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又有大错者,丹徒钱邦芑也。明季官云南巡抚,品节学问,冠绝流辈。明桂藩称帝,建号永历,邦芑竭方翊卫,为结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以阻抑孙可望,其功最多。帝仓卒奔缅甸,相从不及,乃削发改僧服,自号“大错”。往来滇黔,晚至衡岳,死即塔焉。《鸡足山志》徐霞客创稿,简略未刋。大错居山一年,大有增补,为《滇中山志》善本,所著《蕉书》及《诗文集》皆散佚。剑川赵联元,搜辑编为《遗稿》四卷,其咏梅柳诗,旧有传本已刋入《云南丛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湖广黄冈人,字绍虞。崇祯间官成都同知,见时势已危,而兵饷不足,泣请于蜀王朱至澍,不允,投水自杀未遂。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克成都时,被执死。
维基
刘之勃(?—1644年),一作之渤,字安侯,陕西凤翔县北乡刘家沟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官至四川巡按御史。张献忠破成都,刘之勃兵败殉国。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由行人升御史。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十五年,出按四川。流贼张献忠将入蜀。秦良玉向刘之勃请兵,之勃同意其计策,但无兵可发,向蜀王朱至澍借钱,蜀王又不理会。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陷成都,之勃与巡抚龙文光、建昌兵备副使刘士斗等分陴拒守,初九日黎明,张献忠命人用炸药炸楼,北楼陷,贼人入城。蜀王至澍及妃、夫人以下皆遇害。张献忠生擒刘之勃,由于刘是陕西人,贼军劝他投降。刘之勃大骂,张献忠将其凌迟,刘之勃临死前道:“宁多剐我一刀,而少杀一百姓。”南明弘光帝授之为四川巡抚,可是刘之勃已死,《明史》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子凌。崇祯十三年进士。授华阳知县。义军破夔门,成都大震。乃谒蜀王,陈守御策,蜀王终不能用。城破,不降张献忠,被杀。
维基
张法孔(?—?年),字南鲁,云南临安府宁州民籍陕西岐山县人。性孝,母卒,血出柩隙,跪而舐之。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云南中式举人,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进士。历官户部郎中,天启二年出为河南右参议,升四川威茂道副使,调提督建昌学道。六年升河南右参政,七年二月调山西参政,分守河东。崇祯三年(1630年),升山东右布政使。九年(1636年),又调任四川左布政使,清操绝伦,报撙剩银三十万以助兵饷。崇祯十年(1637年),张法孔押送饷银至夔州(今奉节),不料被劫。此事被巡抚王维章参劾,导致他降级留任。后来,蜀王上疏说张法孔异常清廉贤能,恳请朝廷表彰并重用,将以太常寺少卿取用。但张法孔自己却决意引退,辞官回乡,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崇祯时,张法孔被旌表为“天下清官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7
【介绍】:
明陕西绥德人。张献忠养子,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合称四将军。张献忠入蜀称帝,任为定北将军。献忠死,入川南,归南明,封侯爵。顺治四年与东川土司禄万钟交战,阵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士亮,一字宾日,原名天工,以思宗诏群臣名“天”者改之,易名。崇祯四年进士。授大理推官。擢御史。十二年出按四川,期满再留任。时张献忠入蜀。思宗命良谟专护蜀王。乃遣将据要害为犄角,守备甚固。还朝未久,京城破,自缢死。福王时谥恭悯,清谥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四川西充人,字雨然。崇祯四年进士,历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湖南,转徙衡永。南明永历时以兵部侍郎巡抚川南,以措置失当为蜀人所恶。后为刘文秀所杀。
维基
李乾德(?—1651年),号雨然,四川西充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崇祯时官至湖南巡抚。永历时,擢兵部侍郎,巡抚川南。兵败自杀。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进士。户部观政,六年授中书舍人,九年顺天府同考。十二年考选,授工部都水司主事,调兵部车驾司主事,再调职方司,十三年升职方司员外郎。崇祯十六年(1643年)。以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郧阳,未赴,即改巡抚湖广。当时正值张献忠肆虐湖广,武昌已陷。李乾德连丢岳州、长沙、衡州、永州,直到张献忠转战四川,李乾德放收复失地,因此贬官,前往督师王应熊军前效力。永历帝即位后,擢乾德为兵部侍郎,巡抚川南。乾德入蜀,其故乡已陷,父亲亦遇难,李乾德说服将领袁韬攻佛图关,收复重庆,又据嘉定。永历四年(1650),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孙可望部刘文秀自云南至,擒袁韬,陷嘉定,李乾德与家人及其弟御史李升德,一同赴水自杀。《明史》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1—1662
【介绍】:
明末清初陕西榆林人,字宁宇。张献忠养子。任前军都督、安西将军。献忠死,与孙可望、刘文秀等率部从四川退入贵州、云南联明抗清。南明永历六年,率军入广西,破桂林,北上,威震湖湘。寻为可望所忌,避其袭击,退走广西。十一年可望来攻,定国大破之,迎永历帝入云南,被封为晋王。可望降清,以西南军事虚实告清人。清军大举进攻,定国拒战屡败,退至滇缅边境。清康熙元年,永历帝被杀,定国闻耗悲痛,不久亦病死。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道足,字大藏。姓韩氏,昆明人也。年十六投鸡足祝发,师事兰宗。受具于野愚,愚导之参学。时江淮间法席之盛,无如金粟博山。乃首谒金粟,颇邀奖劝。继归博山,勤研数载,遂获證许。但博山道范崇高,法门严峻,不轻付授,而身后留六偈,传六弟子,道足其一也。明季中原荒乱,避地百粤,阐化蛮服。时尚书熊文灿聆其清问,迎之东粤,主七星岩。已而归滇,复栖鸡足。癸巳,蜀王入山访求高行。或贸然应召,王问:“达摩面壁作么生?”僧答不称,将毁其寺。后闻寺有道足,我法双空。欲相證明,召之不赴,枉驾就之。复举前问,道足应声曰:“待个英雄来触机。”王即下拜曰:“是吾师也。”法以不灭。清康熙初,主昆明白衣庵。庚戊七月二日示微疾,与诸弟子诀别,申言明心见性之旨甚悉。鸡既鸣,端坐,索茗再饮而终。龙眠方咸亨为之序录,方孝标铭其塔。
香草斋诗集·序
往余客岭南,会闽黄十砚先生亦来重游。余之获交于先生也,以西蜀王公恕,时则会稽傅公玉露、长洲许丈廷鑅,俱聚羊城,始得快读先生之诗。久之,王公抚闽,先生归。次年,傅公来,即去。又一年,许丈将开席鳌峰而公罢镇,先生偕许丈出,送竹崎之江上,月落鸡鸣,坐客沾醉僵卧,而先生与公犹击案画酒汁,慨然长吟也。自庚申至壬戌,胜日良会,公必迎致先生。其时,余读先生诗最多。迨后余从晋陵潘公于杭州。戊辰春,潘公自皖移闽,幕府过从,余获再读先生诗,又三年于兹矣。今春潘公朝京师,余叩玄亭,先生则出酒饮余,手一巨编曰:「此吾删存五十年来诗也,盍为我序之?」盖有喁者、于者、即事者、状物者、吊陈迹者、怀友者、感逝者、摅愁而惜别者,有得之疾病引枕者,发之对酒狂歌者,托之美人神仙、眇倩姽婳、惝恍不可即者。源于选,而汎滥于三唐,而回溯于风骚,而得其宗,余盖至是尽读先生之诗焉。先生自随计京师,遍游四方,之齐、之鲁、之梁宋,而于吴最久。中宦粤东,不肯阿上官,投劾归。所至贤士大夫,无不乐从先生游。诸使之来南也,若故相泰山赵公欲荐起,不应。吾吴中丞觉罗雅公,为锓其诗以传。王公故齐年,潘公则宿重先生者。此四三公,海内钜人长德,礼先生若是。先生衔杯论诗外,它无言。觉罗公在闽时,则未一踵其台门也。世以此益高先生。先生少时犹及见诗人蓝采饮,而余田生、谢古梅诸公,则同学弟兄相切劘为诗文。即诸公亦自以为不及也。先生少为才人,壮则为循吏,今为名宿,皎然有显晦出处之大节,诗故不足以尽先生。而海内慕先生者,骤见先生不得,读先生诗,如御先生焉。归昌之片羽,迦陵之一鸣,顾不重哉!回念畴昔,西州墓木已拱,许丈息影久不出,傅公以主鳌峰重入闽,与先生齿俱杖国,饮兴吟情,尚若壮少年。而余侘傺失志,发亦种种白。盖反覆先生之诗,而益增友朋离合之感也已。