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慧照元末明初 1289 — 1373
慧照
字大千
永嘉麻氏子。
童年骏利异。
尝闻人诵习契经。
合爪谛听。
长老良公。
度为弟子。
禀持犯于处之天宁。
蝉脱万缘。
力究大事。
首谒晦机熙公于净慈。
一日阅员净语。
至头陀石掷笔峰处。
默识悬解。
流汗浃背。
即腰包。
走谒东屿海公于苏之荐严。
反覆辨勘之。
师如宜僚掷丸。
飞舞空中。
东屿甚嘉之。
遂留执侍左右。
师以为心法既通。
不阅修多罗藏。
无以阐扬正教。
耸人天之听。
主藏室。
及东屿迁净慈。
师分座。
表仪四众。
天历戊辰
出世乐清之明庆。
升座示众曰。
佛法欲得。
现前莫存。
知解缚禅。
看教未免。
皆为障碍。
何如一物不立。
而起居自在乎。
所以德山之棒。
临济之喝。
亦有甚不得已尔。
闻者说怿而去。
至正乙未
四明之宝陀。
宣政院
署师主育王。
师悯大法陵夷。
孳孳诱掖。
不遗馀力。
尝垂三关语。
以验学者。
其一曰。
山中猛虎以肉为命。
何故不食其子。
其二曰。
虚空无向背。
何缘有南北东西。
其三曰。
饮乳等四大海水。
积骨如毗富罗山
何者是汝最初父母。
此第三关。
最为峻切。
惜未有契其机者。
居九年。
退于妙喜
泉上筑室。
梦庵
自号梦世叟
掩关独处。
凝尘满席弗顾也。
一日召门弟子曰。
吾将西归矣。
属后事于住持。
约之裕公
沐浴更衣书偈。
怡然而逝。
时洪武癸丑十月也。
寿八十五。
腊七十。
茶毗。
齿睛数珠不坏。
舍利五色。
烂然者无算。
师三坐道场。
有语录若干卷。
师智度冲深。
机神坦迈。
昼则凝坐。
夜则兼修净业。
真积力久。
至于三际不住。
觉观湛然。
非言辞之可儗议。
且服用俭约。
如恒僧。
虽不与时俗低昂。
贤士大夫。
知其诚实。
不事矫饰。
多倾心为外护。
其遇学徒。
一以真率。
或以事忤之。
而声色不变动。
出语质朴。
不尚葩藻。
而指意超言外。
嗟夫。
禅宗至宋季而敝。
胶滞局促。
无以振拔精明。
使直趋觉路。
横川璜公。
当斯时。
密授天目法印
持降魔杵。
树真正幢。
升堂入室者。
不翅受灵山付嘱。
法号为中兴
横川之同门。
石林者。
奋兴实角立东西。
共斡化机。
西来之道。
于斯为盛。
师盖石林之诸孙也。
故其死生之际。
光明盛大。
有如此者。
岂无自而然哉。
僧惟则
禅师
名惟则
字天真
祖姓费。
湖州人也。
慕禅宗而脱白焉。
即跋涉谋道。
不计得失。
历见一十八员知识。
俱不契。
千岩禅师
以则为大器。
乃谓之曰。
当今佛法。
大有子知见迥别。
不能了悟
无极源老人者。
西江匡庐
将六十年矣。
虽腊高百岁。
未将此道易赚于人。
子宜见之。
或缘在彼。
亦不孤负子行脚苦心也。
则往谒之。
见源枯坐木龛。
常达旦不卧。
霜眉如戟。
威德逼人。
惟三五白发侍僧同居。
则展拜足下。
拟请益。
弗能申词而出。
私问侍者曰。
和尚座下。
有禅者来往否。
侍者曰。
来者多矣。
老汉煞不近情。
率以孤寂引去。
纵有求住者。
难受龛前曲折。
则曰。
我求依栖可乎。
曰。
住即得。
只是不可问佛法。
则闻说大惊。
三月馀。
果不蒙一言启发。
一日值源如厕。
则遂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源公擒住曰。
道道。
则气索不能对。
源托开。
则失脚倒地。
大悟
失声发笑。
曰。
子有得耶。
则便连摇其手。
曰。
黄河三千年一度清。
于是服勤久之。
源公乃谓曰。
当时雪岩先师言。
我福薄不宜出世。
只可山边水边。
觅一个半个足矣。
今住此山。
不意子来。
然子缘十倍于我。
时至矣。
宜东行。
则既受命。
遂应嘉禾海门之请。
上堂曰。
三三三。
九九九。
海门潮音似雷吼。
香浮菊圃献金钱。
灵感杞堤呈玉狗。
你也有。
我也有。
捩转南辰看北斗。
忽涌身。
作修罗擎日月势。
便下座。
有僧问。
如何是日面佛。
则曰。
今日云生。
如何是月面佛。
曰。
夜来再看。
僧又问。
作么是佛祖为人处。
则曰。
狗舐热油铛。
如和尚
还有为人处也无。
曰。
猛虎当路坐。
问。
吃茶去意旨如何。
曰。
舌头不出口。
进云。
便是向上事否。
曰。
掩鼻偷香。
洪武初
蒲车徵则。
皇都法会。
则因足疾疏辞。
高帝手敕曰。
无心野鹤。
不忘霄汉翱翔。
跛脚老僧
可任山云自在。
乃赐还山。
示众曰。
绽东篱香正浮。
海天空阔月华
当阳拈出吹毛利。
剿绝纵横六不收。
又诫其门人智安曰(安号懒云)。
镜非不明也。
盲者持之以盖卮。
琴非不高也。
聋者用之以拄户。
有此境界。
方得自在。
否则总被高明二病。
侵入膏肓。
妄为人师。
自招罪犯。
故吾无极老人
一生不为高明所买。
所以人天莫柰渠何。
癸酉二月
则有捐座意。
弟子请遗语。
则笑曰。
平常说底不是耶。
遂奄化。
初胡秋碧
欲写则顶相千辐。
流施人间。
将半。
日本人至见之。
皆罗拜曰。
吾国祖师也。
安在此乎。
竞以金贸之东归。
赞曰。
凡读史至精神相贯处。
惟恐其欲尽。
盖今古之同心也。
余读天真行状。
至参无极老人
老人一段威德。
犹在纸上逼人。
恨不展日为年。
使老人绪馀。
广满人间。
饶益浇漓之俗。
可胜幸哉。
天真操履。
酷肖其师。
岂非蟠桃有核乎。
或谓。
丹山羽王。
不容伪矣。
释慧经明 ? — 1618年1月17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慧经字无明姓裴氏崇仁人也。
初生时,母产难,祖父诵《金刚经》遂得娩 ,因名
生而聪颖,仪形苍古,若逸鹤凌空,天性澹然,无他嗜好。
九岁入乡校,便问:“浩然之气何如?
”塾帅异之。
年十七,弃帖括,慨然有向道之志。
及冠,偶入居士舍,见案头《金刚经》,阅之辄终卷,欣然若获故物,即与居士言其意,居士奇之。
由是,不茹荤酒,决志出世,父母亦听之。
蕴空中禅师说法于廪山,往依之,执侍三载,凡闻所教不违如愚,独于《金刚经》四句偈颇疑之。
他日,偶见傅大士颂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
”不觉洒然,因述偈有“遍界放光明”之句。
以是,知为夙习般若重发也。
时年二十有四,又尝阅大藏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至于五宗差别窃疑之,迷闷数月,若无闻见,时以为痴,久之有省。
由是,切志参究,遂辞廪山,欲隐遁,乃访峨峰,见其林壑幽邃,诛茅以居,不明大事,誓不空返。
居三岁,人无知者,因阅《传镫》,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罔措,疑情顿发,日夜提撕,至忘寝食。
一日,因移石,坚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
”因呈廪山,山亦知为法器。
躯体孱弱,若不胜衣,及住山,极力砥砺,躬自耕作,凿石垦田,不惮勤苦,每闻空山吅叫若物凭之,乃夜独山行,居不闭户,诵读如恒
年二十有七,犹未薙发,人或劝之,曰:“待具僧相乃尔。
”至是,始染剃受具,自是以往影不出山者,二十有四年。
邑之宝方,乃宋宝禅师故刹也,请重兴,始应命。
先之廪山扫师塔,而后往,有“倏然三十载,忘郤来时道”之句,时年五十有一,万历戊戌岁也。
既住宝方,益增精进,凡作务必以身先,形枯骨立,不厌其劳。
不数年百堵维新,四方衲子闻风而至。
然久住山中,未得行脚,终隘见闻,乃锡远游,过南海,访云栖。
复之中原,入少林礼祖塔,问西来单传之旨。
寻往京都谒达观,深器重之。
五台端峰,峰门庭孤峻,一见而契,乃请益数则,乞其指示,若临济道佛法无多子,玄沙谓灵云未彻,赵州云台山为汝看破之类,遂相印许,峰返诘之,答以颂,语详《别录》。
最后赵州颂云:“暗藏春色,明露秋光。
有眼莫鉴,纵智难量。
到家不上长安路,一任风花雪月扬。
”峰为首肯。
语,忌十成,机贵回互。
知洞上宗,由此必振,而亦倦游矣。
乃返锡宝山,开堂说法,以博山来首座,师资雅合,激扬宗旨,遐迩向风,者益众。
戊申,邑之寿昌西竺禅师所创,久颓,众请居之。
旧传有谶,与竺同乡、同姓,以为竺再来云。
寿昌不攀外援,随缘任用,数年之间,所费万计,道场庄严,焕然钜丽。
丛林所宜,纤悉毕具。
虽千指围绕,而随机善诱,各得其宜。
每遇病僧,亲调药饵,不泽净秽,必尽心力而为之,胸次浩然,耳目若无睹闻。
年已七旬,犹溷迹劳侣,耕凿不息。
尝先出后归,以身作则,故三刹岁入可供三百众。
四十馀年曾无一息自安,虽临广众,未尝以师道自居。
至于应酬,偈诵法语,川流云涌,诚所谓般若光明,如摩尼圆照无思而应。
王钦其道德,深加褒美,尝叹曰:“去圣时遥,幸遗此老。
”其见重若此。
万历戊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七十有一,腊四十馀。
先是,丁巳腊月七日田中归,语大众曰:“吾自此不复砌石矣。
”众愕然。
除夕,上堂云:“今年只有此时在,试问诸人知也无?
至戊午正月三日示微恙,遂不食,云:“老僧非病,会当行矣。
”大众环侍,驩若平生。
七日以偈示博山,次第写宝方、寿昌遗规,并遗书远近道俗,自作举火偈,至期乃索笔大书:“今日分明指示。
”掷笔端坐而逝,荼毗火光五色,心燄如莲花,其细瓣如竹叶,顶骨诸牙不坏,馀者其白如玉,重如金,文成五色。
憨山为之塔铭,称其昭然生死实践,可知洵不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