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初名瑞。以字行,号西畦。元末其先人避地高丽还里,人遂称为高丽张氏。公少嗜学,有大志,尝上书太傅屠公、少宰杨碧川先生,论科场之弊,为时所传。已举于乡,谒选,授知芜湖县。有巨商犯法,夜馈千金,公却之曰:为吏若得人一钱,即不值一钱矣。竟按其罪。寻改知靖安,公作省民条约,与相清净,县中大治,乃筑喜幽亭,当众石佳处,引宾佐觞咏其间,自作亭记。在官六年,将入觐,闻逆瑾擅命,遂怅然解组归里。公天性孝友,事父色养备至。兄弟四人,虽一果片脯,必与同味。食指约五十馀,门无异烟。既而故宅渐不能容,乃别于宅南筑室,与诸弟奉父以居,名曰雍睦堂。里人遂更称雍睦张氏。父卒,年八十八,公哀礼兼尽。晚年惟与堇山李先生堂、葺斋袁先生孟悌常相唱酬。所居斋曰西畦书屋,因称西畦先生。张氏至今多贤者。公后人曰汝翼,与余交最善。
公字维立,学者称碧川先生。六岁受经传,即通大义,以兄文懿公为师。于书无所不读,然必以六经、四书为宗,笃行力脩,不专事文艺。中进士,廷试一甲第二,授国史编修。在馆九年,适从兄康简公为奸人所中谪外,遂并出公南京。公怡然就道,曰:此吾家盛事,何怼耶!孝宗即位,召充日讲官,每进言进君子退小人为治乱之机。言甚激切,上改容听之。冉出为南京吏部侍郎,以星变陈五事,上嘉纳焉。复召脩会典,记载精详,史氏莫不推之。年七十,力请老,进吏部尚书致仕。公孝友天至,终其身。少事文懿公,比殁,为位哭奠者三年,目视为不良。兄弟三人,长文懿,次公,少弟与妇俱早世。所遗二孤,养之逾于已出。同爨者三世,巳而食指益众,请分食。公乃以上田十馀亩奉父祀。文懿公诸子受田九十馀亩,弟遗孤受田六十八亩,公自受十九亩,人俱谓不均。公曰:吾兄早宦,今薄田,多其所置。少弟不禄早世,二子孤贫,稍以此资之,吾尚有一官可望也。公初归田有积俸,隶四百金,将分授二子。适康简公为逆瑾罚输米千二百石,苦无措,公尽出与之。夫人少有靳色,公怒曰:兄弟急难,岂暇顾其子耶?公性重默,与人语,温温易接,若义有不可,辄怫然终莫能夺。家居,有贡使造谒,公上座,置之席隅,与语甚严正。既退,客谓公宜少霁颜色。公曰:吾大臣,不可失中国体。御史张君,公门士也。初按郡,乘夜先诣公。公问曰:御史未谒庙,何先枉临?张君屏左右曰:恐有所赐教耳。公正色曰:疑老夫以事相干,岂待我意耶?遂默不答。张君惶恐而去。尝与郡守褚公从兄康简公出送屠太宰行,康简曰:特具小羔奉饯。褚守笑谓公曰,若老先生当直言小羊耳。公怫然曰:先兄初发解,予忝继之,人皆呼余小解元,及俱为学士,人亦呼小学士,后俱为吏部侍郎,人复称小侍郎,未闻直以小杨见呼,公何从得此语。褚守至,谢罪乃已。正德七年,公年七十七,其生辰七月七日,公命诸子置酒,陈鼓乐,尽召同族数百人欢饮竟日别去。公徐曰:此会后未可期也。众茫然。至中秋,先生无疾而逝。所著诗文集及他撰述十馀种。初杨氏里中花木往往有连理双瓣者,里人窃异之,不知其何祥也。既而公与兄守陈皆举乡试第一,皆甲科高等,官翰林,对掌两京学士,位并少宰,方知其兆。余尝按公家乘三世,大父栖芸先生范,赠吏部右侍郎,生三子,长自惩,公父赠吏部侍郎,子守陈,进士,礼部尚书,谥文懿;次即公,进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次自悆,公仲父赠大理寺卿,子守随,进士,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谥康简。少自忞公季父赠兵部员外郎;子守隅,进士,广西布政使。文懿公二子:茂元进士,刑部右侍郎;茂仁进士,四川按察使。而公婿陆称进士,按察副使。三外孙长钶,进士,副都御史;次铨进士,广东布政使;少釴,一甲第二,山东按察副使。次婿李堂,进士,工部侍郎。盖公少传文懿之学,一门次授,七业俱成,并为国家名臣。及陆氏诸外孙,俱经指授,能世外大父科名。盖东南文献,于斯为极盛矣。
字维远,父以明经贡于乡,早卒。维远少孤,出依延庆寺为僧。工于诗律。方伯杨公守隅见而奇之。时杨公方为职方,因命养发,携之入京师,使从学于堇山李公。李公馆之,得授徒自给。业日益进。因与寄籍牧马千户所补诸生。中顺天乡试。时都下已知维远尝为僧,争传其事。次年中进士。大学士西涯李公闻而抚掌曰:“此和尚竟得甲科矣。”出知临淄县,有异政。卒官。民为立祠。初李公既馆维远,复与议婚梁氏女。维远上李公诗曰:“一从敛袂侍公门,复我衣冠助我婚。此后有人传故事,即今无地报深恩。”一时俱诵之。
维基
周致(15世纪—16世纪),字维远,浙江宁波府鄞县人,牧马千户所籍。周致是成化十年举人周旭之子,个性聪颖,年幼丧父,入延庆寺为僧,写下诗歌格律严劲,获杨守隅赏识,让他还俗带入京师跟随李堂学习。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式戊午科顺天乡试举人,次年(1499年)联捷进士,获授临淄知县,为政廉明、政教并行,令士民悦服,因为忤逆御史入狱,證实清白后署任益都知县,以公事入京暴疾而卒,两地百姓哭著罢市,争相扶其灵柩,并立祠祭祀。
先生,字达卿,别号云松。父安,以世勋为宁波卫指挥。先生少负异才,读书日记数千言。上自六经下至诸子史俱肆力而阐索之,遂以文章名世。为诸生。次贡、廷试第一、授石城训导,一时奉为人师。会有赣寇。当事知先生才,使将兵禦险,贼不敢犯。弘治初以秩满告归。初里中诸名公卿、若屠襄惠公滽、杨康简公守随俱深相推重,每称云松先生。至是乃共奉为耆会祭酒,以诗文相和答。前后二十年,同里重之。先生性笃孝友,动以圣贤为法。生平事本于义,而以其学济之。与人交,温然易接,未尝有疾词遽色。至以利诱势怵,则屹然山立不可动。既博极群书,常精考古今得失,而验之于身,持论未尝无本。文章务法唐宗大家,不喜为诘屈。年至垂慕,尚以立言自许,学者宗焉。先生初与堇山李公交最善,既疾革,李公候之,先生强起,正容与相对。既退,谓子敖曰:吾得无昏愦失言,取愆于君子耶?其始终不乱有如此。初李公尝与黄南厓先生溥共约先生为四明诗文选,未几而先生病矣。以致前辈文章散轶,实在此时,益知纂述之不可后时也。先生前在石城时,诸生日诵其诗,因刻以行世,所谓松云诗略是也。他所著若读史编、经书仅悟閒见类。纂小史诸书藏于家。余读诸家所选云松诗意,谓先生名重,其妙当不止此。后从范氏天一阁得云松诗略,始叹一时名公卿共推重先生为不诬也。但欧阳鹏所选于三千馀首中止录三百四首,其所遗必多佳者。至先生归田二十馀年,与耆旧诸公所相倡和,俱在诗略,以后竟不复得传。然则即先生诗,其存者亦以仅矣。
字仁仲,自为童子时,作古文词,辄奇伟。长益嗜学,尚论古作者,兼擅风骚。举进士高第,授水曹,与从弟堂同在郎署相倡和,时称为二李。稍迁兵部郎中,出为江西参议,奏治行最高,入贺至京。时逆瑾当轴,赂遗成市外吏,率敛民财入献。或劝公贷赀赂瑾,当得美除,且取偿于民可也。公正色谢曰:“进退有命,吾不能黩货猎荣,且取诸细民,何为也?” 时瑾所遣旗校四布,得公语以闻,瑾大怒,罚公米八百石。瑾败,乃释。宁藩恃势凌倨,自镇巡以下俱折节,公独不为屈。稍迁四川参政,有刘太监者,奉诏迎佛还自滇中,势张甚,所至科敛无算,公禁无馈贻,省费巨万。迁贵州布政使,请老归里,杜门掩迹,以著作自怡。士大夫上谒者,与抗论今古,品目一时人物,略无所私,乡论尽宗之。时有所感,遇逸兴骏发,辄一寄之于诗,人谓其风格比诸堇山,无惭伯仲,有《心斋集》行世。
维基
李麟(1458年—?),字仁仲,号心斋,诗人,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人。治《易》经,弘治六年(1493年)登进士。历任兵部员外郎、江西参议等职。江西任上政绩显著。明正德三年 (1508年),入京朝贺,触怒大太监刘瑾,下狱。刘瑾伏诛后得释。复起用,历任广东提学副使、四川左参政、贵州按察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升任贵州布政司右布政使。以老辞归,闭门著述。是工部侍郎李堂的堂兄。
维基
夏言(1482年—1548年),字公谨,号桂洲,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人。正德丁丑进士。嘉靖间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任内阁首辅,为严嵩所害,问斩。隆庆初平反,谥文悯。夏言是临清知州夏鼎之子,眉目疏朗,须髯甚伟,能言善谈,声音洪亮。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江西乡试第六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丁丑科三甲三名进士,授行人,十五年十月选授兵科给事中,历兵科右,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升礼科左,九月升任兵科都给事中,八年十二月改任吏科都给事中,建议罢市舶,厉行海禁。出按皇庄,力主归还侵民之产。九年十月升翰林院侍读学士,仍兼吏科都给事中,充经筵日讲官,赐四品服俸。十年(1531年)三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掌院事,经筵日讲如故,七月以四郊工成,升礼部左侍郎,仍兼学士掌翰林院事,九月接替李时升任礼部尚书、兼官如故,十一年加太子太保。嘉靖十五年(1536年)加少保、少傅、太子少师。夏言正直敢谏,勇于负责,但为人颇自负,骄蹇见忤,遭忌于张孚敬。严嵩入阁后,尽去夏言亲党。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世宗再以夏言入阁,又遭严嵩忌恨。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三万骑兵进犯三原、泾阳等地,陕西总督曾铣上《请复河套疏》:“贼据河套,侵扰边鄙将百年”,请收复河套。夏言大力支持,明世宗刚开始时亦雄心勃勃,诏答:“今铣倡恢复议甚壮,其令铣与诸镇臣悉心上方略,予修边费二十万。”严嵩谗于世宗,谓其不可轻开边事,疏称“铣以好大喜功之心,而为穷兵黩武之举,在廷诸臣皆知其不可,第有所畏,不敢明言”,又贿赂边将仇鸾,让他上书诬告夏言受曾铣的勾结。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以夏言“事为任意,迹涉强君”的罪名致仕。这时俺答率军南下,侵扰宣化,严嵩乘机谗言,“早先夏言、曾铣提议收复河套,以致激怒俺答”。夏言在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时,听说曾铣以“结交近侍”的罪名被杀,从车上堕落,痛哭道:“噫!吾死矣。”夏言再次上疏论冤,刑部尚书喻茂坚、左都御史屠侨提出了议贵、议能为夏言求情,帝不听,还把喻茂坚、屠侨罚俸。是年十月以“交结近侍”罪名被斩首。自此无人再敢议复河套之事。隆庆初年(1567年)夏家人上书而得平反,追复原官,谥文悯。著有《桂洲集》。
简介
字叔宝,自号罄室,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孤贫,失学,迨壮始知读书。家无典籍,游文徵明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功点染水墨,便学心通。山水爽朗可爱,兰竹兼妙,翩翩不名其师学,而自腾踔于艺苑名公间。手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善书,行法苏,篆法二李,小楷法虞、欧,每得其妙于法外,识者以为真有渴骥奔猊、漏痕折钗之势。然为画掩,世罕知者。按明史附文徵明传作壬申(一五七二)六十五卒。考故宫博物字藏有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客金陵王氏修行馆作兰竹卷,时年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