙”。
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徂徕山(在今山东)。
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供奉翰林
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
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
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天宝初两次入,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
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
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
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
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
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
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
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等。
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
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
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
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
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汇。
”(《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
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
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
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
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校注》以王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
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评》两种问世。
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等。
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
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
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作品评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
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风华逸宕,持过诸人,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论最有斟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取高华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浑沉厚者,独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论。
胡元瑞谓李犹庄周,杜犹左氏,或庶几焉。
戴叔伦唐 732 — 78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2—789 字幼公,一作次公,又作名融,字叔伦
郡望谯国(今安徽亳州),籍贯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
少从萧颖士学,有才名。
安史乱起,避地江西鄱阳
代宗初,由刘晏荐为秘书省正字,入其盐铁转运使幕。
广文博士监察御史里行
大历初,任湖南转运留后至大历末河南转运留后
德宗建中元年(780)出为东阳县四年江西节度使李皋幕任判官
兴元元年(784)抚州刺史翌年封谯县开国男
贞元二年(786)辞官还乡,四年复起家授容州(今广西容县)刺史容管经略使、兼御史中丞
故后人称为戴容州
翌年因病受代,卒于道。
生平事迹见权德舆撰《墓志铭》、梁肃撰《神道碑》(见《重修戴氏宗谱》)、《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
今人傅璇琮有《戴叔伦的事迹系年及作品的真伪考辨》。
蒋寅有《戴叔伦简谱》。
叔伦著有诗论,曾编选唐诗(今均不传),在诗歌体裁上有多方面探索。
《女耕田行》上承杜甫传统,下启新乐府诗人。
五律《除夜宿石头驿》、《客夜与故人偶集》等,寄深慨于平易之中,意达词畅,感人至深。
绝句《过三闾》、《关山月》等融情入,含蓄有味。
其题材、风格、手法均体现出唐诗由盛转中之脉络。
胡应麟以为滥觞晚唐者“戴叔伦尤甚”(《诗薮》内编卷四)。
郡斋读书志》著录《述稿》10卷、《书状》1卷、诗1卷,已佚。
明人辑有诗集2卷,其中多窜入他人诗。
整理本有蒋寅《戴叔伦诗集校注》。
全唐诗》仍编叔伦诗为2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存目4首。
李益中唐 748 — 82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8—829 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代宗广德二年(764)凉州陷于吐蕃前,随家迁离故土,定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第,授华州郑县尉
两年后又中讽谏主文科,擢郑县主簿
九年渭北节度使臧希让幕,随军北征备边。
德宗建中二年(781)转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幕,曾巡行朔野。
四年以书判登拔萃科,授侍御史
贞元元年(785)后辗转于天德军杜希全、邠宁张献甫幽州刘济幕,至十六年方离军府
后入朝官都官郎中中书舍人河南少尹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
文宗大和元年(827)礼部尚书衔致仕。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卞孝有《李益年谱稿》、谭优学有《李益行年考》颇详备。
李益诗名早著,其经历与创作可分三期。
一为入军幕前之青年期,诗风近“十才子”,以五律为长,《喜见外弟又言别》、《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等为代表作;二为处军旅中达26年之壮年期,多作边塞诗,为创作之顶峰。
内容丰富,思绪深沉,抒发从戎之心情,描绘塞上之风光,《塞下曲》、《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等豪迈慷慨,为七绝之代表作。
七律《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同崔邠鹳雀楼》,亦气势雄健,境界壮阔,亦为大历七律所罕见。
三为入朝后之晚年作品,多流连光景,慕仙向道之作,追慕闲适,成就不高。
李益身跨大历元和两代,其七绝凝炼含蓄,韵味深长,甚得后人推崇,胡应麟以为“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内编卷六)。
他体亦颇多佳作。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其诗2卷,今存《李益集》(一名《李君虞集》)2卷。
今人范之麟有《李益诗注》。
台湾学者王梦鸥撰有《唐诗人李益和他的作品》,分段考述其生平系诗,不乏独到之见。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入1首。
柳宗元中唐 773 — 819
作品评论
《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
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姚合唐 777 — 854
作品评论
《诗源辨体》
胡元瑞云:“晚唐二家:一家学贾岛,一家学姚合
方虚谷云:“诗有左无右,有右无左,前联佳矣,或后不称,起句是矣,缴句或非,有小结裹无欠涵容,其才与学殊不及浪仙也。
”予考《才调》、《三体》、《律髓》、《品汇》、《类苑》诸书,诸体仅得四五十篇,五言律如“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移山入院宅,种竹上城墙”、“棋罢嫌无月,眼迟听尽砧”、“马为赊来贵,僮因借得顽”、“裁衣延野客,剪翅养山鸡”、“嚼花香满口,书竹粉粘衣”、“无载芦看,思山叠石为”等句,仅入晚唐纤巧,中亦间有近者。
但其人既在元和间,先已逗入晚唐纤巧,故晚唐诸家实多类之,非有意学之耳。
郑还古中唐 ? — 842
还古号谷神子
会昌时人。
(谨按博异记晁公武读书志以为冯廓撰胡应麟二酉缀遗以为诗人郑还古撰今据旧本博异记原题谷神子还古还古所著殷七七传又与此记相类当即博异记之逸篇故定从应麟说)
许浑唐 788 — 85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8?—858,—说791—858 字用晦一字仲晦排行七,郡望安陆(今属湖北),籍贯洛阳(今属河南)
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第
文宗武宗宣宗三朝,历任当涂太平县虞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润州司马睦二州刺史等职。
事迹散见《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等。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于此毁誉悬殊。
明胡应麟云:“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
”(《诗薮》外编卷四)其“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为历代传诵之名联。
清何焯评《灞东题司马郊园》诗为“不减王右丞”(《唐贤三体诗句法》卷六)。
宋陈师道则云:“后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盖诗坛时代风尚兴替使然。
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许集通行者有续古逸丛书本《许用晦文集》、四部丛刊本《丁卯集》。
注本有清许培荣《丁卯集笺注》,今人罗时进《丁卯集笺證》。
全唐诗》编为11卷,多混入他人作品。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2。
李贺中唐 790 — 81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816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郡望陇西成纪,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父晋肃,大历间边上从事贞元时陕县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少年时有“拿云”心志。
宪宗元和年间,往来于洛阳长安间,应试求仕。
曾以歌诗谒韩愈进士,与争名者以进士犯父讳为由,加以毁阻,为作《讳辩》,终竟不第(一说竟不就试)。
在京任奉礼郎(两《唐书》误为协律郎),三年(808)以病辞官。
旋往潞州张彻
元和十一年病卒。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朱自清李贺年谱》、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
李贺早慧,7岁能辞章,贞元末即以乐府歌诗与前辈李益齐名,称“二李”。
仕途失意,乃以全力为诗。
常偕诗友出游,有小奚奴相随,背一古破锦囊,得句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其母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今存诗4卷、外集1卷,计242首。
多感时伤逝之作,哀叹盛年易衰,悲慨零落不遇。
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各类诗作,以古体歌行为多,无七言律诗。
要在尽脱窠臼,务求新奇。
以“奇才”(韦庄语)、“鬼才”(宋祁钱易语)、“鬼仙之词”(严羽语)著称于中唐诗坛,称“李长吉体”。
后人评价诗,褒贬不一。
杜牧称其诗为“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李贺集序》)。
吴闿生云:“昌谷诗,上继杜韩,下开玉溪,雄深俊伟,包有万变。
其规模意度,卓然为一大家,非唐之它家所能及。
”(《李长吉诗集跋》)持贬义者,则谓诗“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
”(李东阳麓堂诗话》)“怪丽不典”(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全唐诗》存诗5卷。
缪岛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少为浮图,文宗开成中,尝游豫章
武宗时准敕反俗。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一〇、《唐诗纪事》卷六五、《娱书堂诗话》卷下。
岛云颇有诗名。
为诗尚奇险,如“四五片霞生绝壁,两三行雁过疏松”、“抛芥子降颠狒狒,折杨枝洒醉猩猩”、“白鸟远行树,玉虹孤饮潭”等句颇为人称赏。
王定保称“夐出前辈”(《唐摭言》卷一〇),胡应麟亦称其咏瀑布诗“二语甚奇”(《诗薮》外编卷四)。
全唐诗》存断句数联。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1首。
杜牧唐 803 — 85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紫微省,称中书舍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
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
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随赴宣州
七年牛僧孺之辟,在扬州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
九年长安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837)宣州团练判官
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
宣宗大中二年(848)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
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中书舍人,卒。
临终作《自撰墓志铭》。
新、旧《唐书》有传。
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
杜牧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
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
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
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
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
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
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
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
”(《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
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
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
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黄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昭宗时镇南节度使钟传掌书记
著有《江西表状》2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已佚。
又有诗1卷,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亦已佚。
诗话总龟》卷一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八均存其题歙州问政山诗1首。
胡应麟诗薮》杂编卷四称此诗“整练宏富,非大才力不易到,押韵尤工密”。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卢汝弼唐末至五代 ? — 92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1 一作卢弼,误。
字子谐,一作字子诰,唐末五代时人。
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后徙家河中蒲州,遂为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卢纶,弟嗣业。
少力学,笃志科举,文采秀丽,为时人所称。
昭宗景福中进士第,累迁祠部员外郎(一作郎中)、知制诰,后从昭宗洛阳
朱温凌弱唐室,杀戮士人。
汝弼惧,称疾退居,客游上党
后从丁会太原李克用,授河东节度副使,累迁户部侍郎
后唐庄宗晋王时,除补官吏之命皆出其手。
生平事迹散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旧五代史》本传、《新五代史·李袭吉》、《唐才子传》卷九、《宣和书谱》卷六。
汝弼善诗文,所作《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4首,胡应麟称为“语意新奇,韵格超绝”(《诗薮》内编卷六)。
全唐诗》存诗8首。
张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象文,族望清河(今属河北),家居江南
初累举不第,昭宗乾宁二年(895)始登进士第
释褐为校书郎,调栎阳,迁犀浦
后仕前蜀膳部员外郎
王衍时金堂
王衍徐太后大慈寺,见壁间题有其“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之句,颇赏爱之。
𧏖又献诗200首,将召为知制诰,然为内侍宋光嗣所阻。
生平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七〇、《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一〇、《十国春秋》卷四四。
𧏖尝游塞北,赋《登单于》诗,有句云“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胡应麟评此云:“唐诗之壮浑者,终于此”(《诗薮》杂编卷四)。
辛文房称“馀诗皆佳,各有意度,过人远矣”(《唐才子传》卷一〇)。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张𧏖诗集》2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3。
萨都剌元 1272 — 1355
萨都剌,字天锡,别号直斋
本答失蛮氏,祖父以勋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
萨都剌」者,犹汉言「济善」也。
弱冠登泰定丁卯进士第应奉翰林文字
出为燕南经历,擢御史于南台。
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历闽海廉访司知事,进河北廉访经历。
尚书干文传序其诗曰:天锡陟官闽宪幕,往还吴中,出所作《雁门》见示。
其豪放若天风海涛,鱼龙出没。
险劲如泰、华、云门,苍翠孤耸。
其刚健清丽,则如淮阴出师,百战不折,而洛神凌波,春花霁月之㛹娟也。
明成化间,吴人张习企翱书其刻集后曰:「元诗之盛,倡自遗山,而赵子昂袁伯长辈附和之。
继而虞、杨、范、揭者出,号为大家。
间有奇才天授,开阖变怪,莫可测度,以骇人之视听者。
初则贯云石冯子振陈刚中,后则杨廉夫,而萨天锡亦其人也。
天锡《燕姬曲》、《过嘉兴》、《织锦图》等篇,婉而丽,切而畅,虽云石廉夫莫能道。
他如《赠刘云江》、《越台怀古》、《题烂柯山》、《石桥》诸律,又和雅典重,置诸松雪、道园之间,孰可疑异。
」要而论之,有元之兴,西北子弟,尽为横经。
涵养既深,异才并出。
云石海涯、马伯庸以绮丽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锡继之,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真能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也。
于是雅正卿、达兼善、乃易之、余廷心诸人,各逞才华,标奇竞秀。
亦可谓极一时之盛者欤!
徐兴公曰:《萨天锡》,成化乙巳兖州守关中赵刻于郡斋。
得之仁和沈文进家藏旧本。
弘治癸亥东昌雁门李举又刻之。
今二本互有异同,并传于世。
一题曰《雁门》,一题曰《萨天锡
然《雁门》所载如《车簇簇行》一首,《元文》作马祖常,今见祖常《石田》中。
凌波曲》一首,《元音》作无名氏。
乾坤清气》作李溉之,《舞姬脱鞋吟》,欧阳元功有和李溉之韵,当不误也。
又如《明日城东看杏花》一首,见虞伯生《在朝稿》,《岁暮矣》三章,二本并载。
偶武孟乾坤清气》作张仲举武孟,元末人,必有所见。
今悉为改正。
他如《次韵送虞先生入蜀》一首,亦见《石田》,而诸选本俱作天锡
《山中怀友》及《和吴赞府斋中十咏》见黄晋卿
胡元瑞诗薮》所称天锡诗有:「故庐南雪下,短褐北风前」之句。
徐兴公序亦引及此语,似各有所据,未可尽以为误也。
至如卢希韩之半摭萨,出于后人掇拾之馀,所当亟为改正。
凌波曲》、《鹤骨笛》之误入龙子高,此在《元音》本属无名氏。
而潘曹选本失于考较,牵连而误及之耳。
钱牧斋列朝诗集》称庆元方氏盛时,招延天下文士
天锡彬、朱右辈,皆往依焉。
今其中并无浙东往还之作,又干寿道雁门序》谓有七言律《巧题》百首,今亦不存。
乃知昔人卷帙散逸已多,补缀蒐罗,更有混淆错出之弊,故略因所见而釐正之。
刘基元末明初 1311 — 1375
字伯温青田人
元进士
吴元年,授太史令
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卒。
正德中追谥文成
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
(游潜《梦蕉诗话》:青田刘伯温,论者称其乘时佐命之功,炳机克终之道,甚与汉子房相似。
然或谓子房乃为韩报仇,怕温则尝委事于元,其出处不免有间,是盖未深论也。
伯温生元世,岂能超出天地外,不为元人也哉?
忧时痛国,每形于辞。
如《悯乱》诸作二、三末句云:「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北望泪滂沱。
淮濆何日歌《常武》?
肠断严最戍鼓鼓挝」,「天涯地角风尘满,极目云霄欲断魂。
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看青天泪眼昏。
」至如《吊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诸赋,悲愤愁激,读之使人踯躅思奋,其志可谅也。
胡应麟诗薮》: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吴诗派昉高季迪,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
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
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时作,《犁眉公集》则入明后诗也。
《覆瓿》远胜《犁眉》,前人已有定论。
文成为开国文臣,故录其入明应制之作,以为压卷。
此集以《纪事》为名,寻常共见之集,无事可纪,概所不录。
若人为《诗综》所未采,与采而未备者,意在补遗,不从此例。)
刘崧元末明初 1321 — 1381
初名,字子高泰和人
元未举于乡。
洪武初以经明行修举,授兵部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坐事输作京师,寻放归。
徵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致仕归。
复徵为国子司业
有《槎翁诗选》十二卷、《补遗四卷》、《文集》十八卷。
王士禛《古诗选》:有明一代,作者众多。
七言长句,在明初则高季迪张志道刘子高为最,后则李宾之
至何、李学杜,厌诸家之坦迤,独于沈郁顿挫处用意,虽一变前人,号称复古,而同源异派,实皆以杜氏为昆仑墟。
田按:子高诗有《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巳》十有三集,合为《槎翁诗选》。
其自序云:「年十六,得临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诗诵之,昼夜不废。
益求汉、魏而下,盛唐以来号为大家者,究其意之所在。
知成乐必本于众钧,故未尝执一器,以求八音之备;调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尝设一品,以求八珍之全。
其不能自己于言者,譬如幽鸟之鸣春,秋虫之号寒。
」可谓究极此事之甘苦。
宋潜虚刘仲修乌春草作集序,甚致推崇。
王弇州「胡元瑞钱牧斋朱竹亦有论定。
余独赏渔洋「七言为最」一语。
故此选七言采掇为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