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四库总目》:昌祺诗一变绮靡纤巧之习,而以流逸出之,故别饶鲜润。
李时勉《古廉集》:李布政诗如纤云浮空,变态而难状,春泉注壑,瀺灂而无穷。
《水东日记》:卢陵李祯为人耿介廉洁,自始仕至归老,始终一致,人颇以不得柄用惜之。尝自赞其像曰:「貌虽丑而心严,身虽进而意止。忠孝禀乎父师,学问存乎操履。仁庙称为好人,周藩许其得体。不劳朋友赞词,自有帝王恩旨。」盖亦有为言之也。景泰中,韩都御史雍告之故老,进列先贤祠中,独以尝作《剪灯馀话》,不得与。
安磐《颐山诗话》:李昌祺《剪灯馀话》记事可观,集句如「不将脂粉涴颜色,惟恨缁尘染素衣」,「汉朝冠盖皆陵墓,魏国山河半夕阳」,对偶天然可取也。
田按:方伯诗色新意古,诸体并工,在永乐诗家中,独标一格。当时选二十八士进学文渊阁,有才如此,不与其列,操鉴衡者,能辞其咎乎?)
维基
徐文华(1480年—1537年),字用先,号东岩,四川嘉定州(今四川省乐山市)人。正德戊辰进士。嘉靖初官至大理寺少卿,因李福达案遣戍。徐文华治《诗经》,由州学增广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三十七名举人,年二十九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二十一名,第三甲第四十三名进士。授大理评事,五年三月擢拔山西道监察御史,六年巡按贵州,曾与巡抚魏英平定苗乱。与程启充、彭汝实、安磐同为嘉定人,时称嘉定四谏。又改云南道御史,十一年十月因进谏武宗而下诏狱,废黜为民。明世宗即位起用,正德十六年六月起任陕西按察副使。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调任河南提学副使,闰四月入为大理寺右少卿,三年八月转左少卿。大礼议事件爆发,反对世宗立场,次年七月再次倡导廷臣伏阙哭谏,停俸四月。嘉靖六年(1527年),李福达案起,而下狱,后贬戍辽阳,十五年闰十二月被赦免回籍为民,死于归途。隆庆初年,赠左佥都御史。
维基
彭汝寔(1481年—?),字子兖,号鹤泉,四川嘉定州(今乐山市)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进士。授给事中。与程启充、徐文华、安磐同为嘉定人,时称“嘉定四谏”。不久辞官,居乡授业。著有《南中奏议》、《六诏记闻》等。
维基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庐陵,明朝官员、作家。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礼议事件中,因率领百官在左顺门求世宗改变皇考,而遭贬云南,终老于戍地,一生未获赦免。后追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宪。现今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以及杨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祠。杨慎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才子”。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师。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过秦论》,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正德二年(1507年)杨慎中式丁卯科四川乡试第三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得到蒋冕、费宏赞赏。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起用任经筵讲官,并经常讲述《舜典》。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