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杨廷仪明 ? — 1540
维基
杨廷仪(?—1540年)字正夫四川成都马家镇升庵村(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
杨春之子,杨廷和之弟。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甲第四名进士
历官吏部文选司郎中正德五年(1510年)二月太常寺少卿七年十二月太仆寺卿,十年正月太常寺卿三月丁忧守制。
服阕,起复原职十二年七月工部右侍郎,管理易州山厂,十四年七月改任兵部右侍郎十六年三月奉命领官军三千人迎护兴王朱厚熜赴京,五月本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王宪去位,署掌部事,为御史方凤所劾,称病去职。
曾作《八阵图修复记》。
陈肇兴清末近现代初 1831 — ?
全台诗
陈肇兴(1831~?
),字伯康号陶村
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
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
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
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
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
同治元年(1862)戴潮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
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
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
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
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
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
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
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
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
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
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
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
」〗,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
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
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郑校本(以下简称「郑」、「郑注」)为辅,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余生也晚,不获于伯康先生之古香楼而修士相见礼,仅于先生之门下士藉悉其为人,有践绳之节;并读其遗著数篇,爱其质不过朴、丽不伤雅,洵足以光扬缉熙,昭章元妙
然卷帙无完,究不能窥其全豹为憾!
近有杨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遗集过务滋园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间陈伯康孝廉之遗著也;惜版已散佚,特为之抄而存之』。
余喜而浏览,如见故人。
读至七、八卷,觉当日戴万生之乱状历历如现,可藉以知台湾往昔之史迹;其关系于文献,固不少矣。
杨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笃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觏。
此不独伯康先生之幸,亦吾台文献保存之幸也。
韩昌黎崔立之书,尝谓『发潜德之幽光』;杨君其有焉。
故为加墨简端,表而出之。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夏树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
陈肇兴先生字伯康彰化人
少颖悟,抱豪胆;事亲至孝。
曾入邑庠。
道光季年,翰林高鸿飞先生彰化县;提倡风雅,乃聘廖春波先生白沙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高县躬莅讲席。
是以文化大兴,士竞吟咏,就中陈肇兴先生为杰出。
先生咸丰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歌咏以自娱。
同治元年戴万生变,先生慨然投笔从军
彰城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
日则奋练强悍民番,援官军、诛叛逆;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亡将士,语多忠诚壮烈。
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时雨化人,桃李争妍,而杨馨杨春华、林宗衡、许尚贤,俱列门墙。
于是相谋刊此「陶村诗稿」,以惠后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杨珠浦辑叙。
陶村诗稿」共八卷,系磺溪陈肇兴先生壮年时所作也;贵写实、尚平易。
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书笥;回环三复,不求甚解
民国八年,请示于吴德功先生先生喜出望外,详为说明:『此卷乃台湾诗学之结晶,现存殆无完本;卷中虽有蛀失,当为补记』。
至十年,阅毕;告曰:『好自珍藏』!
余以是更加爱惜。
屡思翻版,踌躇莫进。
此次受林耀亭先生及乡中父老之怂恿,乃决意付印重刊,以公同好,藉以保存台湾地方文学之一助,亦可以谢故吴德功先生指导后学之劳也。
爰为之记。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秋,杨珠浦记于南屯爱仁医院。
一 一卷新诗百感生,经年避寇赋长征;壮怀不作偷安计,又向源起义兵。
二 数载书生戎马间,杜陵史笔纪瀛寰;采风若选「东征集」,咄咄吟中见一斑
浣花溪少陵,绝代诗才赋乱离;谁料千年才更出,有人继和「北征」诗。
荆楚陈懋烈芍亭顿首拜题。
杨慎明 1488 — 1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8—1559 【介绍】: 四川新都人字用修号升庵
杨廷和子。
正德六年进士
翰林修撰
嘉靖初充经筵讲官,召为翰林学士
大礼议起,上疏力谏,并与王元正等率群僚伏哭,遭廷杖,死而复苏,遣戍云南永昌卫
卒于戍所。
投荒三十余年,博览群书。
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第一。
但援据博而不免有误,又不免窜改古人,假托旧籍,英雄欺人,亦时有之。
所撰诗、词、散曲等甚多,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
但因僻处云南,故不能如李梦阳何景明为文坛领袖
另撰各种杂著一百余种。
有《升庵全集》。
词学图录
杨慎(1488-1559) 字用修号升庵
四川新都人
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第一
谥文宪
博洽冠一时,著述甚富。
其诗清新绮缛,独掇六朝之秀,于明代自立门户。
工词,涉笔瑰丽富赡,有沐兰浴芳、吐云含雪之妙。
有《升庵全集》、《升庵外集》、散曲集《陶情乐府》、《廿一史弹词》。
编有《百琲明珠》、《词林全选》。
词集名《升庵长短句》。
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
字用修号升庵
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
受业于李东阳门下。
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试状元,授翰林修撰
世宗时,因触帝怒谪戍云南永昌卫
卒后追赠光禄寺少卿谥文宪
其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当世第一,有《升庵全集》。
正德十年(1516)冬末,经江夏(今武昌)赴京时游览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借登高揽胜表达在坎坷仕宦生涯中仍怡然自得的心境。
还曾在其《升庵诗话》中多次对与黄鹤楼有关的历代诗作予以评论推介。
字升庵成都人
正德状元,官修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用修少师廷和子。
正德辛未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初谪戍云南永昌卫天启初追谥文宪有升庵集
字用修新都人大学士廷和子。
正德辛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
以议礼杖谪永昌
天启初追谥文宁
有升奄集八十一卷、《遗集》二十六卷。
(四库总目,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
薛宁《考功》:升奄诗穹极词章之绮靡,可以见其卓绝之才;牢笼载籍之青华,可以见其宏博之学。
唐四杰不能过也。
升奄集:陆贾《南中行纪》云:「南中百花,惟素馨香特酷烈,彼中女子以采丝穿花心绕髻为饰。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云:「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用陆贾语,贯花绕髻之饰,至今犹然,。
予尝有诗云:「金碧佳人堕马桩,鹧鸪林里采秋芳。
穿花贯缕盘香雪,曾把风流恼陆郎。
」姜孟宾笑谓予曰:「不谓陆贾风流之案,千年而始发耶?
」 《艺苑卮言》:杨用修诗如暴富儿郎,铜山金埒,不晓吃饭著衣。
用修谪滇中,有东山之癖。
诸夷酋欲得其诗翰不可,乃以精白绫作裓,遣褚伎服之,使酒间乞书。
杨欣然命笔,醉墨淋漓裾袖。
酋重赏伎女,购归装潢成卷。
杨后亦知之,便以为快。
用修在沪州,赏醉,胡粉传面,作双丫髻插花。
门生异之,诸伎捧腹,游行城市,了不为怍。
人谓此君故自污,非也。
一措大裹褚衣,亦何所可忌,特是壮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
《国雅》:杨修撰诗如锦城雪栈,险怪高峻
诗薮》:杨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绮缛,独掇六朝之秀,合作自斐然。
如题七言律云:「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远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风流蕴藉,字字天成,如初发芙蓉,鲜华莫比。
滇中作《春兴》八首,语亦多工。
焦竑《玉堂丛话》:正德丁丑岁武庙阅《文献通考天文》,星名有注张。
问饮天监,不知为何星也。
内使下问翰林院,同馆相视愕然。
杨公曰:「注张,柳星也。
周礼》以注鸣者谝注咮也。
《史记律书》:南方诸为七宿,为鸟之咮也。
史记律书》:西至于注张。
《汉书天文志》:为鸟喙。
」内使以复。
同馆戏曰:「子言诚辩且博矣。
不干私习天文之禁乎?
嘉靖初给事中张翀疏有「矞宇嵬琐」四字。
上令问内阁,不知也。
取《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复。
梁文康钦曰:用修之强记,何必减稣颂乎?
」 《续玉笥诗谈》:升奄《题唐僖宗行宫柱础》云:「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连几度换春苔。
军容再向蚕丛狩,王气遥丛骆谷来。
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
始知蜀道蒙尘驾,不及胡僧度海杯。
」楚今故在。
游太初为予言,寺僧令匠凿而丹之。
乃知李文饶方竹未尝无对。
《明诗选》:宋辕文曰:「用修病在贪博,故使事处往往求巧得拙。
要其天才本是奇丽,如百宝流稣。
陈卧子曰:「用修繁蔚之中,时见新警。
李舒章曰:「用修山光风翠,金碧之中,时见灵霞之润。
王士禛《皇华记闻》:杨用修在滇,制小肩兴,如升之形,仅可容膝。
张愈光含题一联其上云:「人到东京须气节。
地当西晋且风流。
」所谓升奄者以此。
香祖笔记:明诗至杨升奄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学者。
其诗如《咏》「垂杨垂柳绾芳年」一篇,世共知之。
又《古意》「淩波洛浦陈王」、《鹧鸪词》「秦时明月玉弓悬」、《关山月》「迢迢贱妾隔湘川」、《出关拟唐人》「狼弧芒角正鸾环」、《塞下曲》「长榆塞上接龟沙」诸篇,工妙天成,不减前作。
又《青蛉行寄内绝句》亦绝妙。
大抵皆自古乐府出。
益都王遵坦太平论明诗,独推新都为性之者,亦自有见。
《明诗别裁》:奄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
于李、何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
五言非其所长,以过于秾丽,失穆如清风之旨也。
田按:奄诗,早岁醉心六朝,艳情丽曲,可谓绝世才华。
晚乃渐入老苍,有少陵、谪仙格调,亦间入东波、涪翁一派。
前后七子执盟骚坛,海内附和,翕翕成风。
馀采奄、苏门、君采稚钦鸿山、萝山、子安少玄数君子诗,次于李、何之后,王、李之前,别为一集,以见豪杰能自树立者,数不随风会为转移也。)
维基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庐陵明朝官员、作家。
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大礼议事件中,因率领百官在左顺门求世宗改变皇考,而遭贬云南,终老于戍地,一生未获赦免。
后追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宪
现今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以及杨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
杨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才子”。
杨慎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师
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
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过秦论》,众人皆惊。
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
正德二年(1507年)杨慎中式丁卯四川乡试第三名举人
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得到蒋冕费宏赞赏。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起用任经筵讲官,并经常讲述《舜典》。
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爆发,杨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
十日后,杨慎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
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鲍应鳌明 ? — 16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府歙县人字山甫,一作山父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户部主事,有清操。
历官礼部郎中
以与李三才及东林诸人善,遭忌被劾归。
天启初,复故官,官至太常少卿
有《明臣谥汇考》。
维基
鲍应鳌(?
—1622年),字山甫号中素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万历十三年乙酉应天府乡试一百一十六名举人万历十六年丁父忧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进士,初授户部河南司主事,榷崇文税,以清操闻。
二十八年七月山东考试官
兵部武选司主事三十一年四月差往江西等处催徵马价,三十二年二月又改礼部仪制司主事教习驸马杨春元,坐事禠职为民。
起复原官,历礼部郎中皇太子朱常洛生母孝靖太后薨,诏丧礼视世庙沈贵妃应鳌以为太简,乃考穆宗生母孝恪太后康妃时故事,上之,得允行。
天启元年,以御史方震孺荐起为礼部祠祭司郎中,寻改尚宝司少卿
二年(1622年),升太仆寺少卿,寻卒。
应鳌端亮有学识,守正不阿,群小忌之。
著有《瑞芝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