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无染
无染禅师
麻谷彻禅师法嗣。
刘叔毖明 ? — 14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0 【介绍】: 江西庐陵人
性廉介。
初为沅陵知县,以爱民为务,民因徭役逃入山谷者悉归复业。
永乐初,升北京行部员外郎,预修《永乐大典》。
后以沅陵地方人士屡请还任,迁辰州同知
及建北京宫殿,率郡民入京就役。
卒,郡民载其丧归葬辰州
李廷机明 1542 — 16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6 【介绍】: 福建晋江人字尔张号九我
万历十一年进士
编修,累迁祭酒,立教以严为主。
久之,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
召为礼部左侍郎
三十五年,以礼部尚书,入参机务。
言者以其与申时行沈一贯密相授受,交章弹劾,遂连疏求去,不视事,至万历四十年,获准。
系阁籍六月,秉政仅九阅月。
性廉洁,然不谙大体。
乞休。
有《李文节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尔张晋江人
万历癸未进士第二,授编修
历官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天学士,赠少保谥文节,有集。
维基
李廷机(1542年—1616年)字尔张号九我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新门外浮桥(今属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人。
万历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嘉靖⼆⼗⼀年(1542年)⽣。
以贡入太学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顺天府(今北京)乡试第一。
万历十一年(1583年),会试复第一,以榜眼进士第二,授编修
累迁祭酒,历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廷机受万历赏识,以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内阁参预机务,但言路认为他与前首辅申时行沈一贯等私相授受,因而受到不少言官的反对,交章弹劾。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臣论首辅朱赓罪,兼及李廷机,李闭门数月不出,内阁事务都由当时新入阁的叶向高处理。
随后数年一直不断有人上疏攻击,李萌生辞意,卖掉燕京房屋产业,赈济贫苦,并将亲人遣回泉州,自己隐居真武,请求退休足足五年,连续上书120回,皇帝视若无睹,最后李廷机冒罪自行回籍。
万历四十年(1612年),皇帝终于准许李廷机致仕。
九月太子太保回籍,居四年卒,赠少保谥文节
明史》本传记其人“遇事有执,尤廉洁,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
”,而执政“系阁籍六年,秉政止九月,无大过”“廷机辅政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欲讨镇雄安尧臣,与贵州守臣持议不决。
廷机力主撤兵,其后卒无事,议者称之。”
和勇明 ? — 14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4 【介绍】: 蒙古人
和宁王阿鲁台孙。
宣德间随父阿卜只俺归明。
父卒,袭指挥使职。
后积功迁至都督佥事
初名脱脱孛罗英宗元年乃诏赐姓名。
曾出任两广游击将军性廉谨,诸将多营私而独无所取。
成化时左都督封靖安伯
卒谥武敏
杨植
维基
杨植(生卒年不详),字尔立山西泽州阳城县人,民籍。
山西乡试第三十八名,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会试第二百九十二名,登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
江都县知县,在任六年,擢大理寺评事,转兵部主事,守山海关,政一新。
刑部员外郎,历蓟州佥事河南参议辽东副使,所至称能。
终养归,起补陕西,守关西道,以疾卒官。
性廉介,居官三十年,仅茅屋数椽,薄田三十亩而已。
陆长春
长春字景阳,长庚从兄,隐居种德万历丁亥大疫蚤起见五鬼窃语曰正人在我辈当避之一方竟无染
释季善
上堂 诸大德。
既来这里相从贫道参禅。
究明生死。
须依贫道家风行持。
他后决不相赚。
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诸缘。
一心向道。
追复百丈以前释迦老子所行头陀之行。
是谓家风。
此之苦行头陀。
经中具载。
请自检看。
然虽今人难比古人。
且请于中行得一半。
庶亦得瞻头陀苦行之少分矣。
不可似今时学者。
全不问著。
甘作无惭愧人。
佛法驴年会得。
只如世尊当时。
饥则领众持钵入城乞食。
归则各处岩穴之间。
后来赵州谂和尚三十年不开口。
告人不杂用心。
匾担山和尚唯餐象过日。
丹霞然和尚一生只个布裘。
更看芙蓉楷和尚
不发疏簿。
不请化主。
一生唯事淡泊。
此诸尊宿。
俱是行头陀苦行家风。
所以一个个魁垒秀出于当时。
而千古之下为世所尊上。
诸大德。
若依此苦行。
而行持久之。
不移不易。
则僧问如何是佛。
云门道乾屎橛。
管取呵呵大笑。
尝有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答曰。
前江潮急鱼行涩。
后岭高鸟泊难。
下座。
上堂。
僧问昔高峰和尚示众云。
海底泥牛衔月走。
岩前石虎抱儿眠。
铁蛇钻入金刚眼。
昆崙骑象鹭丝牵。
此四句内。
有一句能杀能活。
能纵能夺。
若人点检得出。
许你一生参学事毕。
不知是那一句。
师云。
待你悟即向你道。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不见道你有主杖子。
我与你主杖子。
你无主杖子。
我夺却你主杖子。
下座。
开示五羊深禅人 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
一切惟假名。
况复诸三有。
傥尔于斯直下不能领略。
别无方便。
但将吾所付之念佛公案。
用心提撕。
单单参究。
以期彻悟。
精进不懈。
勇猛无怯。
务要讨个明白而后已。
欲上参时。
先须拌舍世间恩爱利名等事。
使身心洒落。
虚融淡泊。
切切以了生死大事为己重任。
抖擞精神。
看这念佛底是谁。
要在这谁字上著到。
下疑情。
疑这念佛底是谁。
故谓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良哉言也。
你若才有切切之心。
疑情重也。
话头自然现前。
绵绵密密。
净念相继。
凝定身心。
回光返照。
执而持之。
勿令间断。
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目前空牢牢地。
胸中虚碧碧地。
澄澄湛湛。
卓卓巍巍。
到此唤作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正好再见真善知识。
扫除悟迹。
别立生涯。
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颟。
后水边林下。
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方可为人也。
大川关主 欲作吾家真种草。
要须直下坐断圣凡情量。
不守灵鉴虚明。
廓亡自他。
当体不顾。
亦不作无己知解。
自然本体露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无处不照。
正恁么时。
若有个承当底人。
则不能于那事相应。
此是佛祖自證三昧。
比比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唤作大事因缘。
空生身子睥睨不著。
三贤十圣。
只为圣心未忘。
见性如隔罗縠。
饶你才并马鸣。
解齐龙树。
亦只得一生两生不失人身。
此是根思夙净。
闻之即解。
去道逾远。
况小智薄德浮浅之学者乎。
又如慧可大师
无书不解。
无经不通。
到初祖面前一词不措。
方觅安心。
从斯一切放下。
心如墙壁。
至于立雪断臂犹不肯可。
及乎瞥地一下。
则礼三拜依位而立。
始曰汝得吾髓。
此岂造次。
近世学者心粗。
认指为月。
天地悬殊。
自既错解。
将此印證后昆。
一盲引众盲。
为害非细。
或者谓我已坐禅。
得个安乐处。
身心轻安。
更无异念。
直是灵灵不昧。
了常知。
于生死岸头已得不疑。
只未会古今差别公案。
是何言欤。
盖因邪师法眼未明。
妄据师位。
以方便为真实。
是非不辨。
认个湛不摇处作空劫那边事。
岂非认奴作郎。
殊不知湛入合湛。
是识边际。
永嘉云。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古德云。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令知心相元是虚妄。
今人认心是道。
违佛意。
又增戏论。
殊乖大体。
或者云。
一切皆空。
有甚正悟处。
此是断见外道。
或者云。
一切无著。
自然无碍。
此是掩耳偷铃。
自屎不觉臭。
或者云。
斋戒明白。
清净无染
自然不堕恶趣。
此是住相布施。
三途业因。
或者云。
大悟不拘于小节。
任意浮沈。
随处腾腾。
便是快活道人。
此是见外道。
阐提痴汉。
或者云。
但一切人如死人去。
更有甚事。
此是白日寐语。
誇谈马角。
岂不见道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
或者云。
某人虽不会道。
奈何死得好。
有坚固子。
此是梦中说梦。
僧问古德云。
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答云。
不许夜行。
投明须到。
且无你用心处。
你若古今见尽。
迷悟情消。
转法轮。
一切时出生。
一切时灭度
贫道痛以慧命危甚。
若一丝九鼎之悬。
观今玄绍之徒。
槩似儿戏之所为耳。
但要诳得入手则已。
岂知吾祖有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之诫乎。
亦是为师者不审学者之才器堪否。
而苟图收拾门人之私。
致招法门之辱累也。
子顺大川禅人。
自舍缘入道。
真定金台二处掩关。
下得定力之功。
而本地光明未发。
南询师匠决择。
怀香礼余。
呈似工夫次第。
余知做到湛不摇处。
犹未出他识阴区宇。
此是静想不脱。
所以己见不明。
殊知劳虑永断。
得法界静。
即彼静解为自障碍。
要知得在神静。
失在物虚。
错认定盘星。
且喜没交涉。
此是大解脱门自在三昧
须是尘劳不染。
静妙不收。
步步活鱍鱍地。
宛转无穷。
闹浩浩处识得。
方始八面玲珑。
七穿八穴。
子更下那一步工夫。
一日如桶底脱。
则知如上尽是为蛇画足。
虽然。
要作大法器。
建立门庭。
须久依吾住。
再向那边更那边打数百个悬空觔斗归来。
始得智过于师。
方堪传受。
岂不见道雪后始知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行实撮略 季善
祖贯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吴姓
母钟氏。
十七岁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请益。
蒙受无字公案。
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
我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云云)蒙念长老送入关。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睡魔沈重。
垂头眠著。
不觉半夜。
因去坐凳。
立誓不坐。
昼夜行立。
忽靠屋柱睡著。
又立愿不近墙壁。
辽空经行。
(云云)一朝闻钟声。
忽说偈云。
沈沈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
须要具我如是诚信决烈。
如是守戒行持。
如是勇猛精进。
如是打七炼磨。
如是剋期取證。
如是禅定解脱。
如是次第觉触。
如是信解悟入。
如是寻师印可。
如是涵养淘汰。
如是待时为人。
还有一重如是。
待案山点头。
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诚哉此事。
见则便见。
拟思则白云万里。
况如之若何。
汝欲决要明此一件大事。
须著做捷工夫。
能向一毫头上安身立命。
做教久久。
则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矣。
若得真到此地。
则旷劫不明之事当下分明。
犹如哑子梦见亲娘。
与人说不得。
亦复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水边林下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扶持末运。
接续祖灯
广化众生。
同成正觉。
其或未然。
只须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贴在鼻端上。
不许执在一边。
须向一切处常目在之。
勿使须臾失其照顾。
疑个念佛底是谁。
于这一句绵绵密密。
教首尾一贯逼拶将去。
如不得力。
再加个毕竟念佛底是谁。
傥被散乱昏沈之魔搅扰。
或有间断。
莫容滞久。
如鸡抱卵。
若冷却。
其窠子无出头期矣。
工夫绵密之喻无如此也。
傥宿有灵骨。
得个觉触处。
切不可自许。
须见本色宗匠。
入他炉鞴受他煅炼出来。
真伪浅深一一得知。
更不存其悟迹。
做个无事无为底自在道人。
所以道金屑眼中翳。
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
佛祖是何人。
到这里但有纤毫悟理未忘。
佛法玄微去之未尽。
皆堕法尘见刺之圈䙌。
诚哉此事。
乃无大极大底大事。
真能欺贤压圣。
岂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
至嘱。
袾宏曰。
关内行持。
谓大强勇猛精进矣。
乐閒逸而坐关者惕诸。
季善
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姓吴。
母钟氏。
稚小以佛事为儿戏。
十七出家。
初投源明和尚
明示以无字公案。
嘱云。
须发大愿。
以自护持。
师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正统八年
入闽参无际。
闭关力究。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昏沉来。
因去凳立。
誓不坐不近墙壁。
辽空径行。
一朝闻钟声忽悟。
说偈云。
沉沉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蒙隐楚山二老。
又见月溪。
溪印可之。
天顺庚辰
赵氏建西湖三塔寺
请师开山。
继兴天目昭明。
继兴吴山宝莲。
继兴南山甘露成化。
庚子。
掩关石屋寺。
壬寅
慈云岭有寺。
曰天真。
宗纲
请师兴建。
事竣。
即掩关杜人事。
师一生苦功。
无与伦比。
虽得相应。
而勒持弥督。
涵养淘汰。
至老无替。
有四十馀年秪掩关之句。
示寂后。
真身覆以缸龛。
藏天真石洞中。
门人辑师言论行实。
三会语录云。
师讳本善
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姓吴。
母钟氏。
稚小以佛事为儿戏。
十七岁出家。
初投源明和尚请益。
明示以无字公案。
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师
闻钟声有省。
次见蒙隐
次见楚山。
次见月溪。
溪印可之。
从前打七掩关。
晓夜无怠。
历尽百倍苦功。
乃得大彻。
蒙古庭重授衣拂。
天顺庚辰
赵氏建西湖三塔寺
请师开山。
继兴天目昭明。
继兴吴山宝莲。
继兴南山甘露
成化庚子
掩关石屋寺。
壬寅
慈云岭有山曰登云。
寺曰天真。
宗纲请师兴建。
事峻。
即掩关杜人事。
涵养陶汰。
有四十馀年祇掩关之句。
示寂后。
门人悟深戒新等。
辑师言论行实名昭明甘露天真三处语要录云。
周克开清 1724 — 1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4—1784 【介绍】: 湖南长沙人字乾之号梅圃又号退谷
乾隆十二年举人
初知陇西县事,调宁朔,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
历官至杭嘉湖海防道
所至以治狱、兴学著。
性廉洁,殁后家无余赀。
王文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海盐人字世廉
嘉靖十年举人
性廉峻,不以私干人。
遇不平必叱骂,不避权贵。
喜声乐,性嗜书,遇有异书辄倾囊购之。
有《艺草》、《丘陵学山》、《邑文献志》、《廉矩》、《文脉》。
文禄字世廉号沂川,更号沂阳子海盐人
嘉靖辛卯举人
负奇嗜古,每愤发,必挺剑叱骂,不避贵要。
值有司设宴,酒酣起舞,呼曰:此剑能轩贪污!
其戆直如此,人皆以为蚩。
家有书万轴,置之一楼。
俄失火,大恸曰:但力救书者赏,他不必也。
年八十馀,吟诵不止,曰:我读来世书耳。
私谥文定
有王生艺草莠言。
刘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间府肃宁人
举孝廉,为中书省吏
常夜出购芦苇天明时运至家中,使妻织芦席,出售奉母,而后入署办事
性廉介,为楚相府录事中书以没官妇女给文臣家,众劝其请给以事母,固辞。
工部侍郎,改刑部
出为徽州府同知,卒于官。
释慧经明 ? — 1618年1月17日
崇仁裴氏子。
初产难。
祖父诵金刚经得娩。
故名。
九岁入乡校。
便问。
浩然之气
是个甚么。
授书师异之。
及长读金刚经。
恍若旧习。
即依廪山忠出家。
久而辞去。
禁足峨峰。
因阅传灯。
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
大好山。
疑滞莫决。
一日力推巨石。
豁然大悟。
述偈曰。
欲参无上菩提道。
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
翻身跳出祖师关。
趋呈廪山。
山印为法器。
自是剃染纳具。
劳形苦骨。
影不出山者二十四载。
万历甲午
住宝方。
有僧问师住此山。
曾见何人。
师曰总未行脚。
僧曰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
师善其言。
锡远游法门老宿无不推誉。
顷入五台
参瑞峰问赵州
师乞颂。
峰曰。
知是般事便休。
师作礼呈颂曰。
暗藏春色。
明露秋光。
有眼莫鉴。
纵智难量。
到家不上长安路。
一任风花雪月扬。
峰深肯师语。
妙叶洞宗。
而师亦以绍续洞宗自任。
未几返。
锡宝方。
晚主董岩寿昌二刹。
上堂云。
云弗依山。
山弗云。
无染境。
境无心。
云山清净如心境。
一道虚明烁太清。
然虽如是抽筋不动皮。
换骨不见血。
筋骨一齐空。
游行不倒趹。
达磨大士解灭而不解生。
释迦老人
解生而不解灭。
要知生灭不相干。
除是当年乾屎橛。
万历丁巳冬
师自田中归。
语大众曰。
吾从兹不复砌石矣。
众愕然。
三日
示微恙。
至十七日
作举火偈。
侍者唱偈。
复书曰。
今日分明指示。
掷笔端坐而化。
阇维顶骨。
诸牙不坏。
藏于本寺。
建窣堵波。
慧经
号无明
抚州崇仁裴氏子。
形仪苍古。
天性澹然。
无所好。
九岁入乡校。
忽然若无意于人间世者。
十七遂弃笔砚。
慨然有求道志。
偶入居士舍。
见案头金刚经。
阅之辄终卷。
忻然若获故物。
繇是断荤酒。
决定出家。
依廪山忠禅师
执侍三年。
凡闻所教。
不违如愚
因阅传灯。
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
师罔措。
疑情顿发。
后于峨眉住静。
因推石而悟。
始落发受具。
住山二十四年。
时邑之宝方。
宋宝禅师故刹也。
师居之。
万历甲午岁
师年四十有七矣。
有僧问师曰。
长老住此。
曾见何人。
师曰。
从未行脚。
僧师。
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
师善其言。
遂弃寺而参方。
足迹遍南北。
紫柏尊者。
深器重之。
时法门大老。
相与酬酢。
无不推誉。
最后见五台峰和尚
契證底蕴。
开法于寿昌
衲子麇至。
寿昌
西竺来公所创。
师与
同乡同姓。
人以师为后身云。
师之住寿昌也。
不扳外援。
不发化主。
安道信缘。
年迨七十。
尚混劳侣。
率众开田。
必先出后归。
四十年如一日。
岁入可供三百众。
故生平。
佛法未离钁头边也。
虽边幅不修。
而形仪端肃
严霜煦日。
不怒而威。
未尝轻意许可一人。
故海内高其风。
并无一言的据借为口实者。
其慎密如此。
丁巳腊月
师自田中归。
语众曰。
吾自此不复砌石矣。
手书遍辞。
远近道侣。
勉以叩己真参
至次年正月十有七日
端坐而逝。
茶毗。
心与顶骨牙齿不坏。
于本寺建塔藏之。
师生于嘉靖戊申
世寿七十一。
僧腊五十有奇。
憨山清谓。
师峻节孤风。
诚足以起末俗。
至其精进忍力。
当求之于古人。
虽影不出山。
而声光远及。
岂非尸居而龙现。
渊嘿而雷声者耶。
禅师
名慧经
字无明
抚州仁和裴氏子也。
九岁。
诵孔孟章句。
即究其义。
每问。
浩然之气
是个甚么。
或有笑者。
或有讶者。
公皆一举手而去之。
遂潜心内典。
如获故物。
年二十一。
父事廪山忠老宿。
求忠斩发。
忠曰。
著急作么。
待汝瞥地。
我为汝师
公乃刻志苦行三载。
因见双林颂有省。
辄遁迹峨峰。
又三载。
读传灯。
至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又深疑之。
因力撼巨石。
得达其旨。
乃曰。
欲参无上菩提道。
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
翻身跳出祖师关。
趋呈于忠。
忠笑曰。
吾不汝欺。
为公圆顶。
时年二十有七。
复还旧隐。
不下山者二十四载。
远近贤之。
万历甲午
出住宝方有道者过访曰。
师住此山。
曾见何人。
公曰。
总未行脚。
曰。
宁以一隅。
小天下乎。
公敬诺。
即杖笠观方。
诸尊宿皆珍誉之。
五台参瑞峰和尚
笑岩禅师之门。
公请曰。
某甲。
于古德机缘。
不尽馀疑。
旦虽遍历门墙。
如窥罗縠之月。
乞慈垂悯下剖愚蒙。
语毕。
慇勤作礼。
叹曰。
善哉上座。
以英伟之姿。
锐于入道。
而胸中尚有芥蒂耶。
如不弃山野。
试举将来。
公曰。
临济道
佛法无多子。
毕竟是个甚么。
曰。
向道佛法无多子。
又是个甚么。
公曰。
玄沙谓灵云未彻。
那里是它未彻处。
曰。
大是玄沙未彻。
公曰。
赵州勘破婆子。
未审。
甚处遭他勘破。
曰。
却是婆子勘破赵州
公释然。
再拜谢之。
复献颂曰。
暗藏春色。
明露秋光。
有眼莫见。
纵智难量。
到家不上长安道
一任风花雪月扬。
深肯公语叶洞上宗旨。
而公亦以绍续洞宗自任。
南还。
初住董岩迁寿昌
中兴曹洞。
其时像教相尚。
公独不攀外护。
尝诫知事曰。
万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缘。
每同众耕耘。
耆年不怠。
学侣参寻。
每将钁柄为禅杖。
尊宾顾访。
且就蓑衣准布袍。
故有寿昌古佛之称。
王向公
赍香修敬。
公漠然不答。
知事惧丛林所系。
请稍循时宜
公曰。
吾佛制。
不臣天子。
不友诸侯。
为佛儿孙。
而违佛制。
是叛佛也。
吾岂作叛佛之人哉。
王闻而叹曰。
去圣时遥
幸遗此老。
公三坐道场。
殿宇禅坊。
焕然鼎新
别建兰若。
二十馀所。
从未只字干及檀信。
檀信自归。
有引修忏佛事于山中。
公重诟之曰。
汝邀一时之利。
开晚近流毙之端。
使禅坊流为应院。
岂非巨罪之魁也。
以故。
公之名号所及。
而古风习习。
其规绳不整。
而自肃。
尝上堂曰。
诸佛时常说法。
不须拟议猜详。
是何法。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不论通宗透教。
只贵直下承当承当。
个甚么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蛟龙不宿死水。
猛虎岂行路傍。
透得者些关棙。
何须愿化西方。
不问先佛后祖鼻孔。
一样放光。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释迦不肯泄破。
达磨九年覆藏。
不惜口业。
一下为众宣扬。
且道。
作么生宣扬。
挥几云。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又曰。
宗乘中事。
难以措辞。
大道门庭。
争容拟议。
等閒垂一句。
如大阿锋离匣。
逢之者。
则死不移时。
似涂毒鼓受槌。
闻之者。
则丧不旋踵。
所谓妙峰峻仞。
野兽难藏宝树晶光。
灵禽莫泊其用也。
单趁金毛归野窟。
直追铁额入深山。
扫天下之搀抢。
拂世间之孽屑。
提堕坑落堑之类。
揭迷封滞壳之流。
其功也。
使法界世界虚空界。
一体同观。
佛道人道地狱道。
万法融会。
虽然如是。
犹未为上事。
须知更有出格在。
噫。
正令不行先斩首。
大机一发圣贤悲。
又曰。
抽筋不动皮。
换骨不见血。
筋骨一齐空。
游行不倒跌。
达磨大师
解灭而不解生。
释迦老人
解生而不解灭。
要知生灭不相干。
除是当年乾矢橛。
万历丁巳腊之七日
公田务归。
顾众曰。
老僧自此不复作矣。
除夕上堂曰。
今年只有兹时在。
请问诸人知也无。
那事未曾亲磕著。
切须绵密作工夫。
越三日告寂。
悲惶不已。
公复展目。
说偈慰之。
为留旬馀。
裁书遍辞邻壁道俗。
更自作偈。
令侍僧举火。
至十七日
晨起盥漱拭身曰。
不必再浴矣。
乃大书今日分明。
指示。
掷笔而逝。
其年七十有一。
依命阇维。
侍僧。
宣公所遗之偈曰。
无量劫来秖者个。
今日依然又者个。
复将者个了那个。
者个那个同安乐。
火光忽成五色。
诸牙顶髻不坏。
就寝堂建塔藏之。
其门人无异来
开化博山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慧经字无明姓裴氏崇仁人也。
初生时,母产难,祖父诵《金刚经》遂得娩 ,因名
生而聪颖,仪形苍古,若逸鹤凌空,天性澹然,无他嗜好。
九岁入乡校,便问:“浩然之气何如?
”塾帅异之。
年十七,弃帖括,慨然有向道之志。
及冠,偶入居士舍,见案头《金刚经》,阅之辄终卷,欣然若获故物,即与居士言其意,居士奇之。
由是,不茹荤酒,决志出世,父母亦听之。
蕴空中禅师说法于廪山,往依之,执侍三载,凡闻所教不违如愚,独于《金刚经》四句偈颇疑之。
他日,偶见傅大士颂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
”不觉洒然,因述偈有“遍界放光明”之句。
以是,知为夙习般若重发也。
时年二十有四,又尝阅大藏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至于五宗差别窃疑之,迷闷数月,若无闻见,时以为痴,久之有省。
由是,切志参究,遂辞廪山,欲隐遁,乃访峨峰,见其林壑幽邃,诛茅以居,不明大事,誓不空返。
居三岁,人无知者,因阅《传镫》,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罔措,疑情顿发,日夜提撕,至忘寝食。
一日,因移石,坚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
”因呈廪山,山亦知为法器。
躯体孱弱,若不胜衣,及住山,极力砥砺,躬自耕作,凿石垦田,不惮勤苦,每闻空山吅叫若物凭之,乃夜独山行,居不闭户,诵读如恒
年二十有七,犹未薙发,人或劝之,曰:“待具僧相乃尔。
”至是,始染剃受具,自是以往影不出山者,二十有四年。
邑之宝方,乃宋宝禅师故刹也,请重兴,始应命。
先之廪山扫师塔,而后往,有“倏然三十载,忘郤来时道”之句,时年五十有一,万历戊戌岁也。
既住宝方,益增精进,凡作务必以身先,形枯骨立,不厌其劳。
不数年百堵维新,四方衲子闻风而至。
然久住山中,未得行脚,终隘见闻,乃锡远游,过南海,访云栖。
复之中原,入少林礼祖塔,问西来单传之旨。
寻往京都谒达观,深器重之。
五台端峰,峰门庭孤峻,一见而契,乃请益数则,乞其指示,若临济道佛法无多子,玄沙谓灵云未彻,赵州云台山为汝看破之类,遂相印许,峰返诘之,答以颂,语详《别录》。
最后赵州颂云:“暗藏春色,明露秋光。
有眼莫鉴,纵智难量。
到家不上长安路,一任风花雪月扬。
”峰为首肯。
语,忌十成,机贵回互。
知洞上宗,由此必振,而亦倦游矣。
乃返锡宝山,开堂说法,以博山来首座,师资雅合,激扬宗旨,遐迩向风,者益众。
戊申,邑之寿昌西竺禅师所创,久颓,众请居之。
旧传有谶,与竺同乡、同姓,以为竺再来云。
寿昌不攀外援,随缘任用,数年之间,所费万计,道场庄严,焕然钜丽。
丛林所宜,纤悉毕具。
虽千指围绕,而随机善诱,各得其宜。
每遇病僧,亲调药饵,不泽净秽,必尽心力而为之,胸次浩然,耳目若无睹闻。
年已七旬,犹溷迹劳侣,耕凿不息。
尝先出后归,以身作则,故三刹岁入可供三百众。
四十馀年曾无一息自安,虽临广众,未尝以师道自居。
至于应酬,偈诵法语,川流云涌,诚所谓般若光明,如摩尼圆照无思而应。
王钦其道德,深加褒美,尝叹曰:“去圣时遥,幸遗此老。
”其见重若此。
万历戊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七十有一,腊四十馀。
先是,丁巳腊月七日田中归,语大众曰:“吾自此不复砌石矣。
”众愕然。
除夕,上堂云:“今年只有此时在,试问诸人知也无?
至戊午正月三日示微恙,遂不食,云:“老僧非病,会当行矣。
”大众环侍,驩若平生。
七日以偈示博山,次第写宝方、寿昌遗规,并遗书远近道俗,自作举火偈,至期乃索笔大书:“今日分明指示。
”掷笔端坐而逝,荼毗火光五色,心燄如莲花,其细瓣如竹叶,顶骨诸牙不坏,馀者其白如玉,重如金,文成五色。
憨山为之塔铭,称其昭然生死实践,可知洵不虚矣。
张主敬明 1558 — ?
维基
张主敬(1558年—?
),字茂倩直隶真定府赵州柏乡县人,民籍。
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顺天府乡试第四名,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会试第一百三十二名,登三甲第一百三十五名进士
长治县性廉洁,一清如水。
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二十九年以事降职外调,复革职为民
邓石如清 1743 — 1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3—1805 【介绍】: 安徽怀宁人本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笈游山人
少好篆刻。
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词学图录
邓石如(1743-1805) 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怀宁(今属安徽)人。
书法家、篆刻家,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篆书成就最大。
张惠言包世臣曾从之学书法。
性廉介无所合。
翁方纲擅篆书,以石如不至其门,力诋之。
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踵门求识面。
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世臣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
"曹文埴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
邓石如(1743—1805)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初名琰字石如,以字行,号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
安徽怀宁(今安徽怀宁)人。
曾入毕沅幕,三年后辞归。
为碑派书法大师,开一代碑学之先声,影响深远。
《清史稿•邓石如传》载,湖广总督毕沅幕僚多“裘马都丽,石如独布衣徒步”。
乾隆年间先后两次登临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二首;另有隶书《登黄鹤楼毕秋帆韵》、草书《壬子秋日黄鹤楼作,呈敬之先生正之》等书法作品存世。
瞿俊明 1437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府常熟人字世用号学古
成化五年进士,由御史迁广东按察副使
性廉介,人不能干以私。
以病致仕归,不取岭南一物。
工书画,行笔瘦劲,书法二王。
善为诗。
与渔民为邻,时时席地与饮,酒酣吟诗作画,分赠之,权门富室以金帛请求莫能得。
年六十八卒。
有《留余堂集》、《学古斋集》。
维基
瞿俊(1437年—?
),字世用号学古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匠籍。
同进士出身
应天府乡试第四十九名。
成化五年(1469年)乙丑科会试第二百五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三名,由御史迁广东按察副使
工书画。
施朝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仪徵人字培叔一字铁如号小铁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太仆寺卿、宗人府丞
性廉介,诗朴质清真。
有《陵阳集》。
施朝干字培叔号铁如仪徵人
乾隆癸未进士历官宗人府府丞
有《六义斋》、《陵阳正声》诸集。
维基
施朝干(生年不详—1797年),一写为朝干字培叔又字铁如号小铁廷午,室名六义斋
江苏省扬州府仪徵县(今属扬州市)人,诗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出身
历官不详,至四十三年(1778年)任礼部仪制司郎中
缘事革职,四十五年(1780年)复官。
五十三年(1788年)任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数次密奏,得到乾隆帝嘉许悦纳、下部议行。
至五十七年(1792年)通政使司副使九月七日太仆寺卿。
六十年(1795年)太仆寺卿,四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卿
七月七日山东乡试正考官
八月出差以太常寺卿提督湖北学政
嘉庆二年(1797年)太常寺卿湖北学政三月二十四日宗人府丞、仍湖北学政
十一月卒于任上。
个性清廉耿介,居住在邗上,不屑跟盐商往来。
京城当官后,只有破车一辆、老屋子几间,贫乏中诵读经籍,很少接待宾客
年少时就以诗闻名,王鸣盛刊行《吴中十子诗》以施朝干居首位。
王昶施朝干「质朴清真、不尚才藻、得之孟东野梅圣俞为多」。
钱大昕评价施朝干诗风在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之间。
古文文笔也简洁、有法度。
简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四川巴县人
嘉靖中举人
泰州学正性廉介,慷慨好施。
年近百岁卒。
陈鹤清 1757 — 18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7—1811 【介绍】: 江苏元和人字鹤龄号稽亭
嘉庆元年进士
工部主事
性廉出无车马。
学宗宋儒,又谙明史,辑《明纪》,预定六十卷,著五十二卷而卒,其孙陈克家续成之。
维基
陈鹤字鹤龄江苏元和(今属苏州市)人。
清朝官员、史学家
陈鹤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二甲进士,任工部主事出无车马。
栖霞牟昌裕阳山郑士超有“工部三君子”之称。
清史稿》称其“操行修洁,亦精史学。
”谙熟明代史事,辑《明纪》六十卷,书未成而身故。
后八卷由其孙陈克家续成。
克家道光末年举人
官至中书
后参与张国梁军事,殉难,赠知府衔
彭清明 ? — 15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2 【介绍】: 陕西榆林人字源洁
初袭世职为绥德卫指挥使
弘治中累进都督佥事甘肃总兵,从巡抚许进恢复哈密有功。
性廉洁,御士有恩。
在边有威名,外族人惧之。
孙仪
字象可,世家三茅。
象可自田间起,年十七为诸生
栎社长嘉则先生,郡中名荐绅,余君房屠长卿沈箕仲诸公尚无恙,象可遍造其门,归益精治经史学,驰骋古今,习国家典故,旁及裨官、星纬二氏家言,无不蒐猎。
数试有司,不利,客于京师,当事欲论荐其才,竟谢归。
象可性廉介,自持初学,为诗不肯摹唐人音格,见当世所称前七子、后七子辄唾之。
喜在佳山水间,每所过酒家梵舍,常作诗题壁,不署姓名。
时周贞靖先生方为孝廉,偶过某寺中,见壁上句,一读惊喜起拜,因日诵其诗,初不知所作何人也。
周先生中进士,出官岭外,闻象可名,因延与同往。
两人舟行,相论诗甚驩。
一日,象可出所携《借竹楼集》,周先生发卷,见有题某寺壁诗,即旧所诵句也,更大惊喜,重起拜。
由是两人恨相见晚,其论诗益驩。
凡所唱酬,有一语稍近世人,辄动色相告,务力去之,至于三濯髓方已。
周先生方象可诗粤,谓我费民间数片木,传孙先生诗,亦不损会。
以事忤势家,解官,遂不果。
象可归,卒于家,年八十馀。
闻所著借竹楼集甚多不得见,唯得其清海吟二本,为周先生所点定。
余录其不甚拗僻者,得二十首。
王尧民
维基
王尧民字仲皞号太朴陕西汉羌卫(在汉中府南郑县)官籍直隶滦州人进士出身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进士三十三年山西蒲州知州三十七年河南禹州知州,时尚宽厚,玩愒成风,宗室交横,民不聊生。
尧民性廉直,察吏之作奸者,立寘重法。
民之逋赋,半系收者乾没,严以比之,侵欺不得行。
锄强扶弱,小民始有生气。
以强项忤当道意,为里豪所诬,论劾,乡民李登仕等诣阙讼冤,吏部尚书孙丕扬为之叹息,覆疏有“众服刚明”之语,升山东东昌府知府,仕终湖广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