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善真明 ? — 1598
善真
字实相
南昌人
姓熊氏
幻休而未尽幻休
人疑为不及休。
或以为过休者也。
幼业儒而不安于儒。
每以三教谁尊问人。
人以佛对。
遂弃儒往庐山
湛堂和尚祝发。
雅志参访。
初游武夷
默庵禅师提唱公案。
竟月无入。
乃以己臆。
下视诸方。
既而悔之。
楚兴国
州建一寺。
葺清规安众其中。
太守任公。
奉事惟谨。
道望翕然。
甫及期舍去。
入少林。
休和尚参。
机缘往返不荐。
曰且作长行粥饭僧。
虽然。
此老吾师也。
故其后所游至。
皆称少林焉。
自是行踪益远。
遍历吴楚滇蜀。
南华之塔。
访鸡足之衣。
天台云。
峨眉雪。
皆师杖间物耳。
赣州疾作。
命在呼吸。
兀坐不睡。
其徒明空进曰。
师曾讲观法如指掌。
今何以临渴掘井
请放开养疾为正。
师首肯。
疾愈。
嘱徒曰。
父子上山。
各自努力。
因入顶山独栖。
姜叶为衣。
野菜为食。
适于雪夜负薪。
霍然有省。
住三年。
终南云雾山
居九石坪
人云。
此坪不开久矣。
曾有六七人。
入坪采木死于虎。
师不为意。
扪萝剪棘。
露坐七昼夜。
稍开一径于坪。
建一室。
名萝月山房。
修静其中。
虽绝粒经旬。
处之夷然自得也。
休和尚已化。
闻之为位拜哭。
叹曰。
先师一把椅子可惜。
或曰。
师得无有馀念乎。
师曰。
此处安容。
念为祖庭所系不为人耳。
未几。
太白山灵山
将之华山
讲道德南华二经。
为士大夫延回汉南
讲首楞严。
仍入蜀广元县汉王山静居。
顿成丛林。
已应雪峰宁羌二讲。
未久。
门人请还汉王山
乃以万历戊戌五月示寂。
遗言有乐志论。
一行三昧说。
及净土应验。
山房夜话。
诗偈杂作。
传于世。
紫柏尊者曰。
真禅师持行高洁。
与余意气相期。
惜不得与之雅游。
仅于峨嵋一交臂。
而失之。
曾投一偈。
冀续后缘。
而今则已矣。
世之君子。
试读其乐志诸篇。
可想而见也。
师住峨嵋卧云台时。
达师曾过访之。
故及之云。
释能弘明 1543 — 1588
能弘
号了然关主
以生平多病。
所至辄掩关。
故得是称。
实密藏开公之落发师也。
师雅与紫柏尊者善。
开公以师。
故得事紫柏尊者。
万历癸未
师掩关东塔
紫柏时栖止焉。
相与体究向上事。
开发良久。
无何紫柏北行。
师命开公追随焉。
嘱曰。
善事此翁。
倘得㘞地一声幸相闻。
以为吾门庆。
会楞严新复迎。
师关于东静室。
紫柏故居也。
师体貌清羸。
神气和粹。
最喜诱接人。
少年研精教义。
久之弃去。
云谷和尚
看无字话。
间有发明。
而不自肯。
然从此教义益彻。
每拈经论旨趣示人。
直截明快。
闻者无不击节。
其后理会德山托钵因缘。
紫柏示以偈曰。
托钵因缘不甚难。
耳边密启即幽关。
师疑益甚。
至是开公禁足台山龙翻石。
一夕梦五齿落掌上。
血迹宛然。
阅数日得师书。
备相诲切中。
及前话通所得。
且请紫柏印诀。
开公以师所见头过尾不过。
不相肯也。
报书既达。
师遂迁化。
开公闻讣于东昌
紫柏结夏灵岩
梦双幢一倒于南。
一倒于北。
次日开公至。
以师讣及台山无边老宿之讣告。
师之化也。
合掌呼达观师垂光摄我。
至于二四。
无边亦然。
一念感通。
万里不隔。
水月交光。
针石相引。
宁为异哉。
师。
姓某氏
嘉兴王店人
嘉靖癸卯
万历戊子
世寿四十六。
腊三十。
晚蒙圣母千佛袈裟之赐。
开公奉灵骨。
塔楞严方丈后。
释福登明 1548 — 1620
福登
别号妙峰
山西平阳人
姓续氏
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七岁。
父母值凶岁死。
无敛具。
荐席而已。
师无依倚。
为里中富人牧羊。
十二出家。
十八携钵至蒲坂
先是。
山阴
文昌阁于郡之东山
僧朗公居之。
师至。
日行乞于市。
晚投宿于阁中。
适王出游。
见之问
告之故。
王曰。
当善视此子。
他日必成大器。
遂留为弟子。
会地大震。
师被压不死。
王闻奇之。
谓师曰。
子幸免大难。
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
遂入中条山
闭关习华严观。
取刺棘贴四壁。
不设床坐。
日夜鹄立棘中。
如此三年
稍有开发。
乃作偈一首呈山阴
山阴叹曰。
此子见处早如是。
不折之。
他日或狂。
因取宫人敝屣。
割其底洗净。
封寄之。
附一偈曰。
这片臭鞋底。
封将寄与你。
并不为别事。
专打作诗嘴。
师见之。
即对佛作礼。
以线系于顶上。
自此绝无一言矣。
三年破关往见王。
则具大人相。
王甚喜。
乃曰。
子虽知自己本分事。
但未闻佛法。
恐堕邪见。
介休山中。
有法师讲楞严。
促师往听。
受具戒。
作务而听。
年二十七也。
时王深敬三宝。
居尝自恨不能瓢笠远游。
一日谓师。
为僧不游方。
如井蛙耳。
南方多知识。
子宜往参。
归来可当老夫行脚也。
师遂行。
遍历丛席。
南京天界。
无极老人座下。
净头
打扫粪秽。
洗涤筹杖。
众怪其处洁净异尝。
净头道者
莫知为谁。
憨师。
时为副讲。
侦之累日始得之。
与纳交。
且期同行参访。
不旬日觅之。
已潜行矣。
师归见王。
王喜问所参何人。
师具述之。
师意在居山。
复入中条最深处。
诛茆吊影。
辟谷饮水者三年
大有开悟。
王日重三宝。
南山建大梵刹成。
强出师居之。
且欲求北藏经。
欲师亲往。
师住山日久。
发长未剪。
乃俗扮入
藏板贮大内
非奉旨不可得。
且久闭不发。
师得之如掇焉。
时憨师。
先已至都下
忠法师讲法。
师于马上识之。
下马相劳苦笑。
谓憨曰。
视我何如。
憨曰。
本来面目自在。
因拉憨随藏出京。
曰。
子之宿愿耳。
遂入五台龙翻石。
冰雪堆中。
得老屋数椽。
共栖之。
师夜游五顶。
遣昏散。
日刺舌血。
书华严经。
完起无遮大会。
结文殊万圣缘于塔院寺
凡一百二十日。
九边八省白。
赴会者路踵相继。
法筵之盛。
前所未有也。
两宫贤师德
温旨屡降。
私念大名之下难久居
因入芦芽结庵。
将终身焉。
圣母求师得之。
为建大华严寺于芦芽绝顶。
命师居之。
更造万佛铁塔七成。
紫柏尊者。
手书法华经一部。
安奉其中。
寻奉慈圣懿旨。
送藏云鸡足山
道出峨眉
礼银色光。
密矢铜殿之愿。
人弗知也。
自滇还山阴
请修万固寺大殿
殿高十三丈。
阔九丈。
渭河病涉。
行者苦之。
大中丞李公。
请建桥其上。
师住二年。
修桥十三孔。
复受请建宣府大河桥两重。
重三十二孔。
大河。
自胡地入中国。
水势汹涌。
最难为力。
师竟成之。
有若神助焉。
二桥与殿。
所费数百万金。
师寔空手无一文。
信施云集雨合。
莫知所从来。
福缘成就。
殆不可思议也。
既还芦芽。
开石窟于宁化所
窟深广高下。
各三丈五尺。
镌华严世界十方佛刹图。
万佛菩萨像。
精巧细密。
遂成一大道场。
沈藩见而喜曰。
胜因成就。
好息心住山矣。
师白峨眉未了之愿。
王乃𢌿万金于师。
取栈道入
王中丞象乾
总制其地。
迎师问心要。
因笑谓师曰。
三大士兄弟行也。
师于普贤如此。
不虑观自在文殊。
谓师不平等耶。
师曰。
贫道不过空拳。
效奔走耳。
若如所云。
有公力大人在。
王曰。
唯唯。
师一言而三铜殿岿然矣。
随殿各有渗金诸像。
峨眉五台各一。
普陀者不果行。
安置南京华山
两宫颁旨。
三山护持。
复举七处九会道场。
台山永明寺
庆赞之。
嗣后建太原之塔。
阜平之桥。
又辟茶药庵于龙龙关
上亲书其额。
又修滹沱河大桥
长五里。
修省城大塔寺。
寻还台山
料理所建上下道场。
立为十方丛林。
不留法属一人。
万历庚申八月
赐金佛绣冠千佛磨衲紫衣。
真来佛子之号。
是冬十二月
示微疾。
群鸟悲鸣。
异光匝地。
师乃集众开示毕。
端坐而逝。
年七十三。
腊五十一。
讣闻。
两宫遣中尝侍致祭赐葬于永明西冈
立塔焉。
慈宫。
别赐举葬之费。
师貌不胜衣。
语不出口。
始以小王助道。
终致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
凡所营建。
应念云涌。
投足所至。
遂成宝坊。
动费辄累钜万。
悉听能事有实行者主之。
萧远自如。
一衲之外无长物
飘然若浮云之聚散。
孤鹤之往来。
苟非深證唯心。
遇缘即宗。
其能尔耶。
侍御苏云浦
尝问道于师。
深有契于心。
乃曰。
人以妙师。
为福田善知识。
而实不知其超悟处也。
大司马汪伯玉
尝谓憨师。
方今无可为公师者。
妙峰耳。
故憨师。
倾心服之严事之。
亦无两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福登字妙峰
姓续氏平阳人,续鞠居之裔也。
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
七岁失怙恃,为里人牧羊。
年十二祝发,携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栖文昌阁庑下,阁为山阴王所建。
一日,王晨出游,值裴回阶间,见而异之,谓阁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造诣,殊未可量,曷善视之。
”顷之,地大震,屋宇倾覆,压于下,三日不死。
王闻,益奇之,因修中条栖岩兰若,使居焉。
乃闭关习禅,取棘剌列四旁,以绝依倚,不设床坐,尽夜鹄立,三年心忽开悟。
始至介休山,听讲《楞严》,遂受具戒。
策杖南走,遍参知识,浮南海礼普陀而归。
复于中条深处,诛茆辟谷,日饮勺水。
又三年,大有会心,山阴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
每念二亲,幽灵未妥,卜吉迁葬。
剌舌血书《华严经》一部,欲报劬劳,藉感人天。
复下山设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
明神宗御极,皇储久虚,遣官武当,祷祈请乞,礼视高媒。
闻之乃曰:“吾徒凡所为,皆为国报本,今宜专诚尽忠,为皇上祈子。
”乃启会至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奔赴者,道路不辍。
事毕,一钵飘然,结庵芦芽。
期年,皇长子生。
奉敕就芦芽华严寺,造万佛铁塔于山巅,加赐金帛,命往秦晋中州饭僧已,忽念故山,往修万固寺,三载,塔殿楼阁,焕然一新。
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
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桥二十三孔,亦竟成。
尝愿范金成三大士像,以铜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显化之地祀焉。
己亥春,杖锡潞安,谒藩王
王适造渗金普贤像,送峨嵋。
铜殿事,王问:“费几何?
曰:“每座须万金。
”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缁重,送荆州,听其监制,用取足于王。
殿高广丈馀,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
殿成,送至峨嵋。
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
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
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华山,奏圣母赐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
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台,议建台怀显通寺
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监陈儒,各赉帑金往视,卜地殿安奉。
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列耸,规模壮丽,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
工竣,先事蛾嵋,继事南海
会倭夷搆难,海氛未靖,中途而止。
乃三卜三吉,至得宝华山,诣京都奏请,特敕许之,赐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赐造寺金及藏经、佛像、幢幡之属。
落成乃之五台,鸠工庀材。
帝与太后复赐内帑寺赐额,华严七处九会道场,所费悉出内帑
五台山路崎岖,行者苦之,至是平铺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赖。
造桥于阜平县,赐名曰“普济”。
筑庵于龙关外,敕曰“惠济院”。
渴饮病医,皇慈施舍,岁费帑金。
御书著妙峰额之于院,随颁龙藏,起阁供之。
更创七如来殿。
又于阜平立长寿庄,为太后祈福,殿阁七层,赐“慈佑圆明”额,以尊异之。
他如修会城道路石桥,皆人力所不能,一一成之,人服其神。
忽以微疾还山。
一日,鸟雀翻飞,绕檐喧噪,逐之不去。
曰:“百鸟哀鸣,吾将行矣。
”即命治龛,众见红光接引,端然而逝,寿七十有三。
,赐葬祭,塔于永明之西,御书封号“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
太后赐金千两,布五百匹,供葬事。
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终身胁不著席,一衲外无长物
足迹所至,屡有建立,动费亿万,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乐助其成,岂偶然哉。
僧智旭明末清初 1599 — 1655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9—1655 【介绍】: 僧。
苏州府吴县人字素华
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
晚称藕益老人别号八不道人
十二岁读儒书,辟释老。
年十七,阅袾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不攻佛。
二十四岁,慕曹溪德清,苦路远不能往从,乃依其弟子雪岭出家,入径山参修。
后见正法衰替,戒律不明,决意弘律。
曾遍阅律藏三次,讲说大小乘律藏并作疏释。
继迁九华,探究天台、贤首、慈恩之教。
晚居灵峰,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
与莲池、紫柏憨山并称明代四大高僧
后世尊为净土第九祖。
有《教观纲宗》、《阿弥陀经要解》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智旭字素华,晚称藕益老人姓钟氏吴人也。
父岐仲,持大悲咒十年。
母金氏,梦大士抱儿授之,遂生子。
七岁闻父训,甘蔬食,不逐腥膻。
年十二就傅读书,日聆师说,即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复进酒肉。
弱冠,阅莲池《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乃取所著论焚之。
年二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食者累日。
是岁,居父丧,读《地藏本愿经》动出世心,日诵佛名,尽焚所为文,郁郁三载。
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因于佛前发愿舍身。
后梦礼憨山,涕泣言:“自恨缘悭,相见大晚。
憨山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
”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
憨山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时憨山曹溪,不能往从,乃从其徒雪岭剃度。
明天启二年也。
寻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宗旨不合,问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窃怪之,佛法岂有二耶?
”遂入径山坐禅。
明年,精进益深,觉身心世界,忽然消殒,从此性相二宗,一时透彻。
明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未几母病,刲股和药,卒不能救。
既葬,掩关于吴江
疾甚,乃一意求生净土。
及疾少閒,结坛持往生净土咒七日,说偈云:“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
观世音势至,诲众菩萨僧。
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
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
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
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
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
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
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
乘我本愿船,广度沈沦众。
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
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
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
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
我以至诚心,深心迥向心。
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
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
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
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
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
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独居二年,足不踰阈,既而度南海,觐洛伽山,还住龙居
律学坠废,多缘讹误,以弘律自任。
既述《毗尼集要》,儗注《梵网》,爇香告佛,以决所宗,拈得天台,于是究心台部。
已而居九华华严,述《梵网合注》。
律仪虽精,每念躬行未逮,不敢为范,因于佛前枚卜,自和尚以次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应居何地位?
卒得菩萨沙弥,遂终身不为人授戒。
其后,历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而归于灵峰
生平撰述都四十馀种,其著者有《首楞严玄义》、《法华文句会义》、《楞伽义疏》、《唯谶心要》,而《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为简切,今有《净信堂集》行世,可见一班。
当时禅者多目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
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
卓左车者,尝设四问:“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
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
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
如何是淆讹脑后一锤?
答之曰:“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
果大丈夫,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
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
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念 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毕露。
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
若设现前弥陀,别言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此是脑后一锤。
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耀古今,震警大千,皆己性中事,岂待外求?
清顺治十年冬有疾,命弟子曰:“阇维后,屑骨和粉,施诸水中。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后二年将就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牙齿不坏。
门人不忍从遗言,收骨塔于灵峰
年五十七,腊三十四。
其别众偈曰:“生平过失深重,犹幸颇知内讼。
浑身瑕玷如芒,犹幸不敢覆藏。
藉此惭愧种子,方堪寄想乐邦。
以兹真言苦语,兼欲告诫诸方。
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
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
”尝集僧十五人,结净社以三年为期,日三时诵佛名,回向净土,二时止静,研究诸大乘经。
其生平行事,多实践云。
李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次公
工绘画,精于人物,善白描,尤长写貌,自署龙眠后身
中年好释氏,礼僧达观为弟子,遂专画佛像,好佛者竞相收藏。
密藏道开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密藏道开者,南昌人,弃青衾披剃于南海,闻真(释真可)风,往归之。
真知为法器,留侍焉。
释慧经明 ? — 1618年1月17日
崇仁裴氏子。
初产难。
祖父诵金刚经得娩。
故名。
九岁入乡校。
便问。
浩然之气
是个甚么。
授书师异之。
及长读金刚经。
恍若旧习。
即依廪山忠出家。
久而辞去。
禁足峨峰。
因阅传灯。
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
大好山。
疑滞莫决。
一日力推巨石。
豁然大悟。
述偈曰。
欲参无上菩提道。
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
翻身跳出祖师关。
趋呈廪山。
山印为法器。
自是剃染纳具。
劳形苦骨。
影不出山者二十四载。
万历甲午
住宝方。
有僧问师住此山。
曾见何人。
师曰总未行脚。
僧曰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
师善其言。
锡远游法门老宿无不推誉。
顷入五台
参瑞峰问赵州
师乞颂。
峰曰。
知是般事便休。
师作礼呈颂曰。
暗藏春色。
明露秋光。
有眼莫鉴。
纵智难量。
到家不上长安路。
一任风花雪月扬。
峰深肯师语。
妙叶洞宗。
而师亦以绍续洞宗自任。
未几返。
锡宝方。
晚主董岩寿昌二刹。
上堂云。
云弗依山。
山弗云。
无染境。
境无心。
云山清净如心境。
一道虚明烁太清。
然虽如是抽筋不动皮。
换骨不见血。
筋骨一齐空。
游行不倒趹。
达磨大士解灭而不解生。
释迦老人
解生而不解灭。
要知生灭不相干。
除是当年乾屎橛。
万历丁巳冬
师自田中归。
语大众曰。
吾从兹不复砌石矣。
众愕然。
三日
示微恙。
至十七日
作举火偈。
侍者唱偈。
复书曰。
今日分明指示。
掷笔端坐而化。
阇维顶骨。
诸牙不坏。
藏于本寺。
建窣堵波。
慧经
号无明
抚州崇仁裴氏子。
形仪苍古。
天性澹然。
无所好。
九岁入乡校。
忽然若无意于人间世者。
十七遂弃笔砚。
慨然有求道志。
偶入居士舍。
见案头金刚经。
阅之辄终卷。
忻然若获故物。
繇是断荤酒。
决定出家。
依廪山忠禅师
执侍三年。
凡闻所教。
不违如愚
因阅传灯。
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
师罔措。
疑情顿发。
后于峨眉住静。
因推石而悟。
始落发受具。
住山二十四年。
时邑之宝方。
宋宝禅师故刹也。
师居之。
万历甲午岁
师年四十有七矣。
有僧问师曰。
长老住此。
曾见何人。
师曰。
从未行脚。
僧师。
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
师善其言。
遂弃寺而参方。
足迹遍南北。
紫柏尊者。
深器重之。
时法门大老。
相与酬酢。
无不推誉。
最后见五台峰和尚
契證底蕴。
开法于寿昌
衲子麇至。
寿昌
西竺来公所创。
师与
同乡同姓。
人以师为后身云。
师之住寿昌也。
不扳外援。
不发化主。
安道信缘。
年迨七十。
尚混劳侣。
率众开田。
必先出后归。
四十年如一日。
岁入可供三百众。
故生平。
佛法未离钁头边也。
虽边幅不修。
而形仪端肃
严霜煦日。
不怒而威。
未尝轻意许可一人。
故海内高其风。
并无一言的据借为口实者。
其慎密如此。
丁巳腊月
师自田中归。
语众曰。
吾自此不复砌石矣。
手书遍辞。
远近道侣。
勉以叩己真参
至次年正月十有七日
端坐而逝。
茶毗。
心与顶骨牙齿不坏。
于本寺建塔藏之。
师生于嘉靖戊申
世寿七十一。
僧腊五十有奇。
憨山清谓。
师峻节孤风。
诚足以起末俗。
至其精进忍力。
当求之于古人。
虽影不出山。
而声光远及。
岂非尸居而龙现。
渊嘿而雷声者耶。
禅师
名慧经
字无明
抚州仁和裴氏子也。
九岁。
诵孔孟章句。
即究其义。
每问。
浩然之气
是个甚么。
或有笑者。
或有讶者。
公皆一举手而去之。
遂潜心内典。
如获故物。
年二十一。
父事廪山忠老宿。
求忠斩发。
忠曰。
著急作么。
待汝瞥地。
我为汝师
公乃刻志苦行三载。
因见双林颂有省。
辄遁迹峨峰。
又三载。
读传灯。
至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又深疑之。
因力撼巨石。
得达其旨。
乃曰。
欲参无上菩提道。
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
翻身跳出祖师关。
趋呈于忠。
忠笑曰。
吾不汝欺。
为公圆顶。
时年二十有七。
复还旧隐。
不下山者二十四载。
远近贤之。
万历甲午
出住宝方有道者过访曰。
师住此山。
曾见何人。
公曰。
总未行脚。
曰。
宁以一隅。
小天下乎。
公敬诺。
即杖笠观方。
诸尊宿皆珍誉之。
五台参瑞峰和尚
笑岩禅师之门。
公请曰。
某甲。
于古德机缘。
不尽馀疑。
旦虽遍历门墙。
如窥罗縠之月。
乞慈垂悯下剖愚蒙。
语毕。
慇勤作礼。
叹曰。
善哉上座。
以英伟之姿。
锐于入道。
而胸中尚有芥蒂耶。
如不弃山野。
试举将来。
公曰。
临济道
佛法无多子。
毕竟是个甚么。
曰。
向道佛法无多子。
又是个甚么。
公曰。
玄沙谓灵云未彻。
那里是它未彻处。
曰。
大是玄沙未彻。
公曰。
赵州勘破婆子。
未审。
甚处遭他勘破。
曰。
却是婆子勘破赵州
公释然。
再拜谢之。
复献颂曰。
暗藏春色。
明露秋光。
有眼莫见。
纵智难量。
到家不上长安道
一任风花雪月扬。
深肯公语叶洞上宗旨。
而公亦以绍续洞宗自任。
南还。
初住董岩迁寿昌
中兴曹洞。
其时像教相尚。
公独不攀外护。
尝诫知事曰。
万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缘。
每同众耕耘。
耆年不怠。
学侣参寻。
每将钁柄为禅杖。
尊宾顾访。
且就蓑衣准布袍。
故有寿昌古佛之称。
王向公
赍香修敬。
公漠然不答。
知事惧丛林所系。
请稍循时宜
公曰。
吾佛制。
不臣天子。
不友诸侯。
为佛儿孙。
而违佛制。
是叛佛也。
吾岂作叛佛之人哉。
王闻而叹曰。
去圣时遥
幸遗此老。
公三坐道场。
殿宇禅坊。
焕然鼎新
别建兰若。
二十馀所。
从未只字干及檀信。
檀信自归。
有引修忏佛事于山中。
公重诟之曰。
汝邀一时之利。
开晚近流毙之端。
使禅坊流为应院。
岂非巨罪之魁也。
以故。
公之名号所及。
而古风习习。
其规绳不整。
而自肃。
尝上堂曰。
诸佛时常说法。
不须拟议猜详。
是何法。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不论通宗透教。
只贵直下承当承当。
个甚么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蛟龙不宿死水。
猛虎岂行路傍。
透得者些关棙。
何须愿化西方。
不问先佛后祖鼻孔。
一样放光。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释迦不肯泄破。
达磨九年覆藏。
不惜口业。
一下为众宣扬。
且道。
作么生宣扬。
挥几云。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又曰。
宗乘中事。
难以措辞。
大道门庭。
争容拟议。
等閒垂一句。
如大阿锋离匣。
逢之者。
则死不移时。
似涂毒鼓受槌。
闻之者。
则丧不旋踵。
所谓妙峰峻仞。
野兽难藏宝树晶光。
灵禽莫泊其用也。
单趁金毛归野窟。
直追铁额入深山。
扫天下之搀抢。
拂世间之孽屑。
提堕坑落堑之类。
揭迷封滞壳之流。
其功也。
使法界世界虚空界。
一体同观。
佛道人道地狱道。
万法融会。
虽然如是。
犹未为上事。
须知更有出格在。
噫。
正令不行先斩首。
大机一发圣贤悲。
又曰。
抽筋不动皮。
换骨不见血。
筋骨一齐空。
游行不倒跌。
达磨大师
解灭而不解生。
释迦老人
解生而不解灭。
要知生灭不相干。
除是当年乾矢橛。
万历丁巳腊之七日
公田务归。
顾众曰。
老僧自此不复作矣。
除夕上堂曰。
今年只有兹时在。
请问诸人知也无。
那事未曾亲磕著。
切须绵密作工夫。
越三日告寂。
悲惶不已。
公复展目。
说偈慰之。
为留旬馀。
裁书遍辞邻壁道俗。
更自作偈。
令侍僧举火。
至十七日
晨起盥漱拭身曰。
不必再浴矣。
乃大书今日分明。
指示。
掷笔而逝。
其年七十有一。
依命阇维。
侍僧。
宣公所遗之偈曰。
无量劫来秖者个。
今日依然又者个。
复将者个了那个。
者个那个同安乐。
火光忽成五色。
诸牙顶髻不坏。
就寝堂建塔藏之。
其门人无异来
开化博山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慧经字无明姓裴氏崇仁人也。
初生时,母产难,祖父诵《金刚经》遂得娩 ,因名
生而聪颖,仪形苍古,若逸鹤凌空,天性澹然,无他嗜好。
九岁入乡校,便问:“浩然之气何如?
”塾帅异之。
年十七,弃帖括,慨然有向道之志。
及冠,偶入居士舍,见案头《金刚经》,阅之辄终卷,欣然若获故物,即与居士言其意,居士奇之。
由是,不茹荤酒,决志出世,父母亦听之。
蕴空中禅师说法于廪山,往依之,执侍三载,凡闻所教不违如愚,独于《金刚经》四句偈颇疑之。
他日,偶见傅大士颂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
”不觉洒然,因述偈有“遍界放光明”之句。
以是,知为夙习般若重发也。
时年二十有四,又尝阅大藏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至于五宗差别窃疑之,迷闷数月,若无闻见,时以为痴,久之有省。
由是,切志参究,遂辞廪山,欲隐遁,乃访峨峰,见其林壑幽邃,诛茅以居,不明大事,誓不空返。
居三岁,人无知者,因阅《传镫》,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罔措,疑情顿发,日夜提撕,至忘寝食。
一日,因移石,坚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
”因呈廪山,山亦知为法器。
躯体孱弱,若不胜衣,及住山,极力砥砺,躬自耕作,凿石垦田,不惮勤苦,每闻空山吅叫若物凭之,乃夜独山行,居不闭户,诵读如恒
年二十有七,犹未薙发,人或劝之,曰:“待具僧相乃尔。
”至是,始染剃受具,自是以往影不出山者,二十有四年。
邑之宝方,乃宋宝禅师故刹也,请重兴,始应命。
先之廪山扫师塔,而后往,有“倏然三十载,忘郤来时道”之句,时年五十有一,万历戊戌岁也。
既住宝方,益增精进,凡作务必以身先,形枯骨立,不厌其劳。
不数年百堵维新,四方衲子闻风而至。
然久住山中,未得行脚,终隘见闻,乃锡远游,过南海,访云栖。
复之中原,入少林礼祖塔,问西来单传之旨。
寻往京都谒达观,深器重之。
五台端峰,峰门庭孤峻,一见而契,乃请益数则,乞其指示,若临济道佛法无多子,玄沙谓灵云未彻,赵州云台山为汝看破之类,遂相印许,峰返诘之,答以颂,语详《别录》。
最后赵州颂云:“暗藏春色,明露秋光。
有眼莫鉴,纵智难量。
到家不上长安路,一任风花雪月扬。
”峰为首肯。
语,忌十成,机贵回互。
知洞上宗,由此必振,而亦倦游矣。
乃返锡宝山,开堂说法,以博山来首座,师资雅合,激扬宗旨,遐迩向风,者益众。
戊申,邑之寿昌西竺禅师所创,久颓,众请居之。
旧传有谶,与竺同乡、同姓,以为竺再来云。
寿昌不攀外援,随缘任用,数年之间,所费万计,道场庄严,焕然钜丽。
丛林所宜,纤悉毕具。
虽千指围绕,而随机善诱,各得其宜。
每遇病僧,亲调药饵,不泽净秽,必尽心力而为之,胸次浩然,耳目若无睹闻。
年已七旬,犹溷迹劳侣,耕凿不息。
尝先出后归,以身作则,故三刹岁入可供三百众。
四十馀年曾无一息自安,虽临广众,未尝以师道自居。
至于应酬,偈诵法语,川流云涌,诚所谓般若光明,如摩尼圆照无思而应。
王钦其道德,深加褒美,尝叹曰:“去圣时遥,幸遗此老。
”其见重若此。
万历戊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七十有一,腊四十馀。
先是,丁巳腊月七日田中归,语大众曰:“吾自此不复砌石矣。
”众愕然。
除夕,上堂云:“今年只有此时在,试问诸人知也无?
至戊午正月三日示微恙,遂不食,云:“老僧非病,会当行矣。
”大众环侍,驩若平生。
七日以偈示博山,次第写宝方、寿昌遗规,并遗书远近道俗,自作举火偈,至期乃索笔大书:“今日分明指示。
”掷笔端坐而逝,荼毗火光五色,心燄如莲花,其细瓣如竹叶,顶骨诸牙不坏,馀者其白如玉,重如金,文成五色。
憨山为之塔铭,称其昭然生死实践,可知洵不虚矣。
释寂光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寂光字三昧姓钱氏广陵人也。
母感异梦而生,年二十一礼净源,始出尘俗。
初从雪浪习贤首教观,既彻宗乘,遍参名宿,紫柏、云栖皆相器重。
具戒于慧云,益精毗尼。
及邀帝眷,弘戒五台,遂升副座助其教授,盖其行解轶伦,词旨玄鬯,律学中兴,有力焉。
寻以道贵潜修、功深宥密,乃闭关于小天台
面壁治心,妙观有得,谓理穷虚悟,学归实践。
因发脚历衡岳,登庐阜江州众信延住东林,池中白莲不种自生,符远公再来之谶。
又与塔龛中得太尉陶侃所奉文殊金像,憨山目验,为之作记刻石。
复徇众请,移锡衡山雉潭。
相传潭下有龙,时见怪形,为说戒,竟自驯伏。
晋藩闻之,遣使迎迓,戾止清凉,为建龙华大会,宏敷戒席。
藩妃斋肃,供紫伽黎。
回驻维扬,兴石塔寺,掘地得舍利小金塔及断碣,有“坡公石塔三昧”之语,名号合,惊为夙记。
尝演戒于金陵大报恩寺,浮屠放光者二十馀夜。
都人请兴宝华寺,山旧为宝师道场,妙峰铜殿于山巅。
至,开千华大社,学侣云集,院宇重新。
崇祯壬午荆王请兴沩仰道场。
癸未,奉诏主修报恩,宏改元,金陵设坛谶荐,特赐紫衣白金,敕文武百官迎谒于寺,称国师焉。
乙酉六月四日,寂于山寺。
先三日命侍者历,指示化期,曰:“吾为大明律师,说法利生,垂四十年,吾愿毕矣,当与众别。
”届期,命具汤浴,更衣跏趺,诫众号佛,端坐而逝。
光道相清粹,丰骨凛然,慈蔼接物,孜孜不倦。
慨世末道污,轻蔑毗尼。
乃服膺师传,专宏法,足迹遍海内,临坛演戒百有馀所。
最后,鲁王请宏戒于越之大能仁寺
又主嘉兴三塔寺坛。
潞王请登昭庆古佛戒坛,尤为勤瘁,修建梵宇凡十数处,所至感应皆不可思议,出于意念之表。
寿六十有六,坐夏四十有一,立塔华山千华社,龙山额曰“明金刚”,谥“净智律师”。
所著《梵纲直解》四卷及《十六观经忏法》。
清乾隆时释福聚奏请以《梵纲直解》编入大藏,从之。
僧正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应天府溧阳人俗姓吕号幻有
二十二岁出家,从荆溪沙门乐庵剃发。
万历中京师,受两宫供奉,凡留二十二年
后复栖息五台山静修十三年。
常州唐鹤征请还故里,住宜兴龙池,说法为临济正传,宗风大振。
禅师
名正传
字幻有
应天溧阳吕氏子也。
根器宏远。
慧语惊人。
年二十二。
荆溪沙门乐庵度之。
即示师心法。
师辄感奋。
闻灯花𤒺。
有省。
乐庵殁。
师计阅晚近禅门。
方死绳墨。
乃北抵神京。
笑岩宝禅师
倾心具述所以。
阴异之。
忽趯出只履。
变色厉声曰。
向者里速道一句。
师愕然无对。
宝公便起。
师俛首而退。
中夜徬徨。
公晨出。
见师犹立檐下。
颜如稿木。
蓦唤师。
师回顾公。
公翘足作修罗障日月势。
师豁然。
深达堂奥矣。
久之辞去。
公以一笠与师曰。
覆之。
勿露圭角。
师径往五台
栖息秘魔岩。
一十三载。
太常唐公鹤徵
问道台山
见师如夙契。
且约师还南。
师以乐庵未塔听之。
荆溪
徵以龙池延师。
龙池
一源禅师道场也。
嘉隆以来。
先德物故。
东南法社。
例如灰冷。
师至。
怆然念百丈大智之风。
有徒数辈。
一如万指临之。
于是。
志士咸集。
槌拂下。
多颖脱而去。
仅六载谢事。
复游燕都
居普炤寺。
时缙绅辈。
留神空宗。
日夕从师质證。
师尝举扇。
示诸大夫曰。
当时孔子
还知有者个么。
皆曰。
不知。
师置扇曰。
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
尔众跃然称谢。
其揭示多类此。
以故。
笑岩道化。
复振于燕赵。
虽南北异势。
而冲寒冒暑之士。
不绝足下。
围绕皆大器也。
师据坐顾众曰。
是大尽。
是小尽。
有对曰。
大尽。
有曰。
小尽。
小师从傍进曰。
敢保不在历本上论量。
师哂而休去。
其徵勘。
又多类此。
法师月川者与师同参宝公
左袒清凉。
以非肇公物不迁论。
当世莫能抗其说。
师乃反覆剖析累万言。
卒燬板以谢。
其整顿纲宗。
又能类此。
京中有为妖书诋上者。
诏捕弗获。
当事人藉口桑门。
紫柏可公逮系矣。
一时名德。
引去驰师。
师笑曰。
学道期了生死。
生死了顾反畏祸耶。
高卧如故。
事寝。
乃赴唐公再住龙池之命。
其处境安详。
又多类此。
师前后京都二十馀年。
当是时。
两宫奉我田服之徒。
方藉以有为。
师独无所事。
生平如饥如渴。
一以宗旨为己任。
故终师之世。
升堂入室无虚日。
每以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话。
问士大夫。
般若无知。
靡所不知。
问。
学者鲜有契其机者。
师曰。
今时人多有说得。
尽是者恰像个脍子手何也。
任他佛头来。
魔头来狮子头来。
象头来。
牛头马头人头狗头羊头鹅鸭头。
到汝案上。
一一尽汝破除。
打发一边去。
只恐把个死猫头来。
便茫然罔措。
于此打发得开去。
才是好脍子手。
有僧进曰。
请将死猫头来。
师笑曰。
果然不识。
师处躬应物。
严慈等之。
故开遮如如。
为不可测。
卒以大机得人。
而大振滹沱之宗。
示寂之年。
六十有六矣。
先一日。
有僧自台山来。
师欣然与剧谈山中宿昔。
抵暮索浴。
浴出而示微疾。
惊疑环拥之。
师举所著帽者三。
弗敢对。
师乃拍膝宴然矣。
明神宗万历甲寅年二月十二日子夜也。
塔建本山之左。
赞曰。
语云重雷发响。
百里飞声。
无事之者。
愕然而惊。
空闻其响。
不见其形。
吾滹沱一宗。
自元明叔季盖冰霜之际矣。
笑岩父子公孙。
震匝地法雷。
于严冷之首。
下开万汇之蒙。
上正千秋之统。
猗欤休哉。
至有觅形镜里。
寻声谷中。
亦独何哉。
僧广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浙江嘉善人字闻谷
十三岁出家。
晚居径山
紫柏海印、云栖三老之真传。
广印字闻谷嘉善练塘人,出家杭州开元寺
藏修径山,结茅白云峰顶,不出山者十载
后主瓶窑真寂观以老。
器宇冲和,神观閒止,穷老参究,终不以悟自居。
坚辞僧众,不许开堂。
数年退院,七载南游,腰包杖锡,飘然于荒山野水之间。
孤行独往,支拄大法。
于衰残充塞之馀,紫柏、云栖、海印入灭。
真修退藏,密传三老之一灯者,一人而已。
释法铠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命名曰法铠,所谓(释真可)最后弟子也。
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闻之,命近侍陈儒致齐供特赐紫伽黎。
因随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光烛岩壑,因奉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赐金赎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误先举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为谁,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数,股尽墨。
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苟情折不痛,未易调伏也。
”又与憨山议脩《大明传灯录》,以禅宗凋敝,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先至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以别缘触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遣戍雷阳,毁其寺。
真在匡山,闻报,为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闻南放,遂待于江浒,执手欷歔曰:“君不生还,吾不有生日。
”濒行且属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属君。
”遂长别。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湖口
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环死。
真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门。
吴入狱,真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谓诵满十万,当出狱。
吴持至八万声,果蒙上意解,得末减。
每叹法门无人,谓:“憨山不归,则吾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吾救世一大负;传灯未赎,则我慧命一大负。
若释此三负,当不复入王舍城矣。
”居无何,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间劾真,竟以是罹难,及输司寇,乃索浴罢,属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
”因说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闻之即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
”真复开目视之,微笑悠然而息,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双径山
后弟子法铠启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归灵骨塔于五峰内文殊台。
真生平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古刹荒废必思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重兴梵刹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气雄体丰,面目严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已。
所著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世。
释传如明 1561 — 1623
传如字戒山,又作介山海盐人
幼出家昭庆,通内外典,参空见性,与虞德园冯具区公善
万历间,徒步入,请藏。
为谤议所中,身陷法曹
后得释。
陈百史曰:“介山一切定力为教导,主脱略世法,不拘隅曲。
后十馀年,学者思之,至有奉其教而泣下者。
予闻其苕溪说法,时有巨蟒蜿蜒,群鹊聚听,与昙超何异?
非定力能如是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传如本名兴如字介山,亦作戒山姓顾氏武原人
母梦金甲神推车上堂,遂举子。
童时往僧舍,见《棱严经》,恍如宿习,归白母矢愿出家。
投杭之昭庆,礼镜湖为师,其祖大慈曰:“予尝梦慈恩窥基尊者过吾家,此子相貌奇伟,殆类之。
”名之曰兴如,谓能兴佛道也。
后为真寂百松所器,易名传如,摩顶谓之曰:“三千界如是,传佛心镫以此准,子其勉之。
”尝至嘉兴东塔翻阅藏经,沈居士继山随取般若部经一函,试令背诵,传如立诵数卷,继山惊服曰:“此神僧也。
”东走鄮峰,礼阿育王设利二七日,设利放百宝光,光中涌见无数佛菩萨,一一皆身在其前瞻礼,向有碍胸之物,至是一时空荡,以此质于百松曰:“此普现色身三昧,是方便境,须修法华忏法,方不住此位。
”及受具区冯公西溪安乐之请,修法华忏法六载,默證师言。
尝从妙峰法师天台教,与人谭论,口如悬河,辩者莫当。
庚子入都,欲奏开昭庆戒坛,并请龙藏,与紫柏可公甚契。
及妖书事起,已南归,乃并逮如易服自诣县,县主曰:“何来自罹苦趣?
曰:“解京游方也,坐狱住静也,受刑苦行也,就死舍身也,除此四法,何处更有安心法门?
”赴京与同就狱,刑部主政鲁史曾游西山佛寺,逢异僧语之曰:“吾教中有二大士,将以挂误入法网,公当主此案,幸左右之。
”鲁问为谁,僧指庭及山示之。
鲁心识已久,及阅谳辞,见紫柏介山名,心感悟,竭力剖护,事得释。
丙午,因王太监奏请,得赐《大藏经》,赐金建阁。
归构斋堂、寮舍,登坛讲演论,愿力毕遂。
癸亥驻锡塘栖大善寺,甲子还真寂,示微疾,更衣趺坐,说《金刚经》及《十六观》题毕,寂然而逝。
世寿六十三,塔于瓶匋骆园,后迁本山卧牛石侧。
所著有《法华抒海》、《棱严歇》、《棱严截流》、《老子芺》、《庄子参》若干卷。
有《赠大善宾岳上人》,诗云:“江海足优游,尝虑风波恶。
郊园卜居,尘俗纷相错。
动止皆畏途,何方堪著脚。
但教身云飞,悠然自宾岳
”亦有感而言也。
真可圜中寄诗云:“谁能念尔冲寒去,傀儡提携岂有神。
长别莫谈身后愿,好从当下剖微尘。
”盖释,犹未释故云。
冯梦祯书云:“洪钟不叩不鸣,公顷无俗事,吾几失公矣。
蛣𧏙六即之说,敢不击节以副赏音。
”见推当代名流此。
释法铠明 1561 — 1621年12月13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法铠字忍之亦号澹居姓赵氏江阴人也。
世称巨族,母梦僧趺坐于堂上而生,故幼性颖悟,知有夙慧,长习举子业,才名奕奕,乃尘视世荣,志性命之学。
父母方为聘室,愀然不乐。
父卒,乃杖策孤游,登太和山,遇羽士授长生之术,过武昌遇讲良知学者,皆掉头弃去。
一日入僧舍,见《金刚经》,读至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忽有省,乃曰:“是吾所归也。
”还过浮山,坐三曲洞,沥血写《孝经》。
癸巳,游皖城达观禅师过江上,往参,再谒乃见,求度未许。
达登马祖庵,阮自华至。
达夜梦披白铠人侍其侧,及见著白衣恳求剃度,达许之,因命今名。
薙发受具,时年三十有三。
未几,入天目,诛茅于分经台,吊影藏修,单提向上,蔬食不糁,敝衣露肘,每降妄心,燃香爇臂,如是者三载,大有开发。
石帆岳公入山,见蓬首垢面,腰镰采薪,因太息曰:“真道人也。
”久之下天目,复过宣城,掩关于西乐。
乃习重负肩,试经行,以苦箸骨调昏睡,其道益进。
后出关行脚,至匡庐,每过丛林,坐廊下,忽焉达旦。
辛丑,至都门,省达于慈寿。
初入室便问生死大事,愿师指示。
达即痛棒,如是者再。
一日又问:“永嘉云:了得业障本来空。
只如师子尊者,二祖、肇公等是了得也未?
”声未绝,达连捧之。
猛省,但点首而已,自是见地隐密。
壬寅秋,南还入浮山会圣岩,乃宋远录公欧阳六一因棋说法处,久为俗业。
皖城澹宇阮公谋复之,请以居,重新远公塔。
沥血书《梵网经》,日课《金刚般若》为母寿。
戊申,应太史观我吴公请,住持浮山华严寺,居常以本分为念,四方衲子至者唯示直捷处。
乃集诸祖入道缘梓之。
初,达刻大藏,以双径寂照为刻场,后灵龛亦归之。
欲满其愿,遂往。
庚戌至山,见雾湿浓浓,宜求爽垲。
下有化城故址,为宋佛日宣禅师道场。
太史具区冯公议修复为藏版处。
简得手札,示左方伯本如吴公为按址画界,夺诸豪右,仍为佛地,又赎临安太平寺田百亩以资供赡,于是藏事有归。
甲寅吴公开府于蜀,以刻藏因缘往议之,遂登峨嵋礼普贤。
乙卯春,同直指若谷徐公出蜀。
是年秋,还径山,颇疲于津梁。
辛酉 秋七月,遍辞诸檀越,过白门以藏事托本如吴公
冬十月,归双径。
一日倚杖立堂下,顾谓众曰:羚羊挂角,不出十二。
众罔测。
至晚,爇香礼佛,沐浴更衣,趺坐默然,至旦忽脱去。
天启辛酉十二月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一,腊二十有八。
弟子元亮具状,走匡山憨山为之塔铭。
释法会明 1501 — 1575
法会
云谷其号也。
嘉善怀氏子。
二十受具。
天台小止观。
往郡之天宁。
问所修何如于法舟济公
公曰。
夫学以悟心为主。
止观之要。
不离身心气息。
何能脱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矣。
因示以旨要。
师力究之。
一日受食。
食尽而不知。
碗忽堕地。
猛然有省。
恍如梦觉。
公与印可。
自是韬晦丛林。
陆沉贱役。
镡津集。
见明教翁护法深心制行立愿。
欲少似之。
顶戴礼诵。
至终夕不寐。
寓天界毗卢阁下。
精进行道。
尝入定数日不起。
三年人无知者。
复爱栖霞幽深。
结庵于千佛岭下。
始为陆五台公见知。
时栖霞久废。
陆公矢兴复之愿。
请师住持。
师举嵩山善公应命。
移居山最深处。
曰。
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宰官居士
因陆公开导。
多造岩参。
请师一见。
即问。
日用事无论贵贱僧俗。
入室略无寒温。
必展蒲团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观甚至。
终日竟夜无一语。
临别必叮咛曰。
人命无尝无空过日。
再见。
必问别后用心何如。
故荒唐者。
茫无以应。
即欲见亦不敢近。
以慈愈切而规益重。
虽无门庭施设。
使见者望崖。
不寒而慄然。
师一以等心相摄。
从来接人。
软语低声。
一味平怀。
未尝有辞色。
时士大夫归依者。
日益众。
又不能入山。
愿请见者。
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
岁一往来城中。
至必主回光寺
每至则在家二众。
归之如绕华座。
师一视如幻化人。
曾无一念分别心。
故亲近者。
如婴儿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至普德
臞鹤悦公。
实出其教。
师悯禅道绝响。
嘉靖丙寅冬
乃集五十三人。
结坐禅期于天界。
学人请问直捷用心处。
师曰。
举不顾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又曰。
古人道。
终日吃饭。
不嚼粒米。
终日行路。
不踏穿地。
终日穿衣。
不挂寸丝。
如是用心。
方有少分相应。
有宰官问。
如何是祖师意。
师曰。
有水皆含月。
无山不带云。
曰莫更有奇特否。
师曰。
不得将龟作鳖。
师护法心深。
不轻初学。
不慢毁戒。
僧有不律。
亦不弃之。
委曲引诱进于善
或有干法纪者。
师闻不待求而往救。
必恳恳当事。
乃曰。
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
唯在仰体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闻者莫不改容。
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
然竟罔闻于其人。
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
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时。
参师于山中。
对坐三昼夜不瞑目。
师问曰。
公何无妄念。
公曰。
我推我命。
无科第子嗣分。
故安心委命。
无他妄想耳。
师曰。
我将以公为豪杰。
乃一凡夫耳。
圣人云。
命繇自作。
福繇已求。
造化岂能拘人耶。
于是委示。
以改过积德。
唯心立命之旨。
公依教奉行。
竟登进士
有子嗣憨师。
小师时。
侍师弥谨。
一日请曰。
说者谓。
某甲寿不长奈何。
师曰。
寿夭乃生死法。
参禅乃了生死法。
若一念不生。
则鬼神觑不破。
造化何能拘之耶。
第患不明道眼耳。
憨师将北行。
师诫之曰。
古人行脚。
单为提明。
己躬下事尔。
当思。
他日何以见父母师友。
慎毋虚费草鞋钱也。
善诱掖人类如此。
岁壬申
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
刑部尚书澹泉郑公
太仆五台陆公
与弟云台
同迎师归故山。
诸公。
时时入室问道。
每见必炷香请益。
执弟子礼。
紫柏师
平泉陆公
思庵徐公。
谒师叩华严宗旨。
师发挥法界圆融之妙。
皆叹未曾有。
江南禅道草昧之时。
出入多口之地。
始终无一议之者。
则师操行可知已。
师居乡三年。
蒙化者千万计。
一夕四乡之人。
见师庵中发火。
及明视之。
师已寂然而逝矣。
时万历乙亥正月也。
世寿七十五。
僧腊五十馀。
葬于大云寺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会字云谷姓怀氏嘉善胥山人也。
幼有逸志,颇厌尘嚣,投邑大云寺出家。
初习瑜珈,每叹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
年十九,决志操方,乃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
法舟济禅师径山之道,掩观于郡之天宁,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意耶?
学道必以悟心为主。
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
依所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
一日就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
复请益舟,乃印可。
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
于是,韬晦丛林,陆沈贱役。
偶读《镡津》,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初礼观世音尊,日夜称名十万声。
愿效其行,遂载观世音像,彻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
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初至金陵,寓天界毗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
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无何,西林永宁请住报恩寺之三藏殿,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
有权贵人游至寺,见会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拽杖之摄山栖霞
栖霞者,本梁时开山,武帝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
但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所穴,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块然独处,影不出山。
有盗侵之,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离庵,左右人获之,送至,食以饮食,尽其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
太宰五台陆公初仕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会气宇不凡,雅重之。
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以为主持,坚辞,举嵩山善以应命。
善尽复寺故业,建禅堂,开讲席,江南林实肇于此,会之力也。
道场既开,往来者众,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士大夫开风造谒,目无贵贱,不问道俗,入室必掷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观本来,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难易若何”。
非深造有得,则茫无以应。
盖慈念愈切,绳纠益严,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慄。
了凡袁公未第参谒山中,相对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谨,事详《省身录》。
丙寅冬,悯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
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已。
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摄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终身礼诵,未尝一夕辍。
居乡三载,所蒙化者以千万计。
一夜,四乡之人见庵中火发,及明趋视,已寂然矣,万历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
寿七十有五,腊五十,茶毗葬于寺右。
憨山感其发迹入道因缘,亲蒙开示,礼塔于栖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见闻而为之传,推为中兴禅道之祖。
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云
释真圆
真圆
字大方
遍融其别号也。
营山人
姓鲜氏
幼业儒。
身长七尺馀。
音吐洪亮。
年将立。
感生死无常。
遂舍家入云华山。
可和尚为师。
落发受具。
一钵东下。
洪州
马祖庵居之。
复舍庵入京师
遍游讲席。
深入华严法界。
心念口演。
不离此经。
复束钵入匡山
值岁凶。
鬻薪度日。
采薪遇有材坚寔为器杖者。
辄削成。
杂薪中。
卖之不论价。
随得钱米无多少。
一以供众。
为之不避风雨寒暑。
如是二十馀年。
庵居狮子岩
地幽僻多魈伥。
常横一棒坐岩口。
行脚僧来。
辄棒之出。
竟无契其机者。
前后四入京师
初住龙华寺
通公讲法。
次住柏林阅藏。
又移世刹海。
接待云水。
最后慈圣太后
建千佛丛林。
请师居之。
陈文端赵文肃二公。
为护持。
道望赫然。
尝在杲日寺。
讲华严经。
狂僧
太宰下狱。
词连师。
因并逮师下狱。
狱卒甚苦患师。
置师于匣。
师不胜苦。
口称大方广佛华严经。
铁栓檀匣。
轰然尽裂。
狱卒骇异感化。
因不复为狱卒
师在狱时。
送供入狱者甚众。
然必狱众均沾。
精好一如始受。
否即力却。
终不独入口。
狱众以此感动。
相率皈依。
圜扉之中。
佛声浩浩矣。
师在狱凡三阅月。
文肃公疏请。
得免。
师念苦缘当百日。
今未满。
且不能舍狱众。
坚不肯出。
比出。
隐谷积山。
块然独坐。
见人不起。
亦不举手。
会中贵杨某
奉慈圣命。
请居世刹海。
内帑紫衣宝幡龙藏。
江陵方柄国。
尝诣师。
侍者屡促师迎。
不应。
江陵至榻前。
始徐起。
执其手曰。
公来何为。
曰来问佛法。
师曰。
尽心佐理朝廷。
此真佛法。
舍此俱为戏论耳。
张默然。
张。
又尝偕文肃谒师。
问如何是文殊智。
曰。
不随心外境。
如何是普贤行。
曰。
调理一切心。
师性耿直
高声硬语。
闻者凛然。
不能为豪贵人温愞。
此亦其槩也。
初师法躯修伟。
而不甚肥大。
自住刹海。
日渐丰硕。
至须人扶掖始得行。
隆冬冱寒。
日必数浴。
居恒危坐。
默持法界观
或诵华严无停𠷳。
甲申九月
师命梓人造龛。
促其期曰。
宜速成。
缓无及也。
前三日。
孤雁集方丈。
师抚之点头曰。
尔来乎。
盖雁去而师灭。
师原无疾。
独觉气力渐微弱。
至重九日
尚坐绳床。
听诵晚课。
闻愿生西方句。
泊然而化。
世寿七十九。
腊五十。
全身瘗德胜门外。
普同塔。
僧德清明 ? — 1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3 【介绍】: 僧。
滁州全椒人字澄印俗姓蔡
十二岁出家。
万历中,在五台山李太后主持祈储道场,李太后为造寺于崂山
后坐“私造寺院”戍雷阳,遇赦归。
人称憨山大师
有《楞伽笔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澄印全椒蔡氏子,出家应天报恩寺,寻入五台栖牢山,坐事,戍雷阳,终于曹溪,有憨山梦游东游诸集。
金陵全椒蔡氏子。
母感异梦而生。
年十二礼京之报恩西林师薙发。
十九受具。
听讲华严十玄门。
海印森罗常住处有得。
遂游方。
妙峰为友。
初参遍融乞指示。
融默然直视以接之。
寻阅肇论。
至梵志出家。
白首而归。
邻人见之曰。
昔人犹在耶。
志曰吾犹昔人。
非昔人也。
忽悟。
乃曰。
今日始知鼻孔向下。
妙峰见之喜曰。
何所得耶。
师曰。
夜来两个铁牛斗入水中去也。
至今绝消息。
峰笑曰。
且喜有住山本钱。
又参笑岩
岩问。
你从何处来。
曰南方。
岩曰。
记得来时路否。
曰一过便休。
岩曰。
子却来处分明。
师便礼拜。
东海牢山。
闻望籍甚。
皇太后李。
特礼殷重焉。
后遭无妄之谤。
道士奏论于神宗皇帝
朝中宰辅。
多深惜。
师遂蒙圣旨衿察。
坐以私创寺院。
遣戌雷州
韶阳礼祖。
偈曰。
曹溪滴水自灵源。
流入沧溟浪拍天。
多少鱼龙争变化。
源头一脉尚冷然。
十有一年丙午
皇长孙生。
恩赦免戌。
复留曹溪
往来端州
九载始还僧服。
丙辰冬
过江右之双径。
达大师秉炬。
缁索骈集。
山谷为之喧动。
后抵匡山
韶阳郡
力请居曹溪
师曰。
曹溪是吾昔日所欲修缉也。
遂杖锡遄行。
度岭。
吟曰。
五云一望入南安
万叠千洄六六滩。
行到水穷山尽处。
梅花无数岭头看。
明年癸亥
忽告众曰。
缘与时违。
化将焉托。
一期事毕。
吾将归矣。
索浴更衣端坐而逝。
塔全身于韶南华寺
南二里天子岗。
迎归匡山
历二十馀载。
地湿虫蚁。
半蚀其龛。
请归曹溪
途中弟子辈。
因龛缝睹师。
状貌如生。
发爪俱长。
以金漆其身。
造寺供养。
称肉祖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德清字澄印晚号憨山
姓蔡氏全椒人也。
彦高,母洪氏。
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抱之遂娠。
及诞,白胞重裹,生性颖异。
方七岁,叔父死,陈尸于床,便问“死从何处去?
”及见人举子,又问:“生从何处来?
”若已抱生死去来之疑者。
九岁能诵《普门品》。
才及舞勺,辞亲入江宁报恩寺,依西林染剃。
内江赵文肃公摩其顶曰:“儿他日人天师也。
”逾年受《法华》,四月而成诵。
遂以次讲习,通贯内外典籍。
年十九,祝发受戒具于无极,听讲《华严玄谭》,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
云谷结禅于天界寺,发愤参究。
疽发于背,祷于伽蓝神,愿诵《华严》十部,乞假三月以毕禅期。
祷已熟寐,晨起而病良已。
三月之中恍在梦中,出行市上俨如禅坐。
嘉靖丙寅,寺燬于火,有司以本寺官住,头首执事司法者十五人。
寺为皇室造建,所费皆出内帑,事干重典,法当论死。
僧众惧逃,独清奔走法庭看点。
盐菜饘粥,荷担往来,多方调护,设法解救,竟从末减,坐罚囚粮。
先是西林临化,抚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立我像前,听此儿主张,庶几可保无虞。
”由是一寺僧众,皆服其知人。
雪浪恩誓志兴复,相与畜德俟时。
远出参方,大德檀越 ,庶或旦夕遇之。
故尝听讲天界,厕溷除,了无人迹。
每早起见后院脩洁,意主东净者非常人也。
访之,一黄面病僧,目光射激,遂与定参访之约,质明则已行矣。
江南习气柔暖,宜入苦寒之地以自摩厉,遂飘然北迈。
大雪,乞食广陵市中,曰:“一钵足轻万钟矣。
”抵京师妙峰衣褐来访,须发毵毵如河朔估客,望其眸子,相视哑然。
参编融,融无语,唯张目直视。
又参笑岩,岩问:“何方来?
记得来时路否?
”曰:“一过便休。
”岩曰:“子却来处分明。
”游盘山至千像峰石室,见不语僧,遂相与樵汲度夏,时明万历元年癸酉也。
明年妙峰蒲坂,阅《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曰‘昔人犹在耶?
’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
’”遂豁然省悟,顿了“旋岚掩 ”之旨,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峰一见,遽问何所得。
曰:“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
”峰曰:“且喜有住山钱矣。
”遇牛山法光禅师,坐参请益,法光发音如天鼓,深契之。
五台,居北台之龙门,老屋数椽,在万山冰雪中。
春夏之交,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驰骤之声,以问妙峰
峰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證观音圆通语。
然之。
日寻缘溪横彴,危坐其上。
初则水声苑然,久之,忽然忘身世,众籁阒寂,水声不复聒耳。
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见其中。
既觉身心湛然了不可得,因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
”游雁门,兵使胡君请赋诗,甫搆思,诗句逼凑喉嗌,从前记诵见闻一瞬见前,浑身是口,不能尽吐。
默念此法光所谓禅病也,唯睡熟可以消之。
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君撼之不动。
鸣磬数声,乃出定。
默坐却观,知出入动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无以喻也。
还山,刺血书《华严经》。
点笔念佛,不废应对。
口诵手书,历然分明。
邻僧异之,众相诘难,已皆赞叹而去。
尝梦登弥勒楼阁,闻说法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依识染,依智净
染有生死,无诸佛。
”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
尝与妙峰,登建祈储道场于五台,光宗既应期而生,遂远遁东海之牢山。
慈圣命龙华寺瑞庵,行求得之,遣使再徵不能致,赐内帑三千金。
复固辞,使者不敢复命。
曰:“古有矫诏赈饥之事,山东岁凶,以此广圣慈于饥民,不亦可乎?
使者持赈籍还报,慈圣感叹,率阖宫布金造寺,赐额曰:“海印”。
因诣京谢恩,为报恩寺请藏,遂奉命赍送。
寺塔有光,照曜累夕。
迎经之日,如浮桥北度,经在光中行也。
还,以报恩本末具奏,曰:“愿日减膳羞百金,十年工可举也。
”慈圣许之。
而黄冠之难作。
住山十三年,方便说法,东海弥离车地,咸向三宝。
而黄冠以侵占道院,飞章诬奏,有旨逮赴诏狱。
先是,慈圣崇信佛乘,敕使四出。
中人谗搆,动以烦费为言,上弗问也。
而其语颇闻于外庭,所司遂欲中清以法,因以株连慈圣左右,并按前后施舍帑金以数十万计。
拷掠备至,一无所言。
已乃从容仰对曰:“公等欲诬服,易耳。
狱成,将置圣母何地?
公所按数十万,在县官锱铢耳。
主上纯孝,度不以锱铢故,伤圣母心。
狱成之后,惧无以谢圣母,公穷竟此狱,将安归乎?
”主者舌吐不能收,乃具狱。
上所列惟赈饥三千金,有内库籍可考,慈圣及上皆大喜。
然犹坐私造寺院,遣戍雷州,非上意也。
达观真可闻之,将走都门,为之申救。
遇于江上,曰:“君命也,其违乎!
”为作《逐客说》而别。
清度五岭,入曹溪,抵五羊,赭衣见粤帅,就编伍于雷州
岁大疫,死者相枕籍,率众掩薶,作广法会,大雨平地三尺,疠气立解。
参政周君鼎石,率学子来叩击,举“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发问。
曰:“此圣人示指人,要悟不属生死一着耳。
”周君击节叹赏。
粤之文秀冯昌历辈,闻风来归。
搆禅室于壁垒,间说《法华》,至宝塔示见娑婆华藏涌见目前,开悟者甚众。
居粤五年,乃克住锡曹溪,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
缁白分集,摄折互用。
大鉴之道,勃然中兴。
丙午始遇赦,癸丑衡阳
南岳,礼八十八祖道影。
甲寅夏,至湖东。
慈圣上宾,诏至,恸哭,披剃返僧服。
又二年,念达观法门生死之谊,赴葬于双径,为作荼毗佛事。
吴越禅人之病,作担版歌。
莲池宏于云栖,发挥其密行以示学者。
吴门庐山,结庵五乳峰下,效远公六时刻漏,专脩净业。
示人偈曰:“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尝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
只想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
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异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居四年,复往曹溪
天启三年癸亥十月十一日妙峰登也,示寂。
曹溪水忽涸,百鸟哀鸣,夜有光烛天。
三日入龛,面色如生,须发皆长,鼻端微汗,手足如绵。
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
所著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楞严悬镜》、《法华击节》、《楞岩法华通义》,《起信唯识解》,及《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大学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梦游集》各若干卷,于世。
身体魁梧,气宇轩朗,所至及物利生,如日暄雨润,加被而人不知。
山东再饥,尽发其囷,亲泛舟至辽东,运籴以赈,旁山之民咸免捐瘠。
税使与粤帅有隙,嗾使市民以白艚作难,群噪围帅府缓颊谕税使解园,不动声色。
城以宁珠船千艘罢采不归,剽掠海上,而开矿之役,绎骚尤甚。
采使谒曹溪以佛法摄受,徐为言开采利害,由是珠船罢采,不入海,而矿额令有司岁解。
制府戴公遗书谢曰:“吾今乃知佛祖慈悲之广大也。
”尝言居北台时,大雪于屋,昏夜鉴毛发。
坚坐待尽,身心莹然。
迟明,塔院僧穴雪以入,相携雪洞中里许,乃出。
当诏狱拷治时,忽入禅定,榜箠刺爇,若陷木石。
逾年在雷阳,闻侍者趣呼,逮系毒楚卒发,几无完肤,此《楞伽笔记》所由作也。
前后得度弟子甚众,从之于狱,职纳橐饘者,福善也。
始终依于粤者,善与、通炯超逸通岸也。
归肉身于五乳,留爪发于曹溪,为之塔铭者,弟子皖舒吴应宾常熟钱谦益也。
为之传与碑记者,会稽陆梦龙也。
为述灵龛还曹溪供奉始末者,刘起相也。
俱详《梦游集》。
释如嵩明 1569 — 1636年七月十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如嵩更名仲光字佛石晚号法雨老人
姓戴氏钱塘人
邦贤,母陈氏。
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
襁褓中即恶闻腥膻,甫四龄礼静明为师。
荏苒十载,始从剃染。
年十八受戒于莲池,年历游讲肆,习天台教观。
及闻雪浪弘扬贤首宗,相依最久。
一日读《圆觉》至“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大圆觉大海,如以萤火烧须弥山”,乃叹曰:“寻名取义,皆思惟心也。
”遂掩关竟千日,自寻究竟,疑终未破。
易庵提倡少林宗,就座累月,复叹云:“古人临机觌面语,若只如此疏通,与讲论何异?
”仍别去,依雪浪。
至甲午,谒紫柏金陵静海寺
问讯殷殷,便以听雪浪讲楞严对,紫柏因指示曰:“经中说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体,如何是妙觉体?
”嵩云:“生灭尽处,是妙觉体。
紫柏痛呵之,惘然。
少顷,从容进问曰:“毕竟如何是妙觉体?
紫柏乃震声一喝,便礼拜,自后始知宗门下事,非学解所到。
来日具威仪归依,因为更名仲光,实授记法也。
已复芺曰:“山僧二十年前口不多逊,二十年后一字不出。
”《矢口歌》云:“一泓清可沁诗脾,冷煖年来只自知。
”晚岁厌客,避居峰顶,筑一庵一圹,曰:“吾生可游,死可葬,四十馀年受用过分,住得一日是一日。
”因颜其庵曰“且住”。
瞰江俯溪,萝悬径绝,虽弟子亦罕接见。
营圹后,忽示微疾,就寝席者月馀,唯以天气方暑,若有所待。
秋至,谓弟子曰:“今日晴爽,吾欲远去。
”或不喻意,乃从容扶杖起,出寝室,盥沐,趺坐,属付后事,诫勿妄求,安分守训
复命邀诸檀越,欲严净伽蓝,禁客携觞。
蔡居士在法相山房,应声而至。
见之喜曰:“有居士,吾道存矣。
馀不及待也。
”弟子戒慧讲请留遗偈,走笔书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
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
”书竟,顾视左右,掷笔而逝。
时崇祯九年七月十日也。
寿六十有八,腊五十有四。
尝自记云:“金陵归,即深入十八涧,一盖一笠。
蒲团夜安,沙铛昼饟。
坐松下,为深坑,野筱丰丛,即虎穴也。
狰狞欲怒,未免戒心。
因随语曰:此地当仍复梵刹,汝速往他山,如不欲让,夜当大吼,余即去矣。
是夜,竟不闻声,迟明已他徙。
即编而处,栖止八载。
上雨旁风,不禁荒寒。
时仲期居士,觅余踪迹不得,由两峰至涧中,竟于凄烟衰草间,见索衣头陀,居然余也。
叹羡者久之。
随同伯霖贞甫两公,邀吴窦二方伯来游,冯具区先生为订莲社。
蓝舆频至,无异虎溪
”即其所记,可想见其为人。
释镇端明 1520 — 1592年12月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镇端字守心
姓陈氏,长冶人。
生多祥符,邻里惊异。
弱岁自矜,风骨卓然。
年十二,依黎城洪福庵惠忍为受业师。
居无何,弃去,登伏牛,礼补陀,既而入代之五台山
谒二虎禅师,一见契焉,为入室弟子
及还故山,沈王闻而敬之,延住资福禅院,给供甚勤。
一日慨然曰:”大丈夫不出家,即当以仁义辅弼明主,泽流遐迩。
出家则当精深宗教,彻法底源,阐扬佛祖之道。
俾博地凡夫,弹指登圣,以报佛恩,始不愧为男子。
顾吾于二者之间,一无所有。
沈王虽勤厚,濡滞一方,莫能广惠方来,终非所志。
”于是复弃去,来燕山宛平芦沟桥东,白茨数掾,聊为诸方息肩之地,亦额“资福”者,示不忘沈王也。
又于寺之西南隙,穿大井一,置石漕六。
发愿曰:“论黑白愚智人畜,凡有知者,沾我滴水,食我粒米,同此供养,水泉不枯,胜缘无尽
”然赋性严冷,不喜阿曲,即豪贵临门,或不少屈。
故施者简寂,常住荒寒。
乃力抱枯澹,欢接来众,了无倦色。
或不堪其忧,处之泰然,殊不为意。
王恭妃仰其玄风,遣中贵,易茅茨为金碧。
端方畅志,树功德幢焉。
明万历二十年冬十二月,预知时至,谓门弟子曰:“我明日行矣,积年劳勤,施者使我成就行门。
我去后,无乏方来粥饭,我死犹生也。
”至期悠然坐化,僧腊五十七,世寿七十三。
门弟子依法阇毗,归骨南冈塔,奉为初祖。
释达观为之铭,文词超迈,具《紫柏遗集》。
冯梦祯
梦祯字开之号具区晚号真实居士
秀水人
万历丁丑会元选庶吉士,授编修中遭废黜起南司业祭酒三年乞归又九年而卒梦祯为人高旷不喜作俗间生事往往以风流自赏移家武林筑室孤山之麓家藏快雪时晴帖因名其堂为紫柏可公幅巾弟子蒲团接席究第一义复与虞德园徐茂吴诸公倡酬四方学者日进身执经卷朱黄甲乙禅灯丈室清歌洞房人望之以为仙真洞府卒后人志其墓曰位不大齿不尊而风流弘长衣被海内谢安石之携妓采药房次律之鸣琴奕棋天下以王佐归之固不以用不用为轩轾也今存快雪堂集若干卷其诗不习馆阁语登临古什追踪陶谢律绝虽多艳体亦有生香真色之妙与高致不相妨也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开之秀水人
万历丁丑会试第一选庶吉士编修历官国子监祭酒有快雪堂集
僧祩宏明 1535 — 1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明僧人
原姓沈,法名祩宏字佛慧
仁和人
十七岁补邑庠,后信仰净土。
三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寺。
隆庆五年杭州,居云栖寺,人称云栖大师或云栖祩宏
紫柏憨山、蒲益并称明四大高僧
倡佛教各宗并进,戒为基础,弥陀净土为归宿。
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
有《戒疏发隐》、《弥陀疏钞》、《楞严经摸象记》、《竹窗随笔》、《四十八问答》等二十余部。
其遗书编成《云栖法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僧。
杭州府仁和人
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
先习儒,后为僧。
云栖寺三十余年,禅净双修。
世称莲池大师云栖大师
仁和县人
姓沈
年十七。
补邑庠。
虽业儒。
每书生死事大四字。
于案头自警。
一日啜茗。
失手碎茶瓯。
有省。
遂投西山性天理和尚薙发。
于无尘律师处受具。
北游五台
遍融后。
又谒笑岩柳庵求开示。
岩曰。
你三千里外求我开示。
我有甚么开示。
师恍然。
即礼辞。
东昌道中
闻谯楼鼓声忽悟。
偈曰。
三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
魔佛空争是与非。
遂南归住云栖
开净土门
以摄三根。
由是四众翕然尊之。
侍郎王公宗沐
问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曰。
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自代云。
走却法师留下讲案。
仍颂曰。
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画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第一。
问世尊默然良久。
外道谓开我迷云。
空生晏坐不言。
释云
善说般若作么生。
师曰。
良久处。
欲望开迷。
阴霾万里。
晏坐边。
拟开般若。
说竟多时。
虽然如是。
鞭头得旨。
空里飞花。
且毕竟见个甚么。
十二月廿八
临终时。
预于半月前别众曰。
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至期果示微疾。
面西而逝。
莲池
字佛慧
仁和沈氏子。
父号明斋
母周氏。
师生而颖异。
试屡冠诸生
于科第犹掇之也。
顾志在出世。
几案间。
辍书生死事大以自警。
一日阅慧灯集。
失手碎茶瓯。
有省。
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
于世相一笔尽勾。
作歌寄意。
弃而专事佛。
虽学使者力挽之。
不回也。
从蜀师性天剃度。
昭庆无尘玉律师受具。
即单瓢只杖游诸方。
北游五台
感文殊放光。
至伏牛。
坐炼呓语。
忽现旧习。
京师
遍融笑岩二大老。
皆有开发。
东昌府
忽有省。
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
魔佛空争是与非。
时以母服未阕。
怀木主以游。
每食必供。
居必奉。
金陵瓦官寺
病剧。
几为主者舁就茶毗。
病间。
归得古云栖寺旧址。
结茅默坐。
悬铛煮糜。
曾绝粮七日。
倚壁危坐而已。
胸挂铁牌。
题曰。
铁若开花。
方与人说。
久之檀越争为构室。
渐成丛林。
清规肃然。
为诸方道场冠。
而师始启口说法。
弟子日进。
六时观念。
中夜警策。
慈颜温谕。
无异花开见佛矣。
师以精严律制。
为第一行。
沙弥要略具戒便蒙。
梵网经疏。
以发明之。
又从参究念佛得力。
遂开净土一门。
著弥陀疏钞。
融会事理。
指归唯心。
又以高峰语录。
最极精锐。
乃并匡山永明
及古德机缘中吃紧语汇一编。
名曰禅关策进。
以示参究之诀。
自是道风大播。
朝野归心。
大司马宋公应昌
太宰陆公光祖
宫谕张公元忭
大司成冯公梦祯
陶公望龄
并一时诸缙绅先生
次第及门。
道者
以百计。
靡不心折。
尽入陶铸
观兴浦庵偈所谓。
一朝踏破香岩钵。
双报君恩与佛恩。
始知东昌悟真
戴角虎。
不但称理而谈已也。
师持论严正。
诂解精微。
监司守相。
下车就语。
侃侃略无少屈。
诸贤豪候参者。
无加礼。
皆忘形屈势。
至则空其所有。
非精诚感物。
何能至是哉。
侍御左公宗郢
问念佛得悟否。
师曰。
返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樊公问。
心杂乱如何得静。
师曰。
置之一处。
无事不办。
坐中一士曰。
专格一物。
是置之一处。
办得何事。
师曰。
论格物。
只当依朱子。
豁然贯通去。
何事不办得。
或问。
师何不贵前知。
师云。
譬如两人观琵琶记。
一人不曾经见。
一人曾见。
而预道之。
毕竟同观终场。
能增减一出否。
侍郎王公宗沐问。
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云。
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代云。
走却法师
留下讲案。
又书颂云。
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𦘕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第一。
师直摈曲说。
语无回互。
而世所宗。
天主寔义。
又期立论破之。
净慈僧性莲
请师讲圆觉经。
听者日数万指。
大釜日炊两度。
众犹不给。
募赎寺前万工池
放生。
因盟朝士
天圣故事者二纪。
后师八十诞辰。
又增拓之。
合城中上方长寿两池。
皆为放生设。
著放生文。
行于世。
海内多尊奉之孝定慈圣皇太后
崇重三宝。
偶见师放生文。
甚嘉叹。
内侍赍紫袈裟斋资。
往供。
问法要。
师拜受以偈答之。
师极意悲幽冥苦趣。
自习𦦨口。
时亲设放。
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
观力之使然也。
师天性朴实
简淡无缘饰。
虚怀应物。
貌温粹。
无崖岸。
而守若严城。
画丛林。
日用量。
施利厚薄。
因果覈。
罪福明。
虽粒米茎菜。
未尝虚费。
五十年中。
不设化主。
养老病供众僧。
海内衲子
担簦负笈而至者。
肩摩毂击。
食指日以千计。
稍有盈馀。
辄散施诸山。
库无储蓄。
别有供师者。
咸纳之。
以为衣药贫病施。
略无虚日。
简私记近七载中。
实用五千馀金
师生平惜福。
尝著三十二条自箴。
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
终身衣布素。
一麻布帏。
乃丁母艰时物。
今尚存。
他可知已。
师以平等大悲。
摄化一时。
非佛言不言。
非佛行不行。
非佛事不作。
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
依四安乐行。
师实以之。
憨公云。
观从上诸祖。
单提正令。
未必尽修万行。
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
即尘劳而见佛性者。
古今除永明
唯师一人而已。
先儒称。
寂音为僧中班马。
予则谓。
师为法门之周孔也。
万历乙卯六月
入城。
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
及故旧。
但曰。
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还山。
具茶汤设供。
与众话别云。
此处吾不住。
将他往。
众罔知。
七月朔
晚入堂坐。
嘱大众曰。
我言众不听。
我如风中烛。
尽油乾矣。
次夜入丈室。
示微疾。
瞑目无语。
弟子围绕。
师复开目云。
大众。
老实念佛毋捏怪。
毋坏我规矩。
众问谁可主丛林。
师曰。
解行双全者。
又问目前。
师曰。
姑依戒次。
言讫面西念佛。
端然而逝。
师。
生于嘉靖乙未
世寿八十一。
僧腊五十。
师自卜寺左岭下。
遂全身塔于此。
其先耦汤氏。
亦后师祝发。
建孝义庵。
为女丛林主。
先一载而化。
亦塔于寺外之右山。
师得度弟子广孝等。
为最初上首。
其及门受戒得度者。
不下数千计。
而在家无与焉。
缙绅士君子及门者。
亦以千计。
而私淑者无与焉。
其所著述。
除经疏外。
有戒疏事义问辩。
疏钞事义。
楞严摸象记。
遗教节要。
水陆仪文。
竹窗随笔。
二笔三笔。
四十八答。
净土疑辨。
往生集。
行录
名僧辑略
正讹集。
自知
云栖纪事。
山房杂录等。
二十馀种行世。
禅师
名佛慧
字幻也
会稽人
其先史氏。
慧初生。
出家行脚。
俱有奇徵。
乃与幻有禅师
同出笑岩宝公之门。
洎住嘉禾之优昙苑。
自号懒石叟
著懒石语。
累万千言。
格尽物情。
时共珍之
又疾当世学者走声便软煖。
一澄之以枯淡。
数十年门无宿宾。
惟一能明侍者
终身料理巾瓶而已。
及其法鼓乍鸣。
有道缁素。
争集如云。
慧曰。
四大之躯孰不有。
五味之食孰能无。
白玉体个个分明紫金身。
人人可得争食之不常而食。
衣之不常而衣。
八万种魔。
宁教易晓。
四百四病。
以何遣除。
诸仁者不是祝发了。
叫做出家。
披金襕叫作出家识文达理。
叫作出家。
能行苦行。
叫作出家。
避喧求静。
叫做出家。
有人缘。
叫作出家。
感天供。
叫作出家。
紧要在著草鞋。
释迦腹里。
屙屎放尿跨大步。
穿达磨心中。
戴角披毛。
枯草拈来。
直得百花相斗。
鼓动含灵。
唤起维摩寂默。
十方如来。
密付汝印。
一切天魔。
自然倾胆。
咦。
鸟啼春昼閒弥勒。
花发东风见故人。
又曰。
一番相见一番新。
好看钵盂添柄。
几处行来。
几处险密。
奇艇内藏轮海。
不顾山头月白。
一任浮沉空。
无柰雨脚风。
清大家和会。
方衲子讲席。
高流居士宰官。
天仙魔梵。
有情无情。
生一乾坤。
死一乾坤。
圣一法界。
凡一法界。
何曾谩得诸人。
若也谩得。
便讨说个是非好恶。
贤善才能。
尊卑异类。
灼然些子。
谩不得欠不得。
你道是甚么境界。
会么。
满目尘埃千圣眼。
半身落魄五宗心。
晚移燕京多宝庵。
重修笑岩之令。
足不越阃者。
复十馀载。
缁素餐风而过。
从者多不堪其啸唾而去。
朝廷知而敬之。
老且耄矣。
思南归。
复止优昙。
俄示疾。
简历。
小师曰。
后二日可。
小师涕泣固留。
慧笑诺。
为迟三日。
恳再留不许。
远近从游者闻之趋。
置龛室。
适工报竣。
而跏趺示寂。
阅世九十一。
坐七十有八夏。
赞曰。
明之中叶。
象教崇隆之际。
公则阒然一室。
嗒然一我。
虽德重大内
弗居也。
以故。
追随于公者。
皆一时贤君子。
受公面折。
欣如获
于其鬻声都市。
驾誉权门之流。
得非天壤与。
公语音如钟。
足有轮纹。
皤皤黄发。
齿落更生。
共疑为果地人再世。
岂苟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字佛慧号莲池
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
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
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
生而颖异,幼习帖括。
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
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
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
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
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
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
”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
勘破世缘,不欲续娶。
母强之为议,婚汤氏。
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
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
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
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
”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
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
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
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
京师遍融笑岩,皆有开发。
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
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病间归。
越中多禅期,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
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
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
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
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
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
岁亢旱,村民乞祷雨,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
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
曰:“此云栖寺故物也。
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
”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
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大惧之。
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
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
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初,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
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灵芝寺禳之,疫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
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
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
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慈圣善之。
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
因赎寺前万工池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
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二百石以养之。
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
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
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
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
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
无崖岸,而守若严城。
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
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
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
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
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
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周孔,推崇至矣。
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
”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
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
”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
”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
继妻汤氏,后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
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